1. 吳激寫的"訴衷情"翻譯
【作者】 王美春 夜寒茅店不成眠。
殘月照吟鞭。黃花細雨時候,催上渡頭船。
鷗似雪,水如天。憶當年。
到家應是,童稚牽衣,笑我華顛。 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些詩人詞家,雖非名家,不引人注目,但其詩詞中不乏饒有特色、頗值一讀之作,有的甚至可與名家的名篇相媲美。
上錄金詩人吳激的《訴衷情》詞便是這樣的佳作。 《訴衷情》,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本是抒發情感之作。
毛文錫詞有“桃花流水漾縱橫”句,又名《桃花水》;黃庭堅詞曾詠漁父生活,故又名《漁父家風》;另有《步花間》、《畫樓空》等名。此調有多體,單調的有33字的,也有37字的;雙調的有41字的,也有44字的,等等。
吳激的《訴衷情》,雙調,44字。這首詞僅有詞牌,而無題目,但其主題還是頗為鮮明的,這就是抒發久居異鄉的游子即將歸家的喜悅之情。
詞的上闋,著重寫抒情主人公“我”思家心切、歸心似箭。開篇兩句,寫“我”客居“茅店”,因“夜寒”而“不成眠”,于是揚鞭催馬早行,起筆便不同凡響。
在吳激之前已有不少寫早行的佳句,如晚唐詩人溫庭筠《商山早行》詩的首、頷二聯“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宋代詩人黃庭堅的《早行》詩的起句“失枕驚先起,人家半夢中”,均寫詩人悄悄孤起,踽踽獨行,也均形象而又逼真地再現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詩人思鄉念家,羈旅行役之景況,其詩之氣象是空闊、冷落、悲涼的。
而吳詞寫早行,在情調上與溫詩、黃詩有別,雖然也是寫獨自早行,給人的感覺卻是輕快的。“夜寒”二字,從感覺方面下筆,乍看,似乎給人以寒意,其實不然,這“夜寒”,系客居他鄉之感,旨在反襯自家“夜暖”,與“不成眠”三字共同凸現“我”的思家心切、歸心似箭。
“茅店”、“殘月”、“吟鞭”等意象極具個性。這開篇,與下文對讀,則更能見出此詞情調與溫詩、黃詩之不同。
接下去兩句,上句間接交代時令:秋天。這是“黃花”二字透露出來的信息。
“黃花”,即菊花。“菊花秋開,秋令在金,故以黃色為正”,此乃稱菊花為“黃花”之因。
古代詩人也常以“黃花”借代秋天。下句直接點明地點:“渡頭船”。
“我”揚鞭催馬早行,從“夜寒”、“殘月”至“細雨”,時間在推移,空間也在轉換;從“茅店”至“渡頭船”,空間在轉換,時間也在推移。在這時空的交織變化之中,“我”的思家心切、歸心似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而詞中的“催”字下得尤為精妙,既可理解為“我”在秋歸途中遇到細雨時催馬快上渡船,也可視作“黃花細雨”在催促“我”快“上渡頭船”。如此著墨,既突出了“我”的歸心似箭,又增添了詞的意趣。
詞的過片處,即下闋的“鷗似雪,水如天”,承上闋的結句,寫“我”行程中所見。鷗鳥潔似白雪,河水清似藍天。
兩個比喻所描繪的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物象,以此映襯“我”的喜悅之情。“憶當年”三字是由“鷗似雪,水如天”引發出來的。
“我”由眼前美景勾起了對當年的回憶,自然,所回憶的是當年美好的往事。然而,詞中點到即止,對此未作具體展開。
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因為“我”美好的往事為數定然不少,在一首短詞里無須也無法一一列舉,不如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更能使詞產生好的藝術效果。
詞的結尾“到家應是,童稚牽衣,笑我華顛”,照應上文,寫“我”想象到家時的情景,意趣橫生,堪稱詞中之“警策”。“童稚”:指小孩;“華顛”:言花白頭發。
古代寫歸來之作,往往都寫到孩童。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童仆歡迎,稚子候門”之句,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有“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之詩句,宋代詩人晁沖之《晚歸》有“渡口有船招不得,歸來稚子候柴扉”之詩句,宋代詞人晁補之《永遇樂》也有“聽衡宇欣欣童稚,共說夜來初雨”之詞句,其共同點在于都將歸客與孩童聯系起來。
吳激的這首《訴衷情》也是如此,只是詞中的細節與其前人之作有所不同。陶淵明、晁沖之的作品借助于人們的視覺形象,突出“稚子候門”;賀知章、晁補之的作品借助于人們的聽覺形象,突出童稚(兒童)之言;而吳激的詞則既訴諸視覺:“牽衣”,又訴諸聽覺:“笑”,從而,借助于這一典型生動的細節描寫,將“我”即將歸家的喜悅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閱罷此詞,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生出如下疑問:“此詞中的‘我’是否指作者本人?”這確實是一道難題。因為作者吳激原為宋人,于宋徽宗宣和年間奉命使金,被強留下來,便一直未能返宋,若說此詞作于作者使金之后,“我”系作者自指,則詞中所寫與事實不符;若說此詞作于作者使金之前,“我”指作者本人,則其漫游他鄉后歸家,似與詞中所寫相仿,但從“笑我華顛”一句看,卻又不大像。
而事實上,此詞寫作的確切時間迄今尚無可考。既然如此,我們就大可不必將此詞中的“我”坐實為作者本人,而可將“我”視為具有普遍性的久別歸家的游子,并將詞中所抒發的情感理解為具有普遍概括意義的歸客之情。
本來詩詞中的“我”,既可指“自我”,即作者本人,又可指“大我”,即具有共性的抒情主人公,吳。
2. 古詩 訴衷情
訴衷情,唐教坊曲名。本為情詞,以后作一般抒情用。后人又更名《桃花水》、《畫樓空》、《步花間》、《偶相逢》、《試周郎》等。單調,三十三字。五仄韻,六平韻。
另有《訴衷情令》,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后段六句三平韻。
夜深人寂攬輕霜,試畫遠山長。漆黑墨色籠處,如夜色,惹心傷。
收畫卷,卸殘妝,莫聲張。寂寥花謝,怎惜流光,堪斷人腸。
3. 訴衷情,古詩
這是一個詞牌
有很多 ?wtp=tt#6
比較著名的是陸游的
訴衷情①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② 匹馬戍梁州。③
關河夢斷何處?④ 塵暗舊貂裘。⑤
胡未滅, 鬢先秋⑧, 淚空流。
此生誰料, 心在天山,⑥ 身老滄洲!⑦
【翻譯】回憶當年鵬程萬里為了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單槍匹馬奔赴邊境保衛梁州。如今防守邊疆要塞的從軍生活只能在夢中出現,夢一醒不知身在何處?灰塵已經蓋滿了舊時出征的貂裘。胡人還未消滅,鬢邊已呈秋霜,感傷的眼淚白白地淌流。這一生誰能預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卻一輩子老死于滄洲!
【作者】 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他一生志在恢復中原,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生平詩作逾萬首。四十六歲入蜀任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其后為四川宣撫使幕僚遠至南鄭(今屬陜西前線)詩風由此一變。他特別珍視蜀中十年的生活。詩集因此題名為《劍南集》以志紀念。晚年退居山陰,始終保持昂揚的愛國熱情,臨終猶念念不忘祖國的統一。其詩以豪邁雄放為主導風格,詞則兼備豪放、婉約之長。有《放翁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