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語言《太陽》聽課評價意見和建議怎么寫
一、聽課記錄的基本要點 聽課記錄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教學實錄;二是教學評點。
1、教學實錄包括: (1)聽課時間、學科、班級、執教者、課題、第幾課時等; (2)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時采用的方法(多以記板書為主); (3)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 (4)學生活動情況; (5)教學效果。
教學實錄通常有下面三種形式:一種是簡錄,簡要記錄教學步驟、方法、板書等;二種是詳錄,比較詳細地把教學步驟記下來;三種是記實。 2、教學評點 聽課者對本節課教學的優缺點的初步分析與評估,以及提出的建議。
包括: (1)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目標; (2)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3)課堂結構設計; (4)教學方法的選擇; (5)教學手段的運用; (6)教學基本功; (7)教學思想; (8)其他。 寫教學評點可以采取兩種形式:一種是間評,把師生雙邊活動后所產生的反饋感應,隨時記錄下來;二種是總評,就是對間評綜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見或建議記在記錄本上。
待課后與執教者互相交流,取長補短。 這里值得提出來的是,在做聽課記錄時許多人偏于記課堂實錄,而不做評點。
甚至相當一部分人,記錄的內容多是教者板書什么就記什么,成了講授者的“板書”,此外別無它記。顯然這種聽課記錄其價值是不大的。
好的聽課記錄應是實錄與評點兼顧,特別是做好課堂評點往往比實錄更重要。 二、進入聽課現場,記錄聽課重點 (略) 三、課堂聽課評價 課堂聽課評價以定性描述為主。
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結構、學生參與情況和學習效果等幾方面闡明這節課的得失,既要有觀點,又要有依據,要體現這節課的“質”,為了突出重點,一般不作面面俱到的評價,而是選擇比較有意義的、有典型性的方面作點評。評價還要從建議的角度,指出可供選擇的改進做法。
通過聽課進行課堂研討活動,對提高和促進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個人素質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何寫好聽課記錄既是評課的一手資料,也是進行教學研究的依據。
寫好聽課記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記時間分配。在聽課過程中,對各部分的教學步驟分別占用多長時間要做好記錄。
因為通過時間記錄可以判定該堂課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是否能突出教學重點內容,完成教學目標。 二、記語言評價。
講解語言是否規范、條理、生動、形象,有無明顯的口誤;課堂即時評價是否及時到位,能否調動學生練習積極性,并結合實際對學生進行有 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記師生活動。
教師如何參與教學活動,有效解決課堂偶發事件,及時解決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這樣能體現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有效參與課堂學習和活動,始終處在積極學習的狀態。 教師的示范是否正確合理,這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
所以一定要學習別人的長處,認真做好教學記錄。 四、記組織教學環節。
要記好整堂課的各個教學環節。教師如何組織各部分教學、導入新課、復習鞏固等,完成新授課如何分組練習,分幾個層次讓學生逐步掌握技能等。
能否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圍繞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接受等學習方式來選擇、確定教學方式以及教法手段。 五、記教學組織方式。
認真記錄講課人如何組織教學、分組輪換的形式,學生練習次數,怎樣導入新課、教學內容各部分之間如何承接過渡等。教學方式的選擇,必須主題明確,符合教材和學生實際,確保一節課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流暢性。
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必須圍繞整體教學目標,簡單實用。 六、記場地布置。
如果認為場地布置科學合理、安全,器材做到一物多用,有效利用現有教學資源,發揮現有體育場地器材的多種功能與作用,可以把主要安排形式記下來。 另外還要把自己當時尚不能理解、判定的問題先記下來,虛心向他人請教。
做到這幾個方面,博采眾長,做好聽課記錄,就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效率。 怎樣寫聽課記錄 聽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取他人精華,縮小與他人的差距,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從而提高教書育人的質量。
那么,如何才能寫好聽課筆記呢?我認為: 一是聽課之前的準備工作。聽課之前一定要熟悉對方所講的內容,先設計自己的教法,聽課時帶著“藍圖”進教室,才能在“他教”與“我教”之間構建對比的態勢,有利于在觀摩中找出異同。
如果是所聽與專題有關的公開課,聽課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與專題有關的理論,便于在聽專題性的研討課、觀摩課時,透過“熱鬧”看“門道”。如李吉林開創了“情境教學”,方法獨特,自成體系,合影偶爾聽一課,就很難領會真諦,倘若先讀他的專著,便于工作可由點及面,通過課堂上的具體“情景”取到“真經”。
二是記框架結構。任何一位教師,為了把一節課上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到條理清晰,都會安排好課的結構。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的順序和時間的分配。課型的不同,課的結構也不同。
例如:在實現教學目標時,是采用何種方式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的動機;是如何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思維的興奮點結合起來,與學生已知的經驗結合起來,與學生的興趣愛好。
2. 如何評價電影《太陽》
題記:作為個體的人,不可能脫離他所處的時代。
他的命運恰似一朵長河里的浪花,無論是他的歡唱還是他的低吟,都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他不可能完全主宰自己的未來,他沒有絕對的自由。個體發出的音符,總是淹沒在宏大的主旋律之中,只可能與之謀求和諧而不可能與之違拗。
第一部分:影片簡介 影片以一個仰望藍天的空鏡頭和激昂的旋律“革命風雷激蕩,戰士胸有朝陽”開場,伴隨著仰視拍攝的**雕像拉開序幕。導演用非常濃縮的方式詮釋了時代。
**帶來的全民族的群體狂熱,通過喧鬧的人群,疾馳的汽車,奔跑的孩子,飛揚的塵土,在雄壯激昂的背景音樂中,像史詩一樣徐徐展開。你甚至可以嗅到騷動中的硝煙味, 最后一個飛機帶著濃煙毅然奔向遠方的鏡頭,表現了一種英雄主義的精神。
總之,這一開場非常精彩地點明了時代的主題。 緊接著是小學時代的第二場戲。
三名可愛的女孩子在“陽光燦爛的”教室里排練舞蹈的鏡頭,是一幅唯美的畫面。拍攝時有意渲染了陽光,讓人感到光的虛幻和溫暖。
背景音樂是遠飛的大雁。緊接著,這一短暫的溫馨被男孩子們的石塊砸碎了,背景音樂換成了歡快的騎兵進行曲,在波爾卡式的快節奏奔跑中,幾個淘氣的小學生囂張著他們無憂無慮的歲月,在一個小土丘上,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丟書包戲。
四個男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下,用力向上扔書包,輪到馬小軍時,書包扔上藍天久久沒有落下,四個孩子一起仰望藍天,卻只看到墜落的書包和散落的書本,再次回到馬小軍手中時,時間已經一步跨越到初中時代。空白的藍天下,象征著知識的書本無奈地散落,而有意使用的慢鏡頭效果,讓人品味出意味深長。
這段戲是整部電影中最富有創造力的地方。仰望藍天,代表那一代人對知識的渴望,他們仰望時的目光,帶有圣徒般的虔誠。
然而只是看到書本散落,那象征著時代對知識的拋棄和輕蔑。而且,這種愚昧和無知一直在發揮著作用,一直延續到馬小軍的初中時代。
導演用最簡練的電影語言傳達了豐富的信息,讓人產生了無盡的感慨,構成了電影的詩意。 初中時代是整個電影著力描述的。
在正式開始講述故事之前,有一段值得注意的獨白:“這座城市屬于我們”。這句話可以看作是七十年代中期那一代人的青春期心理總結。
正因為如此,他們膽敢在課堂上用各種手段羞辱老師,膽敢自己制造鑰匙溜門撬鎖,充滿了原始的野性。此處電影的節奏明顯放慢了,在平靜安詳的獨白中,故事像涓涓細流緩緩地行進。
在看似無關緊要的講述中,導演很自然地將他對那個時代的看法表述出來:“人們都沒什么錢,那些現在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家用電器當時聞所未聞,屋里多是單位發的家具”“那時候除了一些政治品質可疑的干部,貪官污吏鳳毛麟角”。這兩段話看似平常,其實是用簡單的語言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對七十年代社會情況做的總結。
后邊還有一些補充:“那時候人們上班是從來不溜號的”“而且因為從沒丟過東西,也從未引起任何的警惕”。導演通過看似漫不經心的敘述巧妙地表達他對特殊時代的特殊感情。
3. 勤勞的太陽這篇作文的評語
太陽,您真勤勞課后反思
這個星期,我們開始了“大自然的語言”主題活動。根據主題,我設計并執教了這堂《太陽,您真勤勞》音樂歌唱活動。
我的目標是:學唱歌曲,理解日出日落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用肢體動作表現太陽帶給人們的光明和溫暖。圍繞目標開展了以下環節: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情景導入,激發幼兒興趣;出示圖譜傾聽歌曲,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動作表演歌曲。我利用了簡單明了的圖譜,來使幼兒在學習新歌的時候更具體、明確。在學習歌曲前先不急于直接學唱歌曲,而是用哼唱歌曲來讓幼兒熟悉旋律為學習做準備,也讓幼兒感受到歌曲節奏是舒緩輕柔的。表演歌曲激發了幼兒的思維空間,進一步萌發了他們喜愛太陽的情感。
第一個環節中,設置了情景,教師出示太陽,然后一躍而起,表示太陽升起來了。并且啟發幼兒討論:太陽升起來后,我們有什么感覺?幼兒積極發言很樂于將自己的想法說給大家聽,幼兒回憶著自己的原有的經驗。孩子的話語就是天真稚趣的,有的還回答道:“太陽出來了,天就亮了!”看來太陽帶來的情感反應也小朋友產生了深入的影響啦。
第二個環節中,我設計的圖譜讓幼兒方便記憶歌詞,鼓勵幼兒帶著感激之情學唱這首歌曲。通過完整播放歌曲,讓幼兒傾聽歌曲,然后在提問幼兒聽到了什么,再把幼兒所講的歌詞,通過清唱的形式,加深幼兒對歌詞和旋律的記憶。在幼兒說完之后,教師充滿感情的朗誦歌詞,表達自己對太陽的感激之情。歌詞的最后一句“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幼兒老師記不住,我就讓孩子很跟真我一起念這句歌詞,然后在進行演唱,可是我發現孩子們演唱的節奏不對,我又通過有節奏的念歌詞,示范清唱,最后孩子們終于記住了最后一句歌詞。在完整演唱的環節,我還是擔心幼兒唱不出來,我還是領唱了,沒有做到教師逐步退出,以幼兒為學習的主體還做的不是很好。
第三個環節中,我還請幼兒一起來進行動作表演,嘗試用身體動作來表現歌詞。這里可真難為了孩子們,太陽還比較好表現,海媽媽就有點難度了,小朋友都摸不著頭腦了,最后還是我來教了幾個動作算是連了起來。
在音樂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教學教法上我還需要多多學習。這樣才能正確的引導幼兒,主動學習歌曲旋律,理解歌詞記憶歌詞,用最好聽聲音演唱歌曲,在歌曲中舞動身體,體會音樂帶給我們的快樂。
這個活動的執教,從總體來說,幼兒的興趣還是挺濃的,因為活動的形式還是挺多樣的,沒有一首歌從頭開始唱,唱到課堂結束。而是通過了傾聽,學唱,清唱,鋼伴唱,分男女生唱,歌表演等形式來讓幼兒感興趣的學會了歌曲的演唱。教師對音樂活動各環節所用的時間還應該做更好的把握。
4. 初中語文劉白羽《日出》評課
劉白羽《日出》課文解析 登高山看日出,這是從幼小時起,就對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段析】開門見山.直接點題,引出要描述的對象 【品味】“魅力”一詞點出日出對“我”影響之深,“我”對日出向往之切。 落日有落日的妙處,古代詩人在這方面留下不少優美的詩句,如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可是再好,總不免有蕭瑟之感。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巖頭,面對著彌漫的云天,在一瞬時間內,觀察那偉大誕生的景象,看火、熱、生命、光明怎樣一起來到人間。但很長很長時間,我卻沒有機緣看日出,而只能從書本上去欣賞。
(①作者為何要寫落日?) 【段析】比較“日落”“日出”的不同景象和給人的不同感受.突出日出的意蘊。 【品味】用“落日”襯托,宕開一筆,渲染日出。
“妙處”指落日也含有美感。 畫線句引用王維、杜甫的詩句,極力抒寫落日的雄渾景象,引發遐思。
“蕭瑟”總寫“我”對落日的感受。 海涅曾記敘從布羅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們一言不語地觀看,那緋紅的小球在天邊升起,一片冬意朦朧的光照擴展開了,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
在洪水泛濫的平原中間,只是這里或那里露出來一塊塊干的土壤。 【段析】引用德國大詩人海涅對日出的精彩描寫。
【品味】“緋紅”“白浪”色彩明晰,“山”“海”等給人朦朧、縹緲的感覺。 海涅所寫是登高觀日出,寫出了云霧繚繞的景物特點。
善于觀察大自然風貌的屠格涅夫,對于日出,作過精辟的描繪: ……朝陽初升時.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淺玫瑰色的晨曦。太陽,并不厲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熾熱,也不是在暴風雨之前的那種暗紫色.卻帶著一種明亮而柔和的光芒,從一片狹長的云層后面隱隱地浮起來,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進它周圍淡淡的紫霧里去了。
在舒展著云層的最高處的兩邊閃爍得有如一條條發亮的小蛇,亮得像擦得耀眼的銀器。可是,瞧!那跳躍的光柱又向前移動了,帶著一種肅穆的歡悅,向上飛似的擁出了一輪朝日。
…… 【段析】屠格涅夫用精當的比喻細膩地描繪出大平原上日出的瑰麗景象。 【品味】屠格涅夫用特寫的手法,精心攝下了“朝陽初升”時的各種畫面。
“玫瑰色”“暗紫色”寫出顏色的絢麗及變化. “帶著一種明亮而柔和的光芒”一句給人溫暖,柔和的感覺。 “如一條條發亮的小蛇”“像擦得耀眼的銀器”,比喻新穎、恰當,形象地表現出了日出的動態,細膩之中見輕靈。
可是太陽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樣,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卻不易被人看到。
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遠,要有一種敏銳的視覺。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看日出的機會,曾經好幾次降臨到我的頭上,而且眼看就要實現了。
【段析】承上啟下的過渡段。作者繼續闡釋對日出的理解。
【品味】“從我……實現了”,過渡自然、流暢。 一次是在印度。
我們從德里經孟買、海德拉巴、幫格羅、科欽,到翠泛頓,然后沿著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時汽車,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勝地。
因為從這里到南極。就是一望無際的、碧綠的海洋,中間再沒有一片陸地。
因此這海角成為迎接太陽的第一位使者。人們不難想象,那雄渾的天穹.蒼茫的大海,從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線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這該是何等壯觀。
我們到這里來就是為了看日出。可是聽了一夜海濤.凌晨起來,一層灰蒙蒙的云霧卻遮住了東方。
這時,拂拂的海風吹著我們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們的腳下,發出柔和的音響。好像在為我們惋惜。
【段析】寫在勝地科摩林海角觀日出未成的經歷。 【品味】“我們從……科摩林海角”,寫出了看日出的巨大魅力。
“不難……壯觀”,作者展開想象,描繪出壯麗的日出景象.為下文極力蓄勢, “灰蒙蒙”既是描寫自然景象,又表現了此時作者的真實心態。 “拂拂……惋惜。”
這句話語言優美,具有詩情畫意,形象地寫出了作者那份未見日出的惋惜之情。 還有一次是登黃山。
這里也確實是一個看日出的優勝之地。因為黃山獅子林,峰頂高峻。
可惜人們沒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則從這兒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當是歷歷可數。這種地勢,只要看看黃山泉水.怎樣像一條無羈的白龍,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經錢塘入海,就很顯然了。
我到了黃山,開始登山時,鳥語花香,天氣晴朗,收聽氣象廣播.也說二三日內無變化。誰知結果卻逢到了徐霞客一樣的遭遇:“濃霧彌漫,抵獅子林,風愈大,霧愈厚……雨大至……”只聽了一夜風聲雨聲, 至于日出當然沒有看成。
【段析】寫登黃山因天氣惡劣而未見日出。 第一部分:寫作者對觀日出的向往。
開篇,作者用鋪墊手法蓄勢,先寫幼年的喜愛和向往;接著比較“日落”“日出”的不同景象和給人的不同感受;再以兩位名人的描繪表現日出的壯麗:最后舉看日出未成的事例,為下文張本。 【品味】 “只要……顯然了”,借黃山泉水寫此處看日出地勢之優。
在優勝之地,人們卻沒有“好的目力”;“鳥語花香”令人欣喜,“一夜風聲雨聲”又令人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