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聶耳的故事(100字左右)急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72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藥店。
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在藥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藥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
在幼年聶耳的記憶里,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盤,算完賬后,嘆氣,發愁。聶耳曾暗許心愿:今后一定要“讓母親過好日子”。
他到上海后,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屢屢提到“匯錢”之類的字眼。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
從照片中看,母親彭寂寬是比較典型的傣族婦女的長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沒有上過一天學堂,但跟著丈夫,居然能夠讀醫書,丈夫死后還能坐堂把脈問診,養家活口。
彭氏的聰慧,顯然也遺傳給了兒子。聶耳是家里最小的兒子,乖巧伶俐,一支簡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
母親能唱各種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等。動聽的歌曲與歌曲里的故事讓小聶耳著迷。
蔡鍔功成名就之時,聶耳還是黃口小兒,但他從母親的歌里認識了蔡鍔。蔡將軍云南首義討袁護國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習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志向。
十六歲那年,聶耳終于憋不住了,背著家人偷偷參軍,被編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后投考黃埔軍校不果,又被軍隊遣散,習武之念才在無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成就偉業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后出外游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學術上有所建樹。
最后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琴,度悠閑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幾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云南省立師范學校后,聶耳又寫了篇《我之人生觀》,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并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游歷家,然后“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2.聶耳的故事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國音樂家,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
————————————————————————————————————————聶耳在創作上最注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大家都會唱的《賣報歌》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那是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個傍晚,他約朋友周伯勛出去走走,他邊走邊對朋友說:這條路上有一位賣報的小姑娘,賣報時喊的名字很動聽,想讓周伯勛也聽一聽。
當他們走到呂班路 (現在的上海重慶南路)口時,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來走去,匆忙地賣著晚報,她聲音清脆、響亮、有順序地叫賣著報名和價錢。聶耳走過去買了幾份報,同時跟她聊了起來,知道她父親有病,家庭生活困難。
在回家的路上聶耳沉重地說:“很想把賣報兒童的悲慘生活寫出來,要請田漢或者安娥寫詞”。 過了幾天,安娥把詞寫好了,聶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詞念給她聽,然后問她有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說:“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銅板兒能買幾份報的話也寫在里邊,我就可以邊唱邊賣了。”
聶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詞中添上了“七個銅板能買兩份報”的句子。后來那位小姑娘真的一邊唱一邊賣,她的歌聲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來。
現在聶耳早已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還活著,已成為白發斑斑的老人了。人總是要死的,但聶耳的《賣報歌》將長存于世。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后出外游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學術上有所建樹。
最后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琴,度悠閑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幾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云南省立師范學校后,聶耳又寫了篇《我之人生觀》,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并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游歷家,然后“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3.聶耳的故事(100字左右)急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72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藥店。
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在藥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藥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
在幼年聶耳的記憶里,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盤,算完賬后,嘆氣,發愁。聶耳曾暗許心愿:今后一定要“讓母親過好日子”。
他到上海后,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屢屢提到“匯錢”之類的字眼。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
從照片中看,母親彭寂寬是比較典型的傣族婦女的長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沒有上過一天學堂,但跟著丈夫,居然能夠讀醫書,丈夫死后還能坐堂把脈問診,養家活口。
彭氏的聰慧,顯然也遺傳給了兒子。聶耳是家里最小的兒子,乖巧伶俐,一支簡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
母親能唱各種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等。動聽的歌曲與歌曲里的故事讓小聶耳著迷。
蔡鍔功成名就之時,聶耳還是黃口小兒,但他從母親的歌里認識了蔡鍔。蔡將軍云南首義討袁護國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習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志向。
十六歲那年,聶耳終于憋不住了,背著家人偷偷參軍,被編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后投考黃埔軍校不果,又被軍隊遣散,習武之念才在無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成就偉業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后出外游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學術上有所建樹。
最后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琴,度悠閑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幾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云南省立師范學校后,聶耳又寫了篇《我之人生觀》,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并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游歷家,然后“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4.聶耳的故事
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筆名曾用過黑天使、噪森、浣玉、王達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
大革命時期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十八歲到上海,翌年考進“明月歌舞團”,向黎錦暉學習作曲。因不滿劇團的方針,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與李元慶等開展革命音樂活動。后回上海參加劇聯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并在聯華影業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話劇、舞臺劇作曲。1933年在創作上初試鋒芒,創作了《開礦歌》、《賣報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樂年”,《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新女性》、《碼頭工人歌》、《前進歌》、《打長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民族器樂曲,都是這一年完成的。1935年,寫下了《梅娘曲》、《慰勞歌》、《塞外村女》、《自衛歌》、《鐵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國后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他從事音樂創作時間只有兩年左右,卻為八部電影、三部話劇、一部舞臺劇寫了二十首主題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據民間音樂整理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四首、口琴曲兩首,共創作了四十一首音樂作品。此外還發表了《黎錦暉的“芭蕉葉上詩”》、《中國歌舞短論》等十五篇戰斗性的音樂論文和《時代青年》等三部電影劇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準備經歐洲去蘇聯求學,不幸于游泳時溺死于藤澤市鵠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時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光輝形象,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金蛇狂舞》:1934年,聶耳根據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并親自指揮灌成唱片。《倒八板》是《老六板》的變體。它將后者的尾部變化發展,作為樂曲的開始,故俗稱《倒八板》。
第二段又將原曲中的“工”更換成“凡”,轉入上四度宮調系統,情緒趨于明朗熱烈,故也稱它為《凡忘工》或《絕工板》。第三段則采用“螺螄結頂”旋法,上下句對答呼應,句幅逐層減縮,情緒逐層高漲,達到全曲高潮。樂曲配以激越的鑼鼓,更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聶耳將其定名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對新中國的堅強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5.聶耳愛國小故事(100字的0
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東北后又把鐵蹄伸向華北,國內的反動腐朽勢力卻仍沉溺于紙醉金迷中。社會上充斥著“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一類萎靡喪志的淫歌艷曲。**員作家田漢找到聶耳,認為如此“唱靡靡之音,長此下去,人們會成為亡國奴”。二人就此議定,要創作一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美人窩”。二人研究了《國際歌》、《馬賽曲》和《船夫曲》,認為很有氣勢,可以借鑒。1935年初,田漢改編了電影《風云兒女》,并寫了一首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由于發現國民黨特務已來追捕,他倉促間在一張小小的香煙包裝紙上寫下歌詞,就被抓進監獄。
夏衍拿到田漢留下的劇本,在里面發現了那張寫著歌詞的香煙襯紙。不久,聶耳來找夏衍,聽說此事后,主動提出:“作曲交給我,我干!”聶耳根據同田漢一起提出的構想,帶著滿腔激憤,只用兩天時間便譜寫了初稿,隨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里,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熱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軍國主義分子大肆鼓噪“擴大在支那利益”,并磨刀霍霍。聶耳由此更激發了創作靈感,迅速將歌曲定稿寄回國,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壯。
6.有沒有關于聶耳或鄭和的小故事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72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藥店。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在藥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藥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在幼年聶耳的記憶里,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盤,算完賬后,嘆氣,發愁。聶耳曾暗許心愿:今后一定要“讓母親過好日子”。他到上海后,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屢屢提到“匯錢”之類的字眼。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從照片中看,母親彭寂寬是比較典型的傣族婦女的長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沒有上過一天學堂,但跟著丈夫,居然能夠讀醫書,丈夫死后還能坐堂把脈問診,養家活口。彭氏的聰慧,顯然也遺傳給了兒子。聶耳是家里最小的兒子,乖巧伶俐,一支簡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
母親能唱各種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等。動聽的歌曲與歌曲里的故事讓小聶耳著迷。蔡鍔功成名就之時,聶耳還是黃口小兒,但他從母親的歌里認識了蔡鍔。蔡將軍云南首義討袁護國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習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志向。十六歲那年,聶耳終于憋不住了,背著家人偷偷參軍,被編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后投考黃埔軍校不果,又被軍隊遣散,習武之念才在無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成就偉業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后出外游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學術上有所建樹。最后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琴,度悠閑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幾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云南省立師范學校后,聶耳又寫了篇《我之人生觀》,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并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游歷家,然后“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7.聶耳的愛國故事
聶耳的一生成果卓著。
在他逝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賣報歌》和《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四十余首優秀歌曲及民族器樂曲,無不體現出他對廣大勞苦大眾的同情、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切,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反映了他熱愛生命和藝術、熱愛祖國和人民的高尚情操和思想境界。 聶耳16歲時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加入中國**。
盡管危險和阻力很大,他從未停止過與舊社會黑暗勢力的斗爭。尤其在民族危亡的緊急時刻,他脫下長衫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冒著生命危險與工人一起生活,以大無畏精神,把音樂當作武器,創作了《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等一系列代表中華民族呼聲、充滿感召力的革命歌曲,以強烈的感情表達了各階層人民高漲的斗爭熱情和信心,極大地激發了人民大眾革命到底的決心和勇氣。
8.關于聶耳愛國的故事
母親的歌讓他著迷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72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藥店。
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在藥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藥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
在幼年聶耳的記憶里,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盤,算完賬后,嘆氣,發愁。聶耳曾暗許心愿:今后一定要“讓母親過好日子”。
他到上海后,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屢屢提到“匯錢”之類的字眼。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
從照片中看,母親彭寂寬是比較典型的傣族婦女的長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沒有上過一天學堂,但跟著丈夫,居然能夠讀醫書,丈夫死后還能坐堂把脈問診,養家活口。
彭氏的聰慧,顯然也遺傳給了兒子。聶耳是家里最小的兒子,乖巧伶俐,一支簡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
母親能唱各種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等。動聽的歌曲與歌曲里的故事讓小聶耳著迷。
蔡鍔功成名就之時,聶耳還是黃口小兒,但他從母親的歌里認識了蔡鍔。蔡將軍云南首義討袁護國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習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志向。
十六歲那年,聶耳終于憋不住了,背著家人偷偷參軍,被編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后投考黃埔軍校不果,又被軍隊遣散,習武之念才在無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成就偉業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后出外游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學術上有所建樹。
最后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琴,度悠閑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幾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云南省立師范學校后,聶耳又寫了篇《我之人生觀》,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并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游歷家,然后“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演藝圈的“拼命三郎”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聶耳來到上海,舉目無親,托人幫忙在“申莊”采購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員的工作。
誰知“申莊”在昆明的總部云豐商行因為偷稅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關門。聶耳失業了。
還好,天無絕人之路,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刊登在《申報》上的招生啟事引起聶耳的注意。每月能掙十元津貼,還管吃住,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
聶耳忐忑不安地進了考場,因為緊張而發揮得一般,但卻被主考官黎錦暉錄取了。 明月歌舞劇社的前身,是黎錦暉創辦的中華歌舞劇團。
這是我國最早的職業性歌舞團。陣容雖然不大,但是因為擁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麗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國名噪一時。
聶耳在群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練習生。 七八個人一間的狹小宿舍,練琴時得站在墻角,但聶耳卻感到了生活的奢侈。
初到不久,他幫助昆明老家的朋友張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電影拷貝,得到一百元報酬。一百元啊,離開大家庭以來他還從未擁有過這么多的錢,聶耳的心狂跳起來。
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郵局給母親郵去一半。另一半,買了一把小提琴,還有兩本樂譜。
這把普通的小提琴,從此為聶耳的生活增添了華麗的色彩。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藝是聶耳的專職小提琴老師。
于是,人們常常看到師徒二人認真地矯正指法,“錯了”,“又錯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時斷時續。“小老師”與聶耳同齡,平常為人很隨和,教琴卻毫不馬虎。
十九歲的聶耳,剛剛摸琴,連樂譜都看不懂,哪里懂什么對位、和聲,“小老師”有點急了。但聶耳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碰上了好老師。
“一定能學會,”他對自己說。吃罷晚飯,大家都結伴去逛“四馬路”,到“大世界”看雜耍,聶耳卻一聲不吭,躲進房間練琴。
他要完成自己的業務指標:一天至少“惡補”七個小時的琴。 “拼命三郎”聶耳很快出名了。
其時,電影和戲劇往往裹挾在一起。一套演員班底,一會兒在舞臺上演話劇,一會兒又聚集的水銀燈下。
這樣做,雖出于制片商節省成本的策略,客觀上卻鍛煉了演職員。比如王人美在電影《風云兒女》中除飾演女主角之外,還要唱主題歌。
拉小提琴的聶耳,也要時不時上場扮個什么賣油炸臭豆腐的小販;或者涂一身黑墨,扮成黑人礦工。他善于模仿的表演才能已是盡人皆知。
1959年,趙丹在電影《聶耳》里出演聶耳時,還不止一次地談及當時的往事。 出入“明月”的都是上海灘演藝界的知名人物,蔡楚生、孫瑜、卜萬蒼、金焰、鄭千里、王人美、黎莉莉、白麗珠、趙丹、周璇、阮玲玉,等等。
近觀名人,聶耳才體會到什么是“風頭正健”。星光照耀之下,起初投身于此只為謀生的聶耳,眼界一下子開闊起來。
“耳朵先生”和“田老大” 活潑,天真,十九歲的聶耳是個孩子王,身邊總圍著歌劇社的小演員們。做游戲,輸了,孩子們起哄,聶耳樂顛顛地聳動著兩只耳朵。
大家不滿足,“耳朵先生,再來一個嘛!”聶耳又“秀”了一下。 聶耳最愛看電影,而且每遇動情之處必哭,這在朋友中出了名。
他的這個習慣常。
9.聶耳的事例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國音樂家,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 聶耳是云南玉溪人,出生于昆明。
聶耳從小喜愛音樂(改名為“聶耳”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耳朵特別靈),1918年就讀于昆明師范附屬小學。利用課余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并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
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 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
1927年聶耳畢業于云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并進入云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并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
在這期間,他還自學了小提琴和鋼琴。 1931年4月聶耳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
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并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并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
1933年,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國唱片廠前身)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
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
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又是革命者。
恰恰因為后者,才能出現前者輝煌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
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日本侵華和國內抗日群眾運動的風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樂與革命從此結合到一起。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的十天后,即2月7日,在外面隆隆炮聲可聞、難民在街上到處流離奔走哭喊的環境中,聶耳在日記中首次提出“怎樣去做革命的音樂”。聶耳是一個天才的音樂家,又是一個革命者,而且恰恰因為后者,才能出現前者的輝煌。
他的一系列作品,特別是《義勇軍進行曲》,正是**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 《義勇軍進行曲》在銀幕上首次響起時,不幸正逢聶耳去世,但這支歌作為民族革命的號角響徹了中華大地,還享譽全球。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美、印等許多國家電臺經常播放此歌。戰爭結束前夕,美國**還批準將其列入《盟軍勝利凱旋之歌》中。
新中國成立前夕征集國歌時,**就提出用這首歌,并在新政協會上一致通過。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和此后每年的國慶節,聶耳譜出的樂章都雄壯地奏響,這足以告慰亡逝于異國的英靈。
■音樂創作生涯只有兩年,卻創作 出許多影響幾十年的歌曲 在北平時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 秋末深入天橋等地,用有限的幾 個錢來收集北方民間音樂素材, 并聆聽賣嗓子、賣武功的吼聲;他 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積攢,才買到 一把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 聶耳的音樂創作生涯雖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這短短的兩年,卻創作出《大路歌》、《碼頭工人歌》、《開路先鋒》、《新的女性》、《畢業歌》、《賣報歌》、《鐵蹄下的歌女》等幾十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的歌曲。這些輝煌成就的取得,除了他個人的天才,最主要的是他深入社會生活的最底層。
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記中總結說:“音樂與其他藝術、詩、小說、戲劇一樣,它是代替大眾在吶喊,大眾必然會要求音樂新的內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態度。” 從小家境貧寒的聶耳對勞苦大眾有深厚的感情,鄙視那些鉆在“象牙之塔”中的孤芳自賞和為少數人服務的“陽春白雪”。
他在北平時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秋末深入到貧民區天橋等地,用有限的幾個錢來收集北方民間音樂素材,并在“充滿了工人們、車夫、流氓無產階級的汗臭”環境中聆聽賣嗓子、賣武功的吼聲,從中知道了他們“生命的掙扎”的心曲。在上海,他經常踏著晨霜夜路體驗女工上班的辛苦,從而創作出《新女性》。
聶耳還與小報童交上了朋友,天天問寒問暖,那首著名的《賣報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吟誦出來的。 聶耳沒有像樣的創作條件,到上海一年后經過苦苦積攢,才買到一把多年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
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熱,到北京一次連續登臺演出四天僅得6元錢報酬。這不僅使他從心底更憎恨資本家老板剝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斷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聲。
■田漢在香煙包裝紙上匆匆寫下 《義勇軍進行曲》,聶耳于國內定 下初稿,最后譜成于敵國境內 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東北后又把鐵蹄伸向華北,國內的反動腐朽勢力卻仍沉溺于紙醉金迷中。社會上充斥著“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一類萎靡喪志的淫歌艷曲。
**員作家田漢找到聶耳,認為如此“唱靡靡之音,長此下去,人們會成為亡國奴”。二人就此議定,要創作一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美人窩”。
二人研究了《國際歌》、《馬賽曲》和《船夫曲》,認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