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國時期書信
宋美齡to蔣中正,寫于西安事變期間。
夫君愛鑒:
昨日聞西安之變,焦急萬分。
竊思吾兄平生以身許國,大公無私,凡所作為,無絲毫為自己個人權利(力)著想。即此一點寸衷,足以安慰。
且抗日亦系吾兄平日主張。惟兄以整個國家為前提,故年來竭力整頓軍備,團結國力,以求貫徹抗日主張。此公忠為國之心,必為全國人民所諒解。目下吾兄所處境況,真相若何,望即示知,以慰焦思。
妹日夕祈禱上帝,賜福吾兄,早日脫離惡境。
請兄亦祈求主宰,賜予安慰。為國珍重為禱!
臨書神往,不盡欲言。專此奉達。
敬祝
康健!
妻 美齡 廿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2.關于民國時期的書信格式(急)
和現代書信差不多。給你胡適家書一封,供參考:
近仁老叔足下:
得六月十三日手書,喜極。此函之前,曾有一書,收到后已奉答,想曾達覽矣。
讀來書敘年來景況,令我感喟不已。幸佳兒聰悟,慰情當不少。孩童體弱者,不宜過于愛護,宜多令運動,步行最佳;飽受日光空氣,勝日食參苓也,此意前函曾略及之,幸留意。
來書謂擬組織一哀情小說,聞之極欲先睹為快,望先將布局始末及回目見示。來書謂“自問腦海尚不耐過劇之運動”。此言非。腦力愈用則愈出,不用則鈍廢。如鐘表中機械,不用則銹蝕之矣。曾文正曰:“精神愈用則愈出”。此言是也。唯須用之有節制耳。
“夢學”,素所未窺,暇日當一研討之。如有所得,當以奉聞,以為《夢學真詮》之資料。
美、墨并未開戰,美兵在墨登岸,占一城死數十人而已,今已將了結矣。此間并不受影響也。
白特森君是此間商人,業保險,其人極古樸可親也。其夫人待適真如己子,異鄉得此,殊不易也。
承規睡少之弊,極是。適平均睡七八時。去國后身體尚好,數年未嘗入病院去。
近頗作詩否?有所作乞寄示一二。近讀何書?亦乞見示。
匆匆奉白,即祝
珍攝!并請
菊坪夫人②秋安!
適頓首
七月二十三③
注釋:
①胡近仁(1886—1935),安徽績溪上莊人,行名祥木,字近仁,更字堇人,號松臣,又好曉耘、樨禪。胡適族叔。清光緒癸卯入邑庠,乙巳科試,以一等第一名補廩,與胡適過從甚密,情深誼篤,胡適離家后,家事更多委近仁照料。
②菊坪夫人,即胡近仁妻子,石姓,又名木馥(1888—1962)。績溪七都(旺川)石家人。
③此信約1912—1914年間寫于美國康奈爾大學。
近仁足下:
久不通書甚念。唯每得家書,便見老叔筆跡,相思之懷因以小慰。正如老叔讀吾家書,亦可略知適近年以來之景況也。近來作博士論文草稿,日日為之,頗不得暇。故亦不能作書與老叔細談。
近來頗作詩否?昨在友人處借得《小說月報》觀之,深嫌其無一篇可看之文章。甚嘆李伯元、吳趼人死后小說界之蕭條也。
適近已不作文言之詩詞。偶欲作詩,每以白話為之。但以自娛,不求世人同好之也。今寫二首呈政,以博故人一笑而已。
孔丘
知其不可而為之,亦不知老之將至;
認得這個真孔丘,一部《論語》都可廢。
朋友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老叔以革命詩讀之,可也。一笑。
適
九月四日
注釋:
此信一九一六年寫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選自東方出版社《胡適家書手跡》
其手跡見:http://**jsbl/*?id=382
3.民國時期書信
宋美齡to蔣中正,寫于西安事變期間。
夫君愛鑒: 昨日聞西安之變,焦急萬分。 竊思吾兄平生以身許國,大公無私,凡所作為,無絲毫為自己個人權利(力)著想。
即此一點寸衷,足以安慰。 且抗日亦系吾兄平日主張。
惟兄以整個國家為前提,故年來竭力整頓軍備,團結國力,以求貫徹抗日主張。此公忠為國之心,必為全國人民所諒解。
目下吾兄所處境況,真相若何,望即示知,以慰焦思。 妹日夕祈禱上帝,賜福吾兄,早日脫離惡境。
請兄亦祈求主宰,賜予安慰。為國珍重為禱! 臨書神往,不盡欲言。
專此奉達。 敬祝 康健! 妻 美齡 廿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4.寫信格式一定要注意好,關于民國時期的書信格式是怎樣的
格式如下:1、趙X如晤:時欲入夏,汗暑無常,萬請珍重。
昔年一別,不知相見再難,鴻雁南飛,魚書不至。今物改人非,他日摯友各奔東西。
又憶當時共燈讀書,龍涎吊古,暢談縱橫。燈黃依舊,故案如新。
共書人安好否?愿君常來書信,勿忘昔年摯友。2、星茹同硯: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別亦良久,甚以為懷,今微風徐徐,花草芳香,常念及學堂時,與汝同伴前行。
坐于石頭樓階上,立于黃昏淺月下,好似閑人一對,偷半日浮閑,嬉笑整日,歡喜非凡。又嘆今日吾汝之間卻相隔百里,少有來往,且當我矯揉造作,猶為傷感思念。
時欲入夏,愿自珍重。書短情長,不勝依依。
3、伊陽如晤: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別亦良久,極以為懷。
聽聞你在外校學業有成,甚喜。不覺憶起三年之前,你遠赴漢陽,自始一江相隔,鮮有來往,然而時離別情懷,今猶耿耿于心。
偶念及少小時歡樂事,你我形影相隨,嬉笑打鬧;窗下共讀,弄筆習箏,未嘗不感于其深摯情誼。你已久未歸故居,不久之前,櫻花正盛。
5.民國時期的書信格式請給出民國中感謝信、賀信、請柬、證明、哀悼、
民國現在還存在.林先生大明尊鑒,謹啟者:多謝前日惠賜茶葉一包,佳茗良品,本人無以為報,僅此書信以表恩謝.特此敬達 敬請大安某某某 謹啟賀信:林先生大明尊鑒,謹啟者:前日聽聞閣下金榜題名,獲選為考試院長,愚倍感尊崇,因此書信表達恭賀.特此恭賀 敬請大安某某某 敬啟請束:林先生大明惠鑒,謹啟者:某月某日適逢 家母八秩晉九壽誕,恭請闔第光臨地點:某某某哀悼:林先生大明禮鑒,謹啟者:近日聞令嚴辭世,哀震不已,來信以表哀痛,亦請先生節哀,以免傷身.專此 恭請禮安某某某 謹啟(記得要用藍筆)尋人:某某日報讀者惠鑒,逕啟者:近日本人之某某親屬在某地失蹤,特徵如下,煩請四處留意.特此啟示啟示人 某某某。
6.怎樣把一封信寫出民國的感覺
民國現在還存在. 林先生大明尊鑒,謹啟者:多謝前日惠賜茶葉一包,佳茗良品,本人無以為報,僅此書信以表恩謝.特此敬達 敬請大安某某某 謹啟賀信:林先生大明尊鑒,謹啟者:前日聽聞閣下金榜題名,獲選為考試院長,愚倍感尊崇,因此書信表達恭賀.特此恭賀 敬請大安某某某 敬啟請束:林先生大明惠鑒,謹啟者:某月某日適逢 家母八秩晉九壽誕,恭請闔第光臨地點:某某某哀悼:林先生大明禮鑒,謹啟者:近日聞令嚴辭世,哀震不已,來信以表哀痛,亦請先生節哀,以免傷身.專此 恭請禮安某某某 謹啟(記得要用藍筆)尋人:某某日報讀者惠鑒,逕啟者:近日本人之某某親屬在某地失蹤,特徵如下,煩請四處留意.特此啟示啟示人 某某某。
7.民國時至解放前書信是怎樣傳遞到
民國已經有郵局,是當時傳遞信件的主要正規途徑,除此之外,寄信人也可以托熟人帶書信。
參考:
中國近代郵政,自1878年在天津創辦,已有130余年歷史,歷經海關試辦郵政、大清郵政、中華郵政、赤色郵政、人民郵政不同發展時期。
一、大清郵政——中國近代郵政的開端
1878年7月,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由天津海關郵局發行。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清光緒皇帝正式批準開辦大清郵政,由總稅務司英人R·赫德創辦,一切建制仿照英國成規。大清郵政的開辦標志著中國近代郵政的誕生。
二、中華郵政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大清郵政也隨之宣告結束。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郵政也正式改組為中華郵政。
1914年3月,中國加入萬國郵政聯盟,成為世界郵政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華郵政在全國擁有郵政局26000處、郵政汽車427輛,郵路總長度達70萬千米。隨著1949年解放戰爭的結束,中華郵政也結束了它在大陸的使命,隨國民黨政府遷往臺灣,后改名為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三、中國郵政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的郵政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進入中國郵政時期。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就在根據地建立了人民郵政,隨著解放區的不斷擴大,人民郵政事業也日益壯大發展,中國郵政便是以人民郵政為基礎并接管中華郵政進行改造、組建而成的。
1. 1949-1956年——恢復和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百廢待興,郵政事業也不例外。
經過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6年初步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連通全國的郵政通信網。
1949年6月5日,華北郵電總局改稱華北郵政總局。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郵電部正式成立,朱學范任郵電部部長。
1950年1月1日,郵電部郵政總局成立。
2. 1956-1978年——大規模建設時期
1958年,中國郵政在北京開辦了中國第一個自動化試驗郵局,開啟了郵政事業的新篇章。這一階段國家還初步研制成功了一批機械化、半自動化設備。
3. 改革開放至今——改革與發展的新時期
1986年,新中國第一部郵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頒布,中國的郵政事業正式有了屬于自己的法律。
1998年,中國郵政事業迎來了一項重大體制改革——郵政與電信分離,開始獨立運營。
2006年8月,**批準實行“政企分開”,成立中國郵政集團公司。
8.求 民國時期的家書
此書是一本好書。2006年天津出版社出版首發。廣受歡迎,后來好多出版社大量出版發行。
《傅雷家書》不是普通的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范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傅雷夫婦作為中國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
說一段傅先生的辭世: 在1966年的一個孟秋之夜。9月2日的夜晚或3日的凌晨,58歲的翻譯大師因不堪忍受**的毆打、凌辱,從被單上撕下兩條長結,打圈,系在鐵窗橫框上自盡。兩小時后,他的夫人朱梅馥從一塊浦東土布做成的被單上撕下兩條長結,打圈,系在鐵窗橫框上,尾隨夫君而去。為紀念傅雷,發揚和傳播傅雷文化與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匯區周浦八一中學更名為上海市傅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