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蓮曲的詩意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釋: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畫。
一群采蓮的少女,她們的裙子綠得像荷葉一樣,紅潤的臉頰與盛開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雜使人難以分清,歌聲由池中傳來,才知道她們穿行在荷花叢中采蓮呢!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采蓮曲 唐-白居易 菱葉縈波荷飐風, 荷花深處小舟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 碧玉搔頭落水中。
白居易的《采蓮曲》籂粻焚救蒔嚼鋒楔福盲則專在借荷寫情上下了功夫:“詩中的重點已經不是艷麗的荷花,而是采蓮女遇到心上人,想說又不好意思說,只能用碧玉簪搔頭的動作來掩飾自己紛亂的心情。仔細吟誦,真仿佛在密密匝匝的荷花叢中,聽到了碧玉發簪的落水聲。
短短四句,竟然寫出了微風蕩荷,采蓮船行,蓮女情思,玉簪落水,真可謂詩情畫意盡在其中了。 參考資料:**question/*。
2.《采蓮曲》詩意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釋: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畫.一群采蓮的少女,她們的裙子綠得像荷葉一樣,紅潤的臉頰與盛開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雜使人難以分清,歌聲由池中傳來,才知道她們穿行在荷花叢中采蓮呢!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采蓮曲 唐-白居易菱葉縈波荷飐風, 荷花深處小舟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 碧玉搔頭落水中.白居易的《采蓮曲》則專在借荷寫情上下了功夫:“詩中的重點已經不是艷麗的荷花,而是采蓮女遇到心上人,想說又不好意思說,只能用碧玉簪搔頭的動作來掩飾自己紛亂的心情.仔細吟誦,真仿佛在密密匝匝的荷花叢中,聽到了碧玉發簪的落水聲.短短四句,竟然寫出了微風蕩荷,采蓮船行,蓮女情思,玉簪落水,真可謂詩情畫意盡在其中了。
3.王昌齡<<采蓮曲>>的詩意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原文:
采蓮曲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擴展資料:
在公元748年(唐天寶七年)夏天,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初次與阿朵見面,卻是別有一番情趣。那時候,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面,那就是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蓮曲。
這首詩句與句聯系緊密,意蘊深遠,精雕細琢卻給人帶來清麗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齡煉字煉意的高超技藝,對中晚唐的詩歌有著重要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采蓮曲二首
4.王昌陵采蓮曲詩意
1、詩意: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2、原詩:
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3、鑒賞: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5.急需《采蓮曲》的詩句、解釋、賞析
采蓮曲
李白
若耶溪旁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賞析】
采蓮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蓮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擬之。”這首詩是李白漫游會稽一帶所作。詩人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吳越采蓮女的形象。將她們置于青翠欲滴的荷葉叢中來烘托渲染,又用游冶郎的徘徊搔首來反襯她們的嬌美,使用樂府《陌上桑》寫羅敷的手法而更加委婉傳神。采用民歌體裁,卻不簡單模仿,有青出于藍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