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詩歌有關的一些簡短故事
詩的故事 這里有一個宋之問巧遇駱賓王的故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于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問。
晚間,宋之問于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
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于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
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詩的故事 宋之問曾經被朝廷流放到廣東羅定縣一帶,后來偷偷地從那里逃回家鄉,這首詩就是逃跑途中,經過漢江時寫的,感情比較真摯。
前兩句回憶流放到廣東時,不僅生活困苦,而且還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的時間。
“斷”和“復”字用得很好,表現出詩人在廣東度日如年,與世隔絕的痛苦。 后兩句寫了一個逃亡之人接近故鄉時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詩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牽累而遭受不幸。
而且這種矛盾之情越接近家鄉時就越強烈,導致詩人特別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擔心會變成現實。 此詩寫了古人在遭受流放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的發展。
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詩人的心情。這種抒寫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尋味。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后代曾廣為流傳。
2.詩人寫詩時的故事(簡短的)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孟槳在《本事詩·情感》記載了一則唐詩故事:博陵名士崔護考進士落第,心情郁悶。清明節這天,他獨自到城南踏青,見到一所莊宅,四周桃花環繞,景色宜人。適逢口渴,他便叩門求飲。不—會兒,一美麗女郎打開了門。崔護一見之下,頓生愛慕。第二年清明節,崔護舊地重游時,卻見院墻如故而門已鎖閉。他帳然若失,便在門上題詩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后,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來表達愛戀的情思.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貪玩,有一天他到一條小河邊去玩,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老奶奶,你為什么磨鐵棒?”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李白說:“那么粗的鐵棒怎么能磨成針呢?”老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深有感悟,從此刻苦讀書,成為一代“詩仙”。
3.詩的故事或詩人的故事簡短一點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 ,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
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
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于詩歌創作的心得。
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詩人寫詩的故事 簡短
賈島初次在京城里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開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不停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圍觀的人對此感到驚訝。于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于是并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好幾天不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原文
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與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為布衣之交。
5.詩人的故事簡短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6.簡短詩的故事100字以內
一座座高大的山巒矗立在這片土地上,從林中傳來布谷鳥歡快的歌唱聲,山腳下,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緩緩地流著,在陽光下散發著金光,好像是青山纏上了一條金色的腰帶,格外顯眼。
忽然,一陣“嘿咻”聲打破了這份寧靜。順著聲音看去,只見在小溪旁有一座小茅草屋。
屋子中的木窗被人用一支竹桿撐開,露出兩張滿是皺紋,和藹可親的臉,是一對年過半百的老夫老妻,老爺爺臉上已有幾分紅暈,顯然是有了醉意。 只聽白發蒼蒼的老奶奶說道:“老頭子,別喝多了,傷身體啊!” 老爺爺哈哈一樂,笑道:“不多,不多,這么好的日子,怎能不多喝幾杯呢。”
說罷,脖子一昂,酒杯往嘴里一倒,放下來時,已見杯底,老爺爺的臉上也更紅了一些。 突然,從窗外伸進來一雙白嫩嫩的小手,捧著一把蓮子,笑嘻嘻地說道:“爹、娘你們吃!” 老媽媽一邊笑一邊用手接過蓮子,道:“寶貝真乖!” 原來是他們的小兒子,頭上扎著兩個沖天辮,身穿一件白色背心和一件被泥土弄臟的紅色小褲。
老爺爺用手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問道:“你的兩個哥哥在干嘛呀?” 小兒子道:“二哥在織鳥籠,準備明天去賣。大哥在東邊鋤草,流了好多好多汗呀!” 老夫妻雙雙翹首向窗外去望,果然看見二兒子在地上盤坐著,穿一件藍色汗衫和灰色短褲,一手抱著一個織了一半的鳥籠,一手拿著寬扁的竹條,一心一意地編織著,盡管身旁的那兩只大公雞“咯、咯”地叫個不停,他也全沒在意。
在不遠處的田地里,大兒子在那里干活,在炎炎赤日下,他脫下了上衣,褲腿挽到了膝蓋,戴了一頂草帽,拿著一把鋤頭,彎著腰一下一下地鋤去田里的雜草,豆大的汗珠從他的額頭滴下來,這時,他干得有些累了,站直了身子,甩了一把汗,喘了幾口粗氣,又彎下腰來,繼續鋤草。 老夫妻看著看著,會心地笑了……。
7.簡短的詩歌小故事50字
越謙和越接近高尚 黑格爾是學識淵博的德國大哲學家,也是極謙和的人。
對黑格爾來說,謙和已經是一種習慣。有次朋友聚會,一位朋友問他:“您一貫謙和的習慣是怎么養成的呢?” 他講了一件事:有一天上午,父親邀他一同到林間漫步,他答應了。
父親在一個彎道處停了下來,問黑格爾:“孩子,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你還能聽到什么聲音?” 他聽了一會兒,回答道:“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父親說:“對,是一輛空馬車。”
黑格爾驚訝地問父親:“我們都沒看見,您怎么知道是一輛空馬車呢?” 父親答道:“從聲音就能分辨出是不是空馬車,因為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從此以后,黑格爾將父親的話牢記在心。
每當要出現打斷別人說話苗頭的時候,每當要出現自以為是、貶低別人苗頭的時候,他都會想到父親的提醒:“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8.詩歌故事,要簡短
2.千金之劍掛墓地 春秋時期的吳國,鍛制寶劍的技藝非常精良,各種寶劍名聲遠揚。
人們都以能有一把吳國的劍而滿足。 吳國太子季札,人稱“延陵季子 ”。
一次 ,他出使晉國,途中路過徐國,便去拜見徐國國君 。“大王,請接受我轉達父王對您的問候 !”季札行禮畢,習慣地握住腰間的劍柄。
徐君的眼光也自然地落在那金光耀眼的劍鞘上。徐君對寶劍的注意 雖是一剎那間的事,可還是讓季札感覺到了,他一邊飲酒,一邊想 :此劍送給徐君,對加強吳、徐友誼很有作用……可是,我出使晉國,身上無劍又不合適……他決定從晉國回來時再把寶劍獻給徐君。
過了幾天,季札從晉國返回,又經過徐國。徐國上下素衣白幡,一派治喪景象。
原來徐君去世了 。”我有心向徐君表示敬仰,不料永遠失去了機會啊 !”一個隨從說 :“既然徐君不在,贈劍之事也就作罷吧?”季札擺擺手:“不行,此事不做, 我心里總會不安的 。”
于是他把寶劍贈給徐國新君王。新君王感激地說 :“先王沒有遺囑,我不該接受貴重禮物啊 。”
季札只得把劍掛在徐君墓地上,寄托自己的懷念。 后來,有人作詩道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
由此,吳國與徐國的關系更親密了。 3.今日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有一天要舉行宴會 ,照例要有歌舞表演。
恰好一個彈琴的樂師病倒 ,少了一個節目 ,這真急壞了禮儀官。消息傳開后,想不到官府里新來的洗衣婆自告奮勇,說她會彈琴唱歌。
禮儀官答應讓她參加表演。宴會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
大小官員按次序就座,銀亮的酒杯不斷舉起,舞女的綢帶頻頻飄動,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輪到洗衣婆上場了,她邊彈邊唱一首《琴歌》 :"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百里奚聽了第一句就覺得十分奇怪,聽著,聽著,他站起來,走向洗衣婆,扶起她,喃喃地說 :"夫人……你受苦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當年百里奚是虞國的大夫,虞國被晉國滅掉,百里奚也不了俘虜。
晉獻公把女兒嫁到秦國,百里奚和夫人被指定為隨嫁的侍臣。百里奚心里很不愿意,中途帶了夫人逃走,不料在楚國邊境被楚人扣留。
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流落楚國,就派人帶了五張公羊皮向楚國交換百里奚。楚人得了五張公羊皮,只肯放百里奚一人 ,這樣百里奚和夫人就被迫分開了 。
分手那天 ,夫人把門閂劈斷當木柴 ,燒了一只老母雞讓百里奚做路糧。百里奚到了秦國,被秦穆公重用。
百里奚雖然富貴了 ,并沒有忘記夫人 ,幾次三番派人打聽,都沒有下落。不料今日一場宴會,兩人竟得重逢,牽線搭橋的居然是一首《琴歌》。
4 風 蕭 蕭 兮 易 水 寒 戰國時期,秦王想獨霸天下,派兵向燕國逼近,燕太子丹萬分恐慌 。流落到燕國的荊軻為了報答太子丹對自己的恩德,準備赴湯蹈火,刺殺秦王。
怎樣才能使秦王接見自己呢?他苦苦思索,終于想起了秦王的仇人樊於(w ū)期(j ī)。樊於期是秦國將領,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避難。
秦王正用千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買他的頭。荊軻想,如果我將他的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一起獻上,秦王必定會高興地接見我,那時就有機會行刺了 。
于是荊軻前去拜訪樊於期 ,把刺殺秦王的計謀告訴他。樊將軍聽了,激動而憤怒地說 :"這正是我日夜盼望的事啊,今天終于機會來啦 !"說罷,拔劍自刎。
荊軻將樊將軍的頭裝入木匣封好,又將一把有毒的匕首藏在卷起的地圖里,與太子丹商定了啟程的日子。出發那天,太子丹和了解內情的朋友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 ,來到易水邊送行。
大家迎著刺骨的寒風,心情異常沉重。這時,高漸離在岸邊敲起竹制的樂器,荊軻和著樂聲高聲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那慷慨激昂的歌聲激蕩著易水,震撼著人心,連頭發梢都向上豎了起來。
佇立岸邊的人們禁不住掉下熱淚,目送著壯士的車馬漸漸遠去…… 13北 方 有 佳 人 漢朝有個藝人李延年,能歌善舞,而且常常唱一些自己創作或改編的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漢武帝很喜歡他,每回宮中設宴,總要把他召來表演。
這一天,皇宮里又是輕歌曼舞,絲竹聲聲。漢武帝一邊開懷暢飲,一邊觀賞著宮女們翩翩的舞姿。
過了一會兒,一個身材修長、相貌英俊的青年出場了,他就是李延年。皇帝微笑地看著他,今天李延年顯得比往常更加神采奕奕,白凈的臉上透著一層淡淡的紅光。
李延年向皇上請了安,就飄然起舞,引吭(h áng )高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哦?”漢武帝放下酒杯,身子略略前傾,注意地聽著。
李延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望著皇帝,繼續唱道 :“……寧(n ìng )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一曲歌畢,余音裊裊。
漢武帝驚嘆道 :“啊!世界上難道真有這樣的美人嗎?”顯然,皇帝是被李延年的歌打動了。“稟告皇上,這位絕代佳人就是我的親妹妹 。”
李延年看出皇帝的意思,不失時機地說。其實,李延年就是為了引薦妹妹,才作這首歌的。
“快,快把她接到宮里來!”漢武帝急切地說。這樣,李延年的妹妹就被召進宮去。
皇帝一看,果然是一個美麗絕倫的女子,并且同她哥哥一樣能歌善舞,心中便非常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