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葉姓的來源是什么呀
為出自羋姓沈氏,為帝顓頊的后裔。
傳說,帝顓頊的后裔陸終娶鬼方氏女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后裔鬻能做過周文王的老師。
后來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在荊州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帶建立荊國,定都丹陽(今湖北省秭歸),后遷都子郢(今湖北省江陵),改國號為楚。春秋時,楚莊王的曾孫戌,在楚平王時任沈縣(今安徽省臨泉縣)尹,又稱沈尹戌。
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為姓。楚昭王封沈尹戌的兒子沈諸梁(字子高)于葉(今河南省葉縣南舊城),稱為葉公。
葉公曾平定白云勝的叛亂以復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陽,獲賜爵為公,后退休于葉。其后人便以邑為姓,稱葉氏。
其得姓始祖為葉公葉諸梁。
2.葉姓的來源葉姓怎么來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1987年提供的數據,在前100個大姓中,葉姓排名第42位,約有人口550萬,占全國人數的1。
62%。據《人民日報》2006年元月11日《百家姓新順序排定》葉姓排名第42位。
葉姓的起源有三,源出于沈姓是最主要的來源,我們都是沈諸梁的后裔。 葉姓源于沈姓說起葉姓,人們都會想到“葉公好龍”的典故,這位葉公就是葉姓的始祖。
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是春秋時代楚國左司馬沈尹戌的兒子。沈尹戌在和吳國軍隊打仗時戰死,楚昭王封沈諸梁為葉邑尹,所以沈諸梁被尊稱“葉公”,“公”是君主時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是最高級別,他的子孫以他的封邑為姓,就是葉氏。
東漢時期的應劭在《風俗通》中寫到:“楚沈伊戌生諸梁,食采于葉,因氏焉。”南方少數民族的葉姓歷史上的葉姓,還有一支出自南方少數民族。
宋朝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中寫到:“后漢日南繳外蠻葉調,賜金印紫綬”。 意思是:東漢日南郡邊界,有一支少數民族建立了葉調國,年年向東漢皇帝進貢,被東漢朝廷賜給黃金鑄造的、系有紫色絲帶的官印。
生活在歐亞大陸東南部的東南亞人,由于地理位置與我國接近,姓氏也多受我國的影響。早在戰國末年,生活在我國境內的百越族中的一些人就為躲避災荒而逃到越南,當地也因此出現了漢姓人家。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滅亡之際,中國秦朝將領趙陀建立南越國,越南是他所轄的一部分。后來,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將當地分為珠崖、南海、蒼悟、含浦、交趾、日南、九真等九郡,越南從次劃入中國版圖。
漢族的姓氏文化開始對越南發生影響,出現了曲、楊、葉、吳、丁、黎、李等姓氏。 因此可以說,越南的許多姓氏就是在越南劃歸為中國版圖期間大量繁衍的。
后來,有些郡建立了割據王朝,日南郡就是其中的一個國家,叫葉調國。東漢漢順帝劉保永建六年曾遣使到中國建立友好關系。
此后葉調國有人來中國定居,就以葉為姓。王姓改為葉姓據《姓氏探源與取名藝術》記載,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出現了五代十國動蕩局面。
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舉兵南下,很多葉姓人跟隨二王在福建轉戰八年,王審知在福建建立“八閩王國”。“八閩王國”滅亡之后,閩國王室為了逃避政敵追殺改名換姓,取落葉歸根之意而姓葉。
直到現在,在東南沿海和海外的一些地區,還成立有王葉連誼會,以示王姓和葉姓曾經是一家,源出一祖,他們后人之間有王葉不結親的習俗。
3.許姓的來源
“許”在中國百家姓中排行第20位,是發源于河南的古老姓氏。
許姓是由更為古老的“姜”姓發展而來的。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出生在“姜水”,便以姜為姓。神農氏裔孫伯夷名字叫“由”,居住在許地,便稱為“許由”。
許由是許部落的一個酋長,道德高尚,才干出眾,部落在他的帶領下拓荒耕田,拓寬疆域,使得潁水流域上下千余里五谷豐登。據傳,部落聯盟領袖唐堯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四處尋訪賢人,發現了許由,決定把天下讓給他。許由嚴詞拒絕,逃到箕山隱居起來。
許由死后,后人因敬仰許由而將“許”作為自己的姓氏。
擴展資料:
許氏祖訓
一曰完田糧以實國賦;二曰先孝友以重綱常;三曰謹婚姻以免玷辱;四曰相體恤以聯血脈;五曰息爭訟以全和氣;六曰警非為以安生理;七曰分主仆以別尊卑;八曰節冗費以敦儉樸。
許由軼聞
箕山許由廟旁,還有一間祠堂,里面供奉的是許由的三位夫人。相傳,許由最早的夫人黃氏,婚后不久就去世了,沒留下后人。于是,許由就娶了大冶鎮劉碑村的趙氏。趙氏與許由生活的時間最長,后代都是趙氏所生。
其實,許由還有一位王姓夫人,是在許由死后才結為夫妻。據傳,許由從許昌回箕山時,路遇一地生了瘟疫。許由作為部落酋長,嘗百草解救眾生。瘟疫祛除后,一戶王姓人家愿意將女兒嫁給許由。
許由拒絕了,王氏沒有生病,卻立即離奇地死亡了。許由死后成了神,后人也將王氏列為祭拜對象。如今,這三位夫人享受許氏后代的香火,被當地人尊稱為“祖奶奶”。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許姓先祖許由:曾拒絕堯的禪讓 被奉為"隱士鼻祖"
4.快告訴我,姓氏的來源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
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
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
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
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
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征性產物。
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圣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
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后人即以封國名為氏。
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后,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并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
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于貴族婦女,則無論怎么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
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后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
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
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后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
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后期。
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
司馬遷作《史記》時,干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后,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時候,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時候寫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
發展到后來,據說有4000 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
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
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