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立自強的名人事例短
1. 香港巨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都以優異的成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想在父親的公司里施展宏圖,干一番事業,但李嘉誠果斷的拒絕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于是,兄弟倆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去了投資銀行,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李嘉誠的“冷酷無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強之路,陶冶了他們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的人格和品性。
2. 美國總統羅斯福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兒子面前,我不是總統只是父親。”他反對孩子們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他讓孩子們憑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大兒子詹姆斯20歲去歐洲旅行,臨行前買了一匹好馬,然后打電報向父親求援。父親回電話說:“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兒子只好賣掉了馬,作為路費回家。“二戰”打響后,羅斯福的四個兒子都上了前線。父親病故了,他們還都堅守在自己各自的軍艦上,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父親送行。
3、李四光粉碎“中國貧油論”
李四光,卓越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人。20世紀初,美國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國西部打井找油,結果毫無所獲。于是以美國布萊克威爾教授為首的一批西方學者,就斷言中國地下無油,中國是一個“貧油的國家”。
年輕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偏偏不信這個邪:美孚的失敗不能斷定中國地下無油。他說:我就不信,油,難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這種強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開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運用地質沉降理論,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江漢油田。他當時還預見西北也有石油。今天正在開發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證實了他的預言。 李四光靠自信、自強徹底粉碎了“中國貧油論”。
2.關于自強名人事例簡短
1、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歲,卻有86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里。在此時間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墻故事》。
她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2、愛迪生
愛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貧困,他的“學歷”是一生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老師因為總被他古怪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竟然當他母親的面說他是個傻瓜、將來不會有什么出息。 愛迪生雖未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憑個人奮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強,自立獲得巨大成功。
他自學成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從千萬次的失敗中站了起來,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成為美國發明家、企業家。他發明自動電報幫電機,留聲機;實驗并改進了電燈(白熾燈)和電話。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新發明,他因此而被譽為“發明大王”。
3、格林尼亞教授
著名化學家格林尼亞教授,曾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少年時代,由于家境優裕,加上父母的溺愛,使得他沒有理想,沒有志氣,整天游蕩。可是好景不長,幾年后他家徹底破產,一貧如洗,昔日的朋友都離他而去,甚至連女友也當眾羞辱他。
從此,他醒悟了,開始發憤讀書,立志追回被浪費的時間。九年以后,他研制出格氏試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4、貝多芬
大作曲家貝多芬由于貧窮沒能上大學,十七歲是患了傷寒和天花病,二十六歲,不幸失去了聽覺,在愛情上也屢受挫折。在這種情況下,貝多芬發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與命運的頑強搏斗中,在樂曲創作事業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燒得越來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沒有嚇倒他,反而成了他獲得強大生命力的磁場。
5、富蘭克林·羅斯福
1921年8月,富蘭克林·羅斯福帶全家在坎波貝洛島休假,在撲滅了一場林火后,他跳進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質炎癥。高燒、疼痛、麻木以及終生殘疾的前景,并沒有使富蘭克林·羅斯福放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鍛煉,企圖恢復行走和站立能力。
他用以療病的佐治亞溫泉被眾人稱之為“笑聲震天的地方”。在康復期間,富蘭克林·羅斯福大量閱讀書籍,其中有不少傳記和歷史著作,卻幾乎沒有經濟學或哲學著作。
3.古代自強的名人事例短
【古、中】
秦末英雄項羽抱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意志,終獲勝利;
越王勾踐在失敗面前刻苦自勵,奮發圖強,終成霸業;
宋朝大文豪蘇軾,幾次受貶后自強不息,寫出了許多千古絕唱。
【今】
連續12年自強自立,帶著妹妹上學的大學生洪戰輝
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對另一個更弱小的孩子擔起了責任,就要撐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學會友善、勇敢和堅強,生活讓他過早地開始收獲,他由此從男孩開始變成了苦難打不倒的男子漢,在貧困中求學,在艱辛中自強,今天他看起來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從來是強者。
【外】
美國《生活》周刊不久前評出的過去1000年的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中,愛迪生名列第一。
愛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貧困,他的“學歷”是一生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老師因為總被他古怪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竟然當他母親的面說他是個傻瓜、將來不會有什么出息。 愛迪生雖未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憑個人奮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強,自立獲得巨大成功。他自學成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從千萬次的失敗中站了起來,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成為美國發明家、企業家。他發明自動電報幫電機,留聲機;實驗并改進了電燈(白熾燈)和電話。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新發明,他因此而被譽為“發明大王”。
4.自強故事短篇
貝多芬的故事 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就發現自己的聽力急劇下降,對于一位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鋼琴家和音樂家來說,聽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
但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抗爭,并說出了那句傳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 當時的貝多芬還愛戀著一位叫朱麗葉塔的姑娘,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獻給她的。
然而幼稚風流的朱麗葉塔辜負了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來竟與一位男爵訂了婚。 耳聾的治愈日漸渺茫,又痛失心儀已久的戀人,這雙重的打擊使頑強的貝多芬支持不住了。
1802年他寫下了一封絕筆信,即現在被稱之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在信中他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內心深處的理想和痛苦。
凡是誤解貝多芬的人,如果仔細總結了他的遺囑,都能發現其中真實的原因,從而原諒他的種種缺點。 不過他還是重新振作了起來,他那堅強的個性不可能屈服于命運擺布。
還是那篇遺囑中,貝多芬說道:“是藝術,就只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是不能離開這個世界的。 張海迪的故事 1970年,張海迪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
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
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她發現村里缺醫少藥,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藥物。
她先后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扎針。
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
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輪椅,登門給病人扎針、送藥。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腦血栓后遺癥,6年不能說話,并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
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后來,耿大爺終于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
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幸福。 巴雷尼的故事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
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 希望 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
從那以后,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
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于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于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
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
大學畢業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后,終于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5.有關獨立自強的名人事例(要簡短的2個)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決心寫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在一九三0年,且全身癱瘓,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寫作的。先是口述讓別人記下來,別人不在時自己用紙做個框子放在稿紙上用手摸看往里寫。寫好一頁就用手抽掉再寫。笫二天妻子見滿地的稿子忙理整起來,見丈夫嘴角流著血想他是忍著病痛咬著牙用生命寫作的。三四年該書終于出版。
2清代杰出文學家吳敬梓寫儒林外史兩天沒東西了,餓得頭暈眼花在漏雨的破屋的破床上喘氣,妻兒心疼地說你餓 著肚子怎么寫呢,這時一個親戚送來三斗米,二千文銅錢。吳敬梓見了一下子從床上爬起來對妻說可以對付一段時間了,可以寫了吧。妻說寫吧,寫作能當飯吃,寫起來你就不餓了。
6.關于自律自強的故事【簡短】
華羅庚中學畢業后,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
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干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
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雙腿后著兵法的孫臏。
“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拐杖一顛一顛地干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
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后,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
在名家云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他25歲時,已是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了。
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自尊自信的人,能夠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征服挫折和失敗,在挫折與失敗中獲得成功。而喪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自暴自棄、自輕自賤。
缺乏自信的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從而放棄了努力奮斗。所以沒有自尊自信的人,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7.關于自強的名人事例
孩子當自強康熙年間,貴州巡撫劉蔭樞告老回鄉后,想用一生的積蓄為家鄉建一座橋。
但是子女卻反對他:“您當了一輩子高官,我們卻沒沾到一點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卻如此不顧我們。”劉蔭樞很傷心,他覺得自己雖然一身清白,但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
于是,他用盡積蓄,歷時五年,修成大橋,取名“毓秀橋”。橋修好后,他對子女說:“我之所以用全部積蓄修橋,就想用事實告訴你們,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創,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為了徹底消除孩子們依賴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兩白銀的價錢把橋賣給了官府。劉蔭樞的所作所為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子女。
他的孩子日后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應該說,劉蔭樞注重孩子自強精神的培養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而他用畢生的積蓄來教育孩子,可謂用心良苦。
古人尚且如此,今日的父母應該怎樣看待孩子的自強精神的培養,父母應該從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呢?還是先讓我們來看兩個故事吧。案例一我有一雙經歷風雨的翅膀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
同其他的父母一樣,他們深知知識的重要。因此,我成了他們的希望,而我也立志要考上大學。
然而苦難卻橫亙在我的夢想之路上。我六歲那年,爸爸在加夜班的時候鐵屑崩到了眼睛里,左眼失明了。
我十一歲那年,爸爸因腎積血手術摘掉了左腎,再也無法進行體力勞動。我讀初一時媽媽下崗了,一家的生活只剩下爸爸每月200元的工傷補助費維持。
那段日子似乎空氣都變得壓抑。這樣一個家庭是需要一個兒子來挑大梁的。
那天,我毅然作出了一個決定:打工,我要自己供自己上學。我從同學那借來五十元錢,去批發市場進了一些小裝飾畫,小工藝品,準備像校門口的小販那樣。
沒想到平時司空見慣的事情輪到自己頭上竟然變得那么艱難。那天中午,我竟然沒有從包里把貨物拿出來。
可是貨如果賣不出去,我連借的五十元錢都無法償還。第二天中午我去了一所比較遠的學校門口,擺好了貨物,怎么鼓勵自己都不敢吆喝。
好久,一個小同學走過來,問我:“這是賣的嗎?”我急忙點頭。那天我賺了一毛錢,是我賺到的第一個一毛錢。
那一刻,我深深的體會到了賺錢的艱辛,懂得了平時爸爸交給我的那些錢里面凝聚著多少汗水和辛苦。一個月以后,我賺到了80元錢。
我用23元買了一本向往已久的《題典》。走出書店,我突然感覺天空是那么藍。
回到家爸爸詫異的問我錢是哪來的,我這才告訴了他。他什么也沒說。
但我看到他的嘴角在不停的顫抖,我知道他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個多星期后的中午,大家正在吃飯,爸爸突然問我:“你是從哪里進的貨呀?”我很奇怪,可他看也不看我一眼,只是伸出筷子夾菜去了。
不久,爸爸和我一樣,開始到一所小學校門口擺地攤賣貨了……我十分感激父親,他的行為是對我無聲的鼓勵。而我真切的感受到,命運的火種其實就在自己的手里`……一次,我蹲在夜市的一角吆喝著。
一個八九歲的男孩被我的工藝品吸引,但他的母親說什么也不給買,拉著他走出五六米遠的時候,我突然聽見她在呵斥:“看到了沒有,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也只能擺地攤。”雖說早已習慣了被人審視的目光,也感受了自食其力的驕傲。
但那一刻,我被深深的刺痛。我想到清掃樓道的媽媽,以及帶病工作的父親。
他們從事著的也都是社會底層的工作,但他們是我心中最慈愛的父母,最完美的父母。我想,我一定用自己的勞動贏得別人的尊重,一定讓我的父母過上幸福的日子。
每年最輕松的是寒暑假,因為時間寬裕,貨品也不限于賣給小學生了。那一年寒假,我從早市批發了一絲袋粘豆包,在下午下班高峰時,我到附近的馬路旁叫賣。
不到倆小時,豆包全部賣光,我賺了36元錢,是我賺的最多的一天,我高興極了。第二天,我又批發了一絲袋,也都賣光了。
第三天再去那熟悉的地方賣,卻少有人買。我想了想才明白,原來人們吃豆包是一種嘗鮮、懷舊的心理。
而一個地方的流動人員是固定的,想嘗鮮的人都已經買了,生意自然就清淡下來。于是我不斷的換地點,爸爸也來幫忙。
二十幾天,我們走遍了附近的馬路,賺了600多元。那個春節是我所過得最開心的節日。
父母很高興,我想是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女兒在一天天長大……就這樣,依靠自食其力我完成了學業,并且我以高考作文滿分,總分600分的成績被哈爾濱工程大學錄取。摘自《中國青年》第一期口述:曹姝媛圖示一街頭賣貨的女孩賣貨物的小女孩應該說曹姝媛是不幸的,她從小就經歷了那么多磨難;但是曹姝媛也是幸運的,正是那些不幸的遭遇讓他認識了生活。
我想每一位讀者都會對曹姝媛生出一種敬意。不過下面這個案例恐怕會讓人感到一些沉痛。
案例二媽媽的“老兒子”——一個少年犯的講演我叫戴雨,一個處在花季的女孩,現在應該生活在充滿陽光充滿色彩的世界里。但是,我卻因詐騙被關押在看守所里。
從我記事的那一天起,爸媽就叫我“老兒子”。他們把我當成老兒子一樣疼我愛我,視我為掌上明珠,從不舍得打我一下罵我一句。
我感覺我的童年是金色的。然而,正是這種“依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讓我變得好吃懶做。
家里的活都有姐姐來做,我。
8.名人的自立自強的故事(要簡短的)
大衛·洛克菲勒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是兄弟中最小的一個,也是最出色能干的一個。
他的事業不在石油上,而在大名鼎鼎、位列世界十大銀行第六位的曼哈頓銀行上。他任該銀行執行委員會主席兼總經理以后,使該銀行從資金二十億美元上升到資產凈值達三十四億美元。
1915年,大衛出生于紐約市,當時他家雖已有億萬財產,可孩子們每周只能得到三角的零用錢,同時每人還必須準備一個小賬本,按父親的要求將三角錢的使用去向登記在上面,經檢查后,如果使用合理,還能得到獎勵。孩子們得到的零用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十一二歲時,每周能得到一美元,十五歲時,每周能得到兩美元左右。
因此大衛長到后離開家時,已擁有許多賬本。 大衛的父親為了教育孩子從小懂得金錢的價值,故意將孩子們處于經濟壓力之下。
零用錢很有限,如果想多用怎么辦?方法只有一個,自己去掙。 大衛小的時候就知道從家庭雜物中掙錢:捉住閣樓上的老鼠,每只可掙五分錢,而劈柴禾、拔雜草等雜活則按照時間來計算工錢。
大衛有一招更絕,他設法取得了為全家擦皮鞋的特許權。然而,他必須在清晨六點以前起床,以便在全家人起床前完成工作,擦一雙皮鞋五分錢,一雙長統靴一角錢。
大衛在童年時代沒有享受過任何超級富豪的生活,他穿著和雇工一樣的普通衣服,生活既簡單樸素又緊張而快樂。他有一位大學時的同學,是位大手大腳花錢的富家子弟,甚至可以在開口索要之前就能獲得他想要的東西。
可大衛說:“他是我認識的最不幸的人,他結了三次婚,換了數次工作,永遠也不會發揮自己的能力。 成長啟迪:自強自立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大衛學會了自強自立,并一生堅持,積極進取,終于打出了自己的一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