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憫農 李紳 尋單字的意思 詩詞的意思 詩的作者背景(簡單點)
mǐn nónɡ
憫 農
(唐)李紳
chú hé rì dānɡ wǔ ,
鋤 禾 日 當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ɡ cān ,
誰 知 盤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
粒 粒 皆 辛 苦 。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簡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里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事物,不浪費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編輯本段]李紳憫農詩2
mǐn nónɡ
憫 農
tánɡ lǐ shēn
唐 李 紳
chūn zhǒnɡ yī lì sù ,
春 種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秋 收 萬 顆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四 海 無 閑 田 ,
nónɡ fū yóu è sǐ 。
農 夫 猶 餓 死 。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谷子。
3. 猶:還。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2.憫農這首詩有幾句話
唐 李紳
《憫農》其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其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其三
壟 上 扶 犁 兒 , 手 種 腹長 饑 。
窗 下 織 梭 女 , 手 織 身 無 衣 。
我 愿 燕 趙 姝 , 化 為 嫫 女 姿 。
一 笑 不 值 錢 , 自 然 家 國 肥 。
3.李紳的詩除憫農2首外,最好簡單點
1、過鐘陵——李紳
龍沙江尾抱鐘陵,水郭村橋晚景澄。江對楚山千里月,
郭連漁浦萬家燈。省拋雙旆辭榮寵,遽落丹霄起愛憎。
惆悵舊游同草露,卻思恩顧一沾膺。
2、憶夜直金鑾殿承旨——李紳
月當銀漢玉繩低,深聽簫韶碧落齊。門壓紫垣高綺樹,
閣連青瑣近丹梯。墨宣外渥催飛詔,草布深恩促換題。
明日獨歸花路遠,可憐人世隔云霓。3、滁陽春日懷果園閑宴——李紳
西園到日栽桃李,紅白低枝拂酒杯。繁艷只愁風處落,
醉筵多就月中開。勸人莫折憐芳早,把燭頻看畏曉催。
聞道數年深草露,幾株猶得近池臺。
4.憫農 李紳 意思全文
憫農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鋤 禾 日 當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誰 知 盤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chūn zhǒnɡ yī lì sù , 春 種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秋 收 萬 顆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四 海 無 閑 田 , nónɡ fū yóu è sǐ 。 農 夫 猶 餓 死 。 春天,農民把一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糧食全被佞官奪去而餓死。
5.憫農的詩集有哪些
唐代白居易由《賣炭翁》滲透出的“憫農”思想詩歌名句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詩人特別選取“夜來城外一尺雪”典型環境中的賣炭翁反常的、矛盾的心理,加以刻畫,加以點撥。上句先襯一筆,老人“身上衣正單”,本來應希望天氣暖和一些,可是他為了能順利賣出木炭并得到個好價錢,反而“心愿”天氣更寒冷些。這種違反常理的刻劃,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內心的凄苦和悲慘的貧困境遇。
2、聶夷中是晚唐詩人,他的《詠田家》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二月正是蠶種復活之時,五月正是插秧季節,農民卻已經將今年欲生產出的“新絲”、“新谷”預先抵押出賣給別人,以聊補青黃不接的生計。這種做法只能應急而已后果是債臺高筑,今后無法生存。挖肉補瘡,令人心痛。
3、李紳的《古風》二首之一也是廣為大家熟悉的詩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人選取一個烈日當空、辛勤鋤禾的典型場景,突出農民汗如雨下、遍灑泥土的苦況,給人以鮮明的印象。三四句插入呼喚,激發人們就餐思源,莫忘民本。全詩用語淺顯卻形象生動,深刻警醒,自成格言。
4、唐代詩人崔道融名氣一般,但起《田上》頗為著名:“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披蓑”說明天還在下雨,這個農民卻已經在半夜之前去耕地了。四周一片漆黑,只有水田泛著昏暗的光,依稀可見梯田上人和牛在緩緩蠕動。耕作許久,天還未亮。樸素的語言,簡潔的話語,描述了一個慘淡的畫面:深沉的暗色,沉重的筆調,艱難的步履,讓人讀了心底為之顫栗!
5、清朝著名詩人吳嘉紀有一首詩歌名為《絕句》,也寫出了對農民的同情:“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這,寫出老鹽民勞動環境惡劣:炎熱的六月天,灼熱的烈火旁,低矮的草屋里。其艱苦勞作已經歷歷在目。而三四兩句的描述,也使詩意更進一步:在炎日下站一站也算乘涼!讀之,我們不禁頓生憐憫之感。
6、清朝著名戲劇家孔尚任詩歌《憂旱》也是憫農名詩:“榆錢已落地,耕種尚無期。閑煞滿村牛,墻陰嚙豆萁。”
這首詩取材別致,寫荒年天旱之景,可謂描寫角度新穎。榆錢一般早春成熟,待其落地,當以近暮春,正是忙煞耕牛的春耕大忙季節,但由于干旱,稻田無法耕種,竟然“閑煞滿村牛”,并熱得牛只能躲在墻陰下“嚙豆萁”。“滿村牛”“閑煞”反襯大旱之肆虐、荒年之凄慘以及農民遭遇之不幸。村牛的“閑”更反襯出作者的“憂”及農民的“憂”。
6.描寫農民辛勤勞動的詩,簡單一點,除了鋤禾和憫農
赤日炎炎似火燒, 野田禾苗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石壕吏 作者: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秋浦歌 李白 (其十四) 爐火照天地, 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 歌曲動寒川蜂 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