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間故事,短一些
1、響亮的名字 從前,有個姓張的財主找到教書先生說:自古以來,凡是當大官的,都有個響亮的名字,麻煩您幫我兒子改個名字吧,越響亮越好。
教書先生問:你有幾個兒子? 張財主說:4個。 教書先生問:是什么字輩的? 張財主回答:大字輩。
教書先生說:那好,就叫張大槍、張大炮、張大喇叭、張大號吧! 2、報復 有個老頭子哄孫子玩,小孩磨牙淘氣,老頭子打了他一巴掌。 兒子一看有些心疼,照著自己臉狠狠抽了幾耳光。
老頭子問兒子:你打自己干嘛? 兒子氣憤道:許你打我兒子,就不許我打你兒子啊?我才不吃這個虧呢! 3、解恨 有一戶人家,兒子、媳婦心腸狠,常常虐待父母。 兩位老人吃盡了苦頭,卻非常疼愛自己的小孫子。
鄰居勸他們:親兒子都不孝順,還疼孫子干嘛? 老頭子噙著淚道:我們只盼著孫子趕快長大,也娶個媳婦氣氣他爹娘,好為我倆解解恨! 4、扯淡話 從前,有個將軍,率領一幫水兵坐船遠征。船被一條大魚吞到肚子里了。
大魚被一只白鶴叼走。白鶴正想吞下大魚,嘴一松,魚從天上掉下來了。
一個老太婆正站在院子里往天上瞧,魚正好落到她的眼睛里。她揉揉眼睛,把魚從眼睛里揉出來了。
魚的肚子揉破了,士兵從魚肚子里一個一個鉆出來。他們很長時間沒吃東西,餓得發慌。
那個將軍向婆婆施了禮,請她給兄弟們弄點東西吃。 老太婆從屋里拿出個豆包,放在院子里的石桌上,這幫人就圍著豆包啃起來。
啃了三天三夜,還沒有啃到里面的豆餡。結果大家都啃飽了,才啃出來一塊石碑,只見上面寫道:此處離豆餡兒還有四十五里。
5、相親 相親見面會上,她侃侃而談,說她以前的男友如何開豪車,住豪宅,經常夸她如何如何漂亮,一看到她就緊張。 他看了看她:我,我一般看,看到美女,也,也會緊張的說,說不出話來。
她噗嗤一笑:你這種搭訕的方式真老土。但,但看到不,不好看的,就,就會結巴。
那女的立馬臉變成了豬肝色。
2.傳統節日故事[簡潔]
1、春節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后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2、元宵節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3、重陽節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
恒景病愈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恒景歷經艱險,終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并密傳授降妖劍術。
恒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
這時,仙人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訣,讓恒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
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
說時遲那時快,恒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4、中秋節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5、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
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3.短的民間故事
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
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愿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
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
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
從此以后,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后,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并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
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單于打敗。
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
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后地同漢朝打交道。
漢宣帝死了后,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
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于。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
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
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后宮去傳話:"誰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后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愿到匈奴去和親。
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
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后,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聽候挑選。
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愿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
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
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后,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于去世后,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
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
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后,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
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
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
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后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
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
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
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后,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
一直受到后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4.簡短的字來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好男兒志在四方,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就胸懷大志,想到外面闖蕩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遲遲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本應該趁年輕時去外面闖蕩,你這樣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業?”百里奚聽妻子這樣說,感覺很慚愧,于是下決心出去闖蕩。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雞殺了為他送行。可是柴房里卻沒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門閂拆下來燒了。百里奚告別了妻兒,開始闖蕩。他到過很多地方,雖然他很有才學,但是由于沒有人舉薦,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很快,10年過去了,百里奚還是沒有取得什么成就。此時,秦穆公聽說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談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確實是個很有作為的人,便封他為相,此時的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
百里奚盡心輔佐秦穆公,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故事啟迪】人無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終不濟事。對青少年來說,立志,得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必須實事求是,聯系自己的實際立下實實在在的“志”。其次,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諸行動,沒有實際的改造行動,一切都是空談。同時,立志,貴在守恒。立志不是一時一地,而是自始至終。立志不易,守恒更難。
5.簡短的民間故事
白素貞是修煉千年的蛇妖,一心修煉只為做快活神仙。千年的修行,使她比人間的女子更美,只是沒有眼淚。觀音菩薩指點,只要集齊人間八滴晶瑩的眼淚,她就可以成為真正的神仙。
前往寶芝堂學徒的書生許仙,遇到大胡子刀客八兩。兩人誤入“半步多”,與急于成仙的白素貞、小青姐妹和捉妖和尚法海不期而遇。
在“半步多”,人妖仙混雜,處處是陷阱。白蛇和許仙在相互的舍命相助中,產生了感情。只是身為蛇妖的白素貞,還不能理解它。而法海分不清誰人誰妖,執 意妄為,遭受天雷之譴,盲了雙眼。
白素貞歷經艱辛送許仙回人間,法海變作白素貞的模樣,騙許仙回頭,使他被無情槌擊中,忘了“半步多”的一切,忘了心中所愛白素貞。
白素貞來到人間,開始悉心收集人間的眼淚。
許仙在西湖斷橋遇到一場急雨,與白素貞再度重逢,留下借傘還傘的情緣,兩人產生感情。
白素貞陸續收齊七滴眼淚。每滴眼淚背后都有一個人間致情摯愛的故事。它們風吹不散,水流不融,分別應在“生老病死恨離別”之上。
法海利用自己天生生有天眼的小徒弟十天,設計逼迫白素貞現形,嚇死了許仙。法海又將許仙囚于金山寺中……
白素貞盜來救命仙草,不見許仙。她跪上金山寺,哀求不成,水漫金山。法海將許仙掠到心境臺,讓他在心鏡中看到白素貞的蛇身。許仙坦然處之,要定了素貞。法海被心魔所困,忘情絕義,想成佛,卻成了魔。
白素貞產子,成魔的法海故伎重演。白素貞不認為愛許仙是錯,自愿走進雷峰塔。訣別前,流下她第一滴也是最后一滴眼淚。她愛許仙一生,這滴眼淚應在“愛”上。白素貞被鎮于雷峰塔下,除非雷峰塔倒,否則永世不得出塔!
許仙上山進寺,自愿剃度,只為法海一句雷峰塔百步之內,非出家人不得擅入。
法海踉蹌地站起身,退了三步,一回頭,須發皆白。許仙每日掃塔,和娘子一個塔里一個塔外。白素貞用法術打開油傘為許仙遮陽。
6.誰有一些簡短的民間故事
還春節呢,就講點有關春節的 1."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
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
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
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
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
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
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
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
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3.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
7.很簡短的民間故事
大理有一個望夫云的傳說。
大理的山川,翠綠雄偉,實在迷人。蒼山上十八條溪水落石出,像一條條閃光的銀鏈,懸掛在山峰之間,真是好看。
蒼山有十九峰,其中有一個叫玉局峰。每到十冬臘月,玉局峰上便出現一縷潔白的云彩,裊裊婷婷,宛如一個姣潔美麗的女子,佇立有玉局峰頂,向洱海眺望,那景色更是動人。
不過,這朵云彩一出現,大理一帶就狂風大作,刮得平靜的洱海頓時白浪滔天,波濤滾滾。直到把海底的一塊石坪吹得露出水平,狂風才停息下來。
這朵神奇的云彩有個動人的名字,就叫做望夫云。關于它,流傳著一個傳說。
相傳一千多年前,南詔王有個公主長得很美麗,又很善良,她的眼睛像洱海水一樣明亮,她的心地像清碧溪水那樣純潔。公主已經十九歲了,可是南詔王還沒有招上駙馬。
王孫公子爭相向公主求婚,但公主覺得都不稱心,一個也沒有答應。 就在這一年的春天,公主在繞三靈盛會上認識了一個年輕的獵人。
這個獵人從小失去父母,獨自居住在玉局峰的巖洞里。公主很同情他的遭遇,又見他長得英俊、魁偉,就看中了他。
獵人見公主長得俊俏,對人又和氣,也很喜歡她。 公主看中獵人以后,時刻都思念他,想得白天吃不下飯,晚上睡不好覺。
有一天,南詔王突然告訴公主,已把她許給大軍將了,擇定吉日就要成親。聽到這意外的消息,公主焦急得整整哭了一夜,兩只眼睛都哭腫了。
第二天清晨,晨霧剛剛散去,公主在窗前呆望著青翠的蒼山,心如亂麻。這時不知從哪里飛來一只喜鵲,落在窗前的樹枝上,喳喳地叫個不停,叫得公主心更煩了,說:“小喜鵲,小喜鵲,你知道我心中的憂愁嗎?”不料,小喜鵲輕輕地點了兩下頭。
公主連忙說:“小喜鵲,那就請你帶個口信給玉局峰的獵人,叫他快來救我。”小喜鵲又點了點頭,飛走了。
小喜鵲一直飛到了玉局峰。這時獵人剛從云弄峰打獵回來,正要進洞。
小喜鵲停在洞口的桂花樹上,朝著獵人喳喳地叫。 獵人奇怪地問:“小喜鵲,你有什么話要對我說嗎?” 小喜鵲說:“南詔王要把公主嫁給大軍將了,公主要你趕快去救她。”
獵人認識公主后,也天天思念著她,現在聽說公主就要嫁人了,心里急得像燒著一盆火,他背起弓箭就往山下奔去。走到半路,看見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背著一只背籮,一瘸一拐地在前面走著。
獵人問他:“老爺爺,你要去什么地方,你的腿怎么啦?” 老人回答說:“我去山上采藥,不小心摔壞了腿。唉,怕到天黑都回不到家啦!” “老爺爺,我背你走吧!” 老人也不推遲,獵人背上他就忙忙往前趕路。
走了一會,老人問獵人說:“小伙子,你走得這么急,有什么事嗎?” 獵人見這位老挺和善,就把要去救公主的事告訴他。 “宮墻那么高,王宮的禁衛軍又那樣森嚴,你這樣去怎么能把公主救出來呢?” “老爺爺,那我怎么去救公主呢?” 老人想了一下,就對他說:“鳳眼洞陡峭的崖壁上長著一棵桃樹,你只要吃了這棵桃樹上的桃子,就有救出公主的本領了。
可是摘取那桃子可不容易,還沒有一個人摘到過呢!” “只要能救出公主,再大的困難我也不怕。” 當獵人剛把話講完,突然覺得背同輕飄飄的,回頭一看,背上的老人早已無影無蹤了。
他想,這一定是蒼山神來幫助我了,朝山頂拜了一拜,就直奔鳳眼洞。 獵人到了鳳眼洞,站在仙人床上往下望,只見筆直的峭壁直插進下面的萬丈深淵。
在陡峭的崖壁上真的長著一棵桃樹,樹上的桃子在綠葉中閃著紅光。沿著這峭壁往下爬,一失手就會粉身碎骨。
可是為了救公主,獵人毫不猶豫地下去了。他終于爬到了桃樹邊,摘了一個又大又紅的桃就吃起來。
桃子剛一下肚,渾身的疲勞立刻消失了。他輕輕抬起腳來,竟然悠悠地飛上了天空。
就在這天晚上,獵人乘著月光飛進王宮竟把公主帶到玉局峰去了。 公主同獵人在玉局峰的巖洞中結成了夫妻。
他們白天一起去打獵,一起開荒種地,晚上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他們巖洞口長滿了會笑的龍女花、會跳舞的素馨花,還有杜鵑花、山茶花。
他們生活得很幸福。 公主失蹤后,南詔王天天派人去尋找,但一直沒有找到公主的下落。
南詔王心里很焦急,便請羅荃法師來商議。羅荃法師是海東羅荃寺的高僧,為人奸詐,會施各種法術,他一進宮就告訴南詔王,他已在天鏡閣用神燈照見住在玉局峰上的公主和獵人。
南詔王聽了,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他想,南詔王的公主私自嫁給一個打獵的,我這南詔王的臉往哪里放呀?他又想,自己的女兒還管不住,今后怎么去管理百姓呢?他越想越氣,就要大軍將率領人馬到蒼山捉拿公主和獵人。
羅荃法師對南詔王說:“獵人有非凡的本領,興師動眾,不但拿不到他們,事情傳開了還要被百姓恥笑,還是讓我用法術制服他們吧!” 于是羅荃法師就派了一只烏鴉去蒼山傳話。 一天,獵人同公主正坐在洞門前唱歌。
突然飛來一只烏鴉,抖抖翅膀就對他們說起話來,它自稱是羅荃法師派來叫公主回宮的。它說:要是公主不回去,法師就要用大雪封鎖蒼山,讓她和獵人活活凍死在蒼山上。
公主對烏鴉說:“我已同獵人結為夫妻,生死都要跟他在一起。” 烏鴉飛走后,晴朗的天空霎時陰暗起來,北風呼呼直叫,接著,就飄起大片大片的。
8.中華傳統美德故事,4、5分鐘的
孔融分梨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
暖不忘寒 公元前654年前后,有人誣告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死刑,重耳為了逃命,連夜帶著親信家臣逃出晉國逃亡到了衛國。但是剛到衛國,晉兵又馬上趕來,重耳只能逃到齊國。
可是在慌亂之中,管家又帶著所有財物逃走了。他們身上沒有半文錢財,大家只好忍著饑餓,那時候,連剩稀粥都成了救命寶貝。
就這樣他們忍饑挨餓,終于到達了齊國。 后來,重耳又流亡到了秦國,做了秦穆公的女婿。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打算送重耳回國。重耳在收拾行李時,打算把那些以前用過的破爛全部扔掉,看此情景,壺叔連忙勸說,可重耳不聽。
這一切,全被孤雁聽到了,他捧著一塊白玉,要重耳把自己這樣的老臣當成那些破爛扔掉,與重耳告別。重耳很是吃驚,思索一番后,便命令兵士把破爛都撿回來,一再表達悔改之意。
回國后,重耳做了一國之君,他沒有忘記孤雁和壺叔的教誨。因為這樣,他很快把晉國變成了一個強國,使它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重耳成為一國之君還聽從教誨,不忘以前患難與共的朋友,不忘記曾經的苦楚。愿大家都向重耳學習,勤儉節約,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金孝拾銀 金孝以賣油為生,家中只有個老母。
一天金孝偶然撿到一包銀子,約莫有三十兩。他高興得回家告訴老母。
但金母卻以“裴度還帶”的故事教育金孝,讓把銀子還給失主。 于是金孝回到事發地,恰好遇到一個外地客人正在尋找。
金孝告訴失主是他撿到的銀子,并帶著失主回家去銀子。不料失主卻說銀子原來有五十兩,誣陷金孝貪污了他的銀子。
二人相持不下,告到官府。那縣令是個清官,問明案情后,說:若是金孝賴了銀子,為什么不全拿了?卻止藏了一半,又自己尋找失主?若是金孝不招認,別人又怎么知道?可見金孝沒有賴銀之情。
接著縣令判道:外地客人丟失的銀子是五十兩,金孝拾的是三十兩,這銀子不是客人的,這銀兩判給金孝,奉養母親;客人的五十兩,自去尋找。”金孝得了銀子,干恩萬謝地跟老娘回去了。
大家無不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