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語中的簡短故事
1. 孔子的弟子子路要遠行,前來向孔子告別。 孔子說:“我是贈送給你一輛車呢,還是贈送給你一段話呢?” 子路說:“請夫子送給弟子一段話吧。” 孔子說:“不能自強不息,不可能達到遠大的目標;不勤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發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對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親近;自己不講信用,不可能使別人對自己講信用;不拿出誠心而謙遜地對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禮義。如果能夠慎重地從這五個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夠做得長久。” 子路拜受領教而去.
2. 孔子被困于陳蔡,從者七天沒有飯吃。子貢偷出重圍,從土人那里討來了一些米。顏回和子路就用這些米在一個破屋里做飯。一塊塵土掉進了飯里,顏回拿起來吃掉了。子貢在井旁看見,以為顏回偷吃,心里很不高興。問孔子說:“仁人廉士在窮困的時候會改節嗎?”孔子說:“改節的人怎么能稱得上仁、廉呢?”子貢說:“像回這樣的人不會改節嗎?”孔子說:“他不會的。”子貢就把他所看到的告訴孔子。孔子:“我一直相信回,雖然你這樣說,也并不懷疑他。這其中一定有原因吧。你不用說了,我來問他。”于是讓人把顏回叫來,說:“我剛才夢見了我的先人,大概對我有什么啟示吧。你做好飯后拿過來,我要先祭祀一下。”顏回說:“剛才有一塊塵土掉進了飯里,放在那里不干凈,扔了又可惜,我就把它
2.經典短小的論語故事
1.一日來到衛國,寄住在一個名叫蘧伯玉的家中。衛國君主靈公,有個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見他,就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凡是想和我們國君交朋友的,一定會拜見我們南子夫人,我們南子夫人也想見見您。”孔子辭謝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來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帳中等待。孔子進門后就叩頭行禮,美貌絕倫的南子夫人也在帳中盈盈回拜,行動時,所戴環佩玉器發出叮當撞擊的清脆響聲,此情此景,令謹尊禮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見到弟子們就有些訕訕的,自己解釋說:“我本來就不愿意見她,既然迫不得已見了,就得還她以禮嘛。”
子路不愛聽,孔子急得發誓:“我假若不對的話,上天一定厭棄我!上天一定厭棄我!”
2.一天,孔子來到鄭國,和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城郭東門,鄭國有一個人看見了孔子,就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國國卿子產,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采的樣子,像一條喪家狗。”
子貢與孔子見面后,就把原話如實轉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他說我像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3.一次,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據蒲地反叛衛國。因為孔子與衛國相親,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備,和蒲人打斗在一處,蒲人害怕了,就對孔子說:“如果你發誓不到衛國去,我們就放你們走。”孔子馬上發了誓,并和蒲人訂立了盟約,蒲人這才放他們出城。
孔子出了城卻直奔衛國,子貢說;“與人訂了盟約也可以違背嗎?”孔子從容笑曰:“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在神那里是不算數的。”
3.非常短的孔子論語小故事
(1)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說:“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度。
子路一聽,做到這四個字就能當君子了?不會這么簡單吧?于是又追問,說:“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讓別人安樂。
子路顯然還不滿足,又追問:“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補充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煉自己,并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像堯、舜這樣的圣賢之君還發愁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呢。做到這一點,難道還不夠個君子嗎?
(2)
原文: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解釋:孟之反不喜歡夸耀自己,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時候,他騎馬殿后掩護大家,快進城門的時候,他一邊抽打著自己的馬,一邊說,哎呀,其實不是我勇敢留在后面, 而是我的馬實在是跑不快啊。
(3)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①也!于予與②何誅③?”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譯文
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墻面不堪涂抹!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又說:“起初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變。
4.誰有論語故事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5.孔子事跡 簡短
陳蔡之厄,眼見未必為實
孔子和弟子們困于陳蔡之間,發生過這樣的一個小插曲:夜黑風高,米不夠吃,孔子決定熬粥給弟子們喝。其他弟子去拾柴禾,顏回負責燒火看鍋。孔子則坐在離火不遠的地方翻看竹簡。偶然抬頭,發現顏回正用勺子從鍋里舀起粥來送進口中。孔子一怔。但他不動聲色,繼續觀察。過了一會兒,他又看見顏回從鍋里舀起粥正要往口里送,孔子馬上把他叫住,責問道:回啊,你怎能這樣做呢?這可不像你平時的作為啊!顏回一愣,旋即明白過來,趕緊笑答道:先生,我不是偷吃!我是見有柴灰落在鍋里,本想舀出扔了,可又得帶出一些米湯,不忍心浪費,就把它喝了。
孔子感嘆道:常言道:眼見為實。今天看來,眼見未必為實啊!
6.關于孔子的故事,越短越好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后,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
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愿從今以后,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是聰明有才智的人比較長壽,還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較長壽呢?」孔子回答道:「是這樣的。
人有三種死,并不是他壽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損掉的。比如起居沒有定時,飲食沒有節制,時常讓身體過度疲勞或無限度地放逸。
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愛惜身體,使身體受到損傷,這樣,疾病就可以奪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卻無視君王,以下犯上;對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節制,貪求無厭。
這樣的人,刑罰也能奪去他的壽命。再者,人少卻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卻還要去欺辱強大;忿怒時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氣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計后果地行動。
這樣,刀兵戰事就可以讓他夭折。像這三種情況:『病殺、刑殺、兵殺』,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
而仁人廉士,他們行動有節,合乎道義,喜怒適時,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養自己高尚的性情,這樣他們得享長壽,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嗎?」 孔子見南子 南子是美女,但作風不正,名聲不好。后來南子為X國皇后,孔子游歷到該國,拜見南子。
后孔子弟子知道后很生氣,覺得孔子好色。孔子無語。
7.論語故事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說:“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度。
子路一聽,做到這四個字就能當君子了?不會這么簡單吧?于是又追問,說:“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讓別人安樂。
子路顯然還不滿足,又追問:“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補充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煉自己,并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像堯、舜這樣的圣賢之君還發愁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呢。做到這一點,難道還不夠個君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