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調歌頭短譯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詞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填此詞時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七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懷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詞的上片寫詩人在“天上”、“人間”之間的徘徊、矛盾與難以抉擇,下片寫對月懷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表現了作者從心有所結到盡力開釋的心理過程,人事固多變化,月輪也有盈虧,這原是從古以來就難得完全的事啊。
最終詩人發出了喚起人類普遍情感體驗的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若是人能夠健康長久地生活著,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因能夠共賞明月而得到些許安慰吧。詩人超脫、達觀的個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悶與惆悵。
全詞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現出來。
2.《水調歌頭》翻譯和賞析
水調歌頭譯文 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愛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間! 轉過朱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悵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調歌頭賞析(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贊譽和喜歡。
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一七零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郁,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
其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里,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一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
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脫化而來的。
“舉著酒杯詢問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時有的”?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容,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
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回到月宮,又怕那里的凄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這里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
“乘風歸去”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來住在月宮里只是暫住人間罷了。一“欲”一“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
真可謂“奇逸之筆”。“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
這里由脫塵入圣一下子轉為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寫的出神入化。 詞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宮里去,脫離曾讓他無限煩惱的人間,但是詞人終究是現實的,對人生是熱愛的,因此,親手抹去了這種虛無的畫景。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里失眠的人。
“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于不幸分離的人們的同情。
詞人思想是豁達的,他需要自我解脫,所以他一質問的語氣發泄佳節思親的情感。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嘆,這里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
結束句“但愿人長九,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
這里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一會離塵,一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脫超逸的詞風。
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受到人們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認為這是寫中秋最好的一首詞,此說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
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光闊,胸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一種美好的享受。
-------------------------------------------------------------------------------- 水調歌頭賞析(二)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
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
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
3.水調歌頭簡單翻譯
《水調歌頭》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
全詞翻譯: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4.水調歌頭的解釋,短一點
《水調歌頭》翻譯: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遺憾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擴展資料:
《水調歌頭》是公元1076年蘇軾在密州中秋姐時所作。蘇軾因為與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
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蘇軾到了密州做官,但到了密州還是不能與弟弟常相聚。公元1076年的中秋,蘇軾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趁著酒興寫下了這首千古佳作。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5.水調歌頭的翻譯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
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
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韻。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比較出名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翻譯: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著清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我又恐怕來到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自己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該對人有什么怨恨,卻為何偏偏要在親人離別之時又圓又亮?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壽,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亮。
6.水調歌頭短譯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詞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填此詞時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七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懷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詞的上片寫詩人在“天上”、“人間”之間的徘徊、矛盾與難以抉擇,下片寫對月懷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表現了作者從心有所結到盡力開釋的心理過程,人事固多變化,月輪也有盈虧,這原是從古以來就難得完全的事啊。最終詩人發出了喚起人類普遍情感體驗的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若是人能夠健康長久地生活著,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因能夠共賞明月而得到些許安慰吧。詩人超脫、達觀的個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悶與惆悵。全詞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現出來。
7.水調歌頭50字超短翻譯要正確,要小記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
開 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 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 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 來得溫暖親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 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
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 歡離合即為其一。
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 已有六年不見了。
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 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
“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 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 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 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
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 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 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
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 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后集》 卷三九)。
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 清露下, 滿襟雪。” 《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
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8.《水調歌頭》翻譯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
(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 我欲乘風歸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又恐瓊樓玉宇 , 高處不勝寒。)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間!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