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字故事大全簡短的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
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
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
皇上急道:“那怎么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
2.漢字故事十個
漢字的來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
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
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關于漢字的故事 有故事說:羅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按禮儀向孔夫子下跪,請求賜予文字。
此時孔夫子正在吃飯,口無二用,無法答復,于是用筷子夾了幾莖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帶回羅馬,就成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羅馬字母。
另外傳說,西方《圣經》里諾亞方舟的故事,在漢字里早有反映,說漢字的“船”字,左邊的“舟”就是諾亞方舟,而右邊的“八”與“口”,正是諾亞的一家八口。這則笑話,是對自認為漢語漢字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開得一個玩笑。
但勿庸置疑,漢語漢字的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文字之一,當然,再優秀的語言文字也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自然文字也必須在生產和生活中改革和發展。只有將民族語言國際化或者將外來語言民族化,不斷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的語言成果,進而吸收先進的文明成果,這種語言才能發揚光大,永葆青春。
我國古代有夏秋曬書的習慣,和尚為此還舉行儀式,冠名曰“曬經法會”。《世說新語》中說:有個名叫郝隆的人,仰臥于地,袒腹向陽。
人家問他干什么。他說:吾曬腹中書耳。”
我們不能這樣食古不化,使腹中古書發霉。我們需要開放,需要吸收陽光與空氣。
漢字承載著燦爛的中華文化,語言文字的流通區域越大,使用方面越多,它的“空間”價值就越大。語言所代表的歷史越悠久,文化越豐富,它的時間價值就越大。
在歷史上為什么漢語能成為朝鮮、日本和越南的文字;為什么滿族人征服了漢人,后來卻被漢人所同化;原因和道理都在這里。語言,是知識寶庫的鑰匙,語言文字,是一切文化成果的載體。
所謂信息社會的信息也是主要用語言承載的。當今國際竟爭最劇烈的尖端科技有七項:遠距離通訊、計算機、機器人、微電子、生物工程、材料科學、航空工程、。
其中前三項與語言學密切相關,其余各項也跟語言有不同程度的關系。隨著計算機技術在國內的推廣,人機對話、篇章理解、自動文摘、機器翻譯等,由設想變為現實。
過去漢字與龜(龜骨)結合,開創了輝煌燦爛的東方古代文明,今天,漢字與硅(硅片)結合,使古老的漢字煥發出青春的活力。漢字的信息化,使漢字從蒼老變得年輕,從苦難走向輝煌,從而使漢字具有無比光明的未來。
人們常說,魚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里,這就像人類生活在空氣里,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類不知道空氣存在一樣。我們生活在漢字作為日常生活通用文字的國度里,卻不一定全面的、系統的了解自己的文字。
漢字是中華文明之母,沒有漢字也就不會有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也可以說,令國人自豪的四大發明都是漢字這個偉大發明的衍生物。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圣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臺,史學家認為倉頡生于斯,葬于斯。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
后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
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陜西省雒南縣),臨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
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
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
3.有關漢字的故事(3
1、“夫”———沖破天的氣概甲骨文的“夫”生動展示了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
從“大”,在“大”字上加一橫。“夫”表示已長大的人,一橫表示的是綰頭發的簪子。
古時童子,即未成年的男子的頭發是披發,成年后,即到了20歲以后,男子要舉行加冠之禮,將頭發綰成髻子用簪子束在頭頂上。束發加冠后,表示男子成了“夫”,即大男子。
由此可見,“夫”的本義是成年男子。其實“夫”表示這個男子已經成熟、長大。
如漢賈誼《論積貯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饑。”其意思是說假如一個成年男子不耕種,有人就要挨餓。
2、天心取米漢武帝劉徹登基后,逐步轉制,改變美女和藩的軟弱外交政策。有一年北方匈奴想進攻中原,派人送來一份戰書,上面寫著“天心取米”四字。
這四個字是何意思,皇帝看不懂,便召集文武官員研究,無一人知曉其意,皇帝只好張榜招賢。宮中有名修撰官叫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63034何塘的揭榜應招,說:“小臣懂這‘四字’,并有退兵之計。”
皇帝命他詳細解釋。何塘說:“依小臣之見,‘天’者,天朝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
天心取米,即是奪我江山,取圣上龍位的意思。說完,便提筆在“天”字中間加了一豎,變成“未”字;在“心”字的右兩點中間加了一長撇,變成“必”字;在“取”字左上頭加上了“乛 ”,變成“敢”字;在“米”字上部加上一橫,變成“來”字,即 將匈奴的“天心取米”,改成“未必敢來”,請求皇上,派臣送回匈奴。
匈奴首領原以為漢朝天子不敢應戰,沒想到漢朝以輕蔑的口吻說:“未必敢來”,想必有防備,急令退兵,取消了進犯圖謀。3、“蘭”———王者之香甲骨文、金文均不見有“蘭”字。
《說文解字?草部》:“蘭,香草也。從草,闌聲。”
形聲字。“蘭”的本義就是蘭草。
如《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里的“臭”為氣味,“蘭”顯然是指香蘭。
其意思是從心底里發出的共同語言,如蘭花一樣清香。“蘭”字在古代漢語中有一個特殊用法,就是常作文人雅士及士大夫之間的一種雅稱,亦曰美稱。
蘭花人們又將它稱之為“空谷佳人”。除了它的美之外,還有它那“無人亦自芳”、“堅貞還自抱”的氣質品格,更為世人所稱道。
所以有人把蘭花放在“歲寒三友”的松、竹、梅之上,說:“歲稱三友,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松有葉而無香,唯蘭獨并有之。”正因為如此,蘭花才博得人們的廣泛厚愛。
4、闊字謎楊德祖(楊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職,當時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親自來視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門上題了個“活”字就離開了。
楊修看見后,就立刻叫人把門拆了。建成以后,他說:“門里加個‘活’字,是‘闊’字。
魏王正是嫌門大了。”5、一合酥——一人一口酥有一天,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
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楊修見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將酥吃完了。
曹操問其原因,楊修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么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雖然喜笑,而心里卻厭惡楊修。
4.簡單趣味語文小故事
一字拾趣一字嫁妝我國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何紹基,在得知女兒備辦嫁妝后,便特地從京城稍回一只箱子。
大喜之日,女兒春梅打開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來箱內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寫著一個大字——“勤”。
小夫妻很快領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妝便成了制家的座右銘。一字家書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大作家趙樹理收到大兒子趙廣元要錢的一封信,信的內容很精煉:“錢!”沒想到趙樹理的回信不僅快而且同樣精煉:“0!”他認為兒子既已自立,就不該再依賴父母,可見趙樹理教子有方。
一字判詞清朝時,一寡婦想改嫁他人,受到鄰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撓。于是,他向官府呈上了狀紙:“豆蔻年華,失偶孀寡,翁尚壯,叔已大,正瓜田李下,當嫁不嫁?”寥寥數語,盡述了改嫁理由。
知縣接狀,拍案叫絕,揮筆寫下一字判詞:“嫁!”一字社論1968年4月,美國《明星時報》發表了一篇約翰遜總統競選失敗的社論《約翰遜認輸》,全文只一個字:“妙!”它把報紙和它所代表的那個階層的態度,極其鮮明的表達出來,真是耐人尋味。一字回信一個忌妒心很強的人寫了一封信給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現在的身價是一字一金,現在附上一美金,請你寄個樣品來看看。”
海明威收下美金后回信說:“謝!”字座右銘魯迅先生12歲時,就讀于故鄉紹興的“三味書屋”。一次,因為幫母親做事,上學遲到了,嚴厲的壽鏡吾老師狠狠的批評了他。
為了牢記教訓,從嚴要求自己,他用刀在書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的刻了一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早”。一字詩歌北島曾寫過一首題為《生活》的詩,全篇只有一個字:“網。”
一字小說美國某大學曾經舉辦過微行小說征文比賽,結果一篇《第一封情書寄去后》的小說獲得最高獎,該小說只有一個字:“等……”真令人回味無窮。乾隆趣釋“夫”字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名博學多才,才思敏捷的人,他常常與身邊的大臣、文人墨客一道談古論今,談詩說文。
一次,乾隆與宰相張玉書到江南去巡視,看見一位農夫在田間勞作,便開玩笑地問宰相張玉書:“這是什么人?”宰相答曰:“這是一個農夫。”“農夫的夫字怎樣寫的?”宰相張玉書順口道:“兩橫一撇一捺,轎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和匹夫之夫都是這樣寫的。”
乾隆聽后搖搖頭說:“你這個宰相,竟連一個夫字都不能辨別清楚。”張玉書聽到皇帝的責問,連忙上前奏道:“小人才流學淺,實是不知,請皇上指教。”
這時乾隆皇帝解說道:“農夫是刨土之人,上寫土字,下加人字。轎夫肩上扛竿,寫人字后,再加二根竿子。
孔夫子上懂天文,下知地理,這個夫字是先寫天字出頭便是了。夫妻是兩個人,先寫二字,后加人字。
匹夫是指大丈夫,這個夫字是先寫一字再加大字便是。”應答詞趣話新電視劇《三國》人物對話中的應答詞多用“諾”,有人因此在網上評論說,這個“諾”“雷得人害臊”,為何不用“是”呢?“雷”是漢語里的新俚語,意為“震驚得無法接受”。
其實,三國時代人們應答通常用“諾”而不用“是”,電視劇里用“諾”更符合當時的語言特色,這有什么可震驚的呢?《三國演義》六十一回寫道:“孫權諾諾連聲,答曰:『老母之訓,豈敢有違。』”可見,孫權回答時說的就是“諾,諾,諾”。
編著于兩千年前的《戰國策》說明,我國古人很早就用“諾”來應答,如《戰國策.齊四》中寫道:“孟嘗君不悅,曰:『諾,先生休矣。』”其實“喳”這個應答詞才“雷”呢,但由于清朝的影視劇拍得特別多,所以我們都已習以為常而不以為然了。
皇帝一說“朕”要如何如何,那些大小官吏(尤其是太監)便立刻跪拜著“喳”、“喳”、“喳”。這個“喳”是滿語中“je”的音譯,最早源自蒙古語,是仆役對主人、奴才對主子的應答語,其卑怯程度比“唯唯諾諾”還嚴重。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字就能充分表現社會不平等現象,表現人之間統治與被統治、凌辱和屈辱、奴役與奴才的關系,這個字就是“喳”。這個應答語雖隨清朝的滅亡而消失了,只剩下了形容鳥叫聲的“喳”(喜鵲喳喳地叫著),但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消滅看來需要更多的時日。
清朝皇帝帶來了“喳”,他們自己倒也愿意學漢語,不過常常學不到家。筆者在圖書館里見過一些清皇御批,他們不會寫“已閱”或“閱畢”,而只會寫“知道了”,倒是十分口語化。
乾隆一生用漢語寫了四萬多首詩,比《全唐詩》的總數還多,卻最終也沒有成為詩人。“嗨”,除了是嘆詞外,在我國有些地區也用作應答詞,但由于其發音與日語里的“哈伊”(意即“嗨”)相近,所以人們現在都不大用了。
那場戰爭帶來的苦難和仇恨至今還在許多方面體現出來。我國古人的應答詞還有“唯”和“然”等。
如《左傳》里寫道:“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對曰:“唯。不敢忘。”
《論語》里寫道:“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顯然,“唯唯”、“唯唯諾諾”、“然諾”這些詞的出現都與應答詞“唯”和“然”有關。
今天我們最常用的應答詞是“是”、“對”、“行”、“好”,相當于英語中的“yes”、“ok”和“right”。我們有些旅美華人已習慣跟著美國人。
5.很短的漢字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11111111
6.短的漢字故事
漢字的來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7.短小的有趣的漢字故事
唐代有個武則天,她做了皇帝之后,想要取個新的名字,卻又覺得現有的這些字都不足以表達她現在的光輝,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個字,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牛與物理
一頭牛與一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草。牛得意的炫耀:喂,馬老弟,我發現我是頭很偉大的牛哩。最近我又有一個新發現。
馬忙問:牛老兄,你有什么新發現啊?別賣關子,快說啊!
牛興奮的說:我現在搞清楚物理為什么叫物理了。你知道是誰創立的物理學嗎?
這匹馬也是博古通今,它說:嗯,好象是一個叫牛頓的家伙吧?
牛說:對啦,就是這哥們。因為他對物理學的貢獻太大,于是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的那個牛字用在物理的物字上,說來物理學也是一門牛學啊。
馬笑了:嘿嘿,牛老兄,我想你只知其一,不只其二啊。物字怎么寫?這邊的確是牛字,那邊卻是一個勿字。勿啥意思,知道不?就是不是的意思。這就是說物理學不是牛學嘛。
牛火冒三丈:呸,你這匹瘋馬!離我遠點,我和你是瘋馬牛不相及!嘿,我真是太偉大了,我居然又輕易的搞懂了一條成語哩!
例證
肉說:“瞧見沒?我是內字加個人字,就是內人的意思。有方言為證,有的地方,男人會管自己的妻子親昵的稱做‘肉肉兒’。”
婆說:“如此說來,我是女字上邊一個波字,就是說我是個波霸女子,身材超正點。有典雅詞匯為證,人們常說婆娑,就是夸我曲線玲瓏曼妙呢。”
我們要想為自己找到一個自己并不具備的優點,那真是太容易了,而且,通常我們會找到許多有力證據,來予以證明
唐朝有個人叫張打油,寫了一首詠雪的詩: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全詩用語俚俗,淺白顯露,張打油名聲就此傳開。,蘇小妹的前額特寬,兩人曾互作打油詩戲謔對方。蘇軾首先發難: 前腳未出閨房內,額頭已到華堂前。蘇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譏道:去年一點相思淚,今年始流到嘴邊。明初大才子解縉生性滑稽詼諧,機智善變,一次隨朱元璋同出釣魚,朱釣了半天,不見一條魚上鉤.
8.漢字的由來故事(短的)
漢 字 的 起 源 有 種 種 傳 說, 中 國 古 書 里 都 說 文 字 是 倉 頡 創 造 的。
說 倉 頡 看 見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長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繪 有 文 字 的 畫, 倉 頡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創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書 說, 倉 頡 創 造 出 文 字 后, 由 于 泄 漏 了 天 機,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還 有 一 種 傳 說, 說 倉 頡 觀 察 了 鳥 獸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腳 跡, 啟 發 了 他 發 明 文 字 的 靈 感。 這 種 種 傳 說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廣 大 勞 動 人 民 根 據 實 際 生 活 的 需 要, 經 過 長 期 的 社 會 實 踐 才 慢 慢 地 豐 富 和 發 展 起 來 的。
9.漢字故事急需漢字的故事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里,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后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后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后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于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于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于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后,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后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鐘、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于是就出現了一種便于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于一些筆畫過于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后,我國研制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于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