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蘇格拉底的小故事,一定要簡短
從下面文字中找自己隨便摘一段就是。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雅典監獄中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就要被處決了。只見 他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
打發走妻子、家屬后,他與幾個朋友侃侃而 談,似乎忘記了就要到來的處決。直到獄卒端了一杯毒汁進來,他才收住“話匣子”,接過 杯子,一飲而盡。
之后,他躺下來,微笑著對前來告別的朋友說,他曾吃過鄰人的一只雞, 還沒給錢,請替他償還。說完,老人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
這位老人就是大哲學家蘇格 拉底。 蘇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
他的父親是石匠和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 青少年時代,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 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
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 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清教。
蘇格 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
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 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參戰,當過 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斗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
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 物。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
無論酷署嚴寒,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 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 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 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
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并幫 助人產生新思想。他從個別抽象出普遍的東西,采取譏諷、助產術、歸納、定義四個步驟。
“譏諷”即通過不斷追問,使對方自相矛盾,承認對此問題無知;“助產術”即幫助對方拋 棄謬見,找到正確、普遍的東西,即幫助真理問世;“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 過對個別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規律;“定義”即把單一的概念歸到一般中去。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 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
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么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 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 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 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并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 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 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 才干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 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眾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
比方,一條船,應 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于此道,而男子則不懂。他 還說,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
精于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便是一 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三十僭主的統治取代了民主政 體。”
三十僭主的頭目克利提阿斯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據說,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蘇格拉底叫 去,命令他帶領四個人去逮捕一個富人,要霸占他的財產。
蘇格拉底拒不從命,拂袖而去。 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開譴責其暴行。
克利提阿斯惱怒地把他叫 去,不準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說:“你小心點,不要叫我們不得不再減少羊群中的一只 羊。”蘇格拉底對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舊我行我素。
后來,“三十僭王”的統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權。有人控告他與克利提阿斯關系 密切,反對民主政治,用邪說毒害青年。
蘇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獄。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 對被告叛決以前,被告有權提出一種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罰,以便法庭二者選其一。
蘇格 拉底借此機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自稱無罪,認為自己的言行不僅無罪可言,而且是 有利于社會進步的。結果,他被叛了死刑。
在監獄關押期間,他的朋友們拼命勸他逃走,并 買通了獄卒,制定了越獄計劃,但他寧可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信仰。就這。
2.蘇格拉底的小故事30、40字左右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署,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做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后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么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關于蘇格拉底的生平和學說,由于從古代以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記載和說法,一直是學術界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當時有不少年輕人向他求教演講藝術。一天,有個年輕人為了表現自己,滔滔不絕地向蘇格拉底講了許多話,于是,蘇格拉底向他索取雙倍的學費。那年輕人問:“為什么要我加倍交費呢?”
蘇格拉底說:“因為我要教你兩門功課:一門是教你怎樣學會閉嘴,另一門才是怎樣地演講。”年輕人聽了羞愧地低下了頭。
蘇格拉底與學生相處總是那么樂觀和睦,所以有學生問他:“我從沒見過你蹙額皺眉,你的心情為何總是那么好?”
蘇洛拉底回答道:“因為我沒有那種失去了它,就會使我感到遺憾的東西。”那么學生聽了很受啟發,生活就需要像老師那洋拿得起、丟得開。
事實上,蘇格拉底在生活中一直遇到麻煩,大至雅典的奴隸主當權者要嚴厲處置他,小到他的妻子經常要向他發脾氣。他的妻子是出名的潑婦。一次,蘇格拉底正在待客,妻子為了一件小事大吵大鬧起來,他卻淡然置之,笑著道:“好大的雷霆啊!”誰知妻子越鬧越兇,竟然當著客人的面,將半盆涼水潑到了蘇格拉底身上。客人很尷尬,以為蘇格拉底一定會發火了,誰知蘇格拉底卻心平氣和他說:“我知道,雷霆過后,必有大雨。”
經過這件事后,妻子很后悔,決心改掉自己的壞脾氣。
后來,當奴隸主當權者不容蘇格拉底的“異言邪說”傳播,將他處以死刑時,引起了普通百姓的極大憤慨,臨刑時,一個婦女哭喊著:“他們要殺害你了,可是你什么罪也沒犯呀!”
蘇格拉底回答說:“噢,傻大姐,難道你希望我犯罪,作為罪犯死去才值得嗎?”這位偉大的哲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還保持著輕松幽默的情趣。
3.蘇格拉底的小故事要簡
蘇格拉底學唱新歌
蘇格拉底坐牢時,聽見隔壁牢房里有個新來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從未聽過。蘇格拉底急忙請求唱歌的獄友教他那首新歌。
監牢里的人都知道蘇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聽了他的請求,唱歌的囚犯很吃驚:“您不知道自己馬上就要被處決了嗎?”
“我當然知道。”蘇格拉底輕松地回答。
“那您為什么還要學新歌呢?”獄友不解地問。
這位偉人回答說:“這樣我死的時候就多會一首歌。”
4.關于蘇格拉底的小故事
蘇格拉底對后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臘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他主張有知識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國家,強調“美德就是知識”,知識的對象是“善”,知識是可敬的,但并不是從外面灌輸給人的,而人的心靈是先天就有的。
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潛在的知識、美德誘發出來,這就是教育。他還首先發明和使用了以師生共同談話、共商問題、獲得知識為特征的問答式教學法。
蘇格拉底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哲學思想】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心靈的轉向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
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后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
他認為對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恒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從蘇格拉底開始 ,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靈魂不滅說 蘇格拉底關于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
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于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
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 ,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
他將精神和物質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尋求事物的普遍定義 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
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恒的,不變的 。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
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 ,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
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后的唯心主義哲學開辟了道路。 助產術和揭露矛盾的辯證法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
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這個矛盾,他是這樣解決的:這些知識并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采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在詰問中,蘇格拉底自己并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 。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蘇格拉底的諷刺”。
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是由愛利亞學派的邏輯推論和愛利亞的芝諾的反證法發展而來的。在蘇格拉底的諷刺的消極形式中存在著揭露矛盾的辯證思維的積極成果。
蘇氏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這種談話也有幾個特點:第一、談話是藉助於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
唯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則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后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
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
從哲學思想的發展看,蘇格拉底提出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區分,使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脫離了早期哲學的樸素狀態,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他將早期希臘哲學家們格言式的倫理思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他以邏輯辯論的方式啟發思想、揭露矛盾,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 。這一切對哲學思維的發展都有貢獻。
但是,他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開始了夸大主體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維,以哲學唯心主義的神話代替宗教神話的時代。【倫理學說】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
5.誰知道關于蘇格拉底的一些小故事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
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么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并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據說,柏拉圖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歲的時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領袖,非常榮耀而瀟灑地面對眾多的人進行演講。按理說,一個青年人有這樣的理想,并非壞事。
遺憾的是,格老孔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才能都很欠缺。家里人都明白他這是好高騖遠,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闖上講壇,弄得不好被人拖下來,落下笑柄。
可是沒有一個人能說服他不要這么做。這件事被蘇格拉底知道了,鑒于和柏拉圖的關系,他決定開導開導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格老孔迎面走來,老遠就喊;“喂,格老孔,聽說你決心做我們城邦的領袖,這是真的嗎?”為了使格老孔樂意聽自己的話,蘇格拉底故意裝出十分熱情的樣子,選擇了格老孔最感興趣的話題。 “是的。
我的確是這樣想的,蘇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極了。如果人間真有什么好事的話,這又是一樁好事了。
因為,倘若你的目的能夠實現,你想有什么就會得到什么;你將能夠幫助你的朋友;為你的家庭揚名,為你的祖國增光;你的名聲在傳遍全城之后,還會傳遍整個希臘,甚至在異邦中享有盛名。那時,你無論到那里去,都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聽了這番話,大為高興,就停下來同蘇格拉底交談。 看到格老孔留下來,蘇格拉底接著說:“看來很明顯,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們的尊敬,你就必須對城邦有貢獻。”
“正象你所說的。”格老孔回答。
于是蘇格拉底請格老孔談談做貢獻的打算。正當格老孔思考的時候,蘇格拉底問他是不是首先讓城邦富裕起來,實現富裕的途徑是讓稅收增多。
格老孔表示同意。蘇格拉底又問,稅收從何而來?總數多少?不足的補充來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對這些問題沒有考慮過。
之后,蘇格拉底又問他對治理國家所必須考慮的問題的看法,如削減開支、國防力量、防御戰略、糧食供應等。格老孔要么回答沒有考慮,要么說不清楚,要么推托這類事沒必要親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為難的樣子,蘇格拉底進一步開導他說,“國、家一理。國家人口多,一些問題確實很難說上來,但如果能幫助一家,就可以著手幫助更多的人家,你為什么不從增進你叔父家的福利試一試呢?” 格老孔說:“只要叔父肯聽我的勸告,我一定能對他們有所幫助的。”
蘇格拉底笑了;“怎么?你連叔父都說服不了,還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內的整個雅典人都聽你的勸嗎?年輕人,要當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個適得其反呀!看看現實,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些知識最廣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無知的人。
如果你真想在城邦獲得盛名并受到人們的贊揚,就應當努力對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廣泛的知識。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勝過別人;當處理事務的時候,你也就會很容易地獲得你所期望的目標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領袖的格老孔被說服了。 蘇格拉底經典語錄 一位醫生跑來詢問蘇格拉底,說他吃任何東西都淡而無味。
蘇格拉底說:你只需停止飲食就行了。 蘇格拉底被處死前,朋友悲傷地說:我親愛的蘇格拉底,我是多么不希望你被如此不公正的處死啊!蘇格拉底平靜地說:朋友,難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的處死嗎? 以下是蘇格拉底的故事 最大的麥穗 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
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成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后,就陸續走進了麥地。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
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面你呢。
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并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
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
6.關于蘇格拉底的小故事
蘇格拉底對后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臘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他主張有知識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國家,強調“美德就是知識”,知識的對象是“善”,知識是可敬的,但并不是從外面灌輸給人的,而人的心靈是先天就有的。
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潛在的知識、美德誘發出來,這就是教育。他還首先發明和使用了以師生共同談話、共商問題、獲得知識為特征的問答式教學法。
蘇格拉底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哲學思想】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心靈的轉向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
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后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
他認為對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恒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從蘇格拉底開始 ,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靈魂不滅說 蘇格拉底關于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
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于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
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 ,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
他將精神和物質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尋求事物的普遍定義 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
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恒的,不變的 。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
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 ,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
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后的唯心主義哲學開辟了道路。 助產術和揭露矛盾的辯證法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
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這個矛盾,他是這樣解決的:這些知識并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采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在詰問中,蘇格拉底自己并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 。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蘇格拉底的諷刺”。
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是由愛利亞學派的邏輯推論和愛利亞的芝諾的反證法發展而來的。在蘇格拉底的諷刺的消極形式中存在著揭露矛盾的辯證思維的積極成果。
蘇氏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這種談話也有幾個特點:第一、談話是藉助於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
唯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則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后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
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
從哲學思想的發展看,蘇格拉底提出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區分,使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脫離了早期哲學的樸素狀態,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他將早期希臘哲學家們格言式的倫理思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他以邏輯辯論的方式啟發思想、揭露矛盾,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 。這一切對哲學思維的發展都有貢獻。
但是,他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開始了夸大主體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維,以哲學唯心主義的神話代替宗教神話的時代。【倫理學說】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
7.蘇格拉底有趣的故事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
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么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并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據說,柏拉圖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歲的時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領袖,非常榮耀而瀟灑地面對眾多的人進行演講。按理說,一個青年人有這樣的理想,并非壞事。
遺憾的是,格老孔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才能都很欠缺。家里人都明白他這是好高騖遠,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闖上講壇,弄得不好被人拖下來,落下笑柄。
可是沒有一個人能說服他不要這么做。這件事被蘇格拉底知道了,鑒于和柏拉圖的關系,他決定開導開導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格老孔迎面走來,老遠就喊;“喂,格老孔,聽說你決心做我們城邦的領袖,這是真的嗎?”為了使格老孔樂意聽自己的話,蘇格拉底故意裝出十分熱情的樣子,選擇了格老孔最感興趣的話題。 “是的。
我的確是這樣想的,蘇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極了。如果人間真有什么好事的話,這又是一樁好事了。
因為,倘若你的目的能夠實現,你想有什么就會得到什么;你將能夠幫助你的朋友;為你的家庭揚名,為你的祖國增光;你的名聲在傳遍全城之后,還會傳遍整個希臘,甚至在異邦中享有盛名。那時,你無論到那里去,都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聽了這番話,大為高興,就停下來同蘇格拉底交談。 看到格老孔留下來,蘇格拉底接著說:“看來很明顯,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們的尊敬,你就必須對城邦有貢獻。”
“正象你所說的。”格老孔回答。
于是蘇格拉底請格老孔談談做貢獻的打算。正當格老孔思考的時候,蘇格拉底問他是不是首先讓城邦富裕起來,實現富裕的途徑是讓稅收增多。
格老孔表示同意。蘇格拉底又問,稅收從何而來?總數多少?不足的補充來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對這些問題沒有考慮過。
之后,蘇格拉底又問他對治理國家所必須考慮的問題的看法,如削減開支、國防力量、防御戰略、糧食供應等。格老孔要么回答沒有考慮,要么說不清楚,要么推托這類事沒必要親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為難的樣子,蘇格拉底進一步開導他說,“國、家一理。國家人口多,一些問題確實很難說上來,但如果能幫助一家,就可以著手幫助更多的人家,你為什么不從增進你叔父家的福利試一試呢?” 格老孔說:“只要叔父肯聽我的勸告,我一定能對他們有所幫助的。”
蘇格拉底笑了;“怎么?你連叔父都說服不了,還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內的整個雅典人都聽你的勸嗎?年輕人,要當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個適得其反呀!看看現實,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些知識最廣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無知的人。
如果你真想在城邦獲得盛名并受到人們的贊揚,就應當努力對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廣泛的知識。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勝過別人;當處理事務的時候,你也就會很容易地獲得你所期望的目標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領袖的格老孔被說服了。 蘇格拉底經典語錄 一位醫生跑來詢問蘇格拉底,說他吃任何東西都淡而無味。
蘇格拉底說:你只需停止飲食就行了。 蘇格拉底被處死前,朋友悲傷地說:我親愛的蘇格拉底,我是多么不希望你被如此不公正的處死啊!蘇格拉底平靜地說:朋友,難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的處死嗎? 以下是蘇格拉底的故事 最大的麥穗 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
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成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后,就陸續走進了麥地。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
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面你呢。
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并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
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
8.找有關蘇格拉底的小故事
辯論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
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并幫助人產生新思想。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
第二步叫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叫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正如蘇格拉底自己所說,他雖無知,卻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好象他的母親是一個助產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夠幫助新的生命誕生。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
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么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并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治國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干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眾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
比方,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于此道,而男子則不懂。他還說,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
精于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便是一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處死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
盡管他曾獲得逃亡雅典的機會,但蘇格拉底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后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雅典監獄中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就要被處決了。
只見他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打發走妻子、家屬后,他與幾個朋友侃侃而談,似乎忘記了就要到來的處決。
直到獄卒端了一杯毒汁進來,他才收住“話匣子”,接過杯子,一飲而盡。之后,他躺下來,微笑著對前來告別的朋友說,他曾吃過鄰人的一只雞,還沒給錢,請替他償還。
說完,老人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這位老人就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青年之友 蘇格拉底很喜歡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認為,一個人接受教育之后,不僅自身會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務,而且還能使別人和城邦幸福。
他常根據不同情況,對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對于遺傳條件優越而輕視學習的人,蘇格拉底告訴他們,越是稟賦好的人越要受教育。
這好比烈性而桀驁不馴的良種馬,如果在小時候加以訓練,就會成為最有力、最驍勇的千里馬;否則,將始終是難以駕馭的駑馬。一個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堅強,就越容易犯罪。
對于那些以財富自夸、認為不需要受教育、財富會成就他們的心愿、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人,蘇格拉底就教導他們,只有愚人才會這樣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財富,而在于知識,在于對人類做出貢獻。
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尊敬。 據說,柏拉圖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歲的時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領袖,非常榮耀而瀟灑地面對眾多的人進行演講。
按理說,一個青年人有這樣的理想,并非壞事。遺憾的是,格老孔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才能都很欠缺。
家里人都明白他這是好高騖遠,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闖上講壇,弄得不好被人拖下來,落下笑柄。可是沒有一個人能說服他不要這么做。
這件事被蘇格拉底知道了,鑒于和柏拉圖的關系,他決定開導開導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格老孔迎面走來,老遠就喊;“喂,格老孔,聽說你決心做我們城邦的領袖,這是真的嗎?”為了使格老孔樂意聽自己的話,蘇格拉底故意裝出十分熱情的樣子,選擇了格老孔最感興趣的話題。
“是的。我的確是這樣想的,蘇格拉底。”
格老孔回答。 “那好極了。
如果人間真有什么好事的話,這又是一樁好事了。因為,倘若你的目的能夠實現,你想有什么就會得到什么;你將能夠幫助你的朋友;為你的家庭揚名,為你的祖國增光;你的名聲在傳遍全城之后,還會傳遍整個希臘,甚至在異邦中享有盛名。
那時,你無論到那里去,都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聽了這番話,大為高興,就停下來同。
9.求幾個蘇格拉底的小故事
【篇一:蘇格拉底的故事】 蘇格拉底繼續說:“當你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時,至少應該用三個篩子過濾一遍! 第一個篩子叫做真實,你要告訴我的事是真實的嗎?”“我是從街上聽來的,大家都這么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應該用你的第二個篩子去檢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 你要告訴我的事是善意的嗎?”“不,正好相反。”他的學生羞愧地低下頭來。
蘇格拉底不厭煩地繼續說:“那么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檢查看看, 你這么急著要告訴我的事,是重要的嗎?”“并不是很重要……” 蘇格拉底打斷了他的話:“既然這個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說呢?說了也只會造成我們兩個人的困擾罷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蘇格拉底的小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