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朝的歷史事跡
編輯本段夏朝 (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 中國歷史上從“公天下”變為“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
基本上可以說,“家天下”的出現,也就是由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轉變的一種標志。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重要王朝,也是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對夏王朝記載比較多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據《史記》記載,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前后大約有470余年,經歷了13世,有16個帝王先后作為統治者。 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擁護,根據“禪讓”制而做了舜的繼承人。
他在位時,曾經將當時的中國劃為9個州,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來歷。大禹還制定了各種制度,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大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了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斗爭中獲勝,而且殺死了伯益。
而伯益本來是大禹按照禪讓制選定的傳位的對象,啟的即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制的開端。也就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夏朝統治的范圍大約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東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的三省交界處,西到山西南部。
可是,啟死后,繼承王位的太康在東夷族的進攻下喪失了權力,經過3代的爭斗,直到少康繼位以后夏朝才得以鞏固穩定。這就是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的過程。
以后的統治者都善于控制東夷,或是同東夷搞好關系。可是到了桀統治的時候,卻一味地討伐邊國,耗費了大量財力。
而且,桀是一個昏庸無能、貪圖享受的暴君,殘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內外交困時,商湯對它進行了討伐。
桀被商湯戰敗,被放逐以后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夏王朝的各種制度和經濟文化上的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生產、鑄銅技術、天文歷法等方面的進步都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在鈞臺(今河南禹州)廢除部落傳統的“禪讓”制、殺死柏益稱王而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部落王朝。
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
夏的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后,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
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
此后,三傳至桀,為大一統的商朝所代替。 由于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
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晚期部落聯盟夏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 夏朝都城位于安邑,即現在的山西省運城市夏縣。
2.哪里有關于夏朝的歷史故事,越多越好
夏
大禹率眾治水,十三冬夏無歸。待到王權天下,鑄成九鼎圣威。
夏啟承父余勇,尚可東征西討。及至太康攝政,東夷虎視邊陲。
后羿攻取安邑,寒浞殺羿篡權。夏王客死異地,遺腹隱忍誓還。
黃天不負忍者,少康中興復國。傳至夏桀暴政,商湯討夏祭天。
典故:
1.大禹治水: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征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后,采用堤 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后,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 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 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 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 動中被磨光了。禹都安邑,在山西運城夏縣。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2.禹鑄九鼎: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并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 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里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 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后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夏朝出現了。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 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 稱為“定鼎”。
3.夏啟甘之戰:啟繼承王位后,由于當時傳統的“禪讓”觀念并沒有完全消除,當時啟的統治地位十分不穩,許多部族紛紛起兵反抗夏啟的統治。夏啟為了鞏固自 己的政權,穩定自己的統治地位,確保“家天下”的局面,多方動用軍事力量,鎮壓叛亂各方。據歷史記載夏啟與當時西部的叛亂諸侯有扈氏大戰于甘(洛陽)。為 了保證對有扈氏決戰勝利,夏啟在決戰前對自己的軍隊進行了政治動員,列舉了有扈氏威懾侮慢上天、反對代表上天進行統治的夏王朝等罪行,表示要代表上天意 志,武力討伐有扈氏,要求參戰將士要勇敢殺敵,英勇作戰,確保戰役的勝利。如果畏敵不前,貪生怕死作戰不力,將予以嚴懲,不但要殺死貪生怕死者本人,而且 還要殺其妻子、兒女全家。由于戰前夏啟政治上高度重視,軍事上采取了周密的布置與準備,并親自主持召開了戰前誓師動員大會,嚴明了軍紀,賞罰分明,參戰將 士奮力苦戰,甘之戰經過一年多時間大敗有扈氏,迫使有扈氏臣服于夏朝,接受了夏啟的政治統治。夏啟與有扈氏的甘之戰是當時原始部落聯盟企圖復辟民主禪讓制 與夏啟維護其奴隸主政權統治的尖銳斗爭,夏啟在甘之戰的勝利,極大地鞏固了新生的奴隸主政權,沉重打擊了當時的復辟勢力,為夏朝定都斟郡奠定了堅實的基 礎。
3.夏商周的故事
一、商湯和伊尹 黃河下游有個部落叫商。
傳說商的祖先契在堯舜時期,跟禹一起治過洪水,是個有功的人。后來,商部落因為畜牧業發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湯做了首領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統治了大約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紀,夏朝最后的一個王夏桀在位。夏桀是個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隸主貴族殘酷壓迫人民,對奴隸鎮壓更重。
夏桀還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大臣關龍逄勸說夏桀,認為這樣下去會喪失人心。
夏桀勃然大怒,把關龍逄殺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詛咒說:“這個太陽什么時候才會滅亡,我們寧愿跟你同歸于盡。”
商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決心消滅夏朝。他表面上對桀服從,暗地里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那時候,部落的貴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緊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個部落叫葛,那兒的首領葛伯不按時祭祀。
湯派人去責問葛伯。葛伯回答說:“我們這兒窮,沒有牲口作祭品。”
湯送了一批牛羊給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殺掉吃了,又不祭祀。
湯又派人去責問,葛伯說:“我沒有糧食,拿什么來祭呢?”湯又派人幫助葛伯耕田,還派一些老弱的人給耕作的人送酒送飯,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飯都搶走,還殺了一個送飯的小孩。葛伯這樣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憤。
湯抓住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滅了。接著,又連續攻取了附近幾個部落。
商湯的勢力漸漸發展了,但是并沒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湯妻子帶來的陪嫁奴隸中,有一個名時伊尹。
傳說伊尹開始到商湯家的時候,做個廚司,服侍商湯。后來,商湯漸漸發現伊尹跟一般奴隸不一樣,商湯和他交談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裝扮作陪嫁奴隸來找湯的。
伊尹向湯談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湯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商湯和伊尹商量討伐夏桀的事。
伊尹說:“現在夏桀還有力量,我們先不去朝貢,試探一下,看他怎么樣。” 商湯按照伊尹的計策,停止了對夏桀的進貢。
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發兵攻打商湯。伊尹一看夷族還服從夏桀的指揮,趕快向夏桀請罪,恢復了進貢。
過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壓榨勒索,逐漸叛離夏朝,湯和伊尹才決定大舉進攻。自從夏啟以來,同姓相傳已經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湯和伊尹商量了一番,決定召集商軍將士,由湯親自向大家誓師。湯說:“我不是敢進行叛亂,實在是夏桀作惡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滅他,我不敢不聽從天命啊!”他接著又宣布了賞罰的紀律。
商湯借上帝的意旨來動員將士,再加上將士恨不得夏桀早早滅亡,因此,作戰非常勇敢。夏、商兩軍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打了一仗,夏桀的軍隊被打敗了。
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湯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這樣,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歷史上把商湯伐夏稱為商湯革命,因為古代統治階級把改朝換代說成是天命的變革,所以稱為“革命”。這和現在所說的革命完全是兩回事。
二、盤庚遷都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
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從商湯開始傳了二十個王,王位傳到盤庚手里。盤庚是個能干的君主。
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可是,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愿意搬遷。
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還煽動平民起來反對,鬧得很厲害。盤庚面對強大的反對勢力,并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
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我要你們搬遷,是為了想安定我們的國家。你們不但不諒解我的苦心,反而發生無謂的驚慌。
你們想要改變我的主意,這是辦不到的。” 由于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挫敗了反對勢力,終于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
在那里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從那時候起,經過三千多年的漫長日子,商朝的國都早就變為廢墟了。到了近代,人們在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的遺物,證明那里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叫它是“殷墟”。
三、姜太公釣魚 盤庚死后又傳了十一個王,最后一個王叫做紂(音zhòu)紂原來是一個相當聰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經親自帶兵和東夷進行一場長期的戰爭。
他很有軍事才能,在作戰中百戰百勝,最后平定了東夷,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在這件事上,商紂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但是在長期戰爭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負擔,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紂和夏桀一樣,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
他沒完沒了地建造宮殿,他在他的別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鹿臺”,把搜刮得來的金銀珍寶都貯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個極大的倉庫,叫做“鉅橋”,把剝削來的糧食堆積起來。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掛得像樹林一樣。
他和寵姬妲己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還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
凡是諸侯。
4.商代成語故事,越多越好,只要商代的,故事可以簡短一些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并且自言自語地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后,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再說即使真地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后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
愛屋及烏
商朝末年,周武王即位后,在軍師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旦(周公)、姬奭(召公)的輔佐下,聯合諸侯,出兵討伐紂王,雙方在牧野交兵,這時紂王已經失盡人心,軍隊紛紛倒戈,終于大敗。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軍攻克,紂王自焚,商朝滅亡。
紂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寧,感到天下還沒有安定,他召見姜大公,問道:
“進了殷都,對舊王朝的士眾應該怎么處置呢?
“我聽說過這樣的活: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鳥鴉也喜愛: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家的墻壁籬笆。大王你看怎么樣?”太公說。
武王認為不能這樣,這時召公上前說:
“我聽說過:有罪的,要殺:無罪的,讓他們活:,應當把有罪的人都殺死,不讓他們留下殘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樣?”
武王認為也不行。這時周公上前說道:
“我看應當讓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種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愛自己舊時朋友和親屬,用仁政來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聽了非常高興,心中豁然開朗,覺得天下可以從此安定。
后來,武王就照周公說的辦,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來,民心歸附,西周也更強大了。
酒池肉林
歸馬放牛
商朝末年,商紂王荒淫無度,百姓怨聲載道。周武王率領大軍把商都包圍起來,商紂王登上鹿臺放火自殺。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讓士兵回家從事農業生產,把征用的牛馬全部退還,讓全國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桑林禱雨
版筑飯牛
殷代武丁上臺后遭遇連年災荒,他在夢中受到啟發,找到傅巖修筑大墻的傅說,任命他為國相,殷國從此大治。春秋時期,齊桓公為了迎接周天子派來的使臣,在城門遇到正在喂牛的寧戚,覺得他有奇才,于是拜他為相國
5.求夏朝和商朝的小故事,最好是不常聽過的那種
夏禹傳位給兒子夏啟,終止了中國上古時的禪讓制度,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夏啟死后,其子太康繼承后位。太康只顧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族太昊與少昊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羿奪得權位后并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征》,在戰中取勝。
中康死后,其子|相繼位。隨后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得權后,他像太康一樣,好狩獵而荒廢國事。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后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豷,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后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墻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里避難,不久生下遺腹子少康。
6.跪求夏朝至東漢的名人事例
我對名人的定義不甚清楚,就說幾個我認為名人的吧。
戰國初期的衛鞅,提出強秦九策,助秦孝公強大秦國;戰國初期魏國上將軍吳起,建立威震天下的魏鐵騎、魏武卒,身經百戰,未嘗一敗;戰國蘇秦,首倡合縱,身配六國相印,聯合六國出兵抗秦;戰國張儀,秦國丞相,制連橫長策,分化六國;齊威王與田忌、孫臏,歷桂陵、馬陵兩戰挫敗魏國建立霸主地位,齊威王設稷下學宮,招攬賢才;趙武靈王趙雍,衣胡服、行騎射,掃平三胡,拓地千里;燕昭王姬平與樂毅,遼東練兵十年,攻陷齊國七十余城,幾近滅齊;秦國上將軍白起,戰無不勝,蠶食六國領土;西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打擊匈奴;西漢陳湯遠擊匈奴,其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額。
先寫這么多吧,個人很喜歡戰國、秦、漢的歷史,推薦你看下白話的戰國策、漢書、后漢書以及大秦帝國,感覺挺不錯的。
7.有關夏朝的歷史
1、夏朝的建立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間采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天下的共主。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舜老的時候,把“王”位禪讓給了禹,但禹老時卻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后,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夏朝的鞏固
夏朝建立不久,太康失國,為羿所奪。羿信寒浞,為其所殺。四十余年,政局動蕩。相子少康幾經艱辛,在有虞等部幫助下,攻殺寒浞,使夏王朝重新復蘇。此后,經幾代努力,夏王朝日漸強大,以中原為中心,疆域東到大海,西到西河,北及燕山,南至長淮。
3、夏朝的滅亡
孔甲亂政,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時,統治階級腐朽不堪,造傾宮、瑤臺,寵妹嬉,不理政事,不聽忠言,賦斂無度,民怨四起。商湯興兵討伐,桀逃往南巢而死。夏自禹至桀,歷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將近五百多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