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愛玲作文素材
張愛玲,一代才女,她一生既輝煌又寂寞,既精彩又冷清,既煊赫又悲涼。
她是那個時代,大上海開出的一朵奇葩,冷艷之中略帶凄楚。張愛玲是大家閨秀,又是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個女人。
封建社會不贊成女孩讀書,可見女人有了知識還是了得的。當權者傲,富貴人傲,女人傲,文人傲。
張愛玲只能是“傲”上添“傲”。所以她生來一副傲骨,三分才氣,三分傲氣。
對于文學來講,文學與非文學以及文學之間的差異來自人與人的不同,她依然與眾不同,孤傲清高。文學作品中的感覺和精神來自作者,張愛玲一生的經歷一波三折,她筆下的人物或多或少有她自己的影子。
她自己寫出了《金鎖記》、《傾城之戀》,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到頭來,自己卻親繹一曲纏綿悱惻、靈肉糾葛的傾城之戀。
這是宿命,還是偶然?張愛玲遇到了胡蘭成,鐘情于他,為這段戀情拼命地付出。張愛玲與胡蘭成,一個是當時上海最富盛名的才女,一個是汪偽政府的要員;一個孤傲成性,一個風流倜儻。
她不介意胡蘭成已婚,不管他漢奸的身份,不顧他的年齡可以做她的父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她絲毫不介意,胡蘭成一個月回來在她那待幾天然后回他的家,她在一封信中對胡蘭成說:“我想過,你將來就是在我這里來來去去亦可以。”她絲毫不介意,胡蘭成給她溫暖之后,剩下的便是一個人的寂寞。
戰后人民反日情緒高漲如昔,全力捕捉漢奸。胡蘭成潛逃溫州,因而結識新歡范秀美。
當張愛玲得悉胡蘭成藏身之處,遠去溫州,去探望她的夫君。千里迢迢覓到他的時候,,胡蘭成驚而不喜,甚至有怒。
對此他后來的解釋是,夫妻難中相別,妻子尋蹤探夫,本是令人感動的人情之常,但愛玲是超凡脫俗的,就不宜了。他對她的愛早已燒完了,就像一堆柴火,愛來時,情濃時,燃氣熊熊烈火,恨不得燒了整個世界,轟轟烈烈愛一場,而愛過之后,情淡之時,變成一堆灰燼,再也沒有任何激情與欲望。
于是,一切只剩下無言的冰封,相處的冷淡,相見的尷尬。縱使張愛玲才華橫溢,聲名在外,也沒能力改變什么。
張愛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這一個男人,而這個男人的心里卻裝著幾個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傷?于是她離開溫州的時候,胡蘭成送她,天下著雨,真是天公應離情。這場雨,也沖刷了他們曾經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已經知道,她這一生最美的愛情,已經走到了辛酸的盡頭,再有沒有挽回的余地了。有一次,胡蘭成有機會途徑上海,在危險之中,他在張愛玲處住了一夜。
他不但不懺悔自己的濫情,反倒指責張愛玲對一些生活細節處理不當。還問她對自己寫小周的那篇《武漢記》印象如何,又提起自己與范秀美的事,張愛玲十分冷淡。
當夜,兩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蘭成去張愛玲的床前道別,俯身吻她,她伸出雙手緊抱著他,淚水漣漣,哽咽中只叫了一句“蘭成”,就再也說不出話來。
可見,對他情有多深!過了不久,她告訴胡蘭成她自將萎謝了。曾經滄海難為水。
到底曾經愛過,而且是銘心刻骨的愛,哪怕雖有千般委屈,但委實難以放下,因而拖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有最后的決斷。愛情的酸甜苦辣是可以忍受的,因為畢竟還是情味,而無愛的苦澀卻是無可奈何然而,凋謝的不只是張愛玲的心,她驚世駭俗的寫作才華亦隨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縱然漫長,她始終沒再寫出像《金鎖記》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漢奸罪惡史》中,張愛玲榜上有名,這多多少少拜胡蘭成所賜。
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卻是張愛玲濃墨重彩的一筆。張愛玲,她是一個善于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后,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蕓蕓眾生“可笑”背后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我行我素,獨標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后,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在我眼里,張愛玲,只是一個美麗如煙的女子,美麗的多元化,多樣化,美麗的別具一格 今夜,讀張愛玲 “每一只蝴蝶都是從前一朵花的精魂,是花的前世回來會見今生。”
我似乎看到張愛玲在一棵花樹下,喃喃自語,我便被如此曠世奇女的一句話而熱淚盈眶。也許她便是那朵花那只蝶,張揚的才女,逃不了世事變遷。
她的開場便注定有淚,才會有她溫溫的情懷。她的結局注定悲涼,才會有絕美的回眸。
她說:“我喜歡我四歲的時候懷疑一切的眼光”,童年最初的朦朧與不快便被這句話概括。貴族的血統,給她于無奈。
童年在她《私語》里呈現,是該和她一起歡喜,還是一起悲哀,我突然有了些許的茫然。一本《摩登紅樓夢》把她從文字中帶出來,是該為她的才情呼贊的,這樣的奇女子。
要強如她,也在父親再婚的前夜哭泣。她說:“像重重疊疊復印的照片,整個空氣有點莫糊。”
她說:“有太陽的地方。
2.張愛玲作文素材
一、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于上海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
她從小就顯露出天才的一面,12歲時發表了短篇小說《不幸的她》。1943年,張愛玲開始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等。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二、張愛玲相關作文素材以下是張愛玲的文字,以及她這些文字在作文中的用法:1、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出自張愛玲)適用主題:傾聽與理解,如何看待親子關系,信任等有關的作文立意。
如2016年上海卷《評價他人的生活》。語出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
一個人現有狀態、性格、行事作風,是好是壞絕非生來如此,而是在長時間的經歷與體驗中塑造成的。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差別,要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實屬不易,但試圖傾聽、明白、相信對方卻是可行的——如此重新真正認識一個人的方式,在緩解親子關系緊張方面尤為重要。
2、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出自張愛玲)適用話題:對于做內心最真實的自己、迷失與堅守自我、對自然的感知、對生命的感悟、珍惜青春等作文立意,如2011年天津卷《鏡子》,2015年廣東卷《感知自然》。
張愛玲,一個幽怨著,美麗著,同時承受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的才女子,這句話出自她的著作《炎櫻語錄》。3、人生是一襲華麗的袍子,里面爬滿了虱子。
(出自張愛玲)適用主題:關于人生的思考、表面與內在的反思、真實與虛偽、夢想與現實、個人奮斗等作文立意,如2010年天津卷《我生活的世界》,2016年山東卷《備好的行囊》。張愛玲,民國四大才女之一,有著既輝煌又寂寞,既精彩又冷清,既煊赫又悲涼的一生,著有《金鎖記》、《傾城之戀》等。
以上作文素材均來自「作文紙條APP」~。
3.求一幾篇張愛玲的短篇文章
愛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沒有說什么,他也沒有再說什么,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后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4.張愛玲的愛情故事簡短點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
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沒有說什么,他也沒有再說什么,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后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5.張愛玲短篇散文摘記
連環套
蘇青張愛玲對談記
雙聲
張愛玲隨筆小文
茉莉香片
我看蘇青
丈人的心
存稿
談女人
炎櫻語錄
忘不了的畫
談音樂
創世紀
心經
不幸的她
在這些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茉莉香片了,要是喜歡不妨讀上一讀
6.張愛玲的資料
[編輯本段]基本情況 英文名:Eileen Chang 原名:張瑛(父母取名) 曾用筆名:梁京 流派:海派作家 原籍:河北豐潤 出生時間:1920年9月30日(一說為1921年) 出生地點: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住宅 逝世時間:1995年9月8日 逝世地點:美國洛杉磯寓所(恰逢中秋節,但當時她身邊沒有一個人。)
祖父:張佩綸(清末名臣) 祖母:李菊耦 (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女兒) 父親:張廷重(典型的遺少) 母親:黃素瓊(留過洋的新女性) 丈夫:胡蘭成、賴雅(美國) 主要作品:散文集《流言》 散文小說合集《張看》 中短篇小說集《傳奇》(內中有中篇小說《傾城之戀》) 長篇小說《半生緣》《赤地之戀》《小團圓》 詩歌《雨》 學術著作《紅樓夢魘》 人物介紹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鉆進你的心里去。
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
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
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于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后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里,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
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狀,最后只得遠走它鄉!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于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后,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蕓蕓眾生“可笑”背后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后,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又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
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金鎖記》《秧歌》等令行家擊節稱賞,《十八春》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癡,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時無二;她受的是西洋學堂的教育,但她卻鐘情于中國小說藝術,在創作中自覺師承《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新文學作家中,走這條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現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島成名,其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
五十年代初她輾轉經香港至美國,在此期間曾經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因其中涉及對大陸當時社會狀態的描寫而被視為是反動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關于紅樓夢的研究尚可一觀。
張愛玲也曾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南北一家親》等六個劇本,之后也曾從事翻譯與考證工作。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過宋淇介紹給夏志清先生,肯定張愛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譽國際。
張愛玲遺產的繼承人是宋淇夫婦,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經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猝死于洛杉磯一公寓內,享年七十五歲。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壇上再一次復蘇。這位沉沒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間又浮上水面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
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為張愛玲孤獨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蒼涼與無盡嘆息化成玻璃靈柩,守護著她過去的燦爛。隔著空間和時間的玻璃墻望回去,越光輝的成就也越凄涼。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后娘的監管中成長(詳見《私語》)。
或許這是導致張后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跟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考驗。
就是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蒼涼的味道,反復地提醒著我們所有現今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于人間。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張愛玲離開了父親逃到了母親那里,母親。
7.關于張愛玲的資料
張愛玲[zhāng ài líng]著名女作家更多義項更多圖片(14張)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瑛。
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常德公寓。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09月0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于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中文名:張愛玲外文名:Eileen Chang別名:張瑛(父母取名)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地:上海市靜安區出生日期:1920年09月30日逝世日期:1995年09月08日職業:作家畢業院校:香港大學、圣約翰大學(皆輟學)代表作品:《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等血型:O型丈夫:胡蘭成;賴雅(美國)筆名:梁京祖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分享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父親張志沂(字廷眾)、母黃素瓊(字逸梵)。張愛玲母親--黃逸梵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于上海麥根路(今泰興路),原籍河北豐潤,原名張瑛。
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張子靜出生。1922年張愛玲隨父親遷居天津英租界。
父任職金浦路鐵路局英文秘書。1924年,張愛玲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張茂淵奔赴歐洲游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8年,父親辭去職務,由天津搬回上海,母親和姑姑也由英國返回上海。張愛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并開始讀《三國演義》、《西游記》、《七俠五義》等古典名著。
1930年入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張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母親與姑姑搬出寶隆花園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張愛玲仍然隨父親生活。
1931年,張愛玲入讀上海圣瑪利亞女校,隨白俄羅斯練習鋼琴。1932年,母親去往法國,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于圣瑪利亞校刊。
1933年,張愛玲在圣瑪利亞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并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1934年父親再婚,后母為孫寶琦之女孫用蕃,并遷回麥根路別墅。
張愛玲寫《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紅樓夢》、《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發表。1936年,母親攜美國男友返回上海,張愛玲在《鳳藻》上發表散文《秋雨》。
1937年,張愛玲在圣瑪利亞校刊《國光》半月刊發表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評張若謹小說《若馨評》。在《鳳藻》發表《論卡通畫之前途》。
后與后母因一點小事發生口角,被父親責打,并拘禁半年。1938年年初,張愛玲趁夜逃到母親家(詳見張愛玲自傳散文《私語》)。
同年張愛玲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入學考試,得第一名。 點擊加載更多。
8.張愛玲的資料
作家簡介:(1920-1996)
張愛玲 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
生于上海,世家出身,是李鴻章的重外孫女。1942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
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創作擅長心理分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國,
1995年死于洛杉磯公寓。
現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島成名,其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
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
五十年代初她輾轉經香港至美國,在此期間曾經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
因其中涉及對大陸當時社會狀態的描寫而被視為是反動作品。其后作品寥寥,
唯有關于紅樓夢的研究尚可一觀。
9.張愛玲的資料
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麥根路(今太興路),取名張瑛。
原籍河北豐潤。她是清末洋務派名臣李鴻章的外孫女。
一九二二遷居天津 一九二四開始私塾教育,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么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
一九二五母親董素瓊(逸楚)出洋留學 一九二七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一九二八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三國演義》 一九三○改名張愛玲,父母離婚 一九三一年秋就讀上海圣瑪利亞女校 一九三二圣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 一九三三圣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第一篇散文《遲暮》 一九三七「國光」刊載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讀書報告叁則》《若馨評》 「鳳澡」刊載《論卡通畫之前途》 中學畢業 1938年,在困境中終于長成大姑娘的張愛玲再一次接受了命運的考驗。
她雖然考取了英國的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前往。 一九三九考進香港大學 一九四一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 年香港淪陷,未畢業即回上海,給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也替德國人辦的英文雜志《二十世紀》寫“中國的生活與服裝”一類的文章。
輟學開始投入文學創作「二十世紀」雜志刊載《婆媳之間》《秋歌》《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我的天才夢》獲「西風」雜志徵文第十叁名 一九四三「紫羅蘭」雜志連載中篇小說《沉香肩─第一爐香》《第二爐香》「雜志」月刊刊載《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傾城之戀》《金鎖記》 「萬象」月刊刊載《心經》《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載《散戲》《封鎖》《公寓生活記趣》 「古今」月刊刊載《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 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胡蘭成等三人在當時的上海,張愛玲不僅是個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時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由自己親手設計,這些服裝在當時無論是樣式還是顏色都顯得很大膽,這也成為了當時上海報紙和圈內人士津津樂道的話題。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后,卻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人情練達,但生活中卻始終與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她后半生的凄涼結局。
一九四四「萬象」月刊連載長篇小說《連環套》 「雜志」月刊刊載《紅玫瑰與白玫瑰》《殷寶滟送花樓會》《論寫作》《有女同車》《走!走到樓上 去!》、《說胡蘿卜》《詩與胡說》《寫什么》《忘不了的畫》《等》《年輕的時候》《花凋》《愛》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奇》由雜志月刊社出版「天地」雜志刊載《童言無忌》《造人》《打人》、《私語》《中國人的宗教》《談跳舞》《道路以目》《燼馀錄》《談女人》「小天地」雜志刊載《散 戲、《炎櫻語錄》「苦竹」月刊刊載《談音樂》《自己的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 與胡蘭成結婚 一九四五「雜志」月刊連載《創世紀》《姑姑語錄》《留情》《蘇青張愛玲對談記》《吉利》《浪子與善女人》譯作「小天地」月刊刊載《氣短情長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載《卷首玉照及其他》《雙聲》《我看蘇青》自篇《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 抗戰勝利 一九四七「大家」月刊刊載《華麗緣》《多少恨》 《傳奇》增訂本由山河圖書公司出版 《太太萬歲》改篇電影 與胡蘭成離婚 一九四八上海「亦報」連載《十八春》(后改名《半生緣》)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筆名在上海《亦報》上發表小說。 一九五○參加上海第一屆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 一九五二避居香港 一九五四《秧歌》、《赤地之戀》在「今日世界」連載,后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傳奇》改名《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在香港由天風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譯作《無頭騎士》 一九五五秋天離港赴美 拜訪胡適 一九五六得EdwardMacDowellColony的寫作獎金1956年8月,36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賴雅結婚。
六六香港「星島晚報」連載長篇小說《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六七賴雅去世 獲邀任美國紐約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 著手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一九六八《秧歌》《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志、香港「星島晚報」連載《半生緣》社出版 一九六九《半生緣》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志發表《紅樓夢末完》 轉入學術研究,任職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出版 一九七二自「中國研究中心」離職出版 一九七三定居洛杉磯 「幼獅文藝」刊載《初評紅樓夢》 一九七四「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載《談看書》《談看書后記》 一九七五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 「皇冠」雜志刊載《二詳紅樓夢》 一九七六《張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聯合報」刊載《叁詳紅樓夢》《張看自序》 一九七七《紅樓夢魘》由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