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族民風民俗簡短的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
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里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肴,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后幼。
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2.苗族的習俗,要簡短的
苗族婚俗
正大光明去"游方"
苗族的婚姻比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節慶 趕場的日子,他們便利用聚會的時機對唱情歌、談情說愛、互訴衷情。這種婚前戀愛的方式在黔東南稱為“游方”。游方是黔東南一帶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一種傳統習俗。
游方的地點各地除每個村寨設有固定的“游方坡”外,還可選在離村寨較遠的河岸、撟頭 、田間或花木叢生、風景宜人的山谷去進行游方活動。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規榘,青年男女游方的地點必須在公開的地方進行。如果在隱蔽的地方進行這一活動,一旦被人發現,就會認為是不正當的行為,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新婚當夜不同房
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方后,如果雙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贈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訂婚。私下訂婚的男女到了約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請幾個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順便將女子帶回家中。按照習慣,新婚夫婦當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 嫂陪伴過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攜帶禮物去女家提親。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禮物,宴請媒人。隨后,女方備一份與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禮物回贈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贊成這門親事,便設宴招待前來祝賀的親戚朋友。
新婚后不落夫家
過去,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在新婚后有“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結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屬于父母包辦婚姻的新娘,在舉行結婚儀式的當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住娘家的時間,未成年的早婚婦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婦女一般為三四年。在此期間,僅僅在農忙和重大節日,或遇到夫家喪事時才可暫回夫家居住。
3.苗族的民俗習慣和風土人情
苗族的民俗習慣: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風土人情: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
苗族的生活習俗禁忌:
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于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苗族的禁忌,據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4.苗族的文化習俗簡單介紹
1、苗族民間口頭文學
苗族的民間口頭文學非常發達,其數量浩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藝術精湛,包括古歌、傳說、民間故事、歌謠、敘事詩、諺語格言等樣式。
2、苗族音樂
苗族音樂,豐富多彩。有民歌曲調、蘆笙曲調、瑣吶曲調和策琴曲調,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調和蘆笙曲調,而蘆笙曲調是苗族音樂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調。
3、苗族民間工藝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等民間工藝瑰麗多彩。用蠟刀蘸蠟在白布上畫好圖案花紋后,浸入染缸染色,然后用水煮沸,脫去黃蠟現出藍底白紋圖案的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左右的歷史,在苗族民間流傳甚廣。
擴展資料
苗族的風俗習慣:
1、苗族的婚姻嚴禁同宗族者婚配,婚姻締結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過去也有父母包辦的, 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較自由的戀愛活動,多在節日或農閑時舉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點,由本寨姑娘與外寨男青年在此對歌,雙方有意后則互贈禮品作為定情的信物。
2、過去苗族的喪葬形式比較復雜,有樹葬、懸棺葬、巖洞葬、火葬和土葬。土葬已成為苗族現今采用的主要葬式。現代各地苗族成年人正常死亡后舉辦喪葬形式和過程,已經漸趨一致,只是在細節上有所差別。
3、苗族聚族而居,村寨周圍茂林修竹,風景幽美。村寨大多設有寨門,寨內種植有常青的保寨樹。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而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建筑,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蓋屋頂。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苗族
5.苗族的文化習俗簡單介紹
1、苗族民間口頭文學苗族的民間口頭文學非常發達,其數量浩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藝術精湛,包括古歌、傳說、民間故事、歌謠、敘事詩、諺語格言等樣式。
2、苗族音樂苗族音樂,豐富多彩。有民歌曲調、蘆笙曲調、瑣吶曲調和策琴曲調,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調和蘆笙曲調,而蘆笙曲調是苗族音樂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調。
3、苗族民間工藝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等民間工藝瑰麗多彩。用蠟刀蘸蠟在白布上畫好圖案花紋后,浸入染缸染色,然后用水煮沸,脫去黃蠟現出藍底白紋圖案的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左右的歷史,在苗族民間流傳甚廣。
擴展資料苗族的風俗習慣:1、苗族的婚姻嚴禁同宗族者婚配,婚姻締結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過去也有父母包辦的, 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較自由的戀愛活動,多在節日或農閑時舉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點,由本寨姑娘與外寨男青年在此對歌,雙方有意后則互贈禮品作為定情的信物。2、過去苗族的喪葬形式比較復雜,有樹葬、懸棺葬、巖洞葬、火葬和土葬。
土葬已成為苗族現今采用的主要葬式。現代各地苗族成年人正常死亡后舉辦喪葬形式和過程,已經漸趨一致,只是在細節上有所差別。
3、苗族聚族而居,村寨周圍茂林修竹,風景幽美。村寨大多設有寨門,寨內種植有常青的保寨樹。
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而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建筑,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蓋屋頂。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苗族。
6.苗族民風民俗簡短的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里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肴,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后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7.苗族的風俗習慣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布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一部。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苗族服飾一、服飾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后,變化較大。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
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衣扣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
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紐扣,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紐扣。
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層的七對紐扣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
苗族百度百科。
8.苗族的風俗習慣100字
一,宗教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視拜山神、樹神、獵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風驟雨,要燒黃臘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獻石頭神;大人生病,要殺豬祭水井神,并取“靈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還愿”, 祈求神靈保佑。
相信財神,并有“開財門祭”,祭瞬釘一方尺紅布于門上,魔公嗆咒,殺雞獻祭,以示求財。
二,婚姻風俗
苗族社會嚴格恪守著一夫一妻制和宗支之內,血族之外的婚制。苗族青年男女多是通過游方,雙方自愿就可以互為配偶,建立家庭。其限制只要不是同宗共祖祭鼓(指有共同父系血緣關系的后代),就可以結婚。
三,葬俗
苗族喪葬形式,在歷史上很復雜。見于記載的有洞葬、懸棺葬、土葬、樹葬等數種。
四,飲食禁忌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
五,家庭觀
苗族普遍實行以父系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員以兩代或三代同住者多,四代以上同住的極少。多數是兒子結婚以后,即與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多同幼子或自己最心愛的兒子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