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隋朝有什么小故事
李密本是隋煬帝楊廣的侍衛,他生性聰明靈活。
在一次值班的時候,因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認為他不老實,于是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從此發奮讀書。
一次,李密在大街上騎著牛,把《項羽傳》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恰巧被宰相楊素看見,楊素跟李密親切地交談了一陣,覺得他是個很有抱負的人。楊素回到家跟他的兒子楊玄感說:“李密的學識淵博,才能也很強,將來有什么重要事情你可以跟他商量。”
從此楊玄感和李密好朋友。后來楊玄感起兵要推翻隋煬帝的統治,就把李密請去當他的謀士,可是楊玄感因被別人迷惑,幾次關鍵時刻不用李密的計謀,最終導致兵敗被殺。
李密脫離危險后,繼續反抗隋朝,他投奔了翟讓領導的瓦崗農民起義軍,在李密的幫助下,這支起義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很大勝利。翟讓就主動把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李密。
李密建立政權后,在進攻洛陽時,李密發出了討伐隋煬帝的檄文,宣布隋煬帝有十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5663433大罪狀,號召百姓起來推翻隋煬帝,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意思是把南山的竹子都制成竹簡,也寫不完隋煬帝的罪狀,決開東海的堤壩,滔滔海水流完了,隋煬帝的惡行還沒有流完。
成語“罄竹難書”,比喻罪惡滔天。
2.唐朝歷史小故事(簡短)
唐朝(618年—907年[1]),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2]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3]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唐太宗繼位后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之后武則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龍革命后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開創了經濟繁榮、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4]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5][6][7][8]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后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9]
3.唐代歷史故事(短小)
【歷史小故事】唐代才子登龍
科舉制誕生于隋朝,發展于唐朝。唐太宗看著那些來考試的書生們絡繹不絕,曾得意洋洋地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制給了無數書生踏入仕途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
可是,唐代科舉制度只是初步發展,還很不完善,甚至沒有封卷頭的規定。參加科考的考生們一定要得到當權者的推薦,否則便沒有參加考試的資格。讀書人若要從政,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權貴們的薦舉和提拔,而且推薦人地位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科考成績。
于是舉子們與時俱進,為了找到最好的推薦人,往往在考試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詩文加以編輯,帶到京師,呈給當時在政治或文學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這叫做“行卷”。一旦受青睞,就是好的開始,舉子們的科考便成功了一半。
也有人不屑于此。寫下千古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適本是將門之后,文武全才。他很自信,不肯依靠家中背景和走高官門路的途徑為官,想要完全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而位列公卿。他沒有想到這是條死路,走到底也只是在死胡同里打轉。當他想明白時,周圍的人早已發達,他這才悔悟錯過了時機。他窮困潦倒幾十年,直至年過半百,等到好友顏真卿當上宰相,靠顏相的舉薦,才混了個小官。金子總能發光,后來他在安史之亂中一層所長,做了節度使。
在唐代才子的登科故事里,最有意思的恐怕是王維的中狀元。我們都知道,他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蘇東坡評價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他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和多種樂器,并不是廣為人知。他的音樂才能直接促成他找到了最好的推薦人。
當時,盡管王維已是名滿京華,可要達到做官這一步,就必須去應考。在準備應考的時候,王維對于這種神秘森嚴的科考也是心中惴惴,大有前途未卜之感。
恰恰這時王維聽說有位詩人張九皋也是小有名氣,是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的弟弟。據說張九皋已經走通了當朝權勢煊赫的太平公主的后門,而公主已答應讓他榜中頭名。這對王維而言,是個壞消息,因為他也很想得第一。
王維有一個好朋友,是皇帝的弟弟岐王李范。當李范得知王維的苦惱后,對他深表同情。李范說:“太平公主的勢力很大,我們如果硬爭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要從長計議,再想想辦法。”李范在屋內踱來踱去了好一陣子,忽然高興地說:“有了!公主很喜歡音樂,你好好地彈熟幾首琵琶曲,我帶你會見公主。”
5天之后,李范讓王維打扮成伶人的模樣,夾雜在伶人的隊伍之中去見公主了。公主的府第正在宴會,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王維與眾樂伎翩翩起舞。王維眉清目秀、儒雅風流,超凡脫俗,又處在樂伎中顯著的位置上,很快就引起了公主的注目。公主問李范:“他是什么人?”李范回答說:“知音人。”公主聽到這一回答,未免覺得蹊蹺,于是接著問:“既為知音人,所知何音?”李范說:“妙解琵琶。”公主令王維奏上一曲。王維彈奏了一首自己創作的名為《郁輪袍》的新曲。一曲終了,滿座皆驚,大家都十分贊賞他的演奏,同時也都很喜歡這支別有新意的曲子,公主尤為感到高興,頗有“知音”之感。
李范看事情進展順利,立即抓住機會向公主進言:“王維不僅精通音樂,詩文尤其出眾。”此時,王維立即將自己預先寫好的十首詩呈送公主一閱。公主邊看邊稱贊說:“這些詩我過去也都見過,只以為是古代賢人的佳作,沒想到出自少年的手筆,王維真是不可多得的良才。”李范又乘機進言:“王維心氣頗高,此次科考他誓得榜首。”公主當然明白話中的含義,她笑了一笑,對身邊的王維說:“放心去吧!像你這樣的人才不會不居榜首的。”
這一年,金秋放榜,王維果然高中第一名。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核實,很多學者認為是后人杜撰的。能確定的是,王維和岐王關系確實不錯,新舊兩唐書上都有記載。王維的詩文是公認的,兩唐書上提到當時某人有文采,多寫到和他有唱和。可見當時的文人頗以能和王維唱和為榮。即使靠學識,狀元也該屬于他。當然這個故事,也從側面讓我們看到了唐代才子的登龍術。
唐代是產才子的時代,才子如恒河沙數,在唐代做才子不容易,從做才子到做官亦非易事。才子們必須取得權貴們的推薦,就像現在出 國讀博士需要有導師的推薦信一樣,越是有名氣的老師的推薦信就越有效。沒有權貴們的薦舉和提拔,就沒有才子們的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唐代的才子們并非書呆子,他們為取得最好的推薦,早已練就了十八般技藝,堪稱全才。
4.隋朝小故事200字左右
隋文帝是有名的妻管嚴,皇后獨孤伽羅同樣出自顯赫世家,對隋文帝的事業幫助很大,隋文帝的政策中有多少來自獨孤后的思想成分,已難以估計。
獨孤后以努力在朝廷內外維持一夫一妻制而聞名,她偏愛次子楊廣,這影響了隋文帝的立儲決策,不過在隋文帝去世之前,楊廣看來仍最像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最后在一場宮廷變故中,隋文帝被楊廣所弒(此事仍存在疑問),楊廣繼承了皇位,成為后來犯下“罄竹難書”罪行的著名暴君隋煬帝。隋朝兩代而亡,也許隋文帝唯一的錯誤就是選錯了繼承人。
(三游江都) 隋煬帝乘四層高的龍舟,從京城浩浩蕩蕩的南下江南。其意義巨大,江南分裂中國已經有幾百年了 ,一個中原的皇帝下江南,一個剛把江南歸于自己的統治之下不久的王朝,為表示對江南的統治與重視進行巡游何過之有?“三游江都”是凝聚中華的英明之舉。
總比有些名君花大量資財到泰山爬山慶祝功自己的偉業要好。“大運河”兩岸的無數的人民可以親眼觀看到浩大的場面,看到我中華國威,人們自然歡喜。
隋煬帝此舉何止是個人尋歡作樂,而是與民同樂。隋煬帝充分的顯示了國威、凝聚了中華。
(三駕遼東) 公元611年(大業七年),隋煬帝以“高麗本為箕子(商紂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動員全國現役、預備役士兵,不論遠近均于次年正月會集于涿郡(在今北京城西南)。此后,各地百姓紛紛有組織或自發地聚集到幽燕地區,驛路山岡之上,遍行裝甲武士。
可見這次遠征高麗是深得人民支持的。他本身也是深受人民擁戴的。
遺憾的是這次征伐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 公元613年(大業九年),隋煬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
從洛陽出發,再次御駕親征高麗。隋軍兵強馬壯,計劃周密,準備充分。
但由于后院起火,楊玄感起兵反隋,威脅了隋王朝的腹地,煬帝被迫撤軍,導致第二次攻高麗的失敗。 公元614年(大業十年),隋煬帝不顧國內危機四伏,再次親征高麗。
沿途已有大批士卒逃亡。但此次隋軍獲得勝利,高麗王高元大為恐懼,譴使請降。
煬帝見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無心再戰。班師回朝。
5.隋唐小故事30字概括
1.隋唐小故事—毛驢告假
胡趲是唐朝宮廷的雜戲演員,因皇帝賞識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閑無事,便天天騎上毛
驢到朋友家下棋取樂。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熱情遠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驢子牽
到后院,細心喂養!”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燈,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一天兩天不新鮮,
數月如此,都知心頭很為有這樣一個難得的知心朋友而高興。
一天,他正與主人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突然接到皇帝傳旨,要他立刻進宮應差。
胡趲不敢怠慢,急忙讓主人把驢牽來。過了一會兒仍不見主人出來,胡趲急了,奔進后院,
只見驢子渾身是汗,直喘粗氣,正從磨盤上卸下肩來,胡趲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趲又來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樣,習慣地拉開嗓門喊道:“仆人們
多加草料,好好喂驢!”
胡趲冷笑一聲說:“抱歉得很,今天驢子來不了啦。”
主人問:“為什么?”
都知就說:“昨天回去頭旋惡心,臥在棚里起不來了,請您準它幾天假,讓他緩緩氣吧!”
2.唐朝小故事-李靖夜襲陰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戰事雖然結束,但西邊邊境上還很不安定。特別是東突厥,當時還很強大,成為唐朝主要的威脅。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對付隋朝,只好靠妥協辦法,維持了和東突厥的和好關系,但東突厥貴族仍舊不斷侵擾唐朝境界,鬧得地方不得安寧。
6.隋唐時期歷史小故事
1.隋唐小故事—毛驢告假 胡趲是唐朝宮廷的雜戲演員,因皇帝賞識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閑無事,便天天騎上毛 驢到朋友家下棋取樂.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熱情遠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驢子牽 到后院,細心喂養!”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燈,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一天兩天不新鮮,數月如此,都知心頭很為有這樣一個難得的知心朋友而高興.一天,他正與主人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突然接到皇帝傳旨,要他立刻進宮應差.胡趲不敢怠慢,急忙讓主人把驢牽來.過了一會兒仍不見主人出來,胡趲急了,奔進后院,只見驢子渾身是汗,直喘粗氣,正從磨盤上卸下肩來,胡趲這才恍然大悟.第二天早晨,胡趲又來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樣,習慣地拉開嗓門喊道:“仆人們 多加草料,好好喂驢!” 胡趲冷笑一聲說:“抱歉得很,今天驢子來不了啦.” 主人問:“為什么?” 都知就說:“昨天回去頭旋惡心,臥在棚里起不來了,請您準它幾天假,讓他緩緩氣吧!”。
7.隋唐時期歷史小故事
1、三征高句麗
三征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
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剛剛結束巡游江都的煬帝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農民起義。
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
并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 ,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唐初使節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三征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2、瓦崗寨起義
瓦崗寨起義,又稱瓦崗軍起義,是隋大業七年(611年)至隋大業十四年(618年)期間發生的一場農民起義。
瓦崗農民起義,在歷史舞臺上活動了七、八年時間,動員了上百萬的群眾,轉戰中原, “破化及,摧世充,聲動萬里,威行四方”,演出了許多雄偉壯觀的活劇, 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在推翻隋王朝的整個斗爭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是瓦崗軍的巨大歷史功績。遺憾的是,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及其保護下的政權,并沒有維持多久,就走向下坡路, 以至最后失敗。
3、江都兵變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煬帝從東都第三次乘龍舟南下江都。這時農民起義的烽火已蔓延全國。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逼近東都,公布煬帝十大罪狀。李淵亦攻進長安,擁立代王侑,自封唐王。江南起事隊伍逼近江都,煬帝自感末日將臨,引鏡自照說:“好頭顱,誰來砍它呢!”江都宮中人人自危。
這時宮中由司馬德戡率領的驍果軍都是關中人,他們長期在外,思念故鄉。司馬德戡和虎賁郎將元禮、直合裴虔通密謀推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主,發動兵變,率眾西歸。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也有說是十一日的)夜間,司馬德戡引驍果自玄武門入,裴虔通與元禮直入宮中搜捕,煬帝聞變,匿于永巷,被叛軍驅出。
至天明乃押至寢殿。之后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達縊殺煬帝。并將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宮中者皆殺之,惟煬帝侄秦王浩因素與宇文智及交往密切,得不死,并被立為帝。后宇文化及自為大丞相,宇文智及為左仆射,準備率隋官兵十余萬眾西歸。
4、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奪帝位,結果都被廢掉,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遷至洛陽,以洛陽為東都,唐朝兩京制從此開始。
即位之初,他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共同輔政。君臣紛紛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太宗訓令納諫、愛民。
李治即位后,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太宗訓令崇儉,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
唐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唐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間,唐朝的疆域最廣。
5、元和中興
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甚至獨立于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之一。
唐德宗死后,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后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其即位后,經常閱讀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等文獻,他都仰慕不已。
唐憲宗以祖上圣明之君為榜樣,總結歷史經驗,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李純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很晚才退朝。
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年間削藩的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唐朝獲得再次統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隋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朝
8.【關于隋唐時期的故事要主要內容,主要內容要簡潔要兩個,字數在50
胡趲是唐朝宮廷的雜戲演員,因皇帝賞識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閑無事,便天天騎上毛 驢到朋友家下棋取樂.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熱情遠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驢子牽 到后院,細心喂養!”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燈,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一天兩天不新鮮, 數月如此,都知心頭很為有這樣一個難得的知心朋友而高興. 一天,他正與主人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突然接到皇帝傳旨,要他立刻進宮應差. 胡趲不敢怠慢,急忙讓主人把驢牽來.過了一會兒仍不見主人出來,胡趲急了,奔進后院, 只見驢子渾身是汗,直喘粗氣,正從磨盤上卸下肩來,胡趲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趲又來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樣,習慣地拉開嗓門喊道:“仆人們 多加草料,好好喂驢!” 胡趲冷笑一聲說:“抱歉得很,今天驢子來不了啦.” 主人問:“為什么?” 都知就說:“昨天回去頭旋惡心,臥在棚里起不來了,請您準它幾天假,讓他緩緩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