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吆喝》句子賞析
“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刮風下雨,胡同里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一句從兩個方面為全文立下了“主題”。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作者介紹了“大清早賣早點的……然后是賣青菜和賣花的……白天就更熱鬧了……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 順序,作者介紹了“春、夏、秋、冬” 四個季節各種不絕于耳的吆喝聲。最后,作者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這樣,文章的思路顯得有條有理,十分清晰。
“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是對吆喝的一種評論、概括。對吆喝敘述介紹轉為對吆喝的評價品析。
2.有趣的吆喝
吆喝就是商人在賣東西時大聲的叫賣聲.
我們剛學完17課〈吆喝〉。講的是舊中國的北京,生意人做生意時是怎樣吆喝的,我感到很有興趣。我在上學的路上,路過菜場時,能夠聽到菜場里傳出各種不同的叫賣聲——也就是武漢人的吆喝。“賣黃瓜嘞,我的黃瓜又綠又脆,可以生吃,可以涼拌,維生素多,趕快來買嘞”。“快來買菜嘞,我這里的菜品種繁多,任意挑選,不好包退,還有的。 。”換季節的時候到了,買服裝的人吆喝聲更巧妙,“走過的,路過的,進來瞧一瞧,看一看,服裝大甩賣,大換血,全部打折,價廉物美”,一遍又一遍的從擴音器里傳出,不少人還真被他們的吆喝生吸引住了。但有的商人在吆喝叫賣自己的物品時是有欺騙性質的,我們可千萬不能上當受騙。
假如,將來我有一天當上了一名商人,吆喝的內容要真實,實在,做到買賣公平,還要講究招攬生意的藝術性。
3.吆喝一文吆喝有那些
餛飩喂--開鍋 硬面--餑餑 唱的多半是京劇或大鼓 “算靈卦!” 至今我還記得一個乞丐叫得多么凄厲動人。
他幾乎全部用顫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爺--太(哎)太”,過好一會兒,(好像餓得接不上氣兒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 “喝了蜜的大柿子 ,“葫蘆兒--剛蘸得” “烤白薯哇真熱乎 小玩藝兒賽活的。”
有的吆喝告訴你制作的過程,如城廂里常賣的一種近似燒賣的吃食,就介紹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
也有簡單些的,如“鹵煮喂,炸豆腐喲”。 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兒的白薯”或“蘿卜賽過梨”。
“葫蘆兒--冰塔兒” 賣山里紅(山楂)的靠戲劇性來吸引人,“就剩兩掛啦”。 他先尖聲尖氣地喊一聲“一包糖來”,然后放低至少八度,來一聲“荷葉糕”。
這么叫法的還有個賣蕎麥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喲”了一聲,把我嚇了個馬趴。
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 有個賣蘿卜的這么吆喝:“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卜一個大。”
“大”就是一個銅板。 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編起快板:“老太太(那個)真行好,給個餑餑吃不了。
東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沒有餑餑賞碗飯。” 現在北京城倒還剩一種吆喝,就是“冰棍——三分勒”。
4.吆喝聲的描寫
上世紀六十年代,住在小鎮上的我,時常能見到一些外地人肩挑兩只竹筐,筐里放著草紙(一種粗糙的手紙),“雞毛換草紙,雞毛換草紙!”一路地喊叫,引來婦女們的一陣忙碌,紛紛將家中逢年過節殺雞褪下后曬干的雞毛拿到這外地人的擔子前,換上一刀兩刀草紙。
有時呢還要和這外地人討價還價一番。“這雞毛可調兩刀草紙吧?”“一刀好調,一刀好調。”
“上次換草紙的來,也是三只雄雞的毛我換了兩刀呢!你只能換一刀,算了算了,我不換了,我不換了!”“好,好,兩刀就兩刀吧,讓你便宜了。”當女人接過兩刀草紙,臉上便會露出淡淡地得意的微笑。
換草紙的走了,他挑了滿滿的兩筐雞毛暫時在小鎮上失了蹤影。換糖擔出現了,他手里拿根搖鼓冬,“骨隆冬,骨隆冬”地一路搖著,“換糖啰!換塘啰!”喊著,擔子上那只木盤里的自熬糖塊雖說上面已灑上了一層白色的面粉末,但仍擋不住那甜香的散發,偶爾引來幾只蜜蜂在上頭跳舞。
孩子們見了,口水在小嘴里“咕嚕咕嚕”地咽著。“瓶子、破布、牙膏殼、肉骨頭都可以換糖吃!”糖擔主人對這些圍著他擔子轉的孩子們誘說著。
“呼啦”孩子們散去了,一會兒,“呼啦”又回來了,手里各自拿著破布頭、廢銅爛鐵、牙膏殼等物品來換糖,糖擔主人笑嘻嘻地拿起那塊斷糖的鐵片,“鏘鏘”敲打幾下,把一小塊粘呼呼的糖遞到了一只只小手里。交易完成了,孩子們快樂地走了,糖擔主人挑起擔子“骨隆冬,骨隆冬”又搖向了別處。
修缸補甏啰! 削刀磨剪刀! 坍棕繃、藤椅修伐!走街穿巷,吆喝聲聲,這些粗獷嘹亮長腔式的吆喝竟成了彼時人們枯燥乏味、單調貧窮生活的一種喜劇式的點綴。在那眾多的吆喝聲中,我對“生鐵補鑊子”有點情有獨鐘。
這倒并非僅僅是他那“生鐵噢補鑊子”的叫喊別具韻味,更主要的是他那套幾乎稱得上精美絕倫的手藝我常常看得有些目瞪口呆。這是一位中年的江西漢子,剃著板刷頭,總是穿一身黑色的衣服,隔一段時間就會挑著風箱擔出現在小鎮街頭,“生鐵噢,補鑊子!”高吭脆亮京腔散板似的嗓音在整條長街上回蕩,簡直可以和戰國的秦青媲美,時下歌星們的嗓子恐怕都難望其項背。
當他歇下擔子,擺好風箱和爐子時,陸續地有人拿來了有小洞的鐵鑊子叫他補。只見他上下左右看了一遍,輕輕地在鑊子破損的周圍敲打幾下,確認破洞大小之后,就拉開了風箱。
很快,爐子上竄起的藍色火焰把坩堝里的小鐵塊化成了紅紅的鐵水,等鐵水顯得有些白了,他右手持一把長鐵鉗,夾住坩堝將鐵水倒入左手攤捏著的那塊圓形的耐高溫的墨墊上,珍珠似的鐵水透著紅暈在墨墊上晃動著,他右手放下坩堝和鉗子,隨即拿起一塊圓柱形的黑色撳團,此時他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沿著那鑊子的破洞將“珍珠”貼上,上下這么輕輕地一按一撳,一股青煙冒起,破洞沒了。他再用砂皮在鑊子內壁的修補處稍微打磨幾下,覺得平整了,不知用點什么油抹了一下,這修補工作便大功告成。
如果碰到鑊子破洞大或者不只一個破洞,這坩堝倒鐵水就不只是一次了,他會手法嫻熟地將這“鐵水珍珠”一次又一次地滾動、變形,從硬到軟、從軟到硬,玩弄于股掌之間。“生鐵噢,補鑊子!”節儉的歲月在這修修補補的吆喝聲中淌了過去。
新的一天來臨了,這不,時下的街頭吆喝不光內容有了脫胎換骨式的變化,連吆喝的手段也變得那么現代。
5.閱讀《吆喝》
1.第1段注意內容是----------------
舉例:“葫蘆兒--冰塔兒”;語言簡潔,形象生動,極富吸引力;兒化音顯得更親切,強化了招人喜愛的魅力,注(括號里的作用是補充說明)
2.第2段段注意內容是------------
這段話幽默風趣,真實而形象的寫出了賣蕎麥皮的吆喝和兒時的“我”當時驚恐的情狀,讓人忍俊不禁。
3.第1段中介紹了哪幾種叫賣的方法
(1)有的吆喝告訴你制作的過程
(2)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
4.第2段中寫了幾種吆喝的聲調
(1)聲音細而高
(2)低而深沉
(3)忽高忽低
5.因為我害怕,驚恐,不一定是夸張,只是生動地描寫出兒時我的情狀。
6.描寫吆喝的作文
近日,學了蕭干的《吆喝》一文,里面生動地描寫了舊北京各色各樣的吆喝聲。讀畢,便想寫寫汕頭的叫賣聲。
汕頭是美食之鄉,一年四季,常有小販推著輛小推車走街串巷,嘴里不停地吆喝著。尤其是在夏季的午后,總有些小販在街邊賣豆花和草粿(龜苓膏)。他們一手拿著個瓷碗,一手拿著根筷子,一邊敲著,一邊扯開了嗓子喊:“豆花—草粿—凍草粿。”光宣布賣的是什么,一點也不吹噓什么。聲音抑揚頓挫,韻味十足,叫人聽后不禁垂涎三尺。我放學時總喜歡買上兩大碗,一是我買得起,五角錢就能買上一大碗,二是口感很好,而且較衛生。回到家里,撒上一層黑糖,或是淋上一層蜂蜜,拌勻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清涼爽口,新鮮得很,必超市里賣的罐裝得龜苓膏要好吃的多。
潮汕音共有八個音,而普通話只有四個音,所以汕頭得叫賣聲比舊北京得叫賣聲更有味。喊起來,聲調高低起伏,卻不顯得突兀,反而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
舊北京得吆喝花樣多,有的吆喝告訴你制作得過程,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而汕頭得叫賣聲卻不然。汕頭得叫賣聲永遠是那么樸素,簡單,單是為了引起過往的人的注意。
經過步行街,或是走過服裝店門口時,常常可以聽到商販們熱情得叫賣聲:“南來北往,深圳香港,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全面降價勿錯過!”……叫賣聲就像是口頭廣告一樣吸引住過往的人們。常是叫賣聲一起,就有行人駐足,向商販打聽一聲:“一件多少錢?”
若是價格公道,就會欣然地挑上幾件滿意的衣服,帶著商販“有閑再來”的聲音離開。一些規模比較大的服裝店門口,甚至會有幾個售貨員一邊拍著手掌,一邊吆喝著,招攬生意。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一些小販不賣力吆喝了。他們把聲音錄起來,用高音喇叭放出來。但不管怎么說,汕頭的叫賣技術仍未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