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法名人小故事,簡短些
1 偶創飛白 (東漢) 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
“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么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這一天,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
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墻。
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
可看著看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墻上出現了一道白印。
由于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墻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墻皮來。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墻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
交上文章,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顧不上休息,準備好筆墨紙硯。
想著工匠刷墻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他終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并成為“飛白書”。
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2 羲之換鵝 (晉)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
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
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后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
最后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里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
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
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
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
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
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3 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
在瑯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
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
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
。
2.關于書法的小故事
“入木三分”的故事
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晉朝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大書法家叫做王羲之。
王羲之的書法為什么能寫的這么棒?是因為他每天都非常努力的練習,努力到連走路的時候,都會用手指頭在衣服上不停的寫,日子一久,把衣服都寫破了!
有一次,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等他寫完以后,工人想要把字跡擦掉,擦了很久都擦不掉,只好用刀子來刮,刮呀刮!沒想到居然刮了三分厚的木頭才把字跡刮干凈,原來王羲之寫的字跡已經滲入木頭三分厚了呢!由此可知,王羲之寫字的功夫有多深了!
后來,有人就把王羲之寫字能滲入木頭三分厚的事變成“入木三分”這句成語, 用來形容一個人寫文章、講話或是表演得特別好的意思!
~~~~~~~~~~~~~~~~~~~~~~~~~~~~~~~~~~
這個就很好啊~~~
~~~~~~~~~~~~~~~~~~~~~~~~~~~~~·
3.有關書法家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出身于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
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圣」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并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里,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
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
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
這就是「王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2623265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
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
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 作完了詩,大家把詩搜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后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
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
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4.中國書法家的故事簡短
王羲之七歲時開始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不到三年就顯出了才華,方圓百里都知道他是個少年才子,在一片贊揚聲中,十歲的王羲之就有些飄飄然了。
一天,王羲之到集市上去玩,看見的是,那招牌“鴨兒餃子鋪”幾個字卻寫得十分呆板,毫無功力,他便找到鋪主,主人是一個白發老太太,正在包餃子,只見他包好一個餃子,就隨手拋過矮墻,看也不看,那餃子就剛剛好落愛鍋中,王羲之暗暗稱奇,忍不住問到:“老人家,像你怎么深的工夫,多長時間能練成?”老太太說:“熟練五十載,深練要一深啊。”
這句話觸動了王羲之,他接著問:“您手藝如此高超,為什么不找個名家高手寫招牌呢?”老太太不高興說:“名人不好請,就說那個剛露面的王羲之吧,小小年紀,就讓人捧得長翅膀了,說實話吧,他寫字的工夫還真不如我仍餃子的工夫深,你可別學他。”
王羲之的臉一下子全紅了,他向老太太表明我自己的身份,并承認了自己的缺點,為個補過,他馬上提筆為“鴨兒餃子鋪”寫了招牌,同時又寫下一副對聯:“經次過不去,知味且長來。”
王羲之只學了三年的書法,便得意洋洋,從餃子館的老太太言行中,得到了教訓,所以讓我明白了在通往知識的殿堂上,自滿只會讓人停止不前,所以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還是謙虛一些的好,而且,王羲之也是個知錯必改的孩子,老太太指他的缺點以后,就馬上改正了,所以我們要把他當做我們的榜樣!
5.書法家的小故事
1、王羲之練字思慮經常忘了吃飯。
有一次,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饃饃,并三番五次催促他吃,但王羲之只顧振筆書寫,連頭也不抬,書童只好去請王羲之的夫人郗氏來勸她吃飯。郗氏來到書房,只見王羲之錯把墨汁當成蒜泥,用饃蘸著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
郗氏見此情景,禁不住笑了起來。就這樣并沒有使王羲之從字里行間醒悟過來,他一邊濡毫運筆,一邊還連口稱贊夫人做的蒜泥味道可口,可見王羲之對書法的辛勤苦學已經到了何等神癡魂迷的程度。
2、書圣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3、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于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
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對聯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后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見春聯變了樣,皆贊嘆不已,拍手叫絕。4、元朝興盛時,揚州有個姓趙的人,富裕而喜歡招待客人。
他的家里有明月樓,人們替樓寫春聯,大多無法符合主人的想法。一天,趙孟頫路過揚州,主人知道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樓上,用豐盛的酒席款待他,席上所用的都是銀制的器具。
酒過半巡,主人拿出紙筆,請求趙孟頫替他寫春聯。趙孟頫拿起筆即寫道:“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
主人得到春聯后,非常高興,把酒具全部撤下并把它們送給趙孟頫。5、王獻之天天按父親的要求,先從基本筆畫練起,苦苦練了五年。
一天,他捧著自己的“心血”作品給父親看。王羲之沒有作聲,翻閱后,見其中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便提筆在下面加一點,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有點不是滋味,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母親則仔細地揣摩,許久才嘆了口氣說:“我兒字寫了千日,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走近一看,驚傻了!原來母親指的這一點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點!獻之滿臉羞愧,自感寫字功底差遠了,便一頭撲進書房,天天研墨揮毫,刻苦臨習。聰明的王獻之深深的體會到寫字沒有捷徑,只有“勤”字。
擴展資料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門瑯玡王氏,他七歲就擅長書法。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6.書法家的故事(短)
子換父字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書法家。
父與子之間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臨走時在家中的墻壁上題了幾個字。王獻之也受好寫字,他偷偷地把父親題的字擦掉,照原樣題寫上自己的字。
王獻之寫好后,仔細端詳了一番,自以為寫得不錯,能夠以假亂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墻壁上的字,仍舊以為是自己原先題的字,很不滿意,不覺嘆氣說:“我離家時真是喝得大醉了。”
王獻之聽了,內心非常慚愧。從此,他更加認真刻苦地練字也成了一個與父樣齊名的書法家 侍郎行者唐開元時,有一位名為徐安貞的人,作官時因怕事被牽累,逃隱到山里。
因病聲啞不能言語。數年之后,某佛寺要選擅長書法的人,為寺廟的梁柱書寫楹聯。
徐安貞不小心跨過放置在地上的梁柱,犯了大忌。廟中住持很生氣,用手杖打他的背,他趕緊用手在地上寫道:“我雖不能說話,但學過大字書法,希望能讓我試試看”。
結果,姑且讓他一試之生,廟里的僧眾都心悅誠服,心甘情愿地請他全部書寫,而不計較他的過錯計賺名書黃道周是明末著名書法家,節義千古尢為人樂道。傳說漳州有個黃梧,聲名狼藉。
一次他想請黃道周為他新建的“上公祖廟”題匾。黃道周厭而辭之。
黃道周就賄賂黃道周的婢女,許其“若得一字,酬以千金”,婢女故意在黃道周面前苦練書法,黃道周見其“廟”字寫得不好,就寫了一個讓她臨摹,婢女隨后即偷偷地把“廟”字送去領賞。過幾天又如法炮制,得到了“祖公”兩字,又一天練“上”字時,黃道周聯想起來恍然大悟,便把婢女解雇了。
婢女無奈,只好暗自冒充黃道周的筆法寫了個“上”字交去塞責,以致做好的“上公祖廟”匾額十分別扭如有幫助希望評委最佳答案。
7.毛筆的歷史小故事(簡短)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他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王。
當時,人們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于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后,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里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原來,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歷。
歷史上對于秦朝大將蒙恬造筆的說法也有一些記載。當年,秦將蒙恬率軍伐楚,南下至中山地區,因見那里兔毛甚佳,就用來制筆,毛筆就此誕生。《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
8.書法家的小故事
每一個字都那么有氣勢,張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筆洗硯東漢大書法家張芝,年輕時學習書法十分刻苦,后來又升他做相國,有人請蕭何為一座新砌成的宮殿題寫一個殿名。他天天勤奮練字。寫的那天,一個月就要用掉幾錠墨,廢寢忘食,都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看。
每天寫完字后,劉邦就封他為贊部候,久而久之,蕭何苦思冥想了三個月后,有人聽說蕭何想了三個月才動筆寫,池水竟變黑了,寫出來的字好像他所帶領的文臣武將。
西漢大臣蕭何協助劉邦建立了漢王朝。有一次。只見蕭何如同帶兵打仗一樣,幾天就寫禿了一支筆,手腕的變動好像是在指揮千軍萬馬。蕭何的字寫得非常好,才動筆寫,尤其擅長用禿筆在牌匾上寫字,因為他的功績大,在場的人無不為他精彩的揮毫潑墨所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