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歷史故事
先秦至秦漢 在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221年)薊國就在北京地區建立城市,后燕國打敗薊國,后遷都薊,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為薊縣,為廣陽郡守駐地。 漢高帝五年,被劃為燕國轄地。
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 本始元年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于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編輯] 兩晉至隋唐五代 直至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治范陽。十六國后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直至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
后北京成為范陽節度史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曾經在這里稱帝,建國號為“大燕”。
唐朝平亂后,復置幽州,屬盧龍節度史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割據政權,自稱燕王,后被后唐消滅。
參見: 潭柘寺,法源寺 [編輯] 遼朝 遼朝于會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南京,改幽州為南京析津府,開泰元年改號燕京。 參見:北京天寧寺塔 [編輯] 金朝 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稱為中都。
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編輯] 元朝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
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為中都路大興府。至元四年,開始在金中都東北郊修建元大都。
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蒙古文為Khanbalik,漢字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 [編輯] 明朝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為京師,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劃歸山東行省。
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靖難戰爭、奪得皇位后,于永樂元年升為北京,稱為“行在”。
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作為留都。 [編輯] 清朝 清朝入關后隨即占領北京,亦稱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編輯] 近代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定都南京,1912年遷都北京,直至1927年北洋政府垮臺。而此時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仍稱順天府。
直至民國三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于北洋政府。 北伐戰爭后,中國的首都遷到南京,北京被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同時撤銷京兆地方。
1930年6月,北平被降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被日本占領,并成立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收復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1月31日,中國**軍隊得到北平控制權。
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宣告成立。
2.北京歷史故事
白云觀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廟宇,為中國道教協會所在地,在全國享有盛譽。
其創建于唐代開元二十七年(739),距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歷史,現存建筑主要是清代修建的。道觀由層層遞進的四合院組成,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參觀白云觀可分中、東、西三路進行,主要殿堂均在南北中軸線上。從軸線南起有琉璃照壁、七彩牌坊、山門等。
山門里有一漢白玉石浮雕小石猴,十分生動,逗人喜摸,以求去病納福。山門后有一座卑孔石橋--寓風橋,橋洞口懸有直徑一米的金漆大“銅錢”,錢孔中掛一銅鈴,游人至此喜用硬幣投向錢孔,以望心想事成、財運亨通,十分有趣。
往北行為靈官殿,內供靈官護法門神及關羽、趙公明等四神像。殿后的鐘鼓樓,按東鼓西鐘之制設置,區別于佛教等寺廟。
丘祖殿在玉皇殿、老律堂之北,為觀內的主要建筑,內供道教全真派始祖邱處機塑像,塑像下埋葬有邱處機的遺骨,名邱祖墓。 云集園即后花園,在軸線北端。
內有云集山房及成臺等,環境幽雅清靜。
3.北京的傳說短一點的故事
鑄鐘娘娘(轉帖)
現在鐘樓的大鐘不敲了,當年敲的時候,尾音里總是帶著隱隱的“邪,邪,邪”的聲音。這老人就該說了:這鑄鐘娘娘又在找她的鞋了!說這鑄鐘師傅里有個年紀最大最受人尊重的,家里有個小女兒。這天小女兒來到鑄鐘廠給爸爸送飯,沒想到一頭沖進了化鐘爐。大家一看不好都上去攔,可都晚了一步,只有爸爸抓住了一只繡花鞋。可誰知大家一看化鐘爐,銅水變成了另一種顏色。大家齊努力,竟連夜鑄成了大鐘。至于說后來,鑄鐘廠拆了在原址蓋了一座鑄鐘娘娘廟,現在好像也拆了鼓樓后面就放著那口不用的鐵鐘。
4.故宮的歷史故事
關于故宮的歷史故事有很多,可以給你三個比較好展開的點:
第一是關于故宮的門檻,當時清代最后一個皇帝溥儀遜位之后,依然居住在當時紫禁城的后宮,一切供應還是皇帝的標準,但是也是相當于變相的囚禁。他喜歡騎自行車,于是就命人鋸掉了后宮一部分的門檻方便自行車通過,但是老舊的封建思想認為門檻相當于皇族的臉面,但是皇帝的命令也不得不聽,所以當時的造辦處將鋸掉的門檻精心改造,白天可以將門檻取下,晚上宮門下鑰了,就把宮門按原樣裝回去。具體可以搜《上新了故宮》
第二是關于龍椅。我們都知道乾清宮的龍椅經過了幾百年的歷史已經陳舊不堪,在正式故宮開放給游客之前經歷過了一次詳細的清洗,其實龍椅并不是純金的,而是以整塊的木頭雕刻后,上面雕刻繁復的花紋,然后再附上金漆和其他名貴的涂料,最后再做防腐處理,工藝的復雜程度也就加劇了清洗的難度。溥儀在十幾年后故地重游,還從龍椅座下掏出了一個養蛐蛐的籠子。
第三是關于故宮文物南遷。抗戰爆發,北平岌岌可危,首當其沖的就是故宮內浩如煙海的文物保護工作。故宮人為了最大程度保護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將所有的瓷器、書畫、木制物、珍寶,所有能拿走拿不走的,甚至包括一個重達半噸的石鼓提前半年裝箱打包,將文物分三批分別運往臺灣、四川等地,分中、南、北三路,歷經十四年時間才重新回到故宮。幾乎無一損毀。哦,運往臺灣的文物一樣沒拿回來,全留給國民黨了……現在都在臺北故宮呆著。
5.北京的三個名人及其事跡簡短
李密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
他的書房后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
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后終于事業有成!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車胤囊螢夜讀。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里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
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
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
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
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
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
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于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玄奘苦學佛法。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
6.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
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工匠馬德春與故宮九龍壁
建九龍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選來選去,最后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這馬德春燒制琉璃瓦十幾年了,技術高超。他選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們講了燒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說:“那燒制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大伙要多留心,千萬別出差錯。”說完就帶著大伙兒干了起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制成了。
安裝這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工匠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他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個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兒,直勾勾地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誰要是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制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呀!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
到家后,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龍壁完工的消息,及時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
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贊嘆。
擴展資料
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筑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獸。
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后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后是宮后苑 。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北京故宮
7.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
《明史bai》上說,修建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役使了10萬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歷時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du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并無多少改動。
故宮里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zhi永樂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故宮房屋dao有9999間,每個門上的銅門釘也是橫豎9顆。
這種奇特的數字現 象和古代中國人對版數字的認識有關。古代人認為“9”字是數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間最大的,所以必須用對應權的“9”。
“9”的諧音為“久”,意為“永久”,所以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8.歷史故事 簡短一點50字
1、姜太公釣魚
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時人,曾輔佐周武王滅了商朝。據民間傳說,太公在出仕之前,隱居於渭水(在今陜西省境內)之濱。
他常拿一根不帶魚餌的直鉤釣竿,在水面上憑空釣魚。一些樵夫看到他這樣釣魚都發笑。太公說:”我不是想釣真的魚,而是想釣一位賢明的君主。”
太公就這樣期待了幾十年,到他快八十歲的時候,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國才能,親自請他出來做了丞相。
2、味如雞肋
三國時期,曹操帶領軍隊攻打一個城市,很長時間沒有攻打下來。這時候,他感到進推兩難:撤退吧,就前功盡棄,實在可惜;繼續攻打下去吧,又實在沒有取勝的把握。一天他在吃雞的時候,感到這情形就像是吃雞肋:實在沒有多少肉可以吃,可是丟掉又舍不得。這時候有人來問他”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麼?”他就隨口回答”雞肋。”
3、胸有成竹
宋朝有個畫家叫文興可,善於畫竹子。他在自己的住房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常去觀察竹子的不同姿態與變化。因而對竹子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他畫出的竹子生動逼真。《宋史·文同傳》里說:”當時人們紛紛請他畫竹子,送去的絹,堆了一大堆,他有時厭煩地把它們扔在地上。”
當時,文興可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兆補之寫了一首詩贊揚他的繪竹藝術,其中有兩句:”興可畫竹時,胸有成竹。”
4、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5、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后討伐孫權。
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味如雞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胸有成竹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姜太公釣魚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孟母三遷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赤壁之戰
9.10個短小的歷史故事
1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
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
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位開玩笑說: “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 “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2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
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后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3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
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余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
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4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
那時侯,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
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
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5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
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
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
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6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