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 蘇軾與張懷民
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開衣裳準備睡覺,看見月光照進門戶,便高興得起來走動。因為想到沒有可以和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閑人罷了。
注釋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系著的東西解開。
記承天寺夜游(5張)這里譯為脫。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進 戶:一說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里指門。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散步。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 天寺。 寢:睡,臥。 相與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凈明亮的樣子。 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交橫:交錯縱橫。 蓋:句首語氣詞,這里可以譯為“原來是”。表推測。(語文版課文課下注釋為表推測,但無詳細解釋,或有人將其解釋為大概)(原因推測或結果推測,原來是,原因是) 也:是。 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 閑:清閑。 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 耳:語氣詞, 相當于“而已”意思是“罷了”。
2.記承天寺夜游譯文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
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3.《記承天寺夜游》翻譯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脫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門外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耀下,院子中像積滿水一樣清明澄澈,水中水生植物交錯縱橫,原來是翠竹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備注:由于文中說“如積水空明”,即“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并不是真的“水”,所以在翻譯時,“水中”要打引號】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有疑問 請在線交談 祝你考上理想的學校 O(∩_∩)O
4.記承天寺夜游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5.記承天寺夜游的翻譯
注釋:
承天寺:在現在湖北黃岡南。
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念,想到,考慮。與為者樂,共同游樂的人。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遂:于是,就。
寢:入睡。
相與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一同,共同。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如積水空明:好像積水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總稱。荇,一種多年水生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在句中譯為清閑的人,或有著閑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
耳:罷了。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于是)我很高興地起來走動。想到沒有(可以)一起交談取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積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的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的清閑的人罷了。
6.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譯文
記承天寺夜游
【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在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總之,這篇文章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于當起,止于當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記承天寺夜游
7.記承天寺夜游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看見月光照進門窗,(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尋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積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錯縱橫,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備注:由于文中說“如積水空明”,即“月光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并不是真的“水”,所以在翻譯時,“水中”要打引號】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系著的東西解開。
欲:想要
戶:一說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里指窗戶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散步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
天寺。
寢:睡,臥。
相與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空明:清澈透明。
交橫:交叉錯雜。
蓋:原來
也:是
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是。
閑:清閑的人。
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
耳:語氣詞, 相當于“而已”意思是“罷了”。
8.《記承天寺夜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三個方面的內容是什么
作者簡介:[編輯本段]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與其弟蘇轍和其父蘇洵合稱為“三蘇”.是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合稱“歐蘇”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原文:[編輯本段]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注釋: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念,考慮,想到.張懷民: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遂:于是相與: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清澈透明.遂至:于是就到.藻、荇(xìnɡ):均為水生植物.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是.閑人,清閑雅致的人.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 耳:罷了譯文:[編輯本段]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我解開衣服打算睡覺時,月光照進門里,我高興地坐到門外.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樣空明澄澈,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清閑的人罷了!賞析:[編輯本段]《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郁”于內而不得不表現于外的東西.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創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游記、書札、序跋等雜文,回旋激蕩,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尋“樂”.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出來的.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燥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于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于“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止于他和張懷民.于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
9.《記承天寺夜游》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記承天寺夜游翻譯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