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敬老人的短詩
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你系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頭發、擦鼻涕,這些和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多么令我懷念不已。所以,當我想不起來,接不上話時,請給我一點時間,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請給我一點時間,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極可能最后連要說什么,我也一并忘記。
孩子!你忘記我們練習了幾百回,才學會的第一首娃娃歌嗎?是否還記得每天總要絞盡腦汁,去回答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為什么”嗎?所以,當我重復又重復地說老掉牙的故事,哼著我孩提時代的兒歌時,體諒我,讓我繼續沉醉在這些回憶中吧!希望你也能陪著我閑話家常!
孩子!現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帶。吃飯時,會弄臟衣服,梳頭發時,手還會不停地抖,不要催促我,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只要和你在一起,我就會有很多的溫暖涌上心頭。
孩子!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了,所以,請你緊緊地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地,就像當年,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
另一個叫做詠橡樹
年輕,年老/都有如那橡樹般/你是如此地美化生命/春天飾以鮮綠/如黃金般的活力/在夏日勁舞/換成秋季/幽靜而去/穿上金衣/葉片終于相約落地/看橡樹挺著/樹干及枝椏/有力的橡樹
2.形容老年人的詩詞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寫道:“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其實,這滿頭稀疏的白發是詩人憂愁勞心所 致。
杜甫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理想,然而卻眼睜睜看著摯愛的國家一步步沉淪,這無疑是對他最沉痛、最殘忍的打擊。春來,祖國的大好河山依 舊,只是戰亂之火卻無情地蔓延,國破家亡,哀鴻遍野,連花鳥都讓人觸目驚心。
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里的親人境況如何,不得而知。當時杜甫年僅46歲,本不應該有太多的白發,因為憂愁而生白發,因為憂慮而致白發脫落,以至越來越稀疏了,幾乎連簪子都插不住了。
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通過 “搔”這一個動作,把內心的焦慮彷徨和痛苦之情,極其有力地表達出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白發蒼蒼,憂愁郁悶的老人形象。“塵滿面,鬢如霜” 蘇軾在寫《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時,不過四十歲,卻已經“塵滿面,鬢如霜”了。
“塵滿面,鬢如霜”,簡單質樸的六個字,把作者飽經 風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來。詩人陳師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對酒贈少章》一詩中感慨道:“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
說自己備受無情的現實之摧 殘,以至頭發脫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顯現紅光。這里說“發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實寫,“顏衰酒借紅”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
詩人此時不過三十出 頭,本不應該有白發衰顏,只不過是借此表達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艱辛罷了。據記載,陳師道早年受業于曾鞏,得到器重。
曾鞏推薦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參與修 史,但朝廷以陳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絕。曾鞏去世后,陳師道雖先后又結識了蘇軾、張耒等人,但生活一直無著,甚至貧窮得無力養家,以至孤苦伶仃。
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蘇軾薦任徐州教授。在這樣的人生遭際中,詩人怎不“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呢。
“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一詩,詩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進行細致的描寫,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安閑的老翁形象。“涼冷三秋夜”是老翁所 處的背景,他處在這樣的環境中,顯得十分“安閑”。
“安閑”二字勾畫出“老翁”喜靜厭動、恬淡寡欲的形象。“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兩句,寫老翁就寢的 情景,也是“安閑”的一個具體體現。
“臥遲”是老年人的特性,正因為睡得晚,他才能在秋雨聲中“睡美”。燈滅之后,聞著窗外淅瀝的秋雨聲入眠,他的心中是 靜美的,連夢都是美的。
睡醒之后,他仍是安閑的——“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烘瓶里的燃料經夜已化為灰燼,按理說老翁應該起床了,可他還要添香,打算 繼續躺著,生動地描繪出體衰閑散的老翁形象。末兩句“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以景作結,寫出老翁淡泊清凈的內心。
此時,詩人白居易已六十多歲,體衰多病,官務清閑,儼然“安閑一老翁”,再加上親密的詩友元稹已經謝世,心情自然特別淡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寫《步出夏門行·龜雖壽》這首詩時,剛擊敗袁紹父子,平定了北方烏桓,正躊躇滿志,充滿樂觀自信的情調。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 了,想到自己的人生歷程,不由得感慨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作者認為神龜雖然可以活幾千年,最終仍難免一死,騰蛇雖能乘云駕 霧,最終仍不免成為土灰。人生也是如此,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詩人卻唱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高歌。他說,千里馬雖然形老體 衰,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
那些有志干一番事業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仍有一顆勃勃雄心,他對宏偉理想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息。詩人以千里馬自比,表 達自己不應因年暮而意志消沉,而要樂觀奮發,積極進取,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活力。
這四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氣勢豪邁,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 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蘇軾在《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則高唱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這兩句,以反詰領起,并作回答。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來,正是“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然而,在蘇軾看來,人的青春雖然不可再現,但人可以老當益壯,可以有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往往使人煥發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樣。
這兩句振奮人心的議論,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休將白發唱黃雞”,再次唱出催人奮進之曲。
人們慣用“白發”、“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而作者卻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悲嘆白發,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 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3.有不有特別簡短的父母的愛的詩和歌
父母恩情
----寫給天下的父母
作者:張世偉
第一聲啼哭
就撕痛了這個世界
輕輕睜開眼睛
就濕潤了這個季節
手舞足蹈的語言
只有父母才能讀懂
無數次的黑夜
都是你的歌聲
喚醒了黎明
無數次的黎明
又讓你的笑顏
陶醉了黑夜
父親是你的陽光
母親是你的月亮
你是父母的希望
天上的云彩
是父親無微不至的呵護
夜里的星星
是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
你安靜的睡眠
是父母最大的心慰
一袍屎一潑尿
你在父母的手中走路
你在父母的眼中長大
而今----
你又像放飛的風箏
在父母的牽掛中飛翔天涯
彈指一揮間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如過眼云煙
母親的雙手被歲月烙上了深深的老繭
父親的頭發被歲月染上了白白的雪花
也許你的一個問候電話
就會讓父母淚流滿面
也許你常回家看看
就會讓父母懸著的牽掛休息一下
也許你吃上自家的便飯
就會讓父母回憶你的童年
。
父母的恩情啊
情深似海,血濃于水
我銘記著----
我的心跳就是父母的世界
父母的心跳就是我的世界
4.誰有艾青的簡短的詩歌
冬天的池沼 給W。
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飽歷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勞苦磨失了光輝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蕪得像老人的發——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發 冬天的池沼, 陰郁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 佝僂在陰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手推車 在黃河流過的地域 在無數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車 以唯一的輪子 發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 芽過寒冷與靜寂 從這一個山腳 到那一個山腳 徹響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凍的日子 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 手推車 以單獨的輪子 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 穿過廣闊與荒漠 從這一條路 到那一條路 交織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樹 一棵樹,一棵樹 彼此孤離地兀立著 風與空氣 告訴著它們的距離 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 它們的根生長著 在看不見的深處 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
5.關于尊敬長輩的詩歌 除了《游子吟》 和其他簡單的詩歌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贊美尊敬老師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2、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元.關漢卿
3、為學莫重于尊師。——譚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4、君子隆師而親友。——《荀子·修身》
5、疾學在于尊師。——《呂氏春秋·勸學》
6、事師之猶事父也。——《呂氏春秋·勸學》
7、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8、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經:途經.好其人:愛戴教授自己的人,虛心向他 們求教。隆禮:尊崇禮義)——《荀子·勸學》
9、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10、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12、片言之賜,皆事師也。——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自序》
13、師道既尊,學風自善。——康有為《政論集·在浙之演說》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宋〕李覯《廣潛書》
6.給我9首簡單的詩
七步詩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春 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鹿 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秋浦歌
李白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絕 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7.寫一首簡單的詩句給爺爺奶奶
給爺爺奶奶的詩句五十歲:畫堂月映三株樹,興羨向平婚嫁畢。
當筵美奏鶴南飛,人似孔融宜服政。六十歲:簾前杖倚鳩銜玉,知爾丹臺名藉甚。
失顏白發詢堪夸,伏勝自能通掌故。七十歲千里驊騮多碟躞,鹿門喜睹龐公樂。
南極祥光接翠微,銜杯日就青山醉。八十歲才名自昔推三鳳,此去期頤知不遠。
柳堤花巷且倘佯,喜數鶴籌添海屋。九十歲問年獨冠香山首,最喜稱觴集射鳳。
翩翩風度甚雍容,清酒留賓常十日。百 歲四代衣冠真接武,更看鳳羽聯翩起。
玉露盈盈丹桂榮,彩云常向歌筵繞。爺爺,祖父,也指跟祖父輩分相同或年紀相仿的男人的稱呼。
<名>本義為父親,現在常用的意思指祖父。 (1)祖父,爺爺 (2)某些地方仍指父親。
(3)對男性老人的尊稱。 (4)在特殊的語言意境中,為有地位真才實干的人。
(5)〈方〉伯父 (6)在漣水縣一帶兒子稱呼父親為爺[yé](只能一個字),稱呼父親的哥哥為大爺[ye](通常聽起來有點像四聲)、二大爺[ye]等,稱呼父親的弟弟大爺[yé]、二爺[yé]等等。 注:1、壽光方言中,“爺爺”指伯父時發“yéye(爺爺)”音,指祖父時發“yēye(耶耶)”音。
2、清朝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七“爺爺”條有“本呼父之稱。《說文》云吳人呼父為爺是也。
今不特呼父,凡奴仆之稱主,及僚屬之稱上官皆用之。” (形聲。
從父,耶聲。簡體字“卩”只是個符號。)
奶奶,nǎi nai,亦作“你你”。是一個漢語多意詞語。
是指爸爸的媽媽,或是年紀很老的女人。(1)[Grandmother]∶爸爸的媽媽,或是年紀很老的女人。
(2)[Breast]〈方〉∶指**。 (3)對女主人的稱呼。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我眼里就看不起他那樣子主子奶奶么!”。又如,“少奶奶”。
*(四聲)〈方〉∶喂乳的意思。如:小孩餓了,給“奶吃”。
5.特別難纏的人:奶奶精。 亦作“奶奶”。
亦作“你你”。 1.母親。
宋孔平仲《代小子廣孫寄翁翁》詩:“爹爹與嬭嬭,無日不思爾。”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一折:“現如今爹爹你你都亡盡,但愿得哥哥嫂嫂休嗔忿。”
元高克禮《黃薔薇過慶元貞》曲:“又不曾看生見長,便這般割肚牽腸。喚嬭嬭酩子里賜賞,撮醋醋孩兒弄璋。”
2.祖母。《紅樓夢》第一一九回:“像那巧姐兒的事原該我做主的你璉二哥糊涂,放著親奶奶,倒托別人去。”
3.也尊稱祖母輩的婦女。 章含之《故鄉行》:“他們走過來親切地握住我的手,用典型蘇北習慣招呼我說:‘三奶奶,家來了!’” 4.對已婚婦女的尊稱。
猶夫人、太太。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小人斗膽敢問老爹你你一個名姓,也等小人日后結草銜環,做個報答。”
姚克《清宮怨》第一幕第二景:“我聽說同治爺的**奶也是老佛爺給逼死的。” 5.為婢仆對女主人的稱謂。
《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過了三朝喚個轎子,抬那梅氏回宅……闔宅男婦都來磕頭,稱為小奶奶。”《醒世姻緣傳》第四三回:“晁鳳說:‘奶奶也待信不信的,所以叫我來囑咐珍姨。
’”《紅樓夢》第九回:“我眼里就看不起他那樣主子奶奶么!” 6.對女子的昵稱。猶姐姐。
宋柳永《玉女搖仙佩·佳人》詞:“愿嬭嬭、蘭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為盟誓。
今生斷不孤鴛被。”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投至得見你多情小你你,憔悴形骸,瘦似麻秸。”
7.**。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則見他白松松兩只料袋也似的大你你,必定是養兒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