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菜名字的由來
南海獅山鎮官窯,有著1100多年歷史,源于唐朝末年五代十國,南漢王在官窯設辦陶窯而得名。有許多獨特的民間民俗文化,最為突出的是延綿近600年的官窯生菜會。
每年正月二十六日為觀音開庫之日,信眾趕往觀音廟借庫或還庫,有人吃生菜包的習俗,以求子孫、求發財,逐漸便形成了生菜會的習俗。善男信女進香后,到廟后空地買生菜、吃生菜包,取其“包生”之意。當時吃生菜包必須席地而坐,炒幾樣風味小菜。用生菜包著吃,每樣小菜都有吉利寓意。據說,生菜會之日吃生菜包,則一年順景,人財兩旺。
而游神和搶花炮乃生菜會的“重頭戲”,最為熱鬧。主事者組織村民抬著“天后”、“觀音”、“北帝”、“財神”等菩薩像出游,隊伍扛幡持牌頭鑼開道,供人膜拜,萬人空巷。正月二十七日,按例大燒神炮,人山人海。神炮大如竹筒,腰間系銅圈,炮響圈飛,直沖云霄,搶炮者志在必得,爭奪激烈,比現今美式橄欖球賽有過之而無不及。連放六炮:頭炮、二炮、三炮、閏三炮、四炮、五炮,以搶得閏三炮為貴,故又名丁財炮。二十世紀60年代,搶炮習俗被廢,但吃生菜包的習俗一直留存。
1986年,官窯生菜會再度興旺,且會期改為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
官窯生菜會的節目不斷創新,增加了大巡游、時裝表演、游園會、文藝晚會、煙花匯演等系列活動,精彩紛呈。如今,官窯將生菜會辦成招商和聯絡鄉誼的盛會。邀請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回鄉共敘鄉情,交流經濟信息,洽談合作項目。每年都舉辦“千人生菜宴”,邀請老領導、在職和退休老師、海外鄉親、投資官窯的商人等千人共聚一堂。成為融經濟、文化娛樂于一體的新型的民間文化盛會。
2.官窯生菜會的來歷、風俗習慣
官窯生菜會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習俗,聞名遐邇。官窯生菜會據說是源于明代盛于清代并延續至今。在當地這是一項重大的民間活動,有“生菜會大過年”的說法,參與人數常常多達十余萬人。
官窯生菜會的起源
為了對生菜會的歷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記者走訪了周啟龍、劉杰林等官窯老人,得知舊時官窯驛市街尾有一道觀名白蓮觀,街頭有一尼姑庵名金蓮寺。生菜會的前身設在大江村,善男信女吃罷生菜包則前往這兩間寺廟頂禮膜拜,有一年因火燒了白蓮觀,道士走散,然后興建了鳳山古廟(又名白衣觀音廟),該廟香火源于明代盛于清代,官窯生菜會也可以說是源于明代盛于清代并延續至今。 籌備工作一絲不茍 生菜會的籌備工作每年年底就著手進行,農歷十二月主會出標注,“尾牙”貼開投主事權,投價高昂,約為三千多兩白銀一屆,舊歷年除夕日進行交接。
正月初十開始大游燈,眾人連夜持火籃、燈籠巡游。接著主會者往省城請八音,定大戲,開始搭竹棚,架一座浮橋,方便遠方來船靠泊,全部工作均在23日前完成。十幾天前,珠江上的紫洞艇及低艙等,早已被人訂雇一空,無論遠近,一般男女,擠擠擁擁,乘船來官窯。穗、港、澳及南洋各地鄉親、僑商,水陸并進,依期云集官窯生菜會。
24日晚,大戲開鑼,首本戲是《六國大封相》,接著是《天姬送子》、《八仙賀壽》等。看戲者男女分席,左女右男,中間以空地為界,不設座位,窮苦兄弟則在這個地方站著觀看,名為“打戲釘”,散戲后,達官貴人則站在女棚出口處接女眷。
25日晚,前來進香者都住入官窯客店,房間是早就訂好的,散鋪亦告爆滿。這些善男信女爭購蒲團,在白衣廟附近席地而坐。 游神搶花炮是重頭戲
26日,人們三五成群攜蒲團到生菜檔攤吃生菜包,包中炒飯混有蜆肉、咸菜、慈姑、粉絲等,全是齋品,用生菜包著蘸以海鮮醬料,色香味俱全,吃得津津有味。 白衣廟內,早已是佛燈高照,香塔盤旋,輕煙繚繞,氣氛肅穆莊嚴,在氤氳薄霧帳幔飄垂之間,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安坐蓮臺,接受跪于蒲團上的善男信女們頂禮膜拜。
左右兩側地藏王、關帝、天后等菩薩,安然同受。參拜的人實在太多,廟祝及其助手忙得不可開交,香剛插穩,需即時拿走,否則再多幾個大香爐也無香燭立錐之地。 叩拜過觀音,捐罷香油錢的信女們,紛紛從側門往廟后走去。茂林修竹下,有近似圓形,直徑半米,深近0.6米的石洞斜向內伸,積水盈尺,養有生螺活蜆,螺代表兒子,蜆代表女兒,這就是傳說中充滿靈異、神秘的摸仔巖了。只見信女們圣水凈手,挽衣袖,伸玉手,心虔膽怯,小心翼翼,向巖內水中摸去。摸到石螺則緊抓手中,滿臉笑容,摸到蜆時失望之情盡現,繼續誠心祈求再摸,最后絕大多數都能了卻心愿滿意而歸。
游神和搶花炮是生菜會的“重頭戲”,最為熱鬧。是日主事者組織村民抬著“天后”、“觀音”、“北帝”等菩薩塑像出游,隊伍扛幡持牌頭鑼開道,供人膜拜,萬人空巷。次日,按例大燒神炮,人山人海,搶者、觀者萬頭攢動,此炮大如竹筒,腰間系銅圈,炮響圈飛,直沖云霄,搶炮者組織精壯隊伍,有計劃、有指揮,搶奪傳接有序,互相呼應,高聲吆唱,志在必得,激烈程度比現今的美式橄欖球有過之而無不及。連放六炮,分別為頭炮、二炮、三炮、潤三炮、四炮、五炮,其中以搶得潤三炮為貴,這炮又名丁財炮。 官窯內聯外交的名片 官窯生菜會源于明朝,盛于清朝,延續到民國后期,解放后五十年代初仍有間歇舉行。其中最鼎盛的是民國二十二年,據說陳濟棠的七奶莫秀英也前來進香參神。
七十多艘紫洞艇傍著浮橋,從七甫的迎陽門一直泊到馬步頭。醒獅五十多頭,鑼鼓喧天,葵棚攤檔,星羅棋布,賣藥、賣藝、雜耍、問卜看相、占卦算命,無奇不有,日夜喧騰。重金聘得曾三多、桂名揚為首之《勝壽年》省港“猛班”,在佳期獻演粵劇。官窯生菜會也為商人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商機。
光陰流逝,世易時移,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官窯鎮委鎮政府為移風易俗,定于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生菜會,并賦予招商引資的全新涵義,一屆比一屆成功。最近幾年還在生菜會舉辦當日進行醒獅競技、金龍沿街道巡游、體育比賽、武術表演、文藝晚會、煙花晚會、游園會等節目。
更值得一提的是生菜會還吸引了不少外國商人友人前來參加,為當地招商引資架起了一座橋梁。大地飛歌,民俗稱奇,充滿歷史古韻的千年古鎮向社會展現了一個全新的充滿希望的官窯,生菜會成了官窯內聯外交名片。
3.福的來歷(簡短)
傳說,民間貼“福”之風開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時。各路神仙分派妥當,姜太公的老婆馬氏也來討神位。姜太公無奈,便把她封為“窮神”,并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貼“福”、燃放鞭炮,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
擴展資料:
我國自有文字以來,就有“福”的象形文字,“福”字在甲骨文中表現意義為“雙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這是古代祭祀的形像寫照,含義是向上天祭祀祈求,敬拜上帝。
會帶來無盡的平安和喜樂,這就是真正的福。甲骨文的“福”字,左邊有一個升高的擺放供品和香爐的臺面。右邊上半部份是一個類似容器的物件,右邊下半部分是一雙顯托舉姿勢的手。
左右兩個部分組合起來整體看,就是人雙手托著美酒和食物,供奉神佛,以示崇敬與感恩。“福”的邊旁是“示”。大凡用“示”作邊旁的字。
和神佛、上天、祈禱、敬拜、天象、警示,顯現,告知和啟示有關。右邊的字旁,由一口田組成,古代人認為能有一,口,田可以耕種,就是福了。人能做到知足常樂,真是很大的福份。
《尚書》對“福”字解釋:“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很顯然,一個人長壽、多財、健康平安,崇尚美德,其命善終, 那就是他的福氣、福分。
唐代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在《福壽論》中說:“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福兮可以善取”,指福是從善那里修來的,行善積德,助人為樂。
不僅可以使自己增長福份,還會福及子孫后代;如果一個人無品無德,為非作歹,邪惡欲念,“禍”也會隨之而來,而無真正的幸福可言。
相傳清康熙皇帝寫的福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福”,康熙一生愛好書法,雖然他的書法極佳,卻很少題字,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康熙親筆所書的這個“福”字筆法渾圓遒勁,并以“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加頂,被稱為是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正宗福氣。由于這個“福”字中的“田”部尚未封口。
因此人們認為是鴻福無邊、無邊之福,民間稱之為“五福之本、萬福之源”。“福”字貼在門上,有文字記載的是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
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其中“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然后貼在大門上。“福”,代表福運、福氣及幸福,有祈求吉祥順利,福運來臨之意。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福字
4.年的來歷 簡短
說法一:
“年”最初是一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農夫在農歷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最后確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
擴展: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周期。其實就是“年成”、“收成”,后來才引申作為“年”這一計時單位。西周的農夫在農歷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確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說法二:
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異常,”年”每到除夕,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們逃往深山,躲避”年”的傷害.
擴展:有一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5.八寶粥的來歷(越簡短越好,急~)
農歷12月8日為中國臘八節,民間有食臘八粥的習慣。臘八粥也叫八寶粥,相傳臘八節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獻糜的故事,取8種香谷和果實制粥供佛,故名八寶粥,臘八粥制法簡單,營養豐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間爭相效仿,廣為流傳,成為一道深受人民喜愛的美食。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8種食物合煮“八寶粥”,邀請周圍山民共進圣餐,并施舍給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對佛祖的敬奉。其后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