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資料(簡短,四五行就夠)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后,于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
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愿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
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制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
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于2002年3月25日發射。
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后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
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制、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制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
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后,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
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
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后,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
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并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后,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2.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內容簡單點)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于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并在飛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后安全返回地面。
3.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資料(簡短,四五行就夠)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后,于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愿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制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于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后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制、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制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后,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后,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并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后,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4.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得如何
1、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載人航天活動要求高可靠性,我們現在的計劃還是按照進度一步一步地走。
隨著我們載人航天活動的發展,我們不僅要送女航天員上去,還要把一些科學家、哲學家送上去,也許有一天我們的新聞記者也會被送到太空。 2、神五:目標載人飛行,白天發射。
與以往神舟系列發射時間不同,神舟5號選擇了白天。以往神舟飛船的發射時間一般在凌晨和子夜。
據有關專家介紹,航天發射需要確定一天中的某一個時間段作為飛船發射的時機,這個時間段被稱為“發射窗口”。原來神舟系列的發射窗口選擇在夜晚,主要是便于飛船發射升空時,地面的光學跟蹤測量儀易于捕捉到目標。
而神舟5號選擇白天發射,主要是考慮到白天溫度將有利于發射人員工作,也易于在意外情況發生時,充分保障宇航員的人身安全。3、神六:“神五”只有楊利偉一名乘客,而10月12日,太空迎來了兩名客人——中國“神六”的兩名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
人數的增加給飛行任務的各個環節和工程各系統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比如,攜帶的裝備要增加一倍,兩名航天員存在協同配合的問題等等。
雙人飛行,比單人飛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飛船和工程其他系統的性能。4、神七:“神七”飛行還將進行太空中繼終端的試驗。
這項任務的完成,將為我國建立天地測控網奠定良好的基礎,大大提高測控網的覆蓋率和效率,為載人航天今后從事交會對接等對測控覆蓋要求更高的活動奠定更好的基礎。
5.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步于20世紀五十年代末,自1970年4月24日,中國自制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至2005年初,中國已成功發射了四十多顆人造衛星;2003年底,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將中國的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送入太空,標志著中國成為第三個成功將人送入太空的國家。
中國航天發展簡史
1956年10月8日,中國就秘密組建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老五院),代號0038部隊。該研究院由錢學森擔任院長,其職責是攻克遠程導彈的技術難關。
1960年11月5日,中國自制的第一枚導彈“1059”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3年9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用風暴1號運載火箭發射長空1號衛星失敗。這是中國第一次衛星發射失敗。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地球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2年10月12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
1990年4月7日,中國利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制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成功。
1992年,中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制。
1996年2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3號B火箭發射“國際星7A”失敗。中國第一次發射外國衛星失敗。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發射成功,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國前后發射成功了三顆導航試驗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1a、1b及1c。該系統所屬的導航定位衛星系統——北斗導航系統已經于2001年底開通運行。
2001年1月10日凌晨1時整,“神舟二號”載人實驗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載人實驗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繞地球飛行108圈后在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阿木古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時“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4圈后,返回艙于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時“神舟六號”飛船載著兩位中國宇航員費俊龍和聶海勝發射升空。 中國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不再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那種積貧積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種貧困落后!而神六飛船的成功的發射升空,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6.關于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的資料(短一點)
前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一家公司,詳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于1956年。中國發展航太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太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才達到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后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制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制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7.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后,于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愿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制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于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后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制、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制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后,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后,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并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后,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8.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簡要情況
、神五:目標載人飛行,白天發射。與以往神舟系列發射時間不同,神舟5號選擇了白天。以往神舟飛船的發射時間一般在凌晨和子夜。據有關專家介紹,航天發射需要確定一天中的某一個時間段作為飛船發射的時機,這個時間段被稱為“發射窗口”。原來神舟系列的發射窗口選擇在夜晚,主要是便于飛船發射升空時,地面的光學跟蹤測量儀易于捕捉到目標。而神舟5號選擇白天發射,主要是考慮到白天溫度將有利于發射人員工作,也易于在意外情況發生時,充分保障宇航員的人身安全。
3、神六:“神五”只有楊利偉一名乘客,而10月12日,太空迎來了兩名客人——中國“神六”的兩名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人數的增加給飛行任務的各個環節和工程各系統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比如,攜帶的裝備要增加一倍,兩名航天員存在協同配合的問題等等。雙人飛行,比單人飛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飛船和工程其他系統的性能。
4、神七:“神七”飛行還將進行太空中繼終端的試驗。這項任務的完成,將為我國建立天地測控網奠定良好的基礎,大大提高測控網的覆蓋率和效率,為載人航天今后從事交會對接等對測控覆蓋要求更高的活動奠定更好的基礎。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后,于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愿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9.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制,這項工程后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于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神舟”三號飛船艙蓋被打開,陽光照在“模擬宇航員”的臉上,擬人載荷試驗取得良好效果,“模擬宇航員”安然無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并在飛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后安全返回地面。
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10.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發展
欒恩杰: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全國人民都沉浸在無比的喜悅之中,我也非常激動!“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體現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振奮了民族精神,推動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表明中國的科技、中國航天科技已經實現了新的跨越!
載人航天方面,閔桂榮說,中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實施載人航天計劃,已進行了兩次無人飛船飛行試驗,估計還需若干次飛行試驗之后才能進行載人飛行。
在發展載人飛船之后,中國載人航天的目標將是建造載人空間站,有關部門正在進行關鍵技術的預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