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志摩的短一點的詩歌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作者: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一詩寫于1924年5月徐志摩陪泰戈爾訪日期間。1924年5月,泰戈爾、徐志摩攜手游歷了東瀛島國。在回國后撰寫的《落葉》一文中,他盛贊日本人民在經歷了毀滅性大地震后,萬眾一心重建家園的勇毅精神,并呼吁中國青年也要永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
除此之外,作者在日本也深深感受到日本女郎的獨特風情。因而扶桑之行的另一個紀念作品便是長詩《沙揚娜拉》。最初的規模是18個小節,收入1925年8月版的《志摩的詩》。再版時,詩人拿掉了前面17個小節,只剩下題獻為“贈日本女郎”的最后一個小節。
擴展資料: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這首詩的作者是徐志摩,它也是組詩《沙揚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揚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詩》,再版時刪去前十七首(見《集外詩集》),僅留此一首,題作《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這首詩寫于1924年作者隨印度詩人泰戈爾訪日期間,這首送別詩也是徐志摩抒情詩的絕唱,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并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后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著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沙揚娜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志摩
2.徐志摩的現代詩
1,莎揚娜拉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象一朵水蓮花 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寫于1924年5月陪泰戈爾訪日期間。
這是長詩《沙揚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 首,沙揚娜拉,日語“再見”的音譯。 )2,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蕩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蕩,這天藍與海青與明潔的陽光驅凈了梅雨時期無歡的蹤跡,也散放了我心頭的網羅與紐結,象一朵曼陀羅花英英的露爽,在空靈與自由中忘卻了迷惘:——迷惘,迷惘!也不知來自何處,囚禁著我心靈的自然的流露,可怖的夢魘,黑夜無邊的慘酷,蘇醒的盼切,只增劇靈魂的麻木!曾經有多少的白晝,黃昏,清晨,嘲諷我這蠶繭似不生產的生存?也不知有幾遭的明月,星群,晴霞,山嶺的高亢與流水的光華……辜負!辜負自然界叫喚的殷勤,驚不醒這沉醉的昏迷與頑冥!如今,多謝這無名的博大的光輝,在艷色的青波與綠島間縈回,更有那漁船與航影,亭亭的粘附在天邊,喚起遼遠的夢景與夢趣:我不由的驚悚,我不由的感愧(有時微笑的嫵媚是啟悟的棒槌!)是何來倏忽的神明,為我解脫憂愁,新竹似的豁裂了外籜,透露內裹的青篁,又為我洗凈障眼的盲翳,重見宇宙間的歡欣。
這或許是我生命重新的機兆;大自然的精神!容納我的祈禱,容許我的不躊躇的注視,容許我的熱情的獻致,容許我保持這顯示的神奇,這現在與此地,這不可比擬的一切間隔的毀滅!我更不問我的希望,我的惆悵,未來與過去只是渺茫的幻想,更不向人間訪問幸福的進門,只求每時分給我不死的印痕,——變一顆埃塵,一顆無形的埃塵,追隨著造化的車輪,進行,進行,……3,要尋一顆明星我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向著黑夜里加鞭;向著黑夜里加鞭,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馬,我沖入這黑綿綿的昏夜, 為要尋一顆明星;為要尋一顆明星, 我沖入這黑茫茫的荒野。 累壞了,累壞了我胯下的牲口,那明星還不出現;那明星還不出現, 累壞了,累壞了馬鞍上的身手。
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著一只牲口, 黑夜里倒著一具尸首。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4,雪爭春(紀念三一八)南方新年里有一天下大雪,我到靈峰去探春梅的消息;殘落的梅萼瓣瓣在雪里腌,我笑說這顏色還欠三分艷!運命說:你趕花朝節前回京,我替你備下真鮮艷的春景:白的還是那冷翩翩的飛雪,但梅花是十三齡童的熱血!( 1926年4月1日徐志摩任《晨報副鐫》主編,此詩在是日《晨報副鐫》發表,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槍殺請愿群眾,死傷二百余人,連十三歲兒童也慘遭殺戮)5,哀克剎脫教堂前這是我自己的身影,今晚間倒映在異鄉教宇的前庭,一座冷峭峭森嚴的大殿,一個峭陰陰孤聳的身影。
我對著寺前的雕像發問:“是誰負責這離奇的人生?”老朽的雕像瞅著我發楞,仿佛怪嫌這離奇的疑問。我又轉問那冷郁郁的大星,它正升起在這教堂的后背,但它答我以嘲諷似的迷瞬,在星光下相對,我與我的迷謎!這時間我身旁的那顆老樹,他蔭蔽著戰跡碑下的無辜,幽幽的嘆一聲長氣,象是凄涼的空院里凄涼的秋雨。
他至少有百余年的經驗,人間的變幻他什么都見過;生命的頑皮他也曾計數;春夏間洶洶,冬季里婆婆。他認識這鎮上最老的前輩,看他們受洗,長黃毛的嬰孩;看他們配偶,也在這教門內,——最后看他們名字上墓碑!這半悲慘的趣劇他早經看厭,他自身癰腫的殘余更不沽戀;因此他與我同心,發一陣嘆息——啊!我身影邊平添了斑斑的落葉!(哀克剎脫,現通譯為埃克塞特,英國城市。
)。
3.徐志摩的現代詩
灰色的人生
徐志摩
我想——我想開放我的寬闊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蠻的大膽的駭人的新歌;
我想拉破我的袍服,我的整齊的袍服,露出我的胸膛,肚腹,脅骨與筋絡;
我想放散我一頭的長發,像一個游方僧似的散披著一頭的亂發;
我也想跣我的腳,跣我的腳,在巉牙似的道上,快活地,無畏地走著。
我要調諧我的嗓音,傲慢的,粗暴的;唱一闋荒唐的,摧殘的,彌漫的歌調;
我伸出我的巨大的手掌,向著天與地,海與山,無畏地求討,尋撈;
我一把揪住了西北風,問他要落葉的顏色;
我一把揪住了東南風,問他要嫩芽的光澤;
我蹲身在大海的邊旁,傾聽他的偉大的酣睡的聲浪;
我捉住了落日的彩霞,遠山的露靄,秋月的明輝,散放在我的發上,胸前,袖里,腳底……
我只是狂喜地大踏步地向前——向前——口里唱著暴烈的,粗傖的,不成章的歌調;
來,我邀你們到海邊去,聽風濤震撼太空的聲調;
來,我邀你們到山中去,聽一柄利斧砍伐老樹的清音;
來,我邀你們到密室里去,聽殘廢的,寂寞的靈魂的呻吟;
來,我邀你們到云霄外去,聽古怪的大鳥孤獨的悲鳴;
來,我邀你們到民間去,聽衰老的,病痛的,貧苦的,殘毀的,罪惡的,自殺的——和著深秋的風聲與雨聲——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4.徐志摩的一首簡短簡短一點的詩,還要賞析,不要再別康橋
沙揚娜拉
——致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沙揚娜拉》這組詩無論在情趣和文體上,都明顯受泰翁田園小詩的影響,所短的只是長者的睿智和徹悟,所長的卻是浪漫詩人的靈動和風流情懷。誠如徐志摩后來在《猛虎集·序文》里所說的:“在這集子里(指《志摩的詩》)初期的洶涌性雖已消減,但大部分還是情感的無關攔的泛濫,……”不過這情實在是“濫”得可以,“濫”得美麗,特別是“贈日本女郎”這一節,那萍水相逢、執手相看的朦朧情意,被詩人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詩的伊始,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并列的意象妥貼地重疊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們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透徹肺腑,象吸進了水仙花的香氣一樣。接下來,是陽關三疊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紙背,濃得化不開。“甜蜜的憂愁”當是全詩的詩眼,使用矛盾修辭法,不僅拉大了情感之間的張力,而且使其更趨于飽滿。“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移譯,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仿佛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悠悠離愁,千種風情,盡在不言之中! 這詩是簡單的,也是美麗的;其美麗也許正因為其簡單。詩人僅以廖廖數語,便構建起一座審美的舞臺,將司空見慣的人生戲劇搬演上去,讓人們品味其中亙古不變的世道人情!這一份駕詩馭詞的功力,即使在現代詩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隱在詩后面的態度則無疑是:既然歲月荏苒,光陰似箭,我們更應該以審美的態度,對待每一寸人生!
5.簡短現代詩
懺悔(聞一多)
啊!浪漫的生活啊!
是寫在水面上的個“愛”字,
一壁寫著,一壁沒了;
白攪動些痛若底波輪。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繁 星(節選) (冰心)
一 繁星閃爍著——
深藍的太空,
何曾聽得見它們對語? 沉默中,
微光里,
它們深深的互相頌贊了。
二 童年呵! 是夢中的真,
是真中的夢,
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三 夢兒是最瞞不過的呵, 清清楚楚的,
誠誠實實的,
告訴了 你自己靈魂里的密意和隱憂。
四 嫩綠的芽兒,
和青年說: “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 和青年說: “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 和青年說: “犧牲你自己!”
五 青年人呵! 為著后來的回憶,
小心著意的描你現在的圖畫。
六 心靈的燈, 在寂靜中光明, 在熱鬧中熄滅。
七 向日葵對那些未見過白蓮的人,
承認他們是最好的朋友。
白蓮出水了,
向日葵低下頭了: 她亭亭的傲骨,
分別了自己。
八 創造新陸地的, 不是那滾滾的波浪, 卻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
九 言論的花兒 開得愈大, 行為的果子 結得愈小。
十 弱小的草呵! 驕傲些罷,
只有你普遍的裝點了世界。
十一 零碎的詩句, 是學海中的一點浪花罷; 然而它們是光明閃爍的, 繁星般嵌在心靈的天空里。
十二 我的心呵! 警醒著, 不要卷在虛無的旋渦里! 十三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十四 夜中的雨, 絲絲的織就了詩人的情緒。
十五 冷靜的心, 在任何環境里, 都能建立了更深微的世界。
十六
春天的早晨, 怎樣的可愛呢! 融冶的風, 飄揚的衣袖, 靜悄的心情。
十七 空中的鳥! 何必和籠里的同伴爭噪呢? 你自有你的天地。
十八 冠冕? 是暫時的光輝, 是永久的束縛。
十九 海波不住的問著巖石, 巖石永久沉默著不曾回答; 然而它這沉默, 已經過百千萬回的思索。
二十 蜜蜂, 是能溶化的作家; 從百花里吸出不同的香汁來, 釀成它獨創的甜蜜。
二十一 流星, 飛走天空, 可能有一秒時的凝望? 然而這一瞥的光明, 已長久遺留在人的心懷里。
二十二 心潮向后涌著, 時間向前走著; 青年的煩悶, 便在這交流的旋渦里。
二十三 白的花勝似綠的葉, 濃的酒不如淡的茶。
二十四 清曉的江頭, 白霧濛濛, 是江南天氣, 雨兒來了—— 我只知道有蔚藍的海, 卻原來還有碧綠的江, 這是我父母之鄉!
二十五 母親呵!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6.求一首徐志摩的詩,簡短一些的,要有解析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注: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
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
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 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吸煙與 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可 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 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 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 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 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 “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里 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
這種主客觀 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 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 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
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
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 必帶走一片云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 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 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而 尤重音樂美。
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 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 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 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 島瘦”的詩人氣度。
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