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單介紹臺灣
臺灣省是個呈南北狹長型的海島,是中國最大的島嶼,人口超過兩千萬,面積約有36,000 平方公里,位於亞洲大陸東南方、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北臨日本、琉球群島,南接菲律賓群島,是往來亞洲各地的樞紐;航空網絡四通八達,為非常便利的旅游地之一。
過去50年臺灣省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臺灣制造的產品營銷全世界,名列世界第14大貿易國,它同時也是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外資的主要來源國。
臺灣不大,但蘊藏的自然資源和人文風貌卻十足可觀。 在自然資源方面,由於地層板塊運動不斷的進行,造成臺灣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島嶼、縱谷與海岸等景觀豐富;再加上北回歸線恰好從中通過,使臺灣同時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等各種自然生態,其中原生特有種的比例相當高, 在18,400多種野生動物中即占20%以上,如櫻花鉤吻鮭、臺灣彌猴、臺灣黑熊、藍腹鷴等,已使臺灣成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
2.簡單介紹臺灣的歷史,我強調簡潔,一定要短
在中國古代文獻里,臺灣被稱為“蓬萊”、“岱輿”、“瀛洲”、“島夷”、“夷洲”、“琉求”等。
從三國時代開始,便逐漸開拓、經營臺灣。
元代元世祖在澎湖首次設立了官府“澎湖巡檢司”,負責臺灣澎湖的事務
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開始了38年的殖民統治。
1626年,西班牙以保護菲律賓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為理由,占領了今天臺北縣沿海一帶及雞籠山(今基隆市)。
1661年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25000名士兵登陸臺灣,于1662年2月1日迫使荷蘭人投降,收復臺灣。
1684年,臺灣設府,隸屬于福建省臺灣廈門道。
1885年,臺灣正式由府升格為省,劉銘傳任臺灣省首任巡府。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清庭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把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長達51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0月25日,臺灣光復,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949年,國民黨兵敗大陸,退守臺灣至今
3.寶島臺灣簡介,少于50字
臺灣,簡稱“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臺北。
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方,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包括臺灣島、臨近屬島和澎湖列島等80多個島嶼,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一大島,人口約2350萬,逾7成集中于西部5大都會區,其中以省會臺北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
擴展資料:受地殼變動、河流作用與差異侵蝕影響,臺灣一些山區丘陵因構造作用形成盆地。由于盆地相較周圍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會發展成聚落,如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
西部受河川下游堆積作用盛行和地盤隆起的離水作用,在中下游與沿海地區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臺灣絕大多數人口便居住在平原上。臺灣島周圍還有澎湖列島、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和花瓶嶼等火山島,分布在南部海域的琉球嶼、七星巖、東沙島、太平島和中洲礁等珊瑚礁島,以及釣魚島、金門島、馬祖列島等大陸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臺灣。
4.臺灣歷史簡介短一點,大約150字左右,急
臺灣歷史簡介:1、史前時期臺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
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于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臺灣海峽,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臺南市左鎮區發現了臺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于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臺灣,是最早開發臺灣的先驅。
2、荷西時期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1624年屬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
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臺灣,后被荷蘭人驅逐。荷蘭殖民者盤踞臺灣38年,在今臺南市修筑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殖民統治的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遷往臺灣開墾。
3、明鄭時期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1624年生于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77] 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歷帝封為延平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后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臺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1661年4月,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4、清朝時期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于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水陸官兵2萬余人、戰船200余艘,從銅山向澎湖、臺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
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臺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劉銘傳在臺灣積極推行洋務運動,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臺,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采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
臺灣現代化事業進展頗多,在馬關割臺前已是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之一。擴展資料: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占;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后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臺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臺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于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臺灣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制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臺灣 (中國行政區域)。
5.臺灣的資料,要簡單的,概括一下就可以了
臺灣簡介
臺灣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邊的島嶼,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由中華民國政府管轄。也有寶島、鯤島、福爾摩沙之別稱。
臺灣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洋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整體形狀似長條番薯,北回歸線從中經過。全島山勢高峻,地形海拔變化大,山脈大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平原狹窄、地震頻繁、溫泉與死火山皆多。氣候上屬高溫、多雨,春夏季交接之時,受滯留鋒影響而有梅雨季,夏季常有臺風,冬季則有東北季風。最冷月的月均溫都在14℃以上,年雨量達2510毫米以上。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則集中在夏季降雨,臺風亦常在夏、秋兩季侵襲臺灣。由於地形與氣候共同影響之故,造成臺灣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氣候區,自然景觀與生態系亦因此呈現多樣。[5]
目前臺灣人口約2,313萬人(2010年4月統計),主要民族為漢族,其中河洛人占七成以上的多數,尚有客家人、外省族群、新住民族群以及最早在臺灣定居的原住民族等。官方文字訂為正體中文,主要語言有國語(即現代標準漢語)、閩南語、客家語及各族群原住民語[6][7]。產業方面則主要以高科技產業、熱帶農產品等賺取外匯,目前朝向奈米科技、光電、觀光等發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