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的革命烈士故事
原發布者:三一建筑
三一文庫()〔革命烈士英雄事跡故事〕導語: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時代,是革命歷史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以下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革命烈士英雄事跡,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永垂不朽的英雄——**多少個黑夜白晝,多少聲崇敬的贊語,多少個想念你的日子。你以不可磨滅的形象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你那崇高的愛國熱情,已在人們的心里燃起了熊熊大火。追尋你,永垂不朽的英雄——**。展望今天的幸福生活,回首那暗淡無光的昨天,你的尸骨或許已化作塵土和祖國融為一體,你是她堅貞不屈的寫照,你的事跡是后人學習的典范。你壯烈犧牲的那一天,烈日當空,敵軍侵占了391高地,我軍決定奪回陣地,與敵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我軍隱蔽在低處,而敵軍居高臨下,很容易發現我們潛伏的軍隊。敵軍憑著地利,占了上風,如果稍有風吹草動,我軍就會暴露目標,這樣一來,作戰計劃就會全部落空。**全副武裝,小心翼翼地藏了起來,就算在他身旁,也很難發現。我軍的炮火接連不斷地轟擊敵方,本想在黃昏時分,潛伏的軍隊殺出去,給敵軍來個兩面夾擊。敵人顯得很膽怯,面對我軍的進攻,他們不敢輕舉妄動,覺察了他們的前沿陣地不安全了,又不敢冒“火”前進,于是就拿出了他們的看家法寶——放燃燒彈。我軍旁邊的枯草被燒著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開了,猛然看去,**的身上著火了,他的衣服被燒著了,如果他這時采取行動,跳起來,或在地上打幾個滾,火就可以
2.緬懷革命先烈的故事
緬懷革命先烈的故事有**炸碉堡,**堵槍口,**被火燒等。
** 1952年11月11日,**所在連隊在朝鮮平康前線反擊391高地作戰中擔負突擊任務,并奉命于夜間在距敵60米的山腳下潛伏,以待次日傍晚發起突襲。12日11時,他的潛伏地不幸被敵盲目發射的燃燒彈擊中。
為了不暴露部隊的整個行動計劃,**忍受烈火燒身的巨痛,在5個小時的時間里一動不動,直至犧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此次作戰的勝利。
當晚反擊部隊順利攻占391高地,全殲守敵1個加強連。 ** **,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縣一個山村。
他自幼家境極為貧寒,**從小就給地主扛長工、割草放牛。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國內大量征兵。
**在村里第一個報了名。體檢時,他因身材較矮開始未被選中。
來征兵的營長卻被**參軍的熱情所感動,同意破格錄取。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
10月19日夜,**所在的二營奉命占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
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藥用光的情況下,**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 **,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
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后任某部六班班長。
1947年3月加入中國**。 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只身俘敵10余人。
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練兵模范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斗打響。 **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
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
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員,請準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
由于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 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 歲。
劉胡蘭 山西文水人,女。1946年在文水縣云周西村積極領導群眾投入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線工作,同年加入中國**。
1947年1月12日,在山西軍閥閻錫山的軍隊突然襲擊該村時被捕,她在敵人的威脅面前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地說:只要有一口氣活著,就要為人民干到底。 地閻軍計窮,又將同時被捕的六個農民當場鍘死,但她毫不畏懼,異常鎮靜,怒喝道:“我咋個死法?”在反動派說出“一個樣”后,劉胡蘭大義凜然地說了聲“怕死不當**員”便來到鍘刀旁,毫不畏懼地躺在鍘刀下。
劉胡蘭只活了15歲,但她卻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跡。 1947年春天,**聽完劉胡蘭的事跡,感動地揮毫寫下為: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高度贊揚這個年紀很小的大英雄。
3.緬懷革命先烈的小故事內容20字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小偵察員張嘎 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
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鐘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鐘亮也被敵人抓走。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
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但嘎子畢竟還是一個活潑、淘氣的孩子,他與小朋友胖墩摔跤輸了還不講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煙囪。
在一次戰斗中,他繳獲了敵人一支手槍,竟偷偷把槍藏進了老鴉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
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里面放火,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鐘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鴉窩里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上繳。
隊長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 趙一曼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
少年時代就接受了先進思想,勇于向傳統觀念和反動勢力作斗爭。在中國**的培養教育下,經過長期革命斗爭鍛煉,成長為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寶貴生命,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
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無數黨員干部和進步青年慘遭殺害。革命形勢急轉直下。
許多人宣布脫離了**,軍校里的學生中也有一部分出現了動搖。 趙一曼卻堅決地表示: “不,我決不回頭,我要戰斗下去,繼續奮斗下去。”
軍校決定由留在后方的葉挺率領第11軍第24師赴前線攻打叛軍,并把軍校全體同學編為中央獨立師,趙一曼隨軍校女生隊被編為政治連,受葉挺指揮,開赴前線。五月十七日早晨五點鐘,女生隊分兩路出發,一路到金口,一路到紙坊。
我們高舉‘中央獨立師’軍旗和許多面錦旗,號兵吹著進行曲,向望山門車站前進。”趙一曼和女生隊沿途張貼標語,向群眾宣傳“我們是革命的軍隊,是保護人民大眾的”。
在炮火連天的火線上,趙一曼和女生隊的學員緊跟作戰的男學員部隊,投入了緊張的搶救傷員的工作。不顧子彈在頭上尖叫,把受傷的戰友抬下火線,熱情地為他們包扎、換藥、喂藥。
這次從出征到返校共34天。在這34天里,趙一曼“歷盡艱難困苦,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沫源縣出現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犧牲時才七歲,在日本鬼子掃蕩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干部,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干部和老鄉脫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
王二小的動人事跡很快傳遍了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著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后來傳唱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八女投江的抗日小英雄王惠民 1925年生于黑龍江省林口縣刁翎鎮的四合村。因父親“王皮襖”參加“抗聯”并任第五軍軍部副官,房屋被日寇燒毀。
她和弟弟妹妹們跟著媽媽到處躲避日偽漢奸的追捕,王惠民12歲時就隨父親上山參加“抗聯”第五軍。不久,她爸爸英勇犧牲了,小惠民在戰場上表現更加英勇。
1938年10月下旬在烏斯渾河激戰中,她為祖國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獻出寶貴的生命,當時只有13歲。 左權一腔熱血灑太行 1942年5月25日凌晨,一場激烈的戰斗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展開,3萬日軍精銳部隊將八路軍總部包圍于遼縣麻田以東的南艾鋪一帶。
面對數倍于自己的敵人,八路軍總部領導當機立斷,分兵突圍。幾經搏殺,八路軍總部安全突圍。
但是,年僅37歲的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在率領部分機關干部突圍時,不幸壯烈犧牲。作為八路軍的高級將領,左權放棄了一切個人突圍的機會,舍生取義,盡忠職守,將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太行山脈。
敵人退去后,總部警衛連戰士登上十字嶺,買了附近老鄉的棺材,找到了左權的遺體并就地掩埋。但左權的英靈并沒有得到安息,日軍截獲到我方“左權失蹤”的電報又殺了回來,在十字嶺挖出了左權的棺材,打開后給遺體照了相,登在了敵偽報紙上。
敵人的暴行一時間讓山河失色,大地舉悲,復仇的呼聲響徹華北。1942年10月10日,八路軍總部在河北涉縣蓮花山下挑選了一塊風景秀麗之處為左權舉行公葬儀式,參加公葬的除八路軍總部和129師總部的全體同志外,還有五千多軍民。
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羅瑞卿在墓前說:“給烈士們行禮并沒有完事,今后還要做3件事情,第一件是報仇,第二件是報仇,第三件還是報仇。” 一時間“為左權報仇,誓將抗日戰爭進行到底”的呼聲響徹天地。
4.緬懷先烈的故事 最好短一點 ~求大神幫助
在1952年10月19日夜,我志愿軍在上甘嶺進行反擊。
在緊要關頭,黃繼+光挺身而出,與連里兩名通訊員(肖登良、吳三羊)一起請戰。不久,兩名戰友相繼中彈倒下,黃繼+光也負了傷。
趴在后面的戰友們,借著照明彈的亮光,突然看到了氣壯山河的一幕:黃繼+光搖晃著站起身,張開雙臂,向敵機+槍射孔撲去…… **敦實的身軀仍然壓在敵人的射擊孔上,他的手還牢牢地抓著周圍的麻袋,寬闊的胸膛還緊緊地堵著敵人的槍口……人們看到,黃繼+光的腿已被打斷,身上有七處重傷,他的身后有一道十多米長的血印。可以想見,在最后時刻,黃繼+光是以何等堅強的毅力堵住射擊孔的。
戰役結束后,根據金+日成的指示一塊大理石紀念碑。旁邊,保留著烈士用胸膛堵過的地堡槍+眼,周圍盛開著美麗的金達萊。
5.先烈故事(短的)
兩個一個**的一個白求恩的。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所在營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激戰4晝夜后,于19日夜奉命奪取上甘嶺西側597.9高地。部隊接連攻占3個陣地后,受阻于零號陣地,連續組織3次爆破均未奏效。時近拂曉,如不能迅速消滅敵中心火力點,奪取零號陣地,將貽誤整個戰機。關鍵時刻,時任某部6連通信員的**挺身而出,請求擔負爆破任務。他在決心書上寫道:“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一切任務,爭取立功當英雄,爭取入黨。”當即被任命為第6班班長。他帶領2名戰士勇敢機智地連續摧毀敵人幾個火力點,一名戰友不幸犧牲,另一名戰友身負重傷,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對敵人的猛烈掃射,他毫無畏懼,忍著傷痛,迅速抵近敵中心火力點,連投幾枚手雷,敵機槍頓時停止了射擊。當部隊趁勢發起沖擊時,殘存在堡內的機槍又突然瘋狂掃射,攻擊部隊再次受阻。這時他多處負傷,彈藥用盡。為了戰斗的勝利,他頑強地向火力點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時,他突然奮力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敵人正在噴射火舌的槍眼,壯烈捐軀。在**英雄壯舉的激勵下,部隊迅速攻占零號陣地,全殲守敵兩個營。
戰友們沖上“零號”陣地時發現,**敦實的身軀仍然壓在敵人的射擊孔上,他的手還牢牢地抓著周圍的麻袋,寬闊的胸膛還緊緊地堵著敵人的槍口……人們看到,**的腿已被打斷,身上有七處重傷,他的身后有一道長長的血印。犧牲后的**全身傷口都沒有流血,地堡前也沒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見,在最后時刻,**是以何等堅強的毅力,拖著重傷的身軀,爬到敵人的地堡前,又一躍而起的。
諾爾曼·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16年畢業于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他的胸外科醫術在加拿大、英國和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
白求恩1935年加入加拿大**,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斗爭。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援助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和美國**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延安。白求恩積極投入到組織戰地流動醫療隊出入火線救死扶傷的工作中,為減少傷員的痛苦和殘廢,他把手術臺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他提議開辦衛生材料廠,解決了藥品不足的問題;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干部;編寫了多種戰地醫療教材并親自講課。他拒絕了很多特殊的照顧,他的犧牲精神、工作熱忱、責任心,均稱模范。白求恩以年近50之軀,多次為傷員輸血,一次竟連續為115名傷員做手術,持續時間達69個小時。
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在河北省淶源縣摩天嶺戰斗中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但他不顧傷痛,發著高燒,堅持留在前線指導戰地救護工作。他說:“你們不要拿我當古董,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終因傷勢惡化,轉為敗血癥,醫治無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臨終前他講的最后一句話是:“努力吧!向著偉大的路,開辟前面的事業!”
6.緬懷先烈的故事有什么
中國革命斗爭中涌現出的英雄數不勝數,不知你需要什么時期或者是什么展現上的革命英雄,輯錄部分革命英雄以供參考。
一、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雷鋒雷鋒做好事常不留名,所以他一生做過多少好事已經無法統計。1962年8月15日雷鋒逝世后,**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題詞:“學習雷鋒同志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題詞:“學習雷鋒做**的好戰士。”
**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此后,全國特別是青少年當中掀起了向雷鋒學習的熱潮。
每年3月5日便成了全民學雷鋒的日子。雷鋒精神主要歸納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精神、螺絲釘精神、公而忘私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干一行愛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
現在,雷鋒精神已成為“做好事”的代名詞,并漂洋過海成為世界人民的楷模。二、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劉胡蘭1946年秋天,國民黨大舉進攻陜甘寧邊區,中共文水縣委根據上級指示,決定留少數干部組織“敵后武工隊”,劉胡蘭覺得自己年齡小易于隱蔽請求留下來堅持斗爭。
不料敵人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劉胡蘭昂首挺胸大義凜然,敵人故意在她面前用鍘刀連鍘幾個人,她依然鐵骨錚錚,向著氣勢洶洶的敵人怒吼一聲:“我咋個死法?”然后坦然躺在刀座上,慘遭敵人殺害。
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三、重于泰山的革命戰士——張思德張思德,四川儀隴人,中共中央警備團戰士,1944年9月5日在陜北安塞縣山中燒炭,因炭窯崩塌為掩護戰友而犧牲。
9月8日,**親自參加了他的追悼會并專門撰寫了紀年文章《為人民服務》,對張思德給予了極高評價,文章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四、為了新中國炸掉敵人碉堡的——**1948年 5月,在解放隆化的戰役中,**帶領戰友接連炸毀了敵人3個炮樓5個地堡。正當總攻沖鋒號吹響的時候,突然迎面的橋上敵人暗藏的碉堡射出了一竄竄火舌,阻擋了解放軍的沖鋒道路。
為了減少戰友傷亡,在找不到炸藥支撐點的情況下,**在橋下毅然舉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年僅19歲。犧牲時**高喊:同志們,為了新中國的勝利,沖啊!五、用身體堵住敵人槍眼的——****,1952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在朝鮮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嶺戰役奪取某高地的戰斗中,擔任爆破任務。
在手雷擲完后,毅然用胸膛堵住敵人地堡的機槍射孔,為保證部隊攻克高地而壯烈犧牲,被追授“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英雄”稱號。六、嚴守紀律為國捐軀的——****,在抗美援朝戰爭秋季戰術反擊戰中擔任潛伏任務,敵人發射的一顆燃燒彈正落在離他不到2米的地方,四散飛迸的火苗慢慢燒到了他的身上,此時,**身后就是一條水溝,只要向后一滾,身上的烈火就可熄滅。
但為了不暴露部隊的行動意圖,也為了戰友們的生命安全及整個戰斗的勝利,他嚴守潛伏紀律,在烈火燒身時,咬緊牙關,強忍劇痛,堅定地趴在地下,一聲不吭,巋然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燃燒了30多分鐘,最后壯烈犧牲,死時手指頭已全部插入地下。
**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贏得了戰役的勝利。七、堅守陣地出色完成阻擊任務的——楊根思楊根思,江蘇泰興人。
1944年參加新四軍,曾多次立功受獎,曾兩次被評為戰斗模范,1950年光榮出席了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率領全排戰士先后多次打退敵人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的8次瘋狂進攻。
當美軍發起第9次進攻時,楊根思抱起最后一個5公斤重的炸藥包,毅然沖入敵群,與40多個敵人同歸于盡,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住了陣地,完成了切斷敵人退路的阻擊任務。戰后被追授特級戰斗英雄稱號,并將他生前所在連命名為“楊根思連”。
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楊根思“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朝鮮政府還在他犧牲的地方建立了“楊根思英雄紀念碑”。
八、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羅盛教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任某部偵察連文書。1952年1月2日晨,一個名叫崔瑩的朝鮮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羅盛教聽到喊聲,冒著-20℃的嚴寒,縱身跳入冰窟幾次把崔瑩托出水面,又跌入水中。
最后拼盡最后氣力,把崔瑩頂出水面,而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羅盛教一級國旗勛章和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并將其獻身的櫟沼河改名為羅盛教河,崔瑩的家鄉也改名為羅盛教村,安葬他的佛體洞山改名為羅盛教山,并在山上建立了羅盛教紀念亭和羅盛教紀念碑。
碑上鐫刻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金日成的題詞:羅盛教烈士的國際主義。
7.搜集一個簡短的革命先烈的故事
諾爾曼·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
1916年畢業于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
他的胸外科醫術在加拿大、英國和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 白求恩1935年加入加拿大**,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斗爭。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援助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和美國**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延安。白求恩積極投入到組織戰地流動醫療隊出入火線救死扶傷的工作中,為減少傷員的痛苦和殘廢,他把手術臺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
他提議開辦衛生材料廠,解決了藥品不足的問題;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干部;編寫了多種戰地醫療教材并親自講課。他拒絕了很多特殊的照顧,他的犧牲精神、工作熱忱、責任心,均稱模范。
白求恩以年近50之軀,多次為傷員輸血,一次竟連續為115名傷員做手術,持續時間達69個小時。 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在河北省淶源縣摩天嶺戰斗中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但他不顧傷痛,發著高燒,堅持留在前線指導戰地救護工作。
他說:“你們不要拿我當古董,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終因傷勢惡化,轉為敗血癥,醫治無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
臨終前他講的最后一句話是:“努力吧!向著偉大的路,開辟前面的事業!”12月1日,延安各界舉行追悼大會,**題了挽詞,并于12月21日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贊揚白求恩偉大的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和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稱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并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