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戰的資料短的急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嚴重經濟危機。
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為轉嫁國內矛盾,在世界各地發動侵略戰爭,迫使被侵略國家和全世界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戰爭。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國東北。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領導下奮起抗日,揭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160萬人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締結軍事同盟條約,形成侵略集團。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蘇聯,蘇聯境內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
同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和美英荷在太平洋的其他屬地。次日美英對日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3年2月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獲勝,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歷史性轉折。
同年7月美英盟軍在意大利南部登陸,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同盟國發起全面戰略反攻。
6月6日英美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蘇軍追擊德軍,配合東南歐各國人民反法西斯的解放斗爭。
1945年初,蘇軍和英美軍隊分路攻入德國本土。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
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事結束后,美英軍隊集中力量在太平洋上展開進攻。
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也于8月8日對日宣戰。
中國抗戰轉入全國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這場戰爭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
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5500萬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兩國蒙受的劫難也最為慘重。
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中國在八年抗戰中共有2100多萬同胞犧牲,占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42%,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回答者: rtyqwe123456_ - 高級魔法師 六級 3-13 03:56 修改答復: 關閉 rtyqwe123456_,您要修改的答復如下: 積分規則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嚴重經濟危機。
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為轉嫁國內矛盾,在世界各地發動侵略戰爭,迫使被侵略國家和全世界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戰爭。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國東北。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領導下奮起抗日,揭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160萬人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締結軍事同盟條約,形成侵略集團。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蘇聯,蘇聯境內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
同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和美英荷在太平洋的其他屬地。次日美英對日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3年2月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獲勝,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歷史性轉折。
同年7月美英盟軍在意大利南部登陸,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同盟國發起全面戰略反攻。
6月6日英美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蘇軍追擊德軍,配合東南歐各國人民反法西斯的解放斗爭。
1945年初,蘇軍和英美軍隊分路攻入德國本土。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
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事結束后,美英軍隊集中力量在太平洋上展開進攻。
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也于8月8日對日宣戰。
中國抗戰轉入全國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這場戰爭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
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5500萬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兩國蒙受的劫難也最為慘重。
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中國在八年抗戰中共有2100多萬同胞犧牲,占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42%,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2.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要簡潔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是繼一戰之后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據少數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余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而告終。
3.二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法西斯國家: 德國、意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 反法西斯國家: 中國、前蘇聯、美國、英國、波蘭、南斯拉夫王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比利時、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印度、法國等47個國家。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根本原因 由于一戰戰過后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于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準備向中國侵略擴張。
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直接原因 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征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編輯本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事件 1929年10月2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這場被稱為“大蕭條”的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正是這種背景下,法西斯主義開始抬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進攻中國沈陽,其后全面吞并中國東北,為以后的全面侵華戰爭做準備。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后,希特勒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宣布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并實行征兵制,公開挑戰《凡爾賽和約》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隨后將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并入第三帝國,捷克其余地區也在不久后被德國占領。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諾門罕戰役,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交戰。戰役結果以日本關東軍的慘敗而告終。
此戰后,日本基本死了與蘇聯再戰之心,間接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
9月5日,美國發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
(4月9日攻占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后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采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了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法國等西歐國家的侵略。
為了接著征服蘇聯,希特勒策劃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簽定完畢。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戰,戰火燒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于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劃)。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條約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還有其他20多個國家同時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無條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蘇聯對日宣戰。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4.二戰簡單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美國、蘇聯、英國、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5.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戰,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億人口被卷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一億人,大約九千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三千萬人流離失所。其空前的廣度、深度和烈度,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給予軍事戰略和戰爭觀以巨大影響。回首二戰,那一幅幅殘酷而血腥、雄偉而悲壯的歷史畫面,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令人難以忘懷。
歐洲西線:
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腦背著捷克政府簽訂《慕尼黑協定》,向德國出賣蘇臺德地區。一向把英、法奉若“保護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國限定時間內,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協定。希特勒吞并蘇臺德后,加緊實施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動。3月15日,德軍占領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將捷克納入德國版圖。德國占領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歐洲中心地帶,與意大利聯成南北一片,極大改善了德國的勢態,使德國軍事力量顯著增強。
歐洲東線: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入蘇聯。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對蘇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將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后向蘇聯腹地長趨直入,粉碎蘇軍抵抗,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一線,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癱瘓蘇聯經濟,從而擊敗蘇聯。
中國戰場: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國主義戰爭的完全勝利。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代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平民共傷亡1800余萬,軍隊傷亡380萬人,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日軍被中國軍隊殲滅133萬余人(不包括在東北地區前6年傷亡數和在滇緬作戰中被中國軍隊斃傷數)。日本戰敗后,向中國軍隊投降的日軍共128萬。
太平洋戰爭:
1940年以后,日本為擺脫侵華戰爭僵局,改善戰略態勢,決定乘歐洲戰事正酣之機,奪取英、美、荷在亞洲的殖民地,掠奪東南亞戰略物資,建立“大東亞共榮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率領下,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取得重大戰果,使美太平洋艦隊失去戰斗力。遂后,日軍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亞,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望采納,謝謝~~
6.一戰和二戰的簡短簡介
1、簡介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2、結果
①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意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②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7.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潔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于1939年,歷時6年之久,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多億人口。戰爭雙方共動員軍隊1億多人,戰爭山洪死亡人數達5000萬,直接戰爭費用13520億美元,財產損失高達4萬億美元。以法西斯失敗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戰,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億人口被卷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一億人,大約九千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三千萬人流離失所。其空前的廣度、深度和烈度,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給予軍事戰略和戰爭觀以巨大影響。回首二戰,那一幅幅殘酷而血腥、雄偉而悲壯的歷史畫面,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令人難以忘懷。
8.有關二戰的資料40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國家為一方,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中國戰場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國東北。
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起抗日,揭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中國的抗日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略防御和相持階段于1944年轉入反攻。1945年8月,中國抗日軍民發動全國反攻,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圍殲日本關東軍。
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在中國、蘇聯和美國的全面攻擊下,日本被迫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并在同年9月2日投降,戰爭最后以中國的勝利結束。
歐洲西線戰場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共160萬人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此后,德軍接連向歐洲西、北和東南方向展開大規模進攻。
1943年7月,英美盟軍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登陸。9月,意大利投降。
1944年6月,盟軍集結268萬人,成功進行了諾曼底登陸戰役,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并在西歐各國抗德武裝配合下,于1944年秋冬兩季完全解放德占西歐國家。歐洲東線戰場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撕毀1938年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國,出動550萬兵力、近5000架飛機和4000多輛坦克,分兵三路突然向蘇聯發起全線進攻,企圖在三個月內征服蘇聯,而蘇聯則倉促準備了2000萬士兵和4000余輛坦克迎戰。
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人民在以斯大林為首的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奮起反擊,開始了衛國戰爭。
在戰爭初期,蘇聯處于防御階段,因對德國的突然襲擊準備不足,加之黨內高級軍官此前被斯大林以叛黨名義迫害,導致蘇軍前期作戰嚴重失利,損失了60~90個師。至7月中旬,蘇軍28個師被擊潰,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
蘇軍在1941年9月—1942年1月的莫斯科會戰中展開積極防御,獲勝,粉碎德軍“閃擊戰”計劃。1942年7月—1943年2月,雙方展開斯大林格勒戰役。
此役蘇軍殲敵150萬,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從根本上扭轉了蘇德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此時,蘇聯戰時軍事工業已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武裝力量大大增強。
1944年,蘇軍連續進行對德軍的十次打擊,將德軍全部逐出國土并進入東南歐作戰,與當地人民的武裝斗爭配合,推翻了各國的法西斯政權,肅清其境內的德國軍隊。1945年初,蘇軍全線展開強大攻勢,攻占東普魯土和西里西亞,逼近德國首都柏林。
4月16日蘇軍發起最后沖擊,于5月2日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投降。
蘇德戰爭結束。太平洋戰場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
1944年美軍轉入進攻,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1945年8月,美軍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
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損失了125萬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