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簡單的經書內容
最簡單的經書是《心經》
《心經》全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2.短一點的經文
逆境來時莫傷心,反省改過不怨人。
知曉因緣消業障,歡喜感謝愿報恩。
順境來時要當心,更應歉虛恭敬人。
歡喜布施結善緣,南無大悲觀世音。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
夢中何必爭人我,放下身心見乾坤。
從他謗來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相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譏謗能莊嚴福慧,凡愚無智生嗔恚。
自從認得不二門,方知身在蓮池會。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3.求部簡單易背又短的佛教經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白話)觀自在菩薩修行般若法門,當其功行圓滿之時,心中如明鏡照亮,明白地照見
五蘊皆空,身心無我,本然清凈,于是由自覺而覺他,度化眾生脫離苦海,同登
覺悟之岸.
(原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白話)舍利子:色之表象離不開空之本質,而這本質離不開表象,它們不是兩件對立的
事物.色身本來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來面目.感受,知覺,動機,判斷的
精神現象與空相同,這與物質現象之色與空的等同是一樣的道理.
(原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
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白話)舍利子:世間一切事物本來的性質,皆同一不二,平等無差別,既沒有產生,也
沒有滅失,既無所謂污染,也便無所謂清凈,既不會增長,也不會消減.所以觀
自在菩薩以般若智慧觀照到的這個五蘊皆空的境界中,沒有物質色身,也沒
有感受,知覺,意志,判斷,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思維器官,也沒有色,
聲,香,味,觸,法等相應的感覺除去煩惱的思想,沒有"六根","六境","六識",
沒有煩惱,也沒有除去煩惱的菩提,乃至沒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緣系列,也沒有
涅磐沒有世間一切皆苦的念頭,沒有世間苦及其原因的說法,沒有苦因可除的
希望,沒有修行而脫離苦痛的方法.總之,沒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
不會得到.
:(原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
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白話)修習般若法門由本來"無所得"的緣故,因而無所不得.諸菩薩依靠般若智慧到
達彼岸,證得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蕩的境界;由于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蕩的境界
便沒有生死恐懼的心理不安,便沒有世俗之人顛倒的夢想和癡迷的欲望.因此而
最終達到涅磐.十方三世的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到達彼岸,證得至高無上的
正等正覺.由此證明,般若法門即是神妙不可思議的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礙障
的脫苦之師,是最高圓滿的一切智慧,是無與倫比的總持法門.它能解救一切苦
厄,是真法實相而不是虛假的幻相.所以,于此宣說般若法門的總持況,咒說:
下面網站有好多經文參考資料: /program/bbs/*
4.還有全篇比般若波羅蜜心經更短的經文嗎
從“經”上說,應該沒有比它更短的了,不過有些從其他“經”中摘取的段落、偈語、或者某個章節,雖然不是以“經”為名,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法說。
比如《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中那段“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贊佛。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于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接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比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篇經文很短,才二百四十四字,是念佛法門中非常重要的開示。
5.要讓人心靜的經文短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