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姓的來源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弭
高元是歷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呂氏春秋·勿躬》篇說:“高元作室。”高元是遠古時期人,是現在所知的歷史上第一個以“高”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元發明屋子。高元第一個讓人類走出穴居時代進入文明社會,他的貢獻已不僅僅是“發明家”一詞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后,西周時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弭。他們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衛士。穆王去鄭圃打獵,沼澤蘆葦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奮勇把老虎擒了回來。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個牢籠囚虎,放在東虢地方飼養,于是“東虢”就有了“虎牢”名稱。虎牢后來改稱成皋,戰國時屬韓國。公元前249年秦伐韓,韓獻成皋給秦。秦在此設關,名“虎牢關”。關在大 山上,北臨黃河,懸崖絕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漢戰爭時,劉邦、項羽在此鏖戰兩年半。這個地方現屬河南省滎陽汜水鎮。
高渠弭是春秋初鄭莊公大臣。莊公想任他為卿,但主管國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對。莊公力排眾議,任高渠弭為卿。莊公逝世,太子繼位,就是鄭昭公。高渠弭擔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獵時殺了昭公,另立國君。第二年,高渠弭陪新國君到衛國去見齊侯。齊侯和新國君有舊仇,就借機殺了他,高渠弭也一同殞命。
高奔戎、高渠弭得“高”為氏的緣由,與高元一樣,都已無可稽考。但可以推斷的是,他們的子孫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眾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起源龐雜的高氏主源 高 后裔
高 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龐大高姓群體的主源。這支高氏,源出于姜姓,是炎帝的子孫。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齊國公子高的孫子 ,開始以“高”為氏,稱高 。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陜西省扶風縣一帶),所以取“姜”字為姓。炎帝有個后裔叫伯夷,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呂國,子孫就以呂為氏。呂氏有個后裔叫呂尚,就是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謀,但機遇不佳,到70歲時,還只能天天在渭河邊釣魚為生。有一天周文王來渭河邊打獵。出獵前,周文王曾卜一卦。卦辭說:“今天出獵有大收獲。不是龍,不是螭(古代傳說中無角龍),不是虎,不是羆(一種野獸,現代稱為棕熊,也叫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幫你成就霸業的輔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邊碰到了呂尚,交談之后,文王大喜,對呂尚說:“我祖父太公早有預言,將有圣人來幫我們周族振興,今天果然遇到了您。您現在是我們太公盼望的圣人。”于是命眾人尊稱呂尚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師禮奉之。在呂尚的幫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擴大,文王死后,呂尚又幫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呂尚封在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北),建立齊國。呂尚被后人尊稱為齊太公。齊太公第六代孫子是齊文公。齊文公有個兒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個孫子叫 。按當時的宗法制度,諸侯家族只包括近親三代,即諸侯、公子(諸侯之子)、公孫(諸侯之孫)。公孫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須另外立氏。當時的制度,公孫之子立氏可采多種辦法,其中一種是用祖公之名為氏。 是公子高之孫,于是以公子高之名為氏,稱“高 ”。后世龐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誕生。
公子祁后裔以“高”為氏 《通志·氏族略》說,公子祁是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他的后裔中有人以他字中的“高”為氏。 齊惠是齊桓公之子,齊桓公是齊文公四世孫。
齊太公之后以“高”為氏 據《廣韻》說,齊太公后代中,曾有人從國君那里獲得了一處名為“高”的采邑,于是以高邑為氏,稱為高氏。
百濮后裔以“高”為氏 據王圻《續文獻通考》說,百濮后裔中有人以“高”為氏。
濮是殷周時期江漢以南地區的族群,與楚國同姓。濮人分建了許多小國,所以稱為“百濮”,后來為楚所滅。濮人后裔有人以“濮”為氏,也有人以“高”為氏。
2.高姓的來源
【高】姓起源 1、出自姜姓。
相傳炎帝神農氏生于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
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于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稱公子高。
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
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
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
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后裔。
2、另一支姜姓高氏。齊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孫強取祖字為氏,名高強,其后亦為高氏。
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齊太公十三世孫。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
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后改高氏。十六國時,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稱為高陽氏后裔,遂改姓高,稱高云,其后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
高麗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時,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
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于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復姓,后有改單姓“高”為氏。
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3.高姓的來源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姜太公八世孫奚因擁立齊桓公有功,被賜予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
炎帝16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姜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于齊國。
齊國傳至太公7世孫文公呂赤,赤有愛子受封于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
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
高傒六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蛋排擠,出齊奔燕。高止十世子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
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齊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為姓氏。為山東高氏。
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由“高”字開頭復姓簡化而來。
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簡化而為“高”姓。 4、出自他姓。
據《北齊書》所載,十六國時,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稱為高陽氏后裔,遂改姓高,稱高云,其后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鮮卑族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于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鮮卑慕容氏、高麗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納羊氏,滿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時入居開封的猶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
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奚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
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殺了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后來的齊桓公。
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并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高姓就這樣誕生了。
高奚作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孫的尊敬和愛戴。 二、遷徙分布 高姓雖然發源于今河南省境內,但春秋以后卻以齊魯之地高氏居多。
據史料所載,戰國到秦漢時期,高姓已可能遷入河北、遼寧境內。秦漢三國時期,隨著政局的幾度分合,人口遷徙頻繁,高姓人氏漸活動于海河流域,黃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上、下游地區。
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高姓人氏大舉南遷,“廣陵”郡望便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隋唐時,有書記載,河南有陳氏父子率軍開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參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鋼入遷閩地(今福建省)。
此時,德州蓨(今河北省景縣)仍是繼東漢以來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時期,有陜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荊州市)建南平國。
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彥儔到四川后蜀政權為官。在此期間,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動。
兩宋時期,高姓人為避戰亂由中原向江南遷徙。如開封高瓊后裔定居于海寧、臨安、溫州、山陰,合肥人高徹定居于晉陵。
元明清時期,高姓人多集聚于東南地區,尤以江蘇、浙江地區最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蘇、福建、廣東、江西、云南等地。
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
三、歷史名人 高 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并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
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瓊: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曉軍政,勇猛仗義,其后人許多成為軍事將領,高瓊一族被一度贊為“高家將”。
高 興: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農家,元武宗時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啟:元末明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學識淵博,擅長詩賦,與楊基、張羽、徐賁并稱“吳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匯編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間人,所傳針炙之術在我國醫學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蘇揚州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
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亦能畫像。 高 鶚:清代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紅樓夢》后四十回的續寫者。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筑,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筑,荊軻和歌。后因在筑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仙芝:唐代高麗族人,精于騎射,官至鴻臚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將軍等職。 高懷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將領。
以忠厚倜儻、威武勇敢著稱。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
哲宗時她起用司馬光,廢止王安石變法措施,共執政九年。 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
現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高克恭:元。
4.關于高姓的起源
高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姜太公八世孫奚因擁立齊桓公有功,被賜予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炎帝16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姜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于齊國。齊國傳至太公7世孫文公呂赤,赤有愛子受封于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蛋排擠,出齊奔燕。高止十世子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齊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為姓氏。為山東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由“高”字開頭復姓簡化而來。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簡化而為“高”姓。
4、出自他姓。據《北齊書》所載,十六國時,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稱為高陽氏后裔,遂改姓高,稱高云,其后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鮮卑族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于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鮮卑慕容氏、高麗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納羊氏,滿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時入居開封的猶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奚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殺了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后來的齊桓公。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并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高姓就這樣誕生了。高奚作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孫的尊敬和愛戴。
二、遷徙分布
高姓雖然發源于今河南省境內,但春秋以后卻以齊魯之地高氏居多。據史料所載,戰國到秦漢時期,高姓已可能遷入河北、遼寧境內。秦漢三國時期,隨著政局的幾度分合,人口遷徙頻繁,高姓人氏漸活動于海河流域,黃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上、下游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高姓人氏大舉南遷,“廣陵”郡望便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隋唐時,有書記載,河南有陳氏父子率軍開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參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鋼入遷閩地(今福建省)。此時,德州蓨(今河北省景縣)仍是繼東漢以來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時期,有陜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荊州市)建南平國。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彥儔到四川后蜀政權為官。在此期間,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動。兩宋時期,高姓人為避戰亂由中原向江南遷徙。如開封高瓊后裔定居于海寧、臨安、溫州、山陰,合肥人高徹定居于晉陵。元明清時期,高姓人多集聚于東南地區,尤以江蘇、浙江地區最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蘇、福建、廣東、江西、云南等地。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
5.高姓的來歷
「高」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邑為氏。春秋時,姜太公六世孫齊文公呂赤之子受封于高邑(在今河南省禹縣)稱為公子高。其孫傒,以祖封邑為名氏,稱高傒,其后有高氏。
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齊惠公呂元之子為公子祁,字子高。其支孫以王父字「高」為氏。
三 ; 改姓,據《北齊書》云,北齊文宣帝姓高名洋,當時有鮮卑族人元景安,元文遙因有功,被賜姓高。北齊時高隆之,本姓徐氏,因其父為高歡所養,改姓高。《魏書》載,后燕皇帝慕容云,本鮮卑族,自稱高陽氏后代,改姓高,稱高云。
家族名人
高洋
高力士(684~762)
唐代的宦官。個性謹慎細心而聰敏,深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擅權弄政。肅宗時,被彈劾流放至巫州,寶應時被赦還,病死途中。
高崇文
唐代幽州人。貞元年間(公元785~805)跟隨韓全義鎮守長武城,管理軍隊很有成績。吐蕃侵犯寧州時,他率兵前往營救,大獲全勝,封渤海郡王。劍南西川節度使謀反,高崇文被推薦為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領兵征討,八戰皆勝,刻石記功,封南平郡王。銘功:刻文字于石頭上記載功績。
地望分布
河北,遼寧渤海灣 北京密云 遼寧大凌河以東 江蘇陽州 河南洛陽
6.高姓的來歷以及高姓的歷史名人
高氏來歷 史書形容高姓“姓源多歧而其族繁多”,其中子孫最多、繁衍最廣的則是源出于姜姓以封地為氏的那一支。齊太公的六世孫齊文公有一兒子受封于高地(今河南禹縣),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是齊桓公的好朋友,因擁立齊桓公為君立了大功,而被賜以祖父名為姓,稱為高氏。
漢魏以后,高姓雖然不在山東四大姓、江南六大姓之中,但它一直居于我國大姓行列,特別是在北方,基本上處在30大姓以內的位置上。近現代,高姓的發展、尤為迅速。中國社會科學院遺傳研究所于1992年對我國姓氏調查結果顯示,高姓在我國各大姓氏中排第15位,約占我國總人口的1.068%。目前高姓在我國約有1300萬人。 高姓族人的分布古今大體相同,以北方居多,南方較少。高姓發源于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其播遷為三向形,西沿黃河向中上游的陜西、山西發展,東沿海向南北發展,南至江蘇、上海,北至遼寧、吉林。所以山東、河北、河南、陜西、山西、北京、天津遼寧、吉林、江蘇、上海是高姓族人分布術對集中的地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對我國1982年人口普查進行隨機抽查,高姓在7個地區的排列名次為:陜西第7位、北京第10位、遼寧第11位、上海第15位、福建第34位、四川第50位、廣東第62位。這一結果更準確地說明了高姓的分布情況。 另外,我國的少數民族中亦有高姓,除前面已述及的朝鮮族外,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哈尼族、白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中都有高姓。其得姓原因,大多為沿襲漢族姓氏的結果。 先秦時期,多以君主賜姓為主。姓氏命名來源有很多類,《通志·氏族略》載:“得姓受氏者,有三十二類”、三個基本來源是“以國、邑為氏,以字、謚為氏,以官、職為氏”。姓氏隨著漫長的社會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考證,今天的高姓主要有五個來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高姓人口數居全國第15位。 一、出自姜姓 炎帝之后 源于春秋時的齊國,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姜太公的六世孫齊文公之子被封于高(有稱今山東鄒平東北部、也有稱今河南禹縣),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單人旁的xi)與齊襄公的弟弟小白是好友。齊襄公后來被公孫無知所殺,于是溪聯合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內亂,誅殺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恒公。桓公繼位后,為表彰溪的功勞,便允許他以祖父的字為姓,自此得姓高。此得姓之記載,亦可見《廣韻》。 高姓在齊國得姓后,世世代代相繼擔任齊國的上卿之職,是齊國著名的官族之一。至東漢時,其裔孫高洪出任渤海郡太守,任滿后舉家留居渤海郡 (tiao)縣(今河北景縣),子孫中名賢相繼,進一步光大了先祖的基業。以致后人在論及高姓郡望時,無不首推渤海 縣。 二、出自姬姓 黃帝之后 高姓來源之一相傳出自西周王族周公之后,出自姬姓。史稱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數傳至魯惠公,有子名祁字子高,史稱公子祁或公子高。其后代遂以公子祁的字高為姓。 三、源于上古 高元后人 《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宮室”,相傳高元是為黃帝造高樓的建筑工匠。據某些譜書記載,高姓的來源之一是高元的后人。古代建筑以高為尊貴,高元筑高樓技藝高超,子孫引以為榮,遂以高為姓。 四、出自鮮卑 改姓為高 相傳出自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部,據《魏書》記載:十六國之一的后燕國王慕容云祖父慕容和,稱其是上古時期華夏族部落首領顓頊高陽氏之后。因此以遠祖的名號為姓,由慕容氏改姓高氏。高云,在位三年。此后,其后人中便有一支以高為姓。 據《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姓高名洋,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人,改漢姓元,因有功于北齊,高洋賜姓高,其后遂為高氏。 北齊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為高氏所養,又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其后成為望族。 另傳,有高氏出自鮮卑拓跋部,由樓氏該為高氏。 五、出自高麗 改姓為高 相傳出自高麗族,高麗族的羽真氏、婁氏,進入中國后,改為高氏。《通志·氏族略》有“羽真之為高、楚婁亦為高”,“是婁氏該為高氏”的記載。 高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渤海(今河北景縣)、遼東(今遼寧義縣西)、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西北)、河南(今河南洛陽東北)、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南)、有繼(待查)等郡望堂號為世人所知。
7.請教高姓的來源
高姓起源參考之一 高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五大姓,總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臺灣排名第二十九。
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時齊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孫齊文公赤,有一個兒子被封在高,稱作公子高。
公子高的孫子溪,是齊國的重要大臣。他因為和管仲一起平定內亂,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有功,被齊桓公允許他用祖父的字為姓,從此姓高。
高姓有許多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比如說,十六國時期,鮮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為高;鮮卑拓跋部的樓氏,也有人改姓高;高麗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
據考證,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東得到了很大發展,唐代時,高姓曾兩次進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間,遷徙到臺灣。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遼東,廣陵,河南,漁陽,有繼,京兆,晉陵,安平等。
高適,唐朝詩人,德州(今河北景縣)人。他年輕時貧寒潦倒,后來從軍邊塞,晚年才官居高位。
由于他熟悉軍事生活,因此他的詩多反映當時邊地形勢和士兵疾苦,與岑參同為著名的邊塞詩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參考之二 高姓最早出現在古黃帝時期。據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官室。”
《竹書紀年》:黃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鄭。
這說明上古時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兒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
公子高的孫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清朝張澍《姓氏尋源》云:魏龍驤將軍、營州刺史高貞碑銘云:其先蓋炎帝之苗裔,昔在黃唐,是為四岳。
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呂尚佐周克殷。俾侯齊國,世世勿絕,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還有一部分屬其他姓氏改姓。《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姓高名洋。
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人,改漢姓元,因有功于北齊,高洋賜姓高,其后遂為高姓。”《魏書》又載:“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鮮卑族,自稱高陽氏后裔,遂改姓高,名高云(亦在河南)。”
據有關資料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復姓是樓氏改為高氏。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為高氏所養,又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姓,其后成為望族(見《中國姓氏起源》)。
東漢時,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縣(河北景縣),為當時望族,于孫傳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為郡號。高洪的四世孫高褒為太子太傅。
高褒的孫子高承為國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大族。
后來,高洪的后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醫士高壽覺遷日本長崎。
壽覺的兒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屬渤海高觀之后,故改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衛,成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號稱“日本才子”。
(見《炎黃源流史》) 揚州廣陵郡三姓有高氏(后來十一姓也有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戰國時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廣州),自稱齊園高氏之后,此后在廣東發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校去福建開辟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參加;唐僖宗時,又有高氏入閩,傳六世至高鑌、高鎰、遷居安平(福建晉江安海鎮),其后裔再遷至南安埕邊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還有高氏一支,早在漢末時由隴西南遷至滇中,成為白蠻大姓。宋紹圣元年,高升太奪取大理國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
傳于高太明,于紹圣三年,又將王位還給段氏,仍被封為中國公,自立年號,世為大理國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后裔歷經元、明、清數代均為云南土司。
《土官底簿》記載:楚雄土知府高政,傳妻及女高冬梅。還有鶴慶軍民土知府高隆, 明洪武十五年歸附,傳子高仲將、孫(高)興;興弟寶結,寶結子(高)倫。
又有鶴慶府土千夫長高海,其先人高賜,元土千戶。高海于明初歸附,為千戶長,九傳至(高)玉,玉子藩臣,世襲指揮僉事。
再傳至高應星,即裁撤。又有北勝州土判官高亮,明洪武十六年任。
傳子琳、孫瑛、曾孫慶、廣,廣子珍。 廣東梅州《客家姓氏淵源》中的“高氏淵源”里記:“漢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十一世裔孫高柴,唐贈共伯,宋封為供城侯,此為高氏‘供侯堂’號之來由。
其祠聯是:供侯世德,渤海家聲。閩系高氏以高柴為大始祖。
柴之裔孫高曠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隨晦庵(朱熹)講學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曠之子譚,生子三:嶷、嵬、歧,嶷居閩之龍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輝、文章。
文輝遷居寧化縣石壁村,生子一:(名)十郎,……元貞二年遷居上杭勝運里,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后裔遷居廣東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后裔多遷居四、贛各地。”
綜上述得知,高姓根在河南,望在渤海、漁陽、遼東、廣陵。隨著朝代變遷。
高姓不僅遍布全國各省市,而且還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在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有14人,曾建立過北齊、燕、荊南政權。
其中,東魏時高洋代魏自立所建的北齊,歷進28年;隨末農民起義軍高。
8.高姓的起源
相傳炎帝神農氏生于姜水,以姜為姓。
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 姜子牙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于齊國。
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
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
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
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
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
因此,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