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炒茶的工序有哪三點
炒青
蒸青
烘青
從采摘開始:
工序 (一) 發酵
茶青采下后,首先要讓其「發酵」,這樣茶的顏色、香氣、滋味才會形成。茶的發酵只是放在空氣中任其「氧化」,并不需要填加任何物質。
工序 (二) 萎凋
茶青發酵前必須先「萎凋」,就是讓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因為茶青如果很新鮮,空氣中的氧無法進入葉細胞中產生「氧化」。
消失一部分水分還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放在室外的所謂「日光萎雕」,一個是放在室內的所謂「室內萎雕」。
讓陽光曬一下,可以使制成的茶在香味上顯得比較「高頻」,像個性「外向」的孩子(如烏龍茶類);如果只有「室內萎雕」,那茶的香味就會顯得比較「低頻」,像個性「內向」的孩子(如綠茶、紅茶)。
工序 (三) 靜置
茶青搬到室內繼續從事「室內萎雕」后,先要「靜置」,讓水分補充至葉緣部分
工序 (四) 攪拌
然后「攪拌」(也稱浪青),促使水分繼續從葉緣的水孔與葉底的氣孔發散。從此靜置與攪拌交互進行,直到葉子的每一部分細胞都消失所需的水份。攪拌一次次從輕到重,后半段的攪拌還藉葉子 的相互摩擦促進發酵的進行。
工序 (五) 發酵
發酵在制茶上有三大功用:第一是發酵會讓茶青變紅,發酵越重,顏色越紅。這種現象在茶干的外觀與泡出的湯色都是一樣,所以喝茶時,只要看茶湯的顏色,偏綠者,就是發酵輕,偏紅者,就是發酵重。
發酵的第二個效用是香氣的改變:不發酵的茶,其香型是屬于「菜香」,如青茶一把,熱水燙過的香;輕發酵的茶,會從菜香轉化成「花香」;重發酵的茶再轉化成水果成熟以后的香,俗稱「熟果香」;全發酵的茶則變成「糖香」。
茶湯的顏色與香氣是同步變化,菜香的茶是接近綠色,花香的茶會變成金黃色,果香的茶則變成橘紅色,糖香的茶就變成紅色了。
發酵的第三個效用是滋味的改變:發酵愈少,制成的茶愈接近自然的風味;發酵愈多,愈接近人工的味道。所以紅茶常被拿來調味,綠茶較少這樣做,就是這個道理。
工序 (六) 殺青
茶青發酵到我們需要的程度,要以「殺青」停止發酵,所謂殺青,就是利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的進行。
殺青有三種方法,一是用炒的方式,稱為「炒青」,二是用蒸的方式,稱為「蒸青」,三是用烘的方式,稱為「烘青」。
工序 (七) 揉捻
殺青過的茶青,要經過「揉捻」,把葉細胞揉破,并揉成卷曲的樣子。因為不揉破葉細胞,茶的成分不容易沖泡出來;不揉成卷曲的樣子,茶葉一片片的,不容易保存。
揉捻的輕重也塑造了茶不同的風味,輕輕一揉便罷的茶,茶性顯得比較年輕活潑,重揉的茶,茶性會變得比較老成持重。所謂「重揉」就是揉捻的時間長,而且施以比較重的壓力與較高的溫度。
重揉捻的一個方法稱為「包布揉」,將初揉過的茶青用布包起來再揉,一面揉一面縮緊袋子,甚至于一面揉,一面烘焙,這樣制成的茶就像歷經風霜的長者一樣,喝來茶性一定顯得「老練」。鐵觀音茶就是經過這樣歷練出來的。
工序(八)分裝
就是包裝起來。再然后,就進入商品流通流域,被茶客買回去喝了。
2.怎樣炒茶,請把步驟一一說明
1.(工藝簡介)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扎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
2.(炒茶方法)
炒茶當地茶農概括為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鉆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著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卷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鉆到把內竹枝內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7386634,有利于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里。這樣反復操作,使葉子吞吐于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后揉捻的制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干,即可出鍋。
3.(炒青)
炒青是一個術語,是指在制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并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制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