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傈僳族刀桿節的節日起源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桿節中主要的習俗表演活動,它再現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嶺的生活經歷及攀藤負葛的艱苦卓絕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傳統習俗活動。
刀桿節,相傳是紀念一位對僳僳族重恩的古代漢族英雄:明代兵部尚書王驥受朝廷派遣,率兵馬到云南邊陲僳僳族居住地區部署軍民聯防,平息叛逆,收復被侵占的土地,在當地百姓的配合下,趕走了入侵的敵人。為了使邊境民富兵強,他帶領僳僳青年習武練勇。
后來皇帝聽信讒言,毒死王驥。僳僳族人民把這位英雄獻身的忌日定為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刀桿節,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儀式,表達愿赴湯蹈火相報的感情。
僳僳族刀桿節,僳僳語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境內的僳僳族以及彝族的傳統節日,節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 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刀桿節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簡短概括艾糍的來歷
廣東客家人的風味小吃——艾糍的來歷
在廣東英德青塘鎮,每到清明掃墓,家家戶戶的祭品中除了香、紙、神燭、三牲豚肉,“艾糍”是必不可少的祭品,這是兒時最清晰地記憶。。 春分至清明前后,陽光明媚,春風和煦,正是苦艾嫩綠嫩綠的時候,家鄉的人門開始采嫩艾做艾糍了。。艾糍是青綠色的,內部的餡五花八門:椰菜、筍、豬肉。圓的主要是花生糖、黃豆糖、芝麻糖。糍的形狀像古時候織布的梭子,因此又叫“梭子糍”,不過后來有了圓形糍,于是梭形和圓形就是艾糍的基本形狀了。艾糍,以前是客家人掃墓時必備的糕點,否則視為不孝。
相傳古時候,英德青塘鎮馬嶺黃姓的先人,叫黃仲五郎,是個法師,和當時的青塘滑石水盧姓先人盧仲五郎、回龍鎮丘屋丘姓先人丘民一郎,三個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友一起學法(各有故事傳說),都是學“師爺教.”..
一次,黃仲五郎到很遠的梅州去交流法事(舊時神壇社廟的落成和進火開光等迷信活動都要做法事,本地人叫“調師爺”),回來時在距家幾唐路(客家一唐路就是現在的10里路的路程)的荒野上死了,有個路過的外地人認識他,于是急忙來報信。家里人接到消息,抬著棺材來裝殮,這時,正是清明前后,苦艾遍地嫩綠嫩綠的,家人在指路人的帶領下趕路。
當他們來到尸體旁時,個個都驚呆了。無數的螞蟻在忙碌著,躺在路邊的黃仲五郎,除了他的臉,其余部分被螞蟻叼來的泥覆蓋住了。臉色還沒有走。他們燒了香,擺好祭品,向尸體跪拜,又向天神跪拜,感謝螞蟻的恩德,沒有被太陽暴曬。
安葬完畢,為了感謝螞蟻,家人決定,采摘苦艾做艾糍,到五郎死的地方去,感謝那兒的螞蟻。并且許諾,后輩子孫每年都要做艾糍,以紀念螞蟻的恩德,給五郎掃墓時,一定帶上艾糍。清明掃墓做艾糍,掃墓一定要有艾糍,逐漸成了左右鄉鄰的固定習俗。
有一年,黃家的后輩給五郎掃墓時,燒著了香,擺上祭品,可是沒有艾糍,突然,天變黑了,電閃雷鳴,非常嚇人,又刮風,把祭品給吹掀了,不得不改變掃墓日期。
直到今天都不敢違背許諾。
艾:微苦,溫性,有香味,有抗菌除濕功效,凡虛寒的男女都可用,可與其他中藥配伍用。
有興趣的朋友就嘗一嘗這種特殊的綠色青塘小吃,既解饞又保健的。
3.刀桿節是不是苗族的節日
刀桿節”,是云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體育節日。時間是農歷二月初八。刀桿節由來于一個傳說,紀念明朝時期體察邊民疾苦的兵部尚書王驥。由來于一個傳說: 明朝時候,朝廷派兵部尚書王驥來邊疆安邊設卡。王尚書到職后,體察邊民的疾苦,積極幫助傈僳族人民發展生產,使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受到傈傈族人民的愛戴。后來,王尚書遭奸臣的誣告,被調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塵宴上,王尚書被奸臣用毒酒害死。當這個不幸的消息傳到傈僳山寨時,氣得人們摩拳擦掌,為了給王尚書報仇。傈僳族人民決定將五尚書遇害的二月初八定為操練武功的日子。 在傈僳族中,“刀桿節”的習俗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相傳,明代外族入侵云南邊疆,朝廷派出兵部尚書王 驥帶兵前往御敵。王驥到達滇西北后,依靠當地傈僳人 民團結戰斗,很快地驅逐了入侵者。二月初八,王驥奉旨回京,不幸在途中被奸臣害死。為了紀念這位反抗外 族入侵的人物及在戰斗中犧牲的人,傈僳族人民決定將 這一天作為“刀桿節”,由此沿襲,逐漸形成一種傳統 的體育活動。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來到“刀桿節”會場,觀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動 。 幾聲火槍響過之后,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桿表演者)為眾人表演“跳火 刀桿節
舞”。他們上身裸露,光著 腳,模仿各種禽獸動作,在一堆一堆燒紅的木炭上,來回跳動,還不時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圓渾的火球在手中 翻滾、搓揉,而他們卻毫不在意。經過火的洗禮,意味 著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種災難。 會場中央,矗立著二根約20米長的粗大木桿,木 桿上綁有36 把鋒利的長刀,刀口向上,銀光閃閃,形成一架高得讓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們敬畏擔憂之時,上刀桿必不可少的祭祀開始了,幾個穿著紅衣裳,頭戴紅包頭,光著腳的勇士,健步來到刀桿下,跪在一幅古 代武將畫像前,然后雙手舉杯過頭,口中念念有詞,接 著將酒一飲而盡。然后,他們縱身躍起,輕盈敏捷地爬 上刀桿,雙手握住刀口,雙腳踩著刀刃,魚貫而上。 最先爬上頂端的人,還要作高難度倒立動作,燃放 鞭炮。幾千名觀眾仰首觀望,不時爆發出陣陣喝彩聲。 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桿節”,已被有關部門正式定為傈僳族的傳統體育活動。相傳是紀念一位對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漢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這位英雄獻身的忌日定為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儀式,表達愿赴湯蹈火相報的感情。刀桿節這天,幾名健壯男子先表演“蹈火”儀式。他們赤裸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種絕技。 刀桿節
第二天,他們把磨快的36把長刀,刀口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從快刀刃口攀上頂端,并在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項驚險的傳統祭奠儀式,已演變為傈僳族好漢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
4.四知堂的來歷和簡潔
四知堂bai 楊姓堂號,出自東漢名士楊震,公元 108 年(東漢永初二年)春,他調任東萊太守的時候,路過昌邑,身為命官的楊震,昌邑縣令王密是他du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并帶金十斤作為禮物。雖然東漢時的一斤只相當于今天的250克左右,但金十斤也相當于今天的五斤金,等于好幾根金條了。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zhi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關照。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dao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回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其后人以此為堂號。
四知堂精神:“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四知堂精神起源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5.求瑤族盤王節的來歷(要簡潔
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行,盤王節是為紀念瑤族的祖先盤王的節日,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高辛與另一個皇帝爭天下,高辛皇思之無計,欲求能人幫助。
便貼出告示,榜諭有能殺敗對方皇帝者,即招為附馬。忽有一天,一條狗偷偷撕下告示,偷偷地走到對方皇帝那里,把高辛的告示獻給皇帝。
皇帝非常感激,感謝犬報此信,加強了防范。從此,皇帝把狗留在身邊。
此狗亦非常懂人性,不離左右。并百般討好滿朝文武百官,搖頭搖尾。
博得了皇帝和文武百官的信賴。如此三年之久,皇帝把它當親信,連睡覺也要把它帶到房內。
一晚,當皇帝睡熟時,龍犬卻一躍上床,把皇帝的咽喉咬斷,皇帝還沒喊出聲便死了。接著,龍犬咬斷皇帝的脖子,含著皇帝的頭逃出皇宮,來見高辛。
高辛大喜,欲招為附馬,但見它是犬類,有些不愿意實踐自己的諾言,把女兒許配給它了。高辛的女兒說,它為你殺害了勁敵,是個大功臣。
你貼的告示說話要算數。我和犬雖然不能結為夫妻,但我愿與它共同生活。
高辛同意了女兒的意見,便把女兒許配給了龍犬。在共同生活中,龍犬精靈之氣,使高辛的女兒懷孕,生下六男六女,這就是瑤族十二姓人的由來。
6.寒食節的簡短由來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擴展資料:
節日習俗
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后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