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影觀后感:『艋舺』
[電影觀后感:『艋舺』]這部電影反反覆覆的看了好幾遍*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只要看過這部電影都會朗朗上口的一句臺詞當下或許會覺得這句臺詞非常的帥氣沒錯~我就是非常的有義氣!尤其當自己正處于放蕩階段的少年們這句臺詞真的是相當適合用在自己身上但我覺得這不是一句能夠代表這部片的經典臺詞而是最后灰狼(鈕承澤)對蚊子(趙又廷)所說的這么一段*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要往哪個方向倒xyz資訊工坊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后遍體鱗傷我才知道我們原來都只是草*所謂時代的變遷~并不是你我所能阻止你也以為自己是風嗎?認為大家都臣服在自己的腳下正如草倒向風所吹的方向般的順應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都是被順從終究是要因應這環境而改變我們都是這社會上的一根草xyz軟體補給站能改變的有什么?或許我們每天不斷的再改變到頭也是為了順應這個社會電影里頭所表達的正是艋舺的改革拳打腳踢的黑道將被*槍*取而代之所認為的黑道混的是「友情?」、「義氣?」還是「利益?」! 〔電影觀后感:『艋舺』〕隨文贈言:【人生舞臺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愿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
2.求有關艋舺影評
《艋舺》有兩個關鍵詞——意義與義氣。
初入江湖的蚊子曾經想探求黑道生活的意義,兄弟卻告訴他“意義是三小,我們講的是義氣!”這句話成為了始終伴隨蚊子的困擾,而五兄弟未來的人生也注定在意義、義氣所造就的重重悖謬中展開。 氣質敏感、天性善良的蚊子對于意義與義氣有著堅定的信念,在他看來意義就是家的感覺、安全感,而義氣則是為捍衛那些給自己這些美好感覺的人,比如說艋舺的黑幫大佬GETA。
蚊子的最大悲劇在于他的認識理想而又單純,卻偏偏被置于一個充滿錯綜復雜恩怨情仇的世界中——與心懷叵測的和尚是患難與共的兄弟關系、與外省人灰狼是無法改變的父子關系、卻又在灰狼的死敵GETA那里真真切切的享受著父愛的溫情。對于自幼缺少父愛、飽受欺凌的蚊子而言,兄弟情、父子愛無疑是他夢寐以求的東西。
你可以想象為什么當初他會在對其意義充滿迷惑的情況下,義無反顧的踏上了黑道?與其說是多彩的江湖生活讓他心馳神往,不如說是他的四個兄弟所表現出的醇醇的兄弟情讓他欲罷不能。但這江湖生活給了他想要的一切,卻注定要以同樣迅捷的速度終結一切。
《艋舺》應該是一部主觀色彩極強的影片,正是因為這種主觀性,在不同人的眼中世界便呈現出不同的樣子。比如說在蚊子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簡單美好的,兇悍的對頭、血腥的打殺很快就可以淡忘、妓女小凝面頰上巨大的胎記可以用長發輕易地掩去,剩下的就是夕陽般溫軟明亮的生活。
如果要給蚊子的生命貼上一個標簽,我想該是那飄溢在艋舺街頭的烤雞腿的香氣。與蚊子相比,似乎和尚的內心世界更加單純,單純到他的眼中永遠只有那個叫志龍的人。
或許這就是最大的悖謬所在——他一心想一勞永逸的為自己心中唯一的關切掃除一切潛在的危機,卻鬼使神差般的在不歸路上越滑越遠。實際上和尚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有著清醒的認識,在他極力勸阻蚊子停止報復行動,遠走菲律賓的努力中,他自己何嘗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這種無力、無奈感所激發的悲哀倒在其次,最讓和尚倍感孤獨與無助的是他所做的一切并不為志龍所知、不為他的兄弟們所知。
從這種意義上說,和尚從來沒有在他的兄弟中擁有過真正的話語權。他不可能在任何人面前、在任何時候表達自己對兄弟志龍的那種模模糊糊、奇奇怪怪的感情。
槍殺志龍的父親GETA的事情敗露之后,他更是沒有機會向人說起自己一切行為的動機。當他讓認識到事情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料之際,和尚陷入了空前的絕望。
可能正是這無邊的絕望,讓他突然領悟了生活的意義——讓你牽掛的人知道,你會為對方做一切。影片對這種情愫所進行的處理模糊而又晦澀。
但是無所謂,你可以把他理解成兄弟間的一切抑或其他。“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和尚的表白簡單到蒼白,但是于他而言卻是肝腸寸斷、杜鵑啼血。
至于太子志龍,他不需要想蚊子那樣善于感觸、不需要像和尚那樣沉郁、也不需要想白猴那樣孔武,甚至不需要像阿伯那樣平庸。因為不要忘記了他們五兄弟是一只拳頭的五根手指,因為他們是只講義氣的兄弟。
所以他們可以原諒志龍在兄弟遭受懲罰時的沉默、在困難面前的畏縮。如果要為白猴的死做出一種解釋,我想那就是因為他是志龍的義氣兄弟,五個人中必定會有一個人做出這種選擇。
灰狼說過一句話,“風朝哪個方向刮,草就向哪個地方倒。年輕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風,等到摔得遍體鱗傷,才知道自己不過是草。”
我想蚊子、和尚、白猴就是把自己當做風的人,而志龍、阿伯卻是愿意把自己當成草的人。志龍是天子的天然地位使然,而阿伯卻是智慧使然。
所以他們成為僥幸存活者。這或許又是個不大不小的悖謬。
當然,這并不是《艋舺》的全部,影片在極力地試圖穿透灰暗的視覺障礙,表達對真愛的極端肯定。紛亂如艋舺,卻也并非人間地獄,它也能時常掠過縷縷人情的幽香;倉皇如和尚,卻也并非心灰意懶、冷漠無情,在他冷酷決絕面孔的背后分明躲藏著一顆對友情充滿留戀與神往的心;墮落風塵如小凝,并沒有在肉體交易的歡床上徹底的沉淪,而是在痛苦的煉獄中孕育著希望。
如果冥冥中真的有我們無法左右的力量,我們將注定會如同微塵一般被他隨意拋灑。那么生命的意義在哪里呢?當奄奄一息的蚊子向和尚伸出雙手,終于迎來和尚溫暖堅實的懷抱,當小凝躺在丑陋嫖客的身下,追憶著和蚊子那場隨風化去的約定……。
3.求有關艋舺影評
艋舺影評我看《艋舺》是因為鈕承澤。
起初對臺灣當紅偶像演黑幫片抱懷疑態度,不過看后發現導演的作用真的可以發揮到最大,即使是演技稚嫩的偶像,只要善加利用也能達到理想效果。相比之下,如今的香港電影實在缺乏朝氣。
香港黑幫片名震江湖,但杜琪峰麥兆輝等幾位大導演如果不用劉青云劉德華黃秋生那一干老戲骨,恐怕拍不了片。老戲骨們確實是質量和票房的保證,但看多了難免視覺疲勞。
據說這是因為香港娛樂圈長期被黑道把持,新人出不了頭的緣故,這是題外話了。亞洲黑幫以日本、臺灣和香港勢力最大。
以前看《古惑仔》的時候就覺得穿著木屐懷揣短刀但又喜歡唱臺語歌的臺灣黑幫很有意思。《艋舺》是一部臺灣本土的青春黑道片,我個人認為可以和當年香港的《古惑仔》系列比肩。
作為黑幫片,它的劇情設置并不是很牛B,但是作為一部青春片,它絕對夠份量,不是那種無病呻吟玩玩小叛逆的白癡片。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多角度的刻畫,內心戲的演繹很多。
相比之下阮經天是幾人中演技最好的,把和尚性格中的沉穩細膩偏激陰狠都表現出來,趙又廷比較生澀,從他第一個鏡頭流著淚打人時就感覺味道不對。所幸的是他演的是內心單純一根筋的角色,演技差一些并不影響整體效果。
這是一部地道的臺灣本土電影。(臺灣人不說“地道”,他們說“道地”。)
它除了年輕人的打打殺殺兄弟義氣之外,還包含了臺灣特定的文化。首先來說艋舺這個地方,它是臺北最早的街市,繁華的商業區,風云際會的碼頭,其地位大概相當于香港的廟街。
臺灣曾經被日本統治了50年,到1945年為止(日本投降)。之后臺灣經歷了幾年“無父無母”的狀態(大陸在打解放戰爭),直到國民黨撤退去了臺灣。
所以,在艋舺這個臺北最古老的街市,既保留了閩南地方文化,比如片中廟口所在的清水祖師廟,又保留了日據時期的殖民地文化,喜歡看日劇的人一定覺得寶斗里紅燈區非常像日本江戶時代的“游廓”吧!而“外省人”對于臺灣本土居民而言最陌生,讓他們感到不安,本能地排斥。我從看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才聽說“外省人”這個詞,它指的就是1949年后隨軍來到臺灣的那批人。
在《艋舺》這部片中,本土黑幫對抗想奪取艋舺管轄權的“外省人”黑幫,也反映出臺灣本土居民對于“外省人”的戒備和敵視。此片中出現了不少臺灣俚語,我百度了一下列個單子,會對理解電影有幫助。
片子開頭蚊子被狗仔一伙追趕時,志龍一伙在喊西巴拉。西巴拉是臺灣人玩骰子時喊的,丟的時候才有氣氛。
他們笑被人追打的蚊子是“衰尾道人”,臺灣人稱衰到一定程度的人叫衰尾道人。“不要裝肖”的意思是不要裝瘋。
閩南語的“瘋”叫作“肖”。他們常說,意義是三小。
“三小”是“什么”的意思,含有反問挑釁的口氣。蚊子問和尚要不要再去買魷魚羹,阿伯笑他天兵。
“天兵”的意思是菜鳥,搞不清狀況。阿伯嘲笑和尚不近女色時唱了一首《玲瓏塔》。
玲瓏塔本是北京童謠,在1977年被香港的徐小鳳變成一首流行歌曲來演唱。《艋舺》的故事發生在1987年,志龍和女朋友商量看的電影《致命的吸引力》和《A計劃續集》都是當年上映的大片。
泡溫泉時白猴說灰狼的手下都很訓練有素,阿伯說他“靠腰”,靠腰是哭餓,意思是哭喪著碎碎念。GETA大的GETA,是日語“下駄”的發音,意思是木屐。
GETA大當年以用木屐夾武士刀出名,每天都穿木屐。MASA大的MASA是日語中的“雅"或是”正”,男人常用的名字。
文謙在橋下對和尚說,MASA大整天穿的PARIPARI,是日語的ぱりぱり,嶄新的意思。他說GETA大的頭在CONCRETE,我想他說的是日語外來語的コンクリート(混凝土),文謙應該不是會講英文的人。
(笑)他們在日式料亭里唱的第一首歌是《山頂黑狗兄》。這首歌的原唱是洪一峰,洪一峰在1957年給1937年的日本歌曲《山の人気者》填了閩南語的詞來唱,后來這首歌也被庾澄慶等人多次翻唱。
他們唱的第二首歌是蔡秋鳳的《心事誰人知》,很襯和尚當時的心境。和尚左手戴的白珠子叫硨磲,是貝殼做的,佛教七寶之一。
片尾他爸爸念經時拿的那串佛珠是黑曜石,水晶中的一種。兩種都有辟邪之用。
片中GETA大代表的傳統黑幫要求手下必須在山上修習長短兵器,并強調“槍是下等人用的東西”。蚊子在被和尚的手槍所傷時重復了GETA大的話。
這讓我很自然地聯想到日本在黑船叩關之后的那段歷史。新選組堅持用武士刀對抗洋槍洋炮,幾乎全軍覆沒。
他們對武士刀的執著代表著對舊時代難以割舍的情懷和對傳統的誓死捍衛,正如宣稱“槍是下等人用的東西”的GETA大。若是香港黑幫大哥,一定不會因自己用槍而感到羞恥吧!在看《艋舺》的同一天,我碰巧看了一部老港片《江湖告急》。
相比之下它們有個很有意思的特點,臺灣人跑路首選日本,香港人跑路首選英國。香港是中國被英國霸占后生的,臺灣是中國被日本霸占后生的,對于母親而言這是屈辱的歷史,但對于孩子而言,不管撫養權歸誰,他都是個混血兒。
在漫長的文化融合過程中,“認賊作父”,萌生出難以斬斷的羈絆是在所難免。所以陳果拍了97三部曲,侯孝賢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