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姓起源簡短
黃
一.尋根溯源
(一)少皋曾孫臺駘之后:臺駘是少皋的曾孫,因治水有功,顓頊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國號黃。周初,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二)伯益之后: 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后裔有封於黃國。
(三)陸終之后:一.陸終長子樊的長子南陸公,食采江夏,賜姓為黃。二.陸終次子惠連受封於黃國,以國為氏。
(四)仲衍之后:陸終長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隱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時高為車正,號曰仲衍,伊尹嘉其賢,以孫女妻之,是為開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賜姓黃。
2.黃姓起源簡短
黃一.尋根溯源 (一)少皋曾孫臺駘之后:臺駘是少皋的曾孫,因治水有功,顓頊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國號黃。
周初,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二)伯益之后: 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
后裔有封於黃國。(三)陸終之后:一.陸終長子樊的長子南陸公,食采江夏,賜姓為黃。
二.陸終次子惠連受封於黃國,以國為氏。(四)仲衍之后:陸終長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
昆吾君隱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時高為車正,號曰仲衍,伊尹嘉其賢,以孫女妻之,是為開姓始祖。
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賜姓黃。
3.黃姓氏的起源
黃姓起源于中國的北方地區,后遷至中原地區并建立黃國。黃國被楚國滅后,部分族人開始南遷。宋朝之后,黃姓廣布到湖北、陜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
主要來源如下:
1、源自嬴姓,以國名為氏。
①可追溯到帝舜時代的東夷部落首領伯益。伯益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黃氏者,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②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 。少昊金天氏后裔臺駘,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于汾川。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
③遠祖可追溯到遠古掌火之官吳回之子陸終。陸終后裔在周代時,被封于黃地,建立了黃國。黃國后來被楚國所滅,其后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以國名為氏,稱為黃姓。
2、源自官位
①出自遠古伏羲的下屬之官黃龍師。黃龍師,亦稱黃龍、黃師、黃中官、龍師等,是伏羲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龍師之后裔子孫,有的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龍氏,后簡稱為單姓黃氏、龍氏等。
②出自遠古黃帝下屬之官黃云。黃云,是黃帝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云之后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云氏,后簡稱為單姓黃氏、云氏等。
3、源于改姓而來:
①其他姓氏改為黃姓:上古時候,黃、王同音,因此有的王姓改為黃姓;還有其他原因改姓黃的:如陸姓、巫姓、吳姓、金姓等。
②回族改黃姓:今回族黃氏,是少數蒲氏回族人為避元朝誅殺之禍而改為黃氏的。
③滿族改黃姓:滿族吳扎拉氏,發源于寧古塔,人數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漢姓,即黃氏、紫氏、紅氏、白氏。
黃姓的得姓始祖是陸終,吳回之子。周代時,其后被封于黃地,建立了黃國。后被楚國所滅,后代以原國名為氏,并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擴展資料
當代,黃姓人口近270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2%,排在第7位。廣東省為黃姓人口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黃姓總人口的19.5%。在黃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東、四川、湖南三省,大約占黃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廣西、福建、江蘇等。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以北少黃姓、以南多黃姓的分布局面。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黃姓
4.黃姓氏的由來
1、出自贏姓,為陸終的后裔。相傳伯益為部落首領的時候,顓頊的曾孫陸終的后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了黃國,公元前648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這一支黃氏,后成了黃氏族人的主要來源,史稱黃氏正宗。均為河南黃氏。
2、出自贏姓,為金天氏少昊裔孫臺駘的后代。臺駘在顓頊時受封于汾川,其裔孫在春秋時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黃國被晉國所滅,其后亦以國名為氏。這支贏姓黃氏,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山西一帶,是為山西黃氏。
3、賜姓為黃氏。相傳十三世石公因佐周有功,被賜為黃姓,后因散亂,復聚入武昌江夏,其子孫以黃為氏。
4、他姓改為黃姓。上古時候,黃、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為黃姓;還有其他原因改姓黃的:如陸姓改黃姓,巫姓、吳姓、金姓改黃姓等等。
5、出自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姓氏。武陵溪人、峒人和壯族等少數民族中,都有黃姓。他們都是戰國時期,南下加入到江南“蠻族”地區的黃國遺民的后代
5.黃姓氏的由來
由來: 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他的后代分為14個姓,其中的黃姓是他的后裔在商末周初時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后黃國被楚國滅后,其國人皆以黃為姓氏。
黃姓的另一支起源是遠古時從河南黃水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其所建的黃國,于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亡國后的黃姓人氏,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則被遷至今湖北境內。
后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名黃歇)被封于江蘇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在江蘇定居。自戰國后期以來,湖北武漢一帶一直是黃姓繁衍的中心。
漢代以后,由于做官等原因,黃姓逐漸向大江南北遷徙,尤其是在宋代,黃姓得到廣泛的播遷,發展到全國各地。 黃姓人才輩出,歷代都涌現出一些頗有建樹的人物。
如秦朝末年的黃石公;西漢丞相黃霸;東漢神童黃香;三國時有名將黃忠,黃蓋;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黃巢,他于875年起義,881年攻克洛陽,繼又于當年年底進入長安,做上了皇帝,國號大齊,但由于沒有根據地,起義很快便被鎮壓,黃巢自殺;五代有畫家黃筌、黃居 ;北宋有著名書法家、詩人黃庭堅;南宋末有思想家黃震;宋元之際有音韻訓詁學家黃公紹;元代有女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和書法家、音樂家、畫家黃公望;明代,農民起義領袖黃蕭養,女文學家黃娥;明清之際有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為三大儒之一;清代有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圍棋國手黃龍士,篆刻家、書畫家黃易,詩人黃景仁;近現代有作家黃人,革命家黃興等等。黃姓為我國第八大姓,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較高。
6.“黃”的姓氏起源是什么
黃姓 起源有八
源流一
黃氏源于嬴姓和姚姓, 黃姓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黃姓祖先之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后代就以姚為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后,其后建立黃國,后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從夏朝2148年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經歷1500年的古老黃國被楚國所吞并。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黃改丑氏、胡姓、曠氏、鄺氏、況氏、李氏、盧氏、潘氏、湯氏、田氏、王氏、伍氏、危氏、吳氏、余姓、周氏、張氏。
源流二
出自金天氏之后,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臺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于汾川,后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顓頊的曾孫陸終的子孫的封地黃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中國上古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五帝之一的顓頊與后來的黃氏有直接的血源關系。顓頊實際上是
上古的一個部落首領,號高陽氏,相傳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陽),曾任命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陸終始祖之
說相當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臺灣等省,氏學經典《元和氏纂》中明言:“黃,陸終之后,受封于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在以陸終為始祖之說
中,黃氏家譜中還出現了幾種與此緊密相關而又不盡相同的說法。
一是以陸終之子為始祖,如廣東《開平黃氏族譜》宋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的譜序說:“我黃氏,派出陸終之季子諱云者,軒轅黃帝七世孫也。”另一種情況是以陸終之孫為始祖,如《中國文化百科全書》“氏族”章所引臺灣《黃氏宗譜》以陸終長子昆吾之子高為黃氏一世祖。
源流四
出自他姓改為黃姓。上古時候,黃、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為黃姓;還有其他原因改姓黃的:如陸姓、巫姓、吳姓、金姓改黃姓等等。
源流五
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回族黃氏,是少數蒲氏回族人為避元朝末期“反色目”誅殺之禍而改為黃氏。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故而蒲氏回族人將“黃”字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氏。
黃氏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源流六
源
于官位,出自遠上古伏羲大帝下屬之官黃龍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黃龍師,亦稱黃龍、黃師、黃中官、龍師等,是傳說中上古伏羲大帝所設置的官名,為中官。
傳說,在伏羲為帝時,天上有瑞龍出現,因此伏羲以龍名任命屬下官稱。在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師者,長也,以龍紀其長官,故為龍師。春官為青
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中官為黃龍。百官各隸其部,以中官為首。”
黃龍師之后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龍氏,后省文簡稱為單姓黃氏、龍氏等。子孫建黃國。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遠古黃帝下屬之官黃云,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黃云,是傳說遠古黃帝所設置的官名,為中官。傳說,在黃帝受命時,天上有瑞云出現,因此黃帝以云
名任命屬下官稱。在史籍《集解》中記載:“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事也。春官為青云,夏官為縉云,秋官為白云,冬官為黑云,中官為黃云。”
黃云之后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云氏,后省文簡稱為單姓黃氏、云氏等。子孫建黃國。
源流八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的社會組織》記載:
滿族吳扎拉氏,滿語為Wudala Hala,新滿洲部族,發源于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人數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漢姓,即黃氏、紫氏、紅氏、白氏。
7.姓氏“黃”的起源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后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臺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于汾川,后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起源于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后裔。
8.“黃”姓氏來源
黃姓總體概述黃-百家姓排行第八,約有人口2899萬,占全國人口總數2.23%。
姓氏起源
關于黃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出自金天氏之后。臺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于汾川,后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起源于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后裔。
聚集地(遷徙分布)
黃姓最早的發源地應在金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黃國滅于楚之后,黃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今河北境),今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均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又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云夢縣東南一帶)。秦漢之時,黃姓已稱盛于長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黃姓大舉南遷始于西晉末年,因中原士族大舉南遷,使黃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廣泛。與此同時,黃姓已同胡、林、陳、鄭、丘、何、曾等八族遷入閩(福建),成為后來入閩的"八大姓氏"之一。經過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不斷遷徙和繁衍,黃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蘇、福建、廣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黃潛善,其九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以梅州居多,后發展成為廣東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開封,河南固始人黃建聯南徙杭州,后成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饒平、陸豐等地。宋元之際,黃氏稱盛于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臺灣,后來又有不少人播遷至海外。黃姓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臺灣黃姓僅次于陳、林,居第三。是明末跟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大軍而大量入臺的。到清代,福建和廣東等省來臺居住、據荒的人絡繹于道。
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蛋等少數民族。唐代以前黃氏已在嶺南、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中扎根。其中,為蛋民者,居于廣州沙南;遷到廣西黃洞者,叫黃洞蠻,大多為壯族;融入瑤族者,分布相當廣泛,居于廣西、廣東、湖南、云南、貴州的許多縣、鄉,以廣西居多。
堂號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夸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黃姓堂號還有"思敬"、"逸敦"、"敦睦"、"熾昌"等。"熾昌堂"以黃峭山公外八句詩末"熾昌"二字為名。
歷史名人
黃宗羲:明清之際杰出思想家、史學家。所著《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為中國歷史上系統的哲學思想專著,開辟了清代史學研究的風氣,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黃 慎:清代畫家。善畫人物,兼工花鳥、山水。為"揚州八怪"之一。
黃庭堅:北宋文學家。其詩與蘇軾并稱"蘇黃",開創了江西詩派。也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黃 蓋:三國時吳國將領。與周喻用苦肉計,誘曹操受降,用火破曹。
黃道婆:元初女紡織家。在海南島居住了三十多年,學習了黎族民間的紡織技術并加以改進和發明,晚年反歸故里,傳授紡織技術。
黃石公:秦朝末人,熟知兵法,曾于下邳圯(橋)上贈張良《太公兵法》。
黃 歇:戰國時楚相,因有功,被封為春伸侯,為戰國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