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家談寫春節的文章
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龔鵬程先生談春節文化1、只有中國人才過節;春節最重要的意義是涵養生機 龔鵬程:中國人過春節,我不知道可不可以展開講一小段。
我們現在把過年當春節,春節也很好,因為它概括了中國所有“節”的概念。全世界其實只有中國人過節,西方人不過節。
為什么西方人不過節?那耶誕節、復活節不是節嗎?不是的。節是指什么呢?指節氣,二十四節氣。
我把時間分成二十四個段落,一節一節一節,每一節它的陰陽變轉是不一樣的,所以這才有節的概念。西方的那些叫做“紀念日”,它是紀念某一個日子。
我們現在常常把過節跟紀念日混為一談,其實不是的。在中國來說,過節是剛剛講的,跟天地四時合其德合其序的這樣一個過程。
春節在這里面最為重要,一年之始,一年的開端。那么一年的開端,所以它蘊含了幾個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生,就是整個天地生氣,創造性,天地生化。如果我們講天地之德,天地有大德叫做“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人應該效法天地那樣具有無限的創生的力量,那么這個時候說“生”。
所以春天來了,它也是一個宇宙充滿了生機的時刻。所以過去大家會談到,春天的時候,春天來了你不能隨便去掏鳥窩,不能砍伐樹木,不能斫喪生機,草木生長的時候你不能去砍伐它,這是“養”,來養我們胸中的生意。
所以第一,春節我們應該跟天地結合,我們應該涵養生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2、春天是一元復始,要保持生命的莊敬第二,春天叫一元復始,它是一年的開端,儒家特別強調“元”跟“始”的概念。
元,“元亨利貞”,從元開始。“元”是代表一個開端,從開端這個時候我們要特別慎重,這樣一個一年的開端,它象征了我們對于一件事情,慎其始重其端這樣一個精神,我們在這一年中,都能夠讓我們保持生命——剛剛講那個“敬”,莊敬的敬。
這是春節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現在講春節,只著重在講春節回家看看、家庭團聚的意義,這個意義其實還是其次的,還是另外的。
剛剛講的這兩點恐怕是現在我們更應該重視它,或者恢復它的,提供這樣一個角度給各位做參考。謝謝大家。
二、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先生談春節文化與禮儀 彭林:歷史發展實際上可以說是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無限長的。但是它又分階段的,大的是社會史或者歷史學那種發展階段。
對于一般的老百姓來講,它是一個回歸年作為一個階段的。我們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古人他以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的。
所以太陽繞著地球轉的那個軌道,我們把它叫做回歸線,太陽繞著地球一圈叫做一個回歸年,那么它由于是個圓的,所以它在什么地方做起點都可以的。我們以前把冬至做起點,又回歸到冬至,這叫一個(回歸年)。
現在我們把正月初一作為一個起點,也可以的。這一個回歸年實際上是我們地球一年四季變化的一個周期,也是以前農業社會,播種,耕作,到收獲,秋收冬藏,這也是一個周期。
所以每一個周期結束的時候,我們需要整修,甚至一個家庭需要團聚,同時我們規劃一下未來,明年怎么樣。所以經過一年下來,全家人或者一個家族在一起,歡慶這一年我們所取得的成就,這一年得到的豐收,或者思想、生活上(的收獲)等等。
同時我們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就是“求吉”,吉祥,人都有這樣一個心理,來對來年有一個很好的期盼,這個時候經過休息以后爆發出一種新的活力。所以春節的文化,我們還是一個主題: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所以圍繞這個,以前比較困難的時候我們都是通過穿新衣服,像我們小時候穿新衣服,一開門什么都是新的,有這樣一種文化心理。1、春節最重要的文化內涵在寫春聯我們過年實際上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現象就是寫春聯,我覺得文化氣息,它一個極其重要的,就是通過春聯,我們來談去年和明年,就是迎來送往,辭舊歲,迎新春。
以前我覺得過春節最集中的是春聯,而現在春聯很少自己寫了,都去買了。買的春聯,大家甚至把它當做兩張紅紙,有點過年的氣氛。
我還是提倡我們家家戶戶自己寫春聯,動用自己的知識,來表達自己的這種心愿。如果說家家戶戶都能這樣做,而且互相能觀摩,互相能切磋,我覺得社會的文化水平會非常高。
我上中學的時候,我就記得我們大街小巷地走啊,家家戶戶的春聯都自己寫。我到現在還記得,有的甚至拿小篆寫的,有的拿隸書寫的,寫的好的春聯甚至能讓你一輩子都忘不了。
那時候,粉碎四人幫的時候,我就看到有的人家里的春聯,叫:“易”——周易的易——“易曰乾坤定矣”——世界經過動蕩以后定下來了,“詩云鐘鼓樂之”,這是用《詩經》里面的話。我覺得春節最重要的就是把春聯這個東西弄出來,春聯就是大家在語言文字上,表達上,所要期盼的未來,這是一個極其豐富的東西。
當然還有敲鑼鼓,我覺得這個比較層次不是那么高。2、拜年有禮數輩分有講究其實拜年是互相祝賀新年,中國人拜年特別強調輩分,就是晚輩和長輩。
現在我們說拜年,實際上嘴上“拜年了!拜年了!給你拜年”,這個都叫拜年了。其實拜年拜年,它一定要拜的。
晚輩跟長輩之間,不能用平輩的禮節。我們互相看到,就可以打個招呼,平輩之間這。
2.“名家”散文,寫春節的
1.老舍眼中的 “太平花”
長大了些,記得有一年除夕,大概是光緒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親在院中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高香燒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里,非常的白,緊接著飛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滅;先下來的滅了,上面又緊跟著下來許多,像一把“太平花”倒放。我還記著這個。我也的確感覺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間。——《老舍自傳》
2.胡適兒時的 大年夜
每年除夕我家中總有一大群討債的人,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廳的兩排椅子上滿滿的都是燈籠和債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灶神,壓歲錢等事,只當作不曾看見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門”了,我母親才走后門出去,央一位鄰居本家到我家來,每一家債戶開發一點兒錢。做好做歹的,這一群討債的才一個一個提著燈籠走出去。一會兒,大哥敲門回來了。我母親從不罵他一句。并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兒怒色。這樣的過年,我過了六七次。——胡適《四十自述》
3.沈從文憶 湘西過年
我生長的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
我照例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隨隊伍各處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燈的不僅要憑氣力,還得要勇敢。為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我們年紀小,還無資格參與這種劇烈活動,只能趁熱鬧在旁吶喊助威。因為始終能跟隨隊伍走,馬不離群,直到天快發白,大家都燒得個焦頭爛額,精疲力盡。隊伍中附隨著老漁翁和蚌殼精的,蚌殼精照例多選十二三歲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當,老漁翁白須白發也做得儼然,這時節都現了原形,狼狽可笑。
最后集中到各會館前點驗家伙散場時,正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福建人開的煙鋪,已經放鞭炮燒開門紙迎財神,家住對河的年輕苗族女人,也挑著豆豉蘿卜絲擔子上街叫賣了。有了這個玩燈燒燈經驗底子,長大后讀宋代詠燈節事的詩詞,便覺得相當面熟,體會也比較深刻。
——《沈從文文集》
3.各位學霸們,求名家談春節的文章兩篇800字,在線等,急啊
請采納,謝謝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龔鵬程先生談春節文化1、只有中國人才過節;春節最重要的意義是涵養生機龔鵬程:中國人過春節,我不知道可不可以展開講一小段。
我們現在把過年當春節,春節也很好,因為它概括了中國所有“節”的概念。全世界其實只有中國人過節,西方人不過節。
為什么西方人不過節?那耶誕節、復活節不是節嗎?不是的。節是指什么呢?指節氣,二十四節氣。
我把時間分成二十四個段落,一節一節一節,每一節它的陰陽變轉是不一樣的,所以這才有節的概念。西方的那些叫做“紀念日”,它是紀念某一個日子。
我們現在常常把過節跟紀念日混為一談,其實不是的。在中國來說,過節是剛剛講的,跟天地四時合其德合其序的這樣一個過程。
春節在這里面最為重要,一年之始,一年的開端。那么一年的開端,所以它蘊含了幾個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生,就是整個天地生氣,創造性,天地生化。如果我們講天地之德,天地有大德叫做“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人應該效法天地那樣具有無限的創生的力量,那么這個時候說“生”。
所以春天來了,它也是一個宇宙充滿了生機的時刻。所以過去大家會談到,春天的時候,春天來了你不能隨便去掏鳥窩,不能砍伐樹木,不能斫喪生機,草木生長的時候你不能去砍伐它,這是“養”,來養我們胸中的生意。
所以第一,春節我們應該跟天地結合,我們應該涵養生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2、春天是一元復始,要保持生命的莊敬第二,春天叫一元復始,它是一年的開端,儒家特別強調“元”跟“始”的概念。
元,“元亨利貞”,從元開始。“元”是代表一個開端,從開端這個時候我們要特別慎重,這樣一個一年的開端,它象征了我們對于一件事情,慎其始重其端這樣一個精神,我們在這一年中,都能夠讓我們保持生命——剛剛講那個“敬”,莊敬的敬。
這是春節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現在講春節,只著重在講春節回家看看、家庭團聚的意義,這個意義其實還是其次的,還是另外的。
剛剛講的這兩點恐怕是現在我們更應該重視它,或者恢復它的,提供這樣一個角度給各位做參考。謝謝大家。
二、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先生談春節文化與禮儀彭林:歷史發展實際上可以說是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無限長的。但是它又分階段的,大的是社會史或者歷史學那種發展階段。
對于一般的老百姓來講,它是一個回歸年作為一個階段的。我們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古人他以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的。
所以太陽繞著地球轉的那個軌道,我們把它叫做回歸線,太陽繞著地球一圈叫做一個回歸年,那么它由于是個圓的,所以它在什么地方做起點都可以的。我們以前把冬至做起點,又回歸到冬至,這叫一個(回歸年)。
現在我們把正月初一作為一個起點,也可以的。這一個回歸年實際上是我們地球一年四季變化的一個周期,也是以前農業社會,播種,耕作,到收獲,秋收冬藏,這也是一個周期。
所以每一個周期結束的時候,我們需要整修,甚至一個家庭需要團聚,同時我們規劃一下未來,明年怎么樣。所以經過一年下來,全家人或者一個家族在一起,歡慶這一年我們所取得的成就,這一年得到的豐收,或者思想、生活上(的收獲)等等。
同時我們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就是“求吉”,吉祥,人都有這樣一個心理,來對來年有一個很好的期盼,這個時候經過休息以后爆發出一種新的活力。所以春節的文化,我們還是一個主題: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所以圍繞這個,以前比較困難的時候我們都是通過穿新衣服,像我們小時候穿新衣服,一開門什么都是新的,有這樣一種文化心理。1、春節最重要的文化內涵在寫春聯我們過年實際上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現象就是寫春聯,我覺得文化氣息,它一個極其重要的,就是通過春聯,我們來談去年和明年,就是迎來送往,辭舊歲,迎新春。
以前我覺得過春節最集中的是春聯,而現在春聯很少自己寫了,都去買了。買的春聯,大家甚至把它當做兩張紅紙,有點過年的氣氛。
我還是提倡我們家家戶戶自己寫春聯,動用自己的知識,來表達自己的這種心愿。如果說家家戶戶都能這樣做,而且互相能觀摩,互相能切磋,我覺得社會的文化水平會非常高。
我上中學的時候,我就記得我們大街小巷地走啊,家家戶戶的春聯都自己寫。我到現在還記得,有的甚至拿小篆寫的,有的拿隸書寫的,寫的好的春聯甚至能讓你一輩子都忘不了。
那時候,粉碎四人幫的時候,我就看到有的人家里的春聯,叫:“易”——周易的易——“易曰乾坤定矣”——世界經過動蕩以后定下來了,“詩云鐘鼓樂之”,這是用《詩經》里面的話。我覺得春節最重要的就是把春聯這個東西弄出來,春聯就是大家在語言文字上,表達上,所要期盼的未來,這是一個極其豐富的東西。
當然還有敲鑼鼓,我覺得這個比較層次不是那么高。2、拜年有禮數輩分有講究其實拜年是互相祝賀新年,中國人拜年特別強調輩分,就是晚輩和長輩。
現在我們說拜年,實際上嘴上“拜年了!拜年了!給你拜年”,這個都叫拜年了。其實拜年拜年,它一定要拜的。
晚輩跟長輩之間,不能用平輩的禮節。我們互相看到,就可以打個招呼。
4.關于春節的名人文章
春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今年的春節,我過得特別有意思。直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
早晨,我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則幫媽媽貼“福”字,正要貼在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說道:“‘福’字應該倒貼,就是‘福’到的諧音,福光臨我們家了。春節帖春聯有喜慶、財氣、吉祥之意。”我一聽,趕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也在精心準備,掛起了一盞盞紅燈籠.
晚上,該是吃年夜飯的時候了。廚房里彌漫著香氣;桌上擺放著豐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間有一條魚,那就表示年年有余。客人們也都到了,歡歡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年夜飯。爸爸媽媽笑容滿面地招呼著客人。全家人都其樂融融,屋子里充滿了幸福的氣氛。
吃完飯,外婆來分紅包嘍!我們家有一個小約定,小輩們拿到了獎狀,就有雙倍紅包。今年,我被評上了“三好學生”。外公就分給我兩份紅包。鼓勵我在新的一年里,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小孩子們都收到了紅包,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贊不絕口;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使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蕩漾在客廳上空。
今年的春節,我過得十分有意義。我希望明年春節,我會過得更好!
5.古今名人寫的春節文章
老舍《北京的春節》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在臘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
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
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
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
這是用各種干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
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
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
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
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
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愿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
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
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云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并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白云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并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并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
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
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這廣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制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
6.名家寫春節的文章 急 除了老舍的《北京的春節》
盼望著,盼望著,在人們忙著過春節的時候盼來了這個城市的第一片雪花,先是驚喜,接著是驚奇,再后來就只有驚異了。
這些日子每打開電視都是關于各地冰雪之災的報道,唏噓感嘆之余卻暗自慶幸我們這里一直的好天氣,一不小心,雪下了,冰來了,路封了,水停了,一切都是那么的措手不及。在我忙著準備過節的東西要回鄉下母親的家里過年時,本市卻出了火車事故,老公接到單位通知急于趕赴出事現場大街小巷到處議論紛紛,人心惶惶。
因為本市在一九八八年時曾出過一起影響最重大的火車脫軌事故,十五節車廂只有一節是完好的,其余全部顛覆了,官方報道死亡人數是八十多人,但據當時目擊的人說遠不止這個數,傾巢之下能有多少完卵呢?那時我才讀小學,只記得是十月的天里雷聲震震,嚇得我躲進奶奶的懷里,奶奶說了一句“十月打雷骨堆山”,我還理解為是滿山的稻谷,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竟是在冥冥中應驗了。后來讀了《詩經》里的“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才知道冬雷震震在古代是天的異相,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那個癡情的人兒才敢立如此誓言。
這次事故幸好只是貨車,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只是可憐了那一家的老小,好好的睡在熱乎乎的背窩里,禍從天降了。我們在過年前那一天趕回到了家里,兄弟姐妹全到齊了,全家一片歡聲笑語,母親忙出忙進,雖是天氣寒冷,屋里卻一片暖意。
我雖在城里工作了十年有余了,卻只有剛出嫁那年依風俗必須在自己的家里過,別的每一個春節都是在鄉下老家過的,我喜歡農村里過節的氣氛,城市里堅硬冰冷的高樓會冷漠了我的心。我生長在農村,我愛那里,每到過年回家時,我和妹妹也就成了那個小村里的村姑了,一樣的在那條清澈的小河里洗衣曬背,與母親一道張羅著豬雞們的食糧。
我驚奇的發現,堂妹們個個都出落成水靈靈的大姑娘了,老公也連聲稱贊說這個小村里的美女太多,一出門都能遇上,稱贊完畢又趕忙著安慰我說,這不我們家里不也有兩個嘛(我和妹妹),說完一臉的傻笑著說自己運氣好,能成這里的女婿呢,那樣的神情搞得連我也真相信了自己是個大美女似的,于是和妹妹互相的打趣著,玩笑著。好景總是不長,初三的早晨,一次次的電話鈴聲擾了我的清夢,我從母親的哭聲中醒來,慌忙起床,聽到姑媽去世的消息,心突地疼痛。
總以為去了省城的醫院,那里醫療條件好,姑媽會好起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人老了,摔那一跤卻是引發了并發癥,身體出現了很多問題,我后悔去看她時沒和她多說幾句話,操勞了一輩子的姑媽就這樣走了。
天氣出奇的陰冷,天空還飄著雪花,我和妹妹冒著風雪,小心的在山路上走著,我們要去照看孤苦的姑父,生怕他聽到這個消息承受不住。我們裝作過節去探望他的樣子,不想讓他過早知道這個事實。
最終還是沒有瞞住,一個村里的人向他說明了這一切,我們都還來不及阻止,姑父一下子老淚縱橫,渾身發抖,嘴里不停的念叨著嘀咕著。他還幻想著姑媽會醒過來,她也許只是因為天氣冷而暫時的昏迷,我一直順著他的思維,生怕姑父再受一點點傷害。
最后堅強的姑父是硬撐著了,他反過來安慰我和小妹說:“小寶呀,怕得,沒什么,我挺得住的”,說得我們眼淚直往下掉。姑媽的遺體在天黑的時候送到了家里,全家上下一片慘痛的哭聲,這樣的場景讓我太傷心,父親才走兩年多,姑媽又接著走了,這兩個從小沒娘的苦命人都是由意外奪去了他們的生命,都是孩子們剛成家立業,才開始可以享福之時就這樣匆匆而去了,仿佛他們的使命就是上天派來受苦受累的,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我拉住姑媽冰冷的手,摸著她的額頭,就只有**尚有余溫了,表姐,妹妹和我用按風俗用柏香水幫姑媽最后的洗著身子,感覺她還活著,一絲怕的感覺也沒有。任我們千遍的呼喚著,她緊閉著雙眼,僵硬的躺在那里,再也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了,屋里到處是姑媽親手操持的東西,這叫我們如何不傷心呵。
一切按照農村喪葬的禮儀把姑媽請上了山,入土為安了,天地也在為姑媽戴孝了,到處一片白茫茫,我的心境亦如此的茫茫然。從此陰陽兩隔,姑媽就只能在另一個世界里保佑著我們了。
初二才去拜了父親的墳墓,兒子尖著小手說給外公敬香的樣子總是讓我心酸酸的,初六時又添了姑媽的新墳,那千里的孤墳,無處話凄涼。是不是他們姐弟二人就真能在另一個世界里相遇了呢?他們也好在黃泉路上有個伴了吧。
又到春節收假的日子,無奈冰雪封山,路不通行,因表哥們另有急事,只好跟著他們徒步進城了,尚好路不是太遠,只是走了二十里的山路,一路上無一人幸免不摔跟頭的,幸好有一路的冰雪美景是我見所未見的,兄妹幾人互相鼓勵著,不知是摔了多少跤后,一個個狼狽的樣子,總算是艱難的走了回來,所幸都沒什么大礙,全當是一次健身運動。一個郁悶的春節結束了,假是收了,心卻還留在家里,等待著冰雪的融化。
7.關于春節的名家名篇
你問的可能是關于春節的詩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王安石《元日》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 王灣《次北固山下》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王安石《元日》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 葉颙《已酉新正》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 —— 范成大《賣癡呆詞》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____戴復古《除夜》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____**《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希望能幫助到你
8.關于春節的名人名言15句簡短
歇后語:
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它過年,沒它也過年
孩子們過年——常盼那一天
雞給黃鼠狼拜年——自投羅網
端午節拜年——不是時候
電話拜年——兩頭方便
大年午夜的鞭炮——天花亂墜
大年初一打燈籠——年年如此
大年三十看黃歷——沒有日子了
床底下拜年——伸不直腰
拜年不磕頭——干什么來了
拜年的話——好聽
過年娶媳婦——雙喜臨門
過年的豬——活不久,活不長
過年了,拆紅包——開封
過年敲鍋蓋——窮得叮當響
過年吃豆渣——窮極了
詩句:
1、四序開新律,三陽應慶生。
2、遙聞爆竹知更歲,偶見梅花覺已春。
3、客歲臘容隨日換,新年春色逐風來。
4、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
5、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文征明
6、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
7、便將鳳歷從頭數,日日持杯訪醉鄉。——瞿佑
8、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9、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10、玉宇無塵千頃碧,銀花有焰萬家春。
11、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春。
12、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晝。
(名言不一定是名人說的,古代民間的歇后語,俗語也是哦~)
望采納,謝謝!
9.名人有關春節的文章,有作者
老舍 北京的春節
課文簡說。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了解民風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