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短新聞50字以內
答:2019短新聞50字以內
11月5日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視覺中國 圖11月5日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
我國將于2019年底前建成18顆衛星的基本系統,優先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
2.寫一篇新聞報道200字左右
生機勃勃 有備而來 從舉世矚目的"鳥巢"、"水立方"等體育場館的如期竣工,到百萬奧運志愿者即將按部就班,再到中國運動健兒緊鑼密鼓的備戰,我們的新聞媒體,也在為更好地報道奧運摩拳擦掌,充分準備。
而在此之前,媒體在奧運預熱的各類報道中出色的發揮,贏得了代表委員的一致贊賞。 石峰委員說,奧運會即將來臨,社會各界熱情高漲。
新聞媒體對奧運精神的宣傳深入人心,可以說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說奧運會、殘奧會招募志愿者的活動,報名人數達到招募人數的10倍以上,可以說是全民總動員,媒體的宣傳報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來自新疆塔城地區的代表拉依薩?阿列克桑德洛娜告訴記者,今年1月7日,眾多媒體聚焦塔城,報道了俄羅斯族群眾祝賀俄羅斯族老人張福來當選祝福奧運大使的活動。
這一宣傳報道將邊陲人民對奧運到來的喜悅心情和良好祝愿展示給全國和全世界各族人民,從而也更大地激發了邊疆人民對奧運的關注。 政協委員、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俄語部主任、首席播音員范冰冰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有幸成為了奧運授權報道的廣播電臺,開設了奧運頻道。
為了做好本屆奧運會的報道,臺里為挑選參與報道的記者進行了嚴格考試,從200名記者中通過口試、筆試、面試,選拔出了80名記者作為奧運會報道的主力。
3.寫電臺稿子要注意什么
電視新聞稿是配合電視新聞圖像的播出、供電視新聞播音員播音的文字稿。
它與新聞圖像互相配合,構成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條條既看又聽的電視新聞。所以,電視新聞稿的寫作既是一門為聽而寫的藝術,也是一門為看而寫的藝術。
“聽”與“看”的結合,使電視新聞稿寫作既不同于廣播新聞的為“聽”的特點,又不同于報紙新聞的為“看”的特點。因此,筆者認為,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的記者和編輯必須從掌握電視新聞的特點入手,正確處理好下列三方面的關系,真正體現電視新聞稿的“為聽而寫、為看而寫”的寫作特色。
一、力求口語化,避免書面化 電視新聞“聽”的口語化特征決定了電視新聞文字稿在撰寫的過程中,與報紙新聞稿不同;而須有廣播新聞稿之突出特點,即口語化,播音員面向觀眾直接口播新聞內容。正因如此,人們形象地把電視比喻為“窗口”和“講壇”,站在這一“窗口”或叫“講壇”“講學”的就是我們的播音員。
所以,我們的電視新聞稿猶如一篇篇“教案”。這些文字稿(教案)要讓播音員(教師)傳授給觀眾(學生),不淺顯明了、采用群眾易于接受的大眾化語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礙觀眾“聽”,也妨礙觀眾“看”,達不到預期的收視效果。
這說明寫稿應看對象,要根據受眾謀篇布局。如對同一內容的報道,電視新聞稿與報紙新聞稿的撰寫是有區別的,試比較下面兩段文字。
報紙體:“我們這次洽談會,來的人非常多,對我們來講出乎預料,雖然談成不多,但是我們也感到非常高興。”洽談會負責人7月10日對我們說。
電視體:7月10號,洽談會負責人對記者說,這次洽談會來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預料,雖然談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興。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電視新聞稿畢竟不是給人看的,而是要讓播音員去說的。
既然它的目的是說的、是讓人聽的,那么它必須直截了當地把內容表達出來。同時,要求語言比較簡短,適合播音員配音;其次是應盡量采用口頭語言,以適應受眾的聽覺習慣。
這正是電視稿與報紙稿在語言風格上的差異。 二、拓寬報道面,莫看“像”作文 電視新聞片的構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鏡頭和文字。
有人把新聞片比喻成一條項鏈。那么,片中的一個個鏡頭就如一顆顆珍珠,文字稿就好像連接珍珠的金錢。
如何拉好這根“金線”?這是擺在電視新聞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記者和編輯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然而,在電視新聞稿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記者把文稿寫成一般的解說詞,把鏡頭中的人物簡介一番、場面內容介紹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則寫成單純的解“像”文章,說說事物發生在什么地方、結果如何。
這樣處理,往往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不妨想一想,當我們舉起攝像機時,能拍攝到的鏡頭有多少。
現實中,大量的新聞信息是鏡頭難以捕捉到的。如何處理這一“遺憾”(人們通常稱“電視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然而然地擺在文字記者的面前,而報紙、廣播的新聞不存在這一不足。
原因十分簡單,文字可以反映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各種動態,而圖像無法再現已過或未到的動態。所以,撰寫電視新聞稿時必須發揮文字語言的特殊作用,進而拓寬電視新聞的報道面:把無法用畫面傳播的,諸如過去的、未來的、或難以用畫面表現的,如政府部門的公告、科學技術成果、黨的重大決策等,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把這些情況如實地傳播給觀眾。
例如《我縣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務》: 我縣各地抓緊備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轉入田管階段。據悉,Ⅱ優3550、協優3550、華優86等優質高產常規良種占了晚造總面積的4成多,拋秧面積近6 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畝。
——2000年8 月11日饒平電視臺《饒平新聞》 三、挖掘其深度,謹防一般化 新聞要求準確、快速地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事件,電視新聞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記者急于求成,對一般消息的處理容易出現程序化、模式化,如會議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門在什么地方、舉行什么會議、提出了什么要求、參加會議的是什么人員幾方面撰稿,活動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單位在什么地方、舉行什么主題活動、結果如何幾個要點組稿。
然而,我們應當知道,新聞傳媒的作用不只是傳聲筒或放錄機這么簡單,它的權威性在于,它所體現的意識永遠高于社會大眾平均意識,經它傳播的事實和觀點,往往帶有強烈的引導和教化作用,這也正是新聞傳媒的立足點和生命力之所在。電視新聞的畫面由于受到其具體圖像的限制,缺乏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和評論的功能。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僅僅看電視新聞圖像,對新聞的印象比較膚淺,而文字語言具有很強的綜合分析和評論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處地彌補圖像未能表達之不足,起著代替圖像完成綜合分析評論新聞事件的任務,使電視新聞報道達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為市 交通混亂——縣城市容和環境綜合治理見聞》: 據了解,每晚11點半左右,長廊兩岸還成了攤點大擺酒席的“好地方”。
粗略統計,兩岸長廊景點周圍布滿大大小小攤點有89處,其中小炒、夜宵的攤檔就有35處之多。有人說,在長廊景點飲酒賞月,樂在其中。
然而,一夜過后,留給人們的是一串。
4.寫電臺稿子要注意什么
電視新聞稿是配合電視新聞圖像的播出、供電視新聞播音員播音的文字稿。
它與新聞圖像互相配合,構成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條條既看又聽的電視新聞。所以,電視新聞稿的寫作既是一門為聽而寫的藝術,也是一門為看而寫的藝術。
“聽”與“看”的結合,使電視新聞稿寫作既不同于廣播新聞的為“聽”的特點,又不同于報紙新聞的為“看”的特點。因此,筆者認為,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的記者和編輯必須從掌握電視新聞的特點入手,正確處理好下列三方面的關系,真正體現電視新聞稿的“為聽而寫、為看而寫”的寫作特色。
一、力求口語化,避免書面化 電視新聞“聽”的口語化特征決定了電視新聞文字稿在撰寫的過程中,與報紙新聞稿不同;而須有廣播新聞稿之突出特點,即口語化,播音員面向觀眾直接口播新聞內容。正因如此,人們形象地把電視比喻為“窗口”和“講壇”,站在這一“窗口”或叫“講壇”“講學”的就是我們的播音員。
所以,我們的電視新聞稿猶如一篇篇“教案”。這些文字稿(教案)要讓播音員(教師)傳授給觀眾(學生),不淺顯明了、采用群眾易于接受的大眾化語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礙觀眾“聽”,也妨礙觀眾“看”,達不到預期的收視效果。
這說明寫稿應看對象,要根據受眾謀篇布局。如對同一內容的報道,電視新聞稿與報紙新聞稿的撰寫是有區別的,試比較下面兩段文字。
報紙體:“我們這次洽談會,來的人非常多,對我們來講出乎預料,雖然談成不多,但是我們也感到非常高興。”洽談會負責人7月10日對我們說。
電視體:7月10號,洽談會負責人對記者說,這次洽談會來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預料,雖然談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興。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電視新聞稿畢竟不是給人看的,而是要讓播音員去說的。
既然它的目的是說的、是讓人聽的,那么它必須直截了當地把內容表達出來。同時,要求語言比較簡短,適合播音員配音;其次是應盡量采用口頭語言,以適應受眾的聽覺習慣。
這正是電視稿與報紙稿在語言風格上的差異。 二、拓寬報道面,莫看“像”作文 電視新聞片的構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鏡頭和文字。
有人把新聞片比喻成一條項鏈。那么,片中的一個個鏡頭就如一顆顆珍珠,文字稿就好像連接珍珠的金錢。
如何拉好這根“金線”?這是擺在電視新聞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記者和編輯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然而,在電視新聞稿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記者把文稿寫成一般的解說詞,把鏡頭中的人物簡介一番、場面內容介紹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則寫成單純的解“像”文章,說說事物發生在什么地方、結果如何。
這樣處理,往往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不妨想一想,當我們舉起攝像機時,能拍攝到的鏡頭有多少。
現實中,大量的新聞信息是鏡頭難以捕捉到的。如何處理這一“遺憾”(人們通常稱“電視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然而然地擺在文字記者的面前,而報紙、廣播的新聞不存在這一不足。
原因十分簡單,文字可以反映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各種動態,而圖像無法再現已過或未到的動態。所以,撰寫電視新聞稿時必須發揮文字語言的特殊作用,進而拓寬電視新聞的報道面:把無法用畫面傳播的,諸如過去的、未來的、或難以用畫面表現的,如政府部門的公告、科學技術成果、黨的重大決策等,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把這些情況如實地傳播給觀眾。
例如《我縣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務》: 我縣各地抓緊備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轉入田管階段。據悉,Ⅱ優3550、協優3550、華優86等優質高產常規良種占了晚造總面積的4成多,拋秧面積近6 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畝。
——2000年8 月11日饒平電視臺《饒平新聞》 三、挖掘其深度,謹防一般化 新聞要求準確、快速地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事件,電視新聞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記者急于求成,對一般消息的處理容易出現程序化、模式化,如會議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門在什么地方、舉行什么會議、提出了什么要求、參加會議的是什么人員幾方面撰稿,活動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單位在什么地方、舉行什么主題活動、結果如何幾個要點組稿。
然而,我們應當知道,新聞傳媒的作用不只是傳聲筒或放錄機這么簡單,它的權威性在于,它所體現的意識永遠高于社會大眾平均意識,經它傳播的事實和觀點,往往帶有強烈的引導和教化作用,這也正是新聞傳媒的立足點和生命力之所在。電視新聞的畫面由于受到其具體圖像的限制,缺乏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和評論的功能。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僅僅看電視新聞圖像,對新聞的印象比較膚淺,而文字語言具有很強的綜合分析和評論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處地彌補圖像未能表達之不足,起著代替圖像完成綜合分析評論新聞事件的任務,使電視新聞報道達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為市 交通混亂——縣城市容和環境綜合治理見聞》: 據了解,每晚11點半左右,長廊兩岸還成了攤點大擺酒席的“好地方”。
粗略統計,兩岸長廊景點周圍布滿大大小小攤點有89處,其中小炒、夜宵的攤檔就有35處之多。有人說,在長廊景點飲酒賞月,樂在其中。
然而,一夜過后,留給人們的是一串。
5.推薦一個以新聞為主,可在線收聽的廣播電臺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是中國唯一向全世界廣播的國家廣播電臺,其宗旨是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創建于1941年12月3日,最初稱“延安新華廣播電臺”;1950年4月10日,改稱“北京廣播電臺”;1978年4月18日,正式更名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開辦初期每天只有15分鐘的日語廣播,經過60年的發展,目前每天使用38種外語以及漢語普通話和4種方言(廣州話、潮州話、閩南話和客家話)向全世界廣播270小時。國際臺各語種廣播節目構成為新聞、時事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專題,廣播節目覆蓋全球。到2002年底,國際臺海外落地節目播出的總時數每天達63小時。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世界各大洲建有27個駐外記者站,并在國內各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建有記者站,形成了龐大的信息網。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每年從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收到大量聽眾來信,被海外聽眾稱為是“了解中國最迅速、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隨著我對外廣播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聽眾來信的數量逐年上升。2002年來信數量突破了100萬封,創下歷史新高。目前,收聽國際臺廣播的聽眾俱樂部或其他形式的聽眾組織有2000多個。
1998年12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互聯網站開始對外發布。2000年,國際臺網站被列入國家重點新聞網站。“國際在線”現已將國際臺目前的43種語言廣播節目全部送上互聯網,聽眾可以在網上收聽43種語言廣播一周的節目,從而實現了在線收聽和點播收聽。
1999年10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開始制作,并通過亞洲二號衛星向全國傳送國際新聞電視節目。現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電視中心每天制作和傳送上星5個多小時的電視節目,在全國200多家電視臺、近300個頻道當中播出。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同時還主辦了《世界新聞報》,以報道國際新聞為主,內容涉及國際政治、經濟、文化、體育、教育、科技、社會等各個方面,面向全國發行,發行量達80多萬份。
/
輕松調頻……EasyFM……
/ce_easyfm/
環球資訊廣播……CRI NEWSRADIO……
/
6.廣播新聞
新聞稿改廣播稿的要點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的記者和編輯必須從掌握電視新聞的特點入手,正確處理好下列三方面的關系,真正體現電視新聞稿的“為聽而寫、為看而寫”的寫作特色。
一、力求口語化,避免書面化 電視新聞“聽”的口語化特征決定了電視新聞文字稿在撰寫的過程中,與報紙新聞稿不同;而須有廣播新聞稿之突出特點,即口語化,播音員面向觀眾直接口播新聞內容。正因如此,人們形象地把電視比喻為“窗口”和“講壇”,站在這一“窗口”或叫“講壇”“講學”的就是我們的播音員。
所以,我們的電視新聞稿猶如一篇篇“教案”。這些文字稿(教案)要讓播音員(教師)傳授給觀眾(學生),不淺顯明了、采用群眾易于接受的大眾化語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礙觀眾“聽”,也妨礙觀眾“看”,達不到預期的收視效果。
這說明寫稿應看對象,要根據受眾謀篇布局。如對同一內容的報道,電視新聞稿與報紙新聞稿的撰寫是有區別的,試比較下面兩段文字。
報紙體:“我們這次洽談會,來的人非常多,對我們來講出乎預料,雖然談成不多,但是我們也感到非常高興。”洽談會負責人7月10日對我們說。
電視體:7月10號,洽談會負責人對記者說,這次洽談會來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預料,雖然談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興。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電視新聞稿畢竟不是給人看的,而是要讓播音員去說的。
既然它的目的是說的、是讓人聽的,那么它必須直截了當地把內容表達出來。同時,要求語言比較簡短,適合播音員配音;其次是應盡量采用口頭語言,以適應受眾的聽覺習慣。
這正是電視稿與報紙稿在語言風格上的差異。 二、拓寬報道面,莫看“像”作文 電視新聞片的構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鏡頭和文字。
有人把新聞片比喻成一條項鏈。那么,片中的一個個鏡頭就如一顆顆珍珠,文字稿就好像連接珍珠的金錢。
如何拉好這根“金線”?這是擺在電視新聞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記者和編輯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然而,在電視新聞稿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記者把文稿寫成一般的解說詞,把鏡頭中的人物簡介一番、場面內容介紹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則寫成單純的解“像”文章,說說事物發生在什么地方、結果如何。
這樣處理,往往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不妨想一想,當我們舉起攝像機時,能拍攝到的鏡頭有多少。
現實中,大量的新聞信息是鏡頭難以捕捉到的。如何處理這一“遺憾”(人們通常稱“電視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然而然地擺在文字記者的面前,而報紙、廣播的新聞不存在這一不足。
原因十分簡單,文字可以反映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各種動態,而圖像無法再現已過或未到的動態。所以,撰寫電視新聞稿時必須發揮文字語言的特殊作用,進而拓寬電視新聞的報道面:把無法用畫面傳播的,諸如過去的、未來的、或難以用畫面表現的,如政府部門的公告、科學技術成果、黨的重大決策等,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把這些情況如實地傳播給觀眾。
例如《我縣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務》: 我縣各地抓緊備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轉入田管階段。據悉,Ⅱ優3550、協優3550、華優86等優質高產常規良種占了晚造總面積的4成多,拋秧面積近6 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畝。
——2000年8 月11日饒平電視臺《饒平新聞》 三、挖掘其深度,謹防一般化 新聞要求準確、快速地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事件,電視新聞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記者急于求成,對一般消息的處理容易出現程序化、模式化,如會議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門在什么地方、舉行什么會議、提出了什么要求、參加會議的是什么人員幾方面撰稿,活動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單位在什么地方、舉行什么主題活動、結果如何幾個要點組稿。
然而,我們應當知道,新聞傳媒的作用不只是傳聲筒或放錄機這么簡單,它的權威性在于,它所體現的意識永遠高于社會大眾平均意識,經它傳播的事實和觀點,往往帶有強烈的引導和教化作用,這也正是新聞傳媒的立足點和生命力之所在。電視新聞的畫面由于受到其具體圖像的限制,缺乏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和評論的功能。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僅僅看電視新聞圖像,對新聞的印象比較膚淺,而文字語言具有很強的綜合分析和評論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處地彌補圖像未能表達之不足,起著代替圖像完成綜合分析評論新聞事件的任務,使電視新聞報道達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為市 交通混亂——縣城市容和環境綜合治理見聞》: 據了解,每晚11點半左右,長廊兩岸還成了攤點大擺酒席的“好地方”。
粗略統計,兩岸長廊景點周圍布滿大大小小攤點有89處,其中小炒、夜宵的攤檔就有35處之多。有人說,在長廊景點飲酒賞月,樂在其中。
然而,一夜過后,留給人們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現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為了賺錢而不顧公共環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聲聲埋怨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但自己又在不斷地糟蹋公共環境和破壞交通秩序,制造臟亂差現象?——2000年7月3日饒平電視臺《饒平新聞》 文稿在綜合有關材料之后,提出了一連串的讓人深思的話題,旨在喚起人們重視周圍環境的整潔和衛生,并積極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