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幾句話簡單概括一下徐悲鴻的故事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
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
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杰”。
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1] 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愿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余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2.要幾句話簡單概括一下徐悲鴻的故事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杰”。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1]
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愿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余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3.徐悲鴻的小故事
徐悲鴻買畫
一次徐悲鴻在一家畫店發現一張很有名的畫,便想把它買下。他問店主此畫賣多少錢,店主回答說300元大洋。徐悲鴻認為貴了些,戀戀不舍的離開了畫店.回去后越想越覺得此畫畫得好,實在想把它買下,便又去畫店問此畫能否便宜些,店主不同意。
徐悲鴻很失望的回家后,認為此畫實屬珍品。便又第三次去畫店,最終以300元現大洋將此畫買下。心中十分高興。這天,張大千到徐悲鴻家作客,徐悲鴻興奮得對張大千說買了一張珍品畫,邊說邊取出這張畫讓張大千欣賞,張大千將此畫反復觀看后,對徐悲鴻說此畫是仿制.徐悲鴻聽后很是不快,張大千即用水將畫的右下角浸濕輕輕撕開,上面就顯露出大千仿制字樣。徐悲鴻不禁驚呆了,張大千執畫哈哈大笑遂用三百元將畫買回。
4.徐悲鴻的故事
徐悲鴻是一位舉世聞名的畫家。
他為了畫好奔跑的馬,常常跟在馬車后面,仔細觀察馬跑動的樣子。有一次,他只顧觀察,沒有注意腳下的路,結果摔了一跤,滿身塵土,手、腳、臉都擦破了。
他爬起來,又繼續追趕。 徐悲鴻畫馬入了迷,整天沉浸在馬的世界里。
他幾乎每天都要畫馬,他小屋的墻上,貼滿了駿馬圖。 功到自然成,徐悲鴻終于獲得了成功。
他畫的駿馬成了世界公認的藝術珍品。你看《奔馬圖》中,那氣勢雄壯、四蹄生風的駿馬,奔騰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顯示出一股巨大的力量。
那強勁的鐵蹄,仿佛發出“嗒嗒”的蹄聲,催人向上。
5.徐悲鴻的故事
1、與人打賭
徐悲鴻先生剛剛去法國留學的時候,開始有一位外國同學瞧不起中國,徐悲鴻先生很義正言辭的對那個學生說:“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國家,那么好,從現在開始,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我們來等到畢業的時候再看。”此后,徐悲鴻先生發憤圖強努力練習,鉆研繪畫。
2、換伯年畫
徐悲鴻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說是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鴻出生之日。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歲去世,徐悲鴻也只活了五十八歲。
徐悲鴻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于徐悲鴻不愿賣畫,生活拮據,見到任伯年畫,只能拿自己的畫和別人交換。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46461最初,徐畫三、四張才換任畫一張,后來逐漸減少,到四十年代,一張徐畫就能換任畫一張。
徐悲鴻為任伯年編寫了年譜。他在其中評價道,任伯年繪畫最精彩處,在對象嘴和腳的描繪,挺拔而有力。
3、枯枝朽木
1929年9月,徐悲鴻由蔡元培引薦,就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轉而聘齊白石為教授。當時的北平畫壇,死氣沉沉,以摹仿古人為能事,保守勢力相當頑固。木匠出生的齊白石大膽創新,變革畫法,可惜,卻得不到多少響應,北平畫壇對他一片冷嘲熱諷。
當徐悲鴻乘坐四輪馬車來到齊家時,齊白石為其誠心而感動:“我一個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學府當教授呢?”
“你豈止能教授我徐悲鴻的學生,也能教我徐悲鴻本人啊!”徐悲鴻說,“齊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這把斧子,來砍砍北平畫壇上的枯枝朽木!”
4、愛國故事
“七七事變”后,日寇到處燒殺搶掠,使數以萬計的難民逃離家鄉。徐悲鴻冥思苦想:“該如何為國家。為人民、為抗戰出一點力呢?”他決定去新加坡舉辦畫展,籌款捐助難民,同時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的道理。
1938年歲末,他來到新加坡,正值盛暑天氣。為了準備大量作品在畫展上出售,每天站在畫案前,揮汗如雨地作畫,夜以繼日地工作起來。一位華僑朋友勸阻他不必如此不分晝夜地作畫,徐悲鴻說:“我是在為祖國苦難中的同胞作畫啊!”
日日夜夜的煎熬使徐悲鴻突然病倒了,腰部劇烈疼痛,他被迫在病床上躺了下來。腰疼尚未痊愈,他又頑強地拿起了畫筆。畫展如期開幕,華僑們踴躍支持祖國抗戰,競相購買徐悲鴻的作品。畫展結束后,他把賣得的巨額畫款,全部捐獻用來救濟難氏,自己分文不取,連路費也是自己負擔。
5、徐悲鴻勵志學畫
一天,一個外國學生很不禮貌地沖著徐悲鴻說:“徐先生,我明白達仰很看重你,但你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被激怒了,但是他明白,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務必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那個外國學生,看了徐悲鴻的作品,十分震驚。他找到徐悲鴻,鞠了一躬說:"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看來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眼不識泰山'。"
6.徐悲鴻的事例
徐悲鴻的事例: 徐悲鴻1919在法國留學,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抄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
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襲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
并強調作2113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杰,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 擴展資料: 徐悲鴻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說是5261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鴻出生之日。
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歲去世,徐悲鴻也只活了五十八歲。 徐悲鴻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于徐悲鴻不愿賣畫,生活拮據,見到任伯年畫,只能拿自4102己的畫和別人交換。
最初,徐畫三、四張1653才換任畫一張,后來逐漸減少,到四十年代,一張徐畫就能換任畫一張。徐悲鴻為任伯年編寫了年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悲鴻。
7.徐悲鴻的事跡和小故事(不要過多)
徐悲鴻贈馬
抗日戰爭時期,藝術大師徐悲鴻在重慶江北盤溪從事藝術創作和研究活動,有不少傳聞甚廣的有趣故事,但都不及他畫貓贈“馬”這兩件小事能鮮明地反映他的個性和人品。
在中大藝術系任教的徐悲鴻懷著無比憤怒的心情,畫了一幅《怒貓圖》,圖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貓立于巨石上,豎起兩耳,怒睜著一雙像電燈泡一樣閃閃發光的圓眼睛,貓須挺直如利錐,咬牙切齒,微張巨口,面向紙外作捕鼠狀。
圖上沒有題詞,只寫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個小字,并蓋上了悲鴻名章。不久田漢來訪,悲鴻將此畫給他看,田漢贊不絕口,當即吟詩一首,用遒勁的書法寫在畫幅的右上角。詩云:“已是隨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連宵,共嗟鼠輩驕橫甚,難怪悲鴻寫怒貓。詩中對徐悲鴻愛憎分明的正義感給予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