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仨》好句和點評
讀后感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后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滿意請好評
2.我們仨好段摘抄加點評
序:《我們仨》好素雅的名字,這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多歲后寫出的文字,用她最后的精力與顫巍巍的手。只有老人,有哲思且生活幸福的老人,才會把一生的故事總結的如此簡單----《我們仨》,什么事,都是我們仨,攜手同行,相互扶持。
全書最有感觸的,是書最后的”附錄“,我驚異于身為教授且也年過半百的錢媛,用又黑又粗的筆寫孩童似筆畫清晰的大字給爸爸,仔細尋找答案,才知道是因為錢鍾書先生眼神不濟又想親啟女兒的信,女兒當然使自己的字盡量好認來滿足爸爸。
《我們倆老了》《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1,摘抄:往往是我們兩個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我或是來回尋找,走入一連串的死胡同,或獨在昏暗的車站等車,等那末一班車,車也總不來。夢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我們倆老了》
賞析:這是老人夢,老人們都常做。而這一類夢的主題,往往是老伴或兒女失散了,怎么也尋覓不回來,最后一急,人便醒了。在夢中,總是拼命的尋找,尋找,仿佛丟了的,就是整個世界,或許年輕的時候不覺得,可等人老了,就把老伴兒女看成是生命的寄托。
2,摘抄:另一個護士在門口探頭。她很好奇地問我:“你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卻靜靜地不吭一聲。
我沒想到還有這一招,但是我說:“叫了喊了還是痛呀。”
她們越發奇怪了。-----《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賞析:這就是楊絳的不同凡響,在生完孩子后的恍惚之際,仍能說出充滿哲思的話,”嚇壞“了牛津的護士。“叫了喊了還是痛呀”所以,楊絳在這時扔保持了自己的優雅與沉靜。
3,我心上又綻出幾個血泡,添了幾只包含熱淚的眼睛.”“迎面的寒風,直往我的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
虛虛實實,真實飽滿的是,其中蘊含的真真切切的傷痛.
4.“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也許,這樣的認知,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懂,但是從一個經歷過現實、歲月的考驗以及見證的老者來說,無疑是最具有說服力的了.
3.楊絳的《我們仨》的推薦理由
《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這部長篇散文含有濃郁的古典意味,一是淡泊功利的人格精神,表現在我們仨對家的相聚相守以及酷愛讀書勤奮治學,這三者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推動他們走向高遠超凡的境界。二是平和樸素的語言風格,平和即和諧、中和,楊絳最善于把各種對立的因素和諧的統一起來,達到恰到好處的理想狀態,三是和哀而不傷的抒情筆調,通過情景交融古典手法,分載過于深重的死別的悲情,把豐富復雜的情感寓于景中,通過意象比喻、象征、暗示、盡顯古典文化的韻味。
4.《我們仨》的讀書筆記
1.賞析: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
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并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著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熏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并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并發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的復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
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弦。
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
錢鐘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
我敬佩他們三人的治學嚴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于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
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句子: 書分三部,第一、二部記述了一個夢,或許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狀態。夢中的情境讀來令人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中的瑣事細節都清清楚楚。
即讓人感受到楊女士對這個社會的恐懼和懷疑,也感知到她對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
女兒圓圓去世了,錢鐘書走了,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書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記述了楊女士和錢鐘書結婚后的一些生活內容,從1935年婚后同去英國牛津求學 ,到1998年錢鐘書去世,其間女兒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從一個家庭的組建到結束。楊女士在書中說“現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
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作 “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還在尋覓歸途。”2.賞析: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林,像冬日禮拜天陽臺上曬到的陽光,那樣柔和而問心,即使如“**” 那段年歲,在她筆下,也因家人團聚而平緩。
“我們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動我,仿佛我也成了他們家空氣中的塵埃,跟隨他們在流轉的年歲中浮動。誰都看得出,這是一部用心寫就的書。
平實,自然,以感情帶動文字,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邃和厚重,所寫的雖然都是日常的枝節,卻處處顯出濃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識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氣。誰都看得出,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
正是這個家庭的幸福讓我感動并且在感動之余引發我的思索。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在中國最混亂的幾十年間的風雨歷程,一家人怎樣的相濡以沫,怎樣的相親相愛。
她不僅告訴了我們幸福在那里,還告訴了我們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因為正是楊絳,讓我深深的領悟到,幸福其實是一種能力。
幸福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覺體驗的東西。別人說你是幸福的,那是別人的看法,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你有能力感知幸福嗎?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現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
看看楊絳錢鐘書的風風雨雨吧,但是不論在怎樣的逆境中、不論在遭受著怎樣的苦難,這永遠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我們仨在一起”,這就是幸福的能力,它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這個家庭具備在任何環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們永遠都是幸福的。
句子: 石康說“這個家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趣味,一種追求”。我認同這一點,這是楊絳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動告訴我們的,但愿我們能夠真正領悟到這一點,讓自己真正擁有這種能力,從而獲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3.賞析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讀了三遍,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真的要忘了錢老和他女兒圓圓離開我們已很久了。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
5.【語文】《我們仨》這篇文章誰讀過
在回憶錄的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簡短的開篇一章中,楊絳這樣寫道:“有一晚,我做了一個夢。我和鐘書一同散步,說說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陽已經下山,黃昏薄暮,蒼蒼茫茫中,忽然鐘書不見了。我四顧尋找,不見他的影蹤。我喊他,沒人應。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鐘書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音響。徹底的寂靜,給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層深似一層的昏暗。我腳下是一條沙土路,旁邊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寬廣。向后看去,好像是連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煙的去處,但不見燈光,想必相離很遠了……”末句又說:“鐘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于是,從夢開始的獨屬于“我們仨”的回憶就此拉開了序幕。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作者以最后幾年我們仨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為主線,以“古驛道”上的聚散展開來寫,字里行間滿是令人斷腸的痛。通篇中作者沒有呼天搶地痛哭的場面,沒有細致入微對“痛”的描寫,但正是那種含蓄節制的痛,卻能直擊人心里最柔軟的部分,是一種刺入靈魂的痛。這一部分,楊絳用時而夢幻時而真實的手法,將一幕幕往事交織在一起,遲暮之年的夫婦倆在老病相催之際,用真摯的愛相互支撐著度日,直讓人心里一陣陣發緊,令人扼腕嘆息。讀著文字,一幅幅令人動容的畫面浮現眼前,比如清冷的古驛道上,“我”來來回回穿梭于客棧與寓所之間,步履蹣跚、一腳一腳走進又走出萬里長夢。當女兒阿媛住院一年無效不幸去世的部分,小說中是這樣寫的:“她鮮花般的笑容還在我眼前,她溫軟親熱的一聲‘娘’還在我耳邊,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沒有了。”“……我心上蓋滿了一只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啪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讀這樣的文字,感同身受,淚流心傷。白發人送黑發人,從此生死兩隔,刻骨之痛!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追敘“我們仨”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回憶“我們仨”相互溫暖著共同走過的一幕幕之前,作者向我們道出了“家”的含義,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學者家庭的悲歡離合,看到了他們在面臨種種困境與苦難時依然保持著與日月同輝的人格魅力——
“三里河寓所,曾經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6.十則三百字并附有簡短點評的優美段落
1.
男生正坐在一棵大樹下面,背靠粗大的樹干,茂密的枝葉在頭頂伸展,蓬勃撐開一片綠蔭,將近正午的太陽光芒穿透些微的葉的縫隙投射到地面上一片片晃動的光
圈,模糊的打著眩暈的毛邊,在男生薄而干凈的白襯衣上浮起些許深灰的樹陰的投影,黑到發品的頭發可以尋到純正的深藍,同樣在光影的掩映下,散發出青春洋溢
的氣息。
所有所有他的表情他的樣子,開始在她眼睛里,一點一點散發出一股叫作溫暖的閃光,莫名地,心底正慢慢滋生出讓人心安的情緒來。不自覺地,她面上僵硬的表情柔軟下去。
22.
女生猶豫著就站起來,目光晃過經過道旁的學生,三三兩兩邀約著回家,夕陽下的街道上是人們身后拖出的斜長的深黑色影子,交疊的影子靠在一起,于是顯得不那
么單薄了。再回頭看看自己的背后,是形單影只的一抹殘影,斜向一側,在花壇立體的邊沿上發生錯層,彎折進里面褐色的泥土里,剩下漸漸不可辨認的模糊一片。
3.時間瞬間晃到六月。夏天氣勢逼人的來臨。校園里的樹葉在光線下晃出油油的綠色光澤。日子象漸漸駛入寬闊河域的小船,開始步入正軌,一片風平浪靜。
4.胸口狠狠地被揪了起來,腳邊的狗狗聲音撕裂般刺耳,強烈刺激著自己的快要繃斷的神經,那日的陰霾如過境的臺風般滾滾壓上來,那些本該已經忘掉的片斷,象是噩夢一樣突然布滿腦際,清晰到如同昨日才發生,怎么也拿不走的影像,象是被按了定格鍵,占據了腦子整個空間——
5.
那么多的人,獨獨在其間遇上了某個特定的誰,于是命運相連。不同的軌跡可以是平行,可以是相交,也可以相交了之后,分道揚鑣,天涯海角。那么誰是你迎面走
來的人,誰是你擦肩而過的人,或者誰又是你并肩同行的人?有些人,可能在謀面之前,就已經決定了彼此相連的未來,而有些人,則注定了只能彼此遠望,哪怕之
間只隔了這么狹小的一段馬路。
一聲徹空的鈴響,長長的列車轟鳴而過,阻隔在鐵軌兩側的人,在列車終于撤離了視線后,到底是誰目送誰?是彼此意味深長的對望,或者,只有一人駐足的凝望,而對方早已在被列車阻擋了視線的罅隙里,匆匆地往家趕去了呢?
6.有時候確實不得不承認人的本身是很無力的。
明明同時有無數的聲音傳進我們的耳朵,為什么我們只能聽見其中極小的那部分。
明明那些曾經發生過的,在時光里被不可避免地壓損了原來的本質,只留下輪廓的過往,又讓輪廓都在歲月中都逐漸走形,可是為什么總會在某個閉眼的瞬間里陡然恢復到原初的具象,清晰得如同才剛發生。
川流不息的大馬路,跳躍閃爍的紅綠燈,圍觀的人群下是變形的車體和迅速往外蔓延的紅色河流。
到現在都可以快速辨認出的各種藥水的味道,只要一聞便立刻就知曉藥名,條件反射似地對某些味道惡心作嘔。
和小時候的設想完全不一樣。
站在太陽底下的紅綠燈下,抱著書捧著可樂,想在開心地回頭時正好望見你。
只是,誰的玩笑開得過了頭。
生命在明媚陽光下的川流馬路上發生了錯層,紅綠燈成了永遠的夢魘,跳轉變化之際已然昭示生命的突變,快到你來不及反應,就被生硬地拋去那個陌生的空間。
7.對楊絳的評價
楊絳 作家簡介: 楊絳(1911-),原名楊季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
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于小說》;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 【楊絳:(當年)斯班斯大夫說,我將生一個“加冕日娃娃”。因為他預計娃娃的生日,適逢喬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
但我們的女兒對英王加冕毫無興趣,也許她并不愿意到這個世界上來。我十八日進產院,十九日竭盡全力也無法叫她出世。
大夫為我用了藥,讓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來,發現自己像新生嬰兒般包在法蘭絨包包里,腳后還有個熱水袋。
肚皮倒是空了,渾身連皮帶骨都是痛,動都不能動。我問身邊的護士:“怎么回事兒?”護士說:“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
另一護士在門口探頭。她很好奇地問我:“你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卻靜靜地不吭一聲。
我沒想到還有這一招,但是我說:“叫了喊了還是痛呀。”她們越發奇怪了,“中國女人都通達哲理嗎?”“中國女人不讓叫喊嗎?”護士抱了娃娃來給我看,說娃娃出世已渾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這便是錢瑗的出生。 當初懷孕時,楊絳以為可不必理睬,但后來才知道得全身心投入。
鐘書到年終在日記上形容她:“晚,季,總計今年所讀書,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為賢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鐘書曾說不要兒子,要女兒——只要一個,像楊絳的。楊絳對于“像我”并不滿意。
她要一個像鐘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鐘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像。
后來的女兒錢瑗真的像鐘書,不過,是后話。 【楊絳:政治運動雖然層出不窮,鐘書和我從未間斷工作。
他總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讀書;我“以勤補拙”,盡量讀我工作范圍以內的書。我按照計劃完成《吉爾·布拉斯》的翻譯,就寫一篇五萬字的學術論文。
記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叢書編委會交給我重譯《堂·吉訶德》的任務。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學術論文在刊物上發表,并未引起注意。
鐘書1956年底完成的《宋詩選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后又來了個“雙反”,隨后我們所內掀起了“拔白旗”運動。
鐘書的《宋詩選注》和我的論文都是白旗。鄭振鐸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難,就不再“拔”了。
鐘書于1958年進城參加翻譯毛選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詩選注》批判,都由我代領轉達。
后來因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環樹等對這本書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這面不成模樣的小白旗,給拔下又撕得粉碎。
我暗下決心,再也不寫文章,從此遁入翻譯。鐘書笑我“借尸還魂”,我不過想借此“遁身”而已。】
從一個女性的角度講,實際上,楊絳先生一家三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錢鐘書先生自不必說;楊絳也很獨立,她的戲劇、翻譯、小說都是非常優秀的;女兒錢瑗是一門學科(英文文體學)的創立者;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學者,在生活中又相互支撐,相守相助。
學者的身份之外,楊絳先生是妻子、是母親,她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們在最困難的時期,上海淪陷,錢鐘書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聯大。
當時,楊絳先生寫的《弄假成真》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們看完楊絳的戲,在回去的路上(當時錢鐘書正在寫后來影響頗大的《談藝錄》),錢說:我也要寫一部長篇小說!楊絳馬上贊成道:好!好!你趕快寫吧!當時他們的生活很拮據!如果錢少教幾節課,空出時間寫書,可掙一些錢貼補家用。楊絳把保姆辭退,一個人擔負做飯、洗衣服等家務,只為省點錢,少一份支出,這樣錢鐘書便可以少教些課,寫長篇,以維持家庭生活;從另一個意義上講,這是楊絳對自己的犧牲。
我們不難理解,對于一個惜時如命的學者,這意味著什么。 于是錢鐘書寫出一段,講一段;錢鐘書笑,楊絳也笑,整部小說的藝術品位形成,這便是錢鐘書惟一一部長篇小說《圍城》的誕生。
《圍城》后改為電視劇,婦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寫作背景是這樣一種情形,它與楊絳的理解與支持是分不開的。 一家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問去作,但在最困難的時候,楊絳全部挑起負累,讓丈夫、女兒集中精力做事情。
這當中包括錢鐘書病重和女兒錢瑗住院期間,她每天要去探望,當時錢鐘書已經不能進食,她總要打各種各樣的果泥、肉泥來為錢鐘書改善營養,就連魚肉也要用針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將就”! 【楊絳: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
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歲未,鐘書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這么輕易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丈夫、女兒相繼去世后,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錢鐘書的作品整理出來,還把他密密麻麻的讀書筆記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