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賈誼作品有哪些 有關西漢賈誼的故事
一、作品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 。
1)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2)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二、故事 少年有為破格提拔 賈誼從小就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先秦諸子百家的書籍無所不讀。少年時,就跟著荀況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張蒼學習《春秋左氏傳》,后來還作過《左傳》的注釋,但失傳了。
他對道家的學說也有研究,青少年時期,就寫過《道德論》、《道術》等論著。他又酷愛文學,尤其喜愛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著作。
漢高后五年(前183年),賈誼才18歲,就因為能誦《詩經》、《尚書》和撰著文章而聞名于河南郡。當時的河南郡守吳公(后為漢朝廷尉),是原來秦朝名相李斯的同鄉,又是李斯的學生。
吳公了解到賈誼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優秀人才,對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門下,十分寵愛。吳公是李斯的學生,也是很有學問的,賈誼在他門下學習,受到很大的教益。
這時,賈誼為了勉勵大家學習,傳授《春秋左氏傳》。吳公治理河南郡,成績卓著,社會十分安定,被評定為天下第一。
漢高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呂雉死,右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殺諸呂,迎立高帝劉邦庶子代王劉恒為帝,即漢文帝。第二年,即漢文帝劉恒元年(前179年),吳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廷尉(最高司法長官)。
吳公沒有忘記他的得意門生,就向漢文帝推薦說:賈誼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是個年輕有為的人才。漢文帝就把賈誼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博士。
從此,賈誼步入了政治活動的舞臺。當時賈誼才二十一歲,在當時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輕的。
博士是一種備皇帝咨詢的官員。每當漢文帝提出問題讓博士們議論時,許多老先生一時講不出什么來;但是賈誼與眾不同,因為他學識淵博,又敢想敢說,因此對文帝提出咨詢的問題對答如流,滔滔不絕,說得有理有據。
其他的博士們都認為賈誼說出了自己想說而說不出來的看法,非常佩服他的才能。這使漢文帝非常高興,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這是比博士更為高級的議論政事的官員)。
賈誼認為漢朝已經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體穩定,為了鞏固漢朝的統治,他向漢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進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議,是針對漢承秦制而發的。
他認為漢朝承襲了秦朝的敗俗,廢棄禮義,應該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他建議制訂新的典章制度,興禮樂,改正朔,易服色,改變官名等等。
改正朔,就是改變秦以“水”為德,以十月為一年之始這樣的歷法;易服色,就是改變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張漢的服色應該尚黃。由于當時文帝剛即位,認為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
但是對賈誼的其他建議,文帝是采納的。如文帝二年,賈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積貯疏》,指出當時社會上出現的“背本趨末”(也就是棄農經商)以及“淫侈之風,日日以長”的現象對統治者不利,主張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加強糧食貯備,預防饑荒,以達到安百姓治天下,即鞏固漢王朝統治的目的。
漢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下令鼓勵農業生產,這對恢復經濟、建立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起了積極作用,在當時符合社會的發展。但是重農抑商作為封建統治者長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越往后它的消極作用就越明顯。
在當時,賈誼還幫助漢文帝修改和訂立了許多政策和法令,以及遣送列侯離開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漢文帝都采納了。但這些法令和措施的實行,還是有阻力的。
例如,遣列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實行起來就很困難,很多功臣不愿離開京師。當時丞相陳平已死,功勞最大、權最重的是絳侯周勃,漢文帝讓周勃帶個頭,就免了他的丞相職務,到自己的封地去。
這樣一來,列侯們才陸續離開京師。由于這個建議是賈誼提出的,這就難免得罪了這些功臣元老。
權貴毀謗被貶長沙 賈誼初到中央政權,短短的時間里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謂是一帆風順,少年得志。漢文帝看到賈誼是一個很有見識、年輕有為的人,對他十分賞識。
于是,就提出讓賈誼擔任更高的公卿職位,委以重任,并把這個意思交給大臣們討論。哪曾想到,這樣一來;卻遇到了重重的阻力。
阻力首先來自功臣顯貴們,如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周勃原是以織葦薄為生的小手工業者(還兼作吹鼓手),灌嬰原是販布的小商人,他們跟隨劉邦東征西討,戰功顯赫,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后來又除諸呂立文帝安劉氏再立新功。
他們封侯拜相,位高權重;但他們又是一些沒有文化的“大老粗”,尤其是周勃,更以“鈍椎少文”出名。到了文帝朝,他們已經年老,自恃功高,思想守舊,胸襟狹隘。
當賈誼這樣學識淵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輕知識分子在漢王朝嶄露頭角時,這些老臣顯貴們一方面因他年紀輕資歷淺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華出眾而心懷妒忌。讓賈誼當個博士、太中大夫之類只議論而無實權的官職,他們還能容忍,而一旦要讓他升到公卿之位委。
2.賈誼的生平和著名作品
賈誼 (前200--前168年) 編輯本段簡介 賈誼,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
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
但是在二十三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墜馬而死后,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
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一稱《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 賈誼(公元前201—前169年)幾乎已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他在歷史上儼然是其美德在當時未得到賞識的政治家的典型。
他的文章和詩被人們稱頌,其中有的留傳至今;他極力提倡許多被認為是孔子的倫理思想和社會觀念;他的最著名的論文之一論述了秦朝的缺點。因此,他通常被人列為儒家。
編輯本段生平 少年有為 破格提拔 賈誼從小就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先秦諸子百家的書籍無所不讀。少年時,就跟著茍況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張蒼學習《春秋左氏傳》,后來還作過《左傳》的注釋,但失傳了。
他對道家的學說也有研究,青少年時期,就寫過《道德論》、《道術》等論著。他又酷愛文學,尤其喜愛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著作。
漢高后五年(前183年),賈誼才十八歲,就因為能誦《詩經》、《尚書》和撰著文章而聞名于河南郡。 當時的河南郡守吳公,是原來秦朝丞相李斯的同鄉,又是李斯的學生。
吳公了解到賈誼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優秀人才,對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門下,十分寵愛。吳公是李斯的學生,也是很有學問的,賈誼在他門下學習,受到很大的教益。
這時,賈誼為了勉勵大家學習,傳授《春秋左氏傳》。吳公治理河南郡,成績卓著,社會十分安定,被評定為天下第一。
漢高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呂雉死,右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殺諸呂,迎立高帝劉邦庶子代王劉恒為帝,即漢文帝。第二年,即漢文帝劉恒元年(前179年),吳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廷尉(最高司法長官)。
吳公沒有忘記他的得意門生,就向漢文帝推薦說:賈誼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是個年輕有為的人才。漢文帝就把賈誼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博士。
從此,賈誼步入了政治活動的舞臺。當時賈誼才二十一歲,在當時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輕的。
博士是一種備皇帝咨詢的官員。每當漢文帝提出問題讓博士們議論時,許多老先生一時講不出什么來;但是賈誼與眾不同,因為他學識淵博,又敢想敢說,因此對文帝提出咨詢的問題對答如流,滔滔不絕,說得有理有據。
其他的博士們都認為賈誼說出了自己想說而說不出來的看法,非常佩服他的才能。這使漢文帝非常高興,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這是比博士更為高級的議論政事的官員)。
賈誼認為漢朝已經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體穩定,為了鞏固漢朝的統治,他向漢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進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議,是針對漢承秦制而發的。
他認為漢朝承襲了秦朝的敗俗,廢棄禮義,應該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他建議制訂新的典章制度,興禮樂,改正朔,易服色,改變官名等等。
改正朔,就是改變秦以“水”為德,以十月為一年之始這樣的歷法;易服色,就是改變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張漢的服色應該尚黃。由于當時文帝剛即位,認為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
但是對賈誼的其他建議,文帝是采納的。如文帝二年,賈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積貯疏》,指出當時社會上出現的“背本趨末”(也就是棄農經商)的現象對統治者不利,主張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加強糧食貯備,預防饑荒,以達到安百姓治天下,即鞏固漢王朝統治的目的。
漢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下令鼓勵農業生產,這對恢復經濟、建立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起了積極作用。但是重農抑商作為封建統治者長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越往后它的消極作用就越明顯。
在當時,賈誼還幫助漢文帝修改和訂立了許多政策和法令,以及遣送列侯離開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漢文帝都采納了。但這些法令和措施的實行,還是有阻力的。
例如,遣列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實行起來就很困難,很多功臣不愿離開京師。當時丞相陳平已死,功勞最大、權最重的是絳侯周勃,漢文帝讓周勃帶個頭,就免了他的丞相職務,到自己的封地去。
這樣一來,列侯們才陸續離開京師。由于這個建議是賈誼提出的,這就難免得罪了這些功臣元老。
權貴毀謗 被貶長沙 賈誼初到中央政權,短短的時間里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謂是一帆風順,少年得志。漢文帝看到賈誼是一個很有見識、年輕有為的人,對他十分賞識。
于是,就提出讓賈誼擔任更高的公卿職位,委以重任,并把這個意思交給大臣們討論。哪曾想到,這樣一來;卻遇到了重重的阻力。
阻力首先來自功臣顯貴們,如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周勃原是以織葦薄為生的小手工業者(還兼作吹鼓手),灌嬰原是販布的小商人,他們跟隨劉邦東征西討,。
3.求賈誼的相關著作
過秦論 【原文】 秦孝公據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謬、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解,爭割地以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飄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4303136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
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率罷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不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不銛于鉤、戟、長鎩也;謫戌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為家,肴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文:秦孝公占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借以窺視周王室(的權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橫掃四海的意圖和并吞八方荒遠之地的雄心。
在那時候,(有)商君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大興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山東諸侯自相爭斗。這樣,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漢中,向西吞并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盤,向北占領要害的郡邑。諸侯恐慌害怕,開會結盟,謀求削弱秦國的辦法。
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致天下的優秀人才,訂立合縱盟約,結成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
這四位封君,都見事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很寬厚,對賢能之士很敬重,(他們)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將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的部隊結成聯軍。在這時,六國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為各國)溝通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
他們曾經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開往函谷關去攻打秦國。秦人大開關門引敵深入,九國的軍隊(卻)遲疑起來,不敢入關。
秦人沒有丟失一支箭那樣的消耗,天下的諸侯(卻)已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了。這樣一來,縱約解散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
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對方弱點來制服他們,追趕(九國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憑借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
強國主動表示屈服,弱國(按時)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莊襄王依次繼位,他們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沒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時候,他大大地發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業,揮舞著長鞭來駕馭全中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最尊貴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種種刑具來迫害全國人民,威風震懾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
4.賈誼的創作有哪些
賈誼是西漢洛陽人,生于公元前 200 年,死于公元前 168 年。
他少年時代就因為知識廣博而聞名,受到當地長官吳公的器重,后來吳公調到中央擔任廷尉,向漢文帝推薦,漢文帝立即任命他為博士。那時的“博士”不是學位,而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官職。
賈誼擔任博士時只有二十多歲,真可謂意氣風發,他充滿熱情地對待自己的職事,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不到一年就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更為重要的是,鑒于賈誼的學識和能力,漢文帝準備進一步重用他,讓他擔任公卿之職,實際上也就是宰相或御史大夫,那幾乎是所有官員中最高的職務了。
在年輕的賈誼面前,似乎是一條鋪滿鮮花的大道,他本人也希望能憑著自己的努力,改革朝政,為國家做一番事業。 然而在中國的封建官場,是必須懂得守拙,不能鋒芒太露的,否則就會成為出頭的鳥、成為眾矢之的。
賈誼在政治上的迅速崛起,尤其是他試圖改革現存制度的基本政治態度,引起了周勃、灌嬰等一批開國老臣的不滿,他們拼命攻擊賈誼,說他年少初學,野心勃勃,想要控制朝廷的大權,擾亂國家的政治秩序。漢文帝在各方面的壓力下,終于放棄了重用賈誼的計劃,而把他派到長沙,去擔任長沙王的太傅。
當時的長沙遠離京城,非常偏僻,顯然這次調任,具有貶謫放逐的意味,所以后人都稱賈誼為“逐臣”。 賈誼的人生道路遭遇了極大的挫折,他在長沙郁郁寡歡地呆了好幾年。
后來漢文帝召他回京,在宣室之中向他詢問鬼神之事,而關于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卻絲毫不加關注,賈誼心中非常失望,也只好一一回答。后來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此寫了一首題為《賈生》的七絕:“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既表示了詩人對文帝不以天下百姓為念的批判,也表現了對賈誼無法施展胸中抱負的不平。
又過了一段時間,漢文帝派賈誼去給他最喜歡的小兒子梁懷王任太傅,幾年后因梁懷王騎馬時不小心摔死了,賈誼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極為自責和悲傷,一年多后也郁悶而終。 雖然賈誼只活了 33 歲,但他在中國歷史上卻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卓越的才能和坎坷的經歷形成鮮明的反差,以致成為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的典型,后世的文人一旦因官位卑微而抒發感慨,往往便在詩文中借用賈誼的典故,事實上“賈誼”這個名字幾乎成了一個積淀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特定原型意象;另一方面則是賈誼在他短暫的一生里,給人們留下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從而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下面我們所要側重介紹的,便是賈誼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辭賦創作。
在討論他的辭賦創作之前,有必要對他的政論散文做一個大概的介紹。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他的許多政論文已成為古代政論文的經典。
例如其代表作《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非常系統地分析論證了秦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具有極強的內在邏輯性和無可辯駁的說服力。 《過秦論》同學們在中學已經學過,因此不再多說。
又例如他的《陳政事疏》指出:“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夫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
方今之逝,何以異此!”直陳朝政之弊,可謂觸目驚心。其他如《論積貯疏》、《治安策》等大量文章,對當時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而中肯的評論。
賈誼的這些政論文,大多針對現實時事,說理毫無顧忌,而且行文暢達,富于文采,頗有戰國縱橫家的文風,尤其具有充沛的氣勢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所以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他的政論“疏直激切,盡所欲言”,“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
辭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學體裁,它界乎詩歌與散文之間,但又不同于詩和文。這種文體曾經在漢代極為盛行,即使是在漢代以后,也為歷代文人所看重,成為他們抒發情感、展示才華的重要載體。
而在中國辭賦發展的歷史中,賈誼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據《漢書·藝文志》,賈誼曾寫過七篇辭賦,但現存可信的只有三篇,那便是見于《史記》、《漢書》的《吊屈原賦》、《 鵩 鳥賦》,見于《楚辭章句》的《惜誓》。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吊屈原賦》。據《漢書·賈誼傳》的記載,由于老臣和權貴的嫉恨中傷,深為文帝所信任的賈誼被迫離開京城,赴任長沙王太傅,“誼既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我們知道,屈原是戰國末楚國的偉大愛國詩人,他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而孜孜求索,并最終因理想無法實現投江而死。賈誼以同樣的境遇來到屈原流放與投江之處,感慨萬千,便寫下此作,主要是通過傷悼屈原,來抒發自己心中的不平,故與屈原光輝的詩作《離騷》一樣,也充滿著憤世嫉俗的精神:“烏乎哀哉兮,逢時不祥。
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 阘 茸尊顯兮,讒諛得志。
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謂隨夷溷兮,謂跖 蹻 廉。
莫邪為鈍兮,鉛刀為 銛 。”作者用“鸞鳳”與“鴟梟”、“讒諛”與“方正”等一系列鮮明的對比,揭露當時朝廷。
5.賈誼的生平和著名作品
賈誼 (前200--前168年) 編輯本段簡介 賈誼,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
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
但是在二十三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墜馬而死后,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
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一稱《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 賈誼(公元前201—前169年)幾乎已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他在歷史上儼然是其美德在當時未得到賞識的政治家的典型。
他的文章和詩被人們稱頌,其中有的留傳至今;他極力提倡許多被認為是孔子的倫理思想和社會觀念;他的最著名的論文之一論述了秦朝的缺點。因此,他通常被人列為儒家。
編輯本段生平 少年有為 破格提拔 賈誼從小就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先秦諸子百家的書籍無所不讀。少年時,就跟著茍況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張蒼學習《春秋左氏傳》,后來還作過《左傳》的注釋,但失傳了。
他對道家的學說也有研究,青少年時期,就寫過《道德論》、《道術》等論著。他又酷愛文學,尤其喜愛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著作。
漢高后五年(前183年),賈誼才十八歲,就因為能誦《詩經》、《尚書》和撰著文章而聞名于河南郡。 當時的河南郡守吳公,是原來秦朝丞相李斯的同鄉,又是李斯的學生。
吳公了解到賈誼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優秀人才,對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門下,十分寵愛。吳公是李斯的學生,也是很有學問的,賈誼在他門下學習,受到很大的教益。
這時,賈誼為了勉勵大家學習,傳授《春秋左氏傳》。吳公治理河南郡,成績卓著,社會十分安定,被評定為天下第一。
漢高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呂雉死,右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殺諸呂,迎立高帝劉邦庶子代王劉恒為帝,即漢文帝。第二年,即漢文帝劉恒元年(前179年),吳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廷尉(最高司法長官)。
吳公沒有忘記他的得意門生,就向漢文帝推薦說:賈誼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是個年輕有為的人才。漢文帝就把賈誼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博士。
從此,賈誼步入了政治活動的舞臺。當時賈誼才二十一歲,在當時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輕的。
博士是一種備皇帝咨詢的官員。每當漢文帝提出問題讓博士們議論時,許多老先生一時講不出什么來;但是賈誼與眾不同,因為他學識淵博,又敢想敢說,因此對文帝提出咨詢的問題對答如流,滔滔不絕,說得有理有據。
其他的博士們都認為賈誼說出了自己想說而說不出來的看法,非常佩服他的才能。這使漢文帝非常高興,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這是比博士更為高級的議論政事的官員)。
賈誼認為漢朝已經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體穩定,為了鞏固漢朝的統治,他向漢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進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議,是針對漢承秦制而發的。
他認為漢朝承襲了秦朝的敗俗,廢棄禮義,應該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他建議制訂新的典章制度,興禮樂,改正朔,易服色,改變官名等等。
改正朔,就是改變秦以“水”為德,以十月為一年之始這樣的歷法;易服色,就是改變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張漢的服色應該尚黃。由于當時文帝剛即位,認為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
但是對賈誼的其他建議,文帝是采納的。如文帝二年,賈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積貯疏》,指出當時社會上出現的“背本趨末”(也就是棄農經商)的現象對統治者不利,主張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加強糧食貯備,預防饑荒,以達到安百姓治天下,即鞏固漢王朝統治的目的。
漢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下令鼓勵農業生產,這對恢復經濟、建立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起了積極作用。但是重農抑商作為封建統治者長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越往后它的消極作用就越明顯。
在當時,賈誼還幫助漢文帝修改和訂立了許多政策和法令,以及遣送列侯離開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漢文帝都采納了。但這些法令和措施的實行,還是有阻力的。
例如,遣列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實行起來就很困難,很多功臣不愿離開京師。當時丞相陳平已死,功勞最大、權最重的是絳侯周勃,漢文帝讓周勃帶個頭,就免了他的丞相職務,到自己的封地去。
這樣一來,列侯們才陸續離開京師。由于這個建議是賈誼提出的,這就難免得罪了這些功臣元老。
權貴毀謗 被貶長沙 賈誼初到中央政權,短短的時間里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謂是一帆風順,少年得志。漢文帝看到賈誼是一個很有見識、年輕有為的人,對他十分賞識。
于是,就提出讓賈誼擔任更高的公卿職位,委以重任,并把這個意思交給大臣們討論。哪曾想到,這樣一來;卻遇到了重重的阻力。
阻力首先來自功臣顯貴們,如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周勃原是以織葦薄為生的小手工業者(還兼作吹鼓手),灌嬰原是販布的小商人,他們跟隨劉邦東征西討,戰功顯赫。
6.賈誼有哪些作品
賈誼(前201—前169),洛陽人。
年輕時便受到漢文帝賞識,任太中大夫,由于他性格尖銳,敢于說話,引起朝中元老的不滿,被貶謫到楚地任長沙王太傅,期間寫下了他的兩篇主要賦作:《吊屈原賦》和《鵬鳥賦》。《吊屈原賦》是賈誼赴長沙途經湘水,感念屈原生平而作,名為吊屈原,實是自吊。
《鵬鳥賦》中作者以萬物變化不息、吉兇相倚,不可執著于毀譽得失乃至生死存亡的道家哲學為解脫之方,卻在解脫的語言中深藏不可解脫的痛苦。這種表現方法,以此賦為開端,成為中國文學中常見的和典型的表現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