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字的來歷
漢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兩類符號: 漢語·漢字·漢文化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號。
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后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到龍山文化后期,父系社會基本確立,該時期出現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組的刻符。
這些刻符,有與大汶口陶器圖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與西安等地的刻符相類者。這些刻符可能是當時的雛形前漢字系統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處于中國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誕生的前夕,夏朝應該是正式的漢字系統形成的最關鍵的時期。對漢字的發揚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編輯本段漢字的數量 漢字是語素文字,總數非常龐大。漢字總共有多少字?到目前為止,恐怕沒人能夠答得上來精確的數字。
關于漢字的數量,根據古代的字書和詞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發展情況。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晉宋以后,文字又日漸增繁。
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梁顧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
到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
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的說文 總結。
2.關于漢字的傳說故事(短一點,大概五十字)
一、先說”王“字:
王”字原是一把斧頭的輪廓。那時的大斧是兩面雙刃的,顯示了它的無所不能。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兩橫,斧柄則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橫。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王”就成為古代隸書和今天楷書時的樣子。“王”字的原義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開路的工具,也是征戰殺戮的兵器,誰掌握大斧.誰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是“王”,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征的原因。王字三橫一豎,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學說。
二、再說”武“字:
武”字是個合體字,按古代造字法的“會意”,“武”從止、從戈,由止、戈二字合起來成為“武”字。戈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實則為人的腳趾的象形,在金文中,“止”依然構成人的腳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現形式是“足戈并立”,左邊畫一個“足型”,而右邊畫一個“戈型”,二者組合成其雛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種靜態;在此基礎上字體由左右結構,變成了上下結構,近而形成了“止戈豎立”的組合,此時最大的變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的一撇移到“弋”字的左上角,其意是持戈而行,處于一種動態。進入青銅器時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會意方向發展,并形成“動靜”結合的字體,筆劃粗細一致,結構相對協調,以適用于人的習慣認識和記憶。從甲骨文中“武”字的變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為武,而完整的表述應該是這樣的:或持戈靜止而立,注視前方;或舉戈而動,欲與人、欲與獸斗,與人斗是爭奪地盤和剩余價值,與獸斗是維持生存和生命。
望采納,謝謝!
3.漢字的來歷是什么
往古的時侯,伏羲氏治理天下,(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察鳥獸的形象和大地的脈理,近的取法自身,遠的取于它物,在這個基礎上,才創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兇。到了神農氏的時代,使用結繩記事的辦法治理社會,管理當時的事務,社會上的行業和雜事日益繁多,掩飾作偽的事兒也發生了。(到了黃帝的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悟出紋理有別而鳥獸可辨,因而開始創造文字。(文字用于社會之后,)百業有定,萬類具明。倉頡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說,臣子應當輔佐君王,使王政暢行。這就是說,倉頡創造文字是為了宣揚教令、倡導風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運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澤,而臣民應以立德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撈取爵祿。
倉頡初造文字,是按照物類畫出形體,所以叫做文,隨后又造出合體的會意字、形聲字,以擴充文字的數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為字,是說它來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數量增多。把文字寫在竹簡、絲帛上,叫做書。書意味著寫事像其事。(文字)經歷了五帝、三王的漫長歲月,有的改動了筆畫:有的造了異體,所以在泰山封禪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體各不相同。
4.漢字的起源(簡短一點)
起源:
1、考古發現
人是社會動物,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勞動。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語言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初始形態的口頭語言說過即逝,無法保存。而且受人體發音器官物理屬性的局限,空間穿透力小,影響范圍有限。為此,記錄口頭語言的符號系統——文字誕生了。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后期的屬于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2、結繩記事
不論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簡單概念。如大事記大疙瘩,小事記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東西的多少。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卻不能進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產生文字,只能說它是文字產生前的孕育階段。
3、契刻記事
人們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做符號,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后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作為兩半,雙方各持一半。以兩者吻合為憑據。古代契上刻的數目主要適用來做債務憑證的。
4、圖畫文字
由于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用文字的線條或筆劃把要表達的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的勾畫出來,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 “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
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語言被廣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5、倉頡造字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于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擴展資料:
漢字演變
從殷商至清末,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宋體等階段。
1、甲骨文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 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占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 。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因為是刻在獸骨上,所以筆畫比較細,直筆比較多。
2、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古人以祭祀為吉禮,祭祀用的青銅禮器為吉金。這種普遍鑄在青銅器、貨幣、符璽上的文字。統稱為“金文”。
金文最早出現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多大區別,但形式上有明顯的不同:筆畫粗壯,肥筆較多;轉彎處向圓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漢字
5.漢字的來歷,簡單點的
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 漢字的來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
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
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
最簡單的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漢字的傳說簡短一點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