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龍郵票的來歷
大龍郵票是中國刊行的第一套郵票,在郵票刊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較量珍貴。在懷念大龍郵票刊行110周年時,郵電部于1988年7月20日刊行小型張一枚,以全套3枚大龍郵票為主圖,采取票中票的式樣打算。初次用7色機印制勝利,這在郵票印制史上是稀有的。中華寰宇集郵團結會在北京香山舉行“大龍郵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郵票博物館舉行大龍郵票專題郵展,中國集郵出書社出書《大龍郵票懷念專集》,還攝制了《中國郵票電視系列片(一)——大龍郵票》電視專題片。
“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鏤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入口紙張分別的原因,分三次刷刊行.第一次1878年刊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次于1882年刊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間隔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縱橫各寬出2毫米,稱為“闊邊大龍“,此中5分銀未操縱過的新票一些見,25枚的全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于1883年刊行.紙質比前兩次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原因,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齒孔周邊帶有纖維毛的稱“厚紙毛齒大龍“郵票。大龍郵票后由于銅模損害。
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由于“龍“呈現至高無上的巨頭,是最高統治者的象征,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據,以為大龍郵票圖案打算者是其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打算者姓名及刊行的準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期郵票刊行史研討中的一個“懸案”。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建立郵政機構,隸屬于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制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刊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云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分別,面值用銀兩謀略: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赤色.寄一般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登記郵資).這是我國初次刊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性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
.
2.大龍郵票的來歷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于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制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云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的象,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個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準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進口紙張不同的緣故,分三次刷發.第一次1878年發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次于1882年發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距離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縱橫各寬出2毫米,稱為“闊邊大龍“,其中5分銀未使用過的新票極少見,25枚的全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于1883年發行.紙質比前兩次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齒孔周邊帶有纖維毛的稱“厚紙毛齒大龍“郵票.大龍郵票后由于銅模損壞,沒有再印大龍郵票是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在郵票發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較珍貴,在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10周年時,郵電部于1988年7月20日發行小型張一枚,以全套3枚大龍郵票為主圖,采用票中票的形式設計,首次用7色機印制成功,這在郵票印制史上罕見的,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在北京香山舉辦“大龍郵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郵票博物館舉辦大龍郵票專題郵展,中國集郵出版社出版大龍郵票紀念專集,還攝制了中國郵票電視系列片(一)---大龍郵票電視專題片。
3.大龍郵票的歷史
按照常理,郵票應該由郵政部門發行,但是中國的這第一套郵票卻與海關有著不解的淵源。
1840年鴉片戰爭后,侵華列強瘋狂在中國攫取權利,海關更是被外國人所把持。當時擔任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是英國人赫德。
赫德是個中國通,他對中國郵政大權覬覦已久。赫德與李鴻章關系密切,便想方設法讓清政府同意由海關來試辦郵政。
中國海關試辦郵政是首先從天津海關辦起的。1878年總稅務司赫德就指派天津海關的德璀琳來籌辦中國海關的郵務,他就以天津海關為中心在北京、營口、煙臺和上海五個海關來試辦海關的郵政。
1878年3月,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籌備的天津海關書信館,正式對社會開放,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郵局書信館。坐落在海河岸邊的老海關大樓,曾是海關的公事房,海關書信館就設在該樓內,而中國第一套郵票也是從這里發行出去的。
書信館開辦起來以后,為了便利郵件的收送同時也為了規范海關對郵政的管理,德璀琳又籌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關郵票——就是大龍郵票。據史書記載,德璀琳原本早在書信館開張前一年便向英國寄去定制郵票的訂單,但終因時間周期過長而作罷。
無奈之中他只好請上海海關造冊處先行印制一批郵票應急。雖說是應急之策,但看這些郵票,印刷質量應該還是上乘的, 基本是按照德璀琳當時的設想來完成的,并沒有太多將就的痕跡了。
4.郵票的歷史 要簡短的 謝謝
中國的郵票史:我國第一套郵票發行時間是1840年5月1日。圖案為蟠龍,俗稱大龍郵票。大龍郵票有三個版式,即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新中國第一套郵票于1949年10月8日發行,郵票名稱為《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
郵票的起源:17世紀,英國已開始創辦國家專營的郵政事業。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寄信是按郵程距離及信的頁數向收信人收費的。昂貴的郵資使一般人難以承受,于是人們想盡辦法少付郵費或者免付郵費,結果造成英國實行高郵費而國家郵政收入反而減少。
羅蘭·希爾提出著名的一便士郵資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國決定實行羅蘭·希爾的建議,不論遠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費1便士。此即在世界郵政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便士均一郵資制。
5.中國郵票的來歷
從大龍開始
中國為了建立起自己的郵政,大清朝廷決定先委托海關試辦郵政。1878年3月23日發布公告,宣告了中國近代郵政的誕生。
1878年發行了大清的第一套郵票,即“海關一次云龍郵票”,又稱海關大龍郵票,簡稱“大龍郵票”。
這套大龍郵票是由美國人馬斯設計的,雕刻銅版凸印,由拔拉茂旦雕刻,上海海關造冊處承印。
大龍郵票全套3枚。面值以銀兩為單位,1分銀為綠色,3分銀為暗紅色,5分銀為橘黃色。圖幅為22.5mm*25.5mm,齒孔度為P12 1/2。
大龍郵票圖案正中是蟠龍,襯以云彩水浪,四周設有四格,上格列英文“CHINA”,兩個角寫漢字“大清”,底格列英文“CANDARINS”,兩個角分別印有表示面值的數字1、3、5。左格分別印有“壹分銀”(寄印刷品郵資)、“叁分銀”(寄普通信函郵資)、“伍分銀”(寄掛號信郵資),右格印有“郵政局”。
中國首套郵票的圖案為什么選做“蟠龍”呢?
世界上郵票誕生的最初30年里,各國發行的郵票圖案大多數都是國家元首肖像,當時也有人提議采用皇帝或慈禧太后的肖像為郵票圖案,但朝廷認為郵票用后難免隨信亂丟,有失帝王尊嚴,因而未被采納。
采用龍圖,是因為大清朝以黃龍旗作為國旗,郵票上的蟠龍具有國家的象征之意。當時人們稱郵票為“龍頭”。
6.郵票的來歷
郵票的概念最早出現于17世紀中期。165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區開辦郵政的物權賜給維拉葉。維拉葉在巴黎設立了“小郵局”,還在街道設立了郵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遞信件。維拉葉采用一種名為郵資付訖證的標簽,出信給用戶。
寄信人把郵資付訖證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寫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郵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郵資付訖證撕毀,然后把信件投送給收信人。這種郵資付訖證的標簽,可以說是郵票的前身。這種標簽隨用隨撕毀,沒有留傳下來。
擴展資料:
世界上最早的郵票是英國羅蘭·希爾爵士發明的黑便士,中國最早的郵票是清朝的大龍郵票。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巨變”大型郵票展11日在比利時魯汶大學開幕,精挑細選的188枚郵票讓觀眾重溫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歷史性巨變。
郵票的誕生,是由于郵資的征收對象的改變:降低了郵費,按重量計費,先付郵費。通信因此走入尋常百姓家。郵票是發送者為郵政服務付費的一種形式,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科技、經濟、文化、風土人情、自然風貌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