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節的文化內涵,簡短的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
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我要最簡短的清明節來歷
2008年4月4日清明節(現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加5,6雙休日,共休三天。)
清明節由來: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3.清明節的習俗 簡短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1],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
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
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后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
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圖農歷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歷,它還結合了陰歷,即以月相29.5天為周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
因為陰歷紀月推算節氣所在具體時間需要準確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以前的歷書所載各個節氣發生的時間是要由國家頒布的(如立春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同的時代推算的規則有所不同,《清史稿·時憲志》就用很長的篇幅和很多圖形公式來說明當時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講農歷中節氣的設置規律往往只是確定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兩個節氣間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據,節氣歌也是一般人掌握節氣規律的必學知識。
稍微復雜一點的推算是習慣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陽最低的時候)過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歷計算就簡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 清明節的來歷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
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從2008年開始,中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2] 編輯本段高速公路免收費2013年4月1日根據《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清明節將成為繼去年國慶節、今年春節后第三個實施免費通行的假期。目前,全國20余個省市已出臺高速公路免費細則。
清明節期間,從4月4日零時至4月6日24時,高速公路在上述時間段將對小型客車(7座及7座以下)實施免費通行。與去年國慶節和今年春節情況有所不同的是,在清明小長假期間,掃墓祭祖、踏青游玩的車輛更容易集中在某些路段,因此也更容易發生擁堵。
據了解,今年清明假期將對免費通行車輛繼續采取入口不發卡,出口不收費的快速通行模式。編輯本段節日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3] 蕩秋千 清明上河圖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
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3] 蹴鞠 清明節掃墓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這是。
4.求簡短的清明來歷和習俗
來歷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歷制定的,陰歷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時節,正是春耕春種。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清明的習俗——祭奠逝者、踏青插柳。
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 清明節掃墓。
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5.清明節的習俗簡潔的五十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 清明節掃墓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
另外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
6.清明節的習俗(簡短一點)
1、掃墓祭祖
古時候,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到了今天,全國各地都會在清明前后掃墓,燒紙錢,鋤草,在墳前祈禱。
2、清明踏青
清明時節正是三四月份,大地回春,大多數人會在掃墓之際,去鄉野間散心,回歸大自然,去領略生機勃勃的春天。觀賞植物的花開花落,嫩綠的枝葉,櫻花滿天飛的美景。
3、放風箏
古時候有一種說法,放風箏可以帶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在風箏上協商自己的不如意,等風箏飛到最高處,剪短線,讓其隨風飛走,也就意味著帶走了自己的晦氣。從而可以從新開始。
4、蕩秋千
7.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牽鉤、放風箏、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斗雞、射柳、插柳、蠶花會、爬橋等一系列活動。
清明節很多地方對吃也有講究,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全家團圓幸福。
8.清明節的來歷(簡短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時節。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