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單介紹南京十萬火急等
南京是副省級城市,江蘇省省會,長三角地區第二大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家重要創新基地和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中心、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長江航運物流中心,濱江生態宜居城市,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門戶城市,聯合國人居署特別榮譽獎獲得城市,亦是2014年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南京的電子、化工生產能力在國內城市中居第二位,車輛制造規模居第三位,機械制造業的技術、規模居國內領先地位,家用電器業、建材工業也都具有較大規模。
南京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建立了全方位、立體化、大運量的交通運輸網絡,鐵路、公路。
2.簡單介紹南京
南京是副省級城市,江蘇省省會,長三角地區第二大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家重要創新基地和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中心、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長江航運物流中心,濱江生態宜居城市,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門戶城市,聯合國人居署特別榮譽獎獲得城市,亦是2014年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南京的電子、化工生產能力在國內城市中居第二位,車輛制造規模居第三位,機械制造業的技術、規模居國內領先地位,家用電器業、建材工業也都具有較大規模。
南京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建立了全方位、立體化、大運量的交通運輸網絡,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管道五種運輸方式齊全,擁有現代化的通訊體系。南京是全國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擁有一批國內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
南京被國家9個部委列為中國投資硬環境 “四十優”城市之一。其先后被評為中國城市綜合實力“五十強”第五名、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國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環境保護和國家衛生城市等稱號。
南京地處遼闊的長江下游平原,瀕江近海,“黃金水道”穿城而過,南京港作為天然良港已成為遠東內河第一大港,城市發展也定位于江濱港口城市,目前已成為中國東部地區以電子、汽車、化工為主導產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
3.南京大屠殺的資料,簡短的
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于12月5日)淪陷后,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戰后,中國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其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19萬余人;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15萬余人,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特大慘案。
擴展資料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在整理檔案時發現:南京大屠殺發生后,國民政府即公開進行了強烈譴責,并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間分別派人赴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及日本東京,全方位開展了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行動。
其中,1938年初春秘密派遣人員赴日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是二次大戰中絕無僅有的在敵國首都宣傳的范例。
1938年3月,秘密組織、派遣四位國際友人赴日本東京等地,用各種宣傳形式,向在東京的各國有關人士與日本有關人士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真相。
按照國際宣傳處的策劃與安排,三名日籍基督徒分別攜帶由英、美等外籍僑民與記者所撰寫的關于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新聞報道、文章、信件、日記等材料,以及多套日軍自行拍攝的記錄其南京大屠殺暴行的照片。
1938年6月中旬,國際宣傳處的翻譯工作完成,中文譯本定名為《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國際宣傳處特地邀請擔任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著名文化人士郭沫若為中譯本作序。
為了向全世界有效地揭露日軍侵華暴行,包括南京大屠殺暴行,“國際問題研究委員會”組織著名的專家徐淑希先后編寫出三本揭露日軍侵華暴行的英文論著:《日本人的戰爭行為》、《日本人戰爭行為要論》與《南京安全區檔案》。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以立法形式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南京大屠殺
4.南京莫愁湖的簡介
莫愁湖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是一座有著1500年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資源的江南古典名園,為六朝勝跡,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譽。
公園面積58.36公頃,其中湖面約33.3公頃,綠地率93.74%,湖面標高4米。莫愁湖在六朝時稱橫塘,在宋、元時即有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后更是盛極一時。
清乾隆年間,在園內建郁金堂,筑湖心亭。1929年辟為公園,后建有“粵軍殉難烈士墓”和孫中山手書“建國成仁”碑。解放后,莫愁湖畔原有建筑整修一新,并擴大了游覽園地,增建了長廊、水榭、湖心亭、露天舞臺等設施,遍植花木。
園內樓、軒、亭、榭錯列有致,堤岸垂柳,海棠相間,湖水蕩漾,碧波照人。勝棋樓、郁金堂、賞河廳、水榭、抱月樓、光華亭、曲徑回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綠蔭之中,一派“欲將西子莫愁比,難向煙波判是非。但覺西湖輸一著,江帆云外拍云飛”的宜人景色。
擴展資料:
主要景觀
華嚴庵于公園大門正北。公園大門1959年為松木結構,1964年重建,古典式,混合結構,高7.1米,寬11米,建筑面積40平方米,小瓦大屋頂,中門檐高4.5米,寬5米,兩側門檐高3.7米,寬2.8米。
4門柱由石鼓支撐,門額“莫愁湖公園”5字系郭沫若先生1964年書題。大門內有蘇州花崗石路,寬10米,長70米,抵月牙池,池中有樹石盆景,池周有花壇。
華嚴庵原為三券廊拱門,磚木結構,擁殿宇數十間,包括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431356133現存勝棋樓、郁金堂及已湮沒之抱月樓、湖心亭等建筑。建國后于1959年將庵門移至現址,三間,建筑面積97.58平方米,明清風格,花格門窗掛落、磚木結構,大門懸掛吳縣陸鴻吉民國3年。
8月題楹聯:“于此間得少佳趣微斯人吾與誰歸”,兩側置花崗石獅一對.庭院內配以湖石假山,蒼松翠竹,優美雅致尤以東北隅百年紫藤為貴,老干虬枝卻也花繁葉茂,既古老蒼勁又繁茂昌盛,實為罕見。東院門有蕭嫻1981年隸書“采蓮齋”額。西側有回廊與勝棋樓相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莫愁湖
5.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賞析簡短的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這首七律是光輝的革命史詩.首聯“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形象地敘述了事件發展的過程,寫出了長江江面上,我百萬雄師千帆競渡,萬炮齊鳴的壯麗情景.頷聯“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這兩句詩表現了作者和全國人民對南京解放無比激動喜悅的情緒,歌頌了今勝于昔的南京新生.詩的前半部分作為史詩所具備的歷史事實和人民的情緒,后半部分筆鋒一轉,就南京解放這一重大事件進行哲理性的反思和總結.頸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是對中國幾千年古代歷史的反思,對幾十年現代革命的反思.一個“宜”字,概括了作為軍事領袖的作者對當時形勢所進行的全面分析,一個“不”字,又從另一方面概括出指揮員的清醒和冷峻.最后一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是全詩對解放南京這一歷史事件作詩化的哲學概括,從個別到一般,到普遍,到具體的抽象.用“滄海變桑田”的不斷變化,寓示著人類社會就是在新舊更替的變革中前進的這一宇宙法則的不可抗拒性.總之,這首史詩是作者作為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詩人多方面的合力所凝聚的藝術結晶,它將和不朽的歷史事件一起,當作歷史瑰寶而載入史冊.。
6.南京莫愁湖的簡介
莫愁湖,位于南京秦淮河西。莫愁湖公園是一座有著1500年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資源的江南古典名園,為六朝勝跡。公園現有面積為58.36公頃,其中水面為32.36公頃。園內樓、軒、亭、榭錯列有致,堤岸垂柳,水中海棠。勝棋樓、郁金堂、水榭、抱月樓、曲徑回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綠蔭之中。莫愁湖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譽。
莫愁湖古稱橫塘,因其依石頭城,故又稱石城湖。相傳南齊時,有洛陽少女莫愁,因家貧遠嫁江東富戶盧家,移居南京石城湖畔。莫愁端莊賢慧,樂于助人,后人為紀念她,便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后在她的故居郁金堂側賞荷廳的蓮花池內,塑起了一尊二米高的漢白玉塑像,現已成為南京標志性景點之一。
莫愁湖位于水西門外橋西,得名于一個美麗的傳說。
莫愁是一位勤勞,善良,美麗,聰明的河南洛陽貧家女子。15歲那年,父親病死,為葬父只好賣身。正巧,家住建康石城湖邊的盧員外在洛陽,見莫愁美麗聰明,就買為兒媳。莫愁葬父后,揮淚辭母南下,不久,北方邊塞受到敵軍侵犯,丈夫應征戍邊,誰料一別十載杳無音訊。純樸的莫愁把心思寄托在幫助鄰里扶危濟難的善行之中,深受鄰里稱頌。但遭公公反對,莫愁不堪誣陷凌辱,投石城湖而死,以示反抗。后人懷念莫愁,便把他住過的地方和石城湖改稱莫愁湖。
莫愁湖景區融山水資源、人文資源于一體,是荊楚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湖上百島俊秀,水天一色。陽春白雪島上,白雪樓、陽春臺隔水相望,仿佛莫愁再現;蘭臺宮內歌舞升平,襄王把酒行樂,再現楚國風韻。下里巴人島上,男耕女織,捕魚狩獵,山歌爛漫,情也陶陶。軍事野戰島,槍炮隆隆,殺聲陣陣,驚險刺激,引人入勝!
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絕世佳人、楚國偉大的歌舞藝術家莫愁女。莫愁女是楚國第一美女,楚國歌舞一代宗師。她貌若芙蓉,身如柳枝,可謂美貌無雙;她能歌善舞,唱起歌來如流水行云,跳起舞來如嫦娥奔月;她在屈原、宋玉的指導下完美演繹了《陽春》、《白雪》,并傳唱入歌,將楚國歌舞藝術推向顛峰;她與青年才俊王襄哥青梅竹馬,傾心相愛,產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后來,楚襄王欲召其進宮,強納為妃,但她品性高潔,不為財富所動,不為淫威所屈,毅然投江,以保名節,被譽為絕世“圣女”。后據民間傳說,莫愁女并未死,而是被一漁民所救。自此,她游歷于楚國的城鎮鄉村,廣泛采集各地民謠,并將楚國宮廷歌舞與民間民謠相融合,成為楚國文化的傳播大使。
7.南京條約的資料介紹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是英國的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由來已久,到19世紀30年代末,輸入量達到驚人的程度。這種骯臟的鴉片貿易不僅使英國人的東印度公司、英屬印度政府及鴉片販子獲得暴利,而且與英國政府和整個英國資產階級形成了密切的利益關系。1839年1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奉旨禁煙,并于6月3日進行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1840年6月,英國侵略者為保護鴉片貿易,依仗其船堅炮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英軍先后攻陷舟山、虎門、廈門、寧波、吳淞、鎮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島。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4日,英軍進逼南京,索要贖城費300萬元。軍事失利的清朝以欽差大臣耆英、兩江總督牛鑒、署乍浦副都統伊里布為代表,與英方交涉。中英和約談判開始。
1842年8月11日至29日的條約談判,清朝代表在英方的軍事壓力下毫無反抗能力。英方不允許清方對其提出的條件做任何修改,屢屢以進攻南京相要挾。條約中的中英文本完全是英方一手制定的。8月29日,耆英、伊里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于南京江面上的英國“汗華麗”戰艦上簽署了和約。南京當時稱江寧,該條約又被稱為《江寧條約》,今人慣稱為《南京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共13款,主要內容是:1.宣布結束戰爭。兩國關系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準許英國派駐領事,準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3.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其中600萬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元。4.割地。清朝政府將香港割讓給英國。5.另訂關稅則例。清朝政府將以公平的原則頒布一部新的關稅則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納。6.廢除公行制度,準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南京條約》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英國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國接受其侵略要求,這就使中國主權國家的獨立地位遭到了破壞。強占香港,損害了中國領土的完整。通商口岸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和不等價交換的中心。巨額賠償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轉嫁到勞動人民的身上,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艱苦。《南京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南京條約全文:
一、中英兩國以后“和好”,“各往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安全”。
二、中國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英國可派領事、管事等官式外交代表,設駐于這五個港口城市。
三、中國將廣東省寶安縣的一個沿岸小島香港,割與英國。
四、中國賠償英國鴉片煙價六百萬兩。
五、中國方面取消“公行”制度,并償英三百萬兩作為商欠之數。六、中國賠償英國軍費一千二百萬兩。
七、“以上酬定銀數,共二千一百萬兩,此時交銀六百萬兩”,并規定了其余的一千五百萬兩,在以后的分期交付方法。八、凡英國人在中國被囚禁者,全部釋放。
九、凡因與英人有關,或在鴉片戰爭中與英國事被監禁者,亦全部釋放。
十、議定稅則并規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后,即準由中國商人遍運中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
十一、中英兩國文書平行。
十二、中國交付第一批六百萬兩款項后,英軍退出南京、鎮江、并不再行攔阻中國各省商買貿易,同時自寧波外港鎮海撤兵,至于駐在定海舟山及廈門鼓浪嶼的英軍,則待中國將二千一百萬兩全數交清,及實際開放了五口通商后才撤退。
十三、條約應迅速交兩國皇帝批準,并換約。
南京條約的危害:
一.破壞中國主權,使香港成為英國進一步侵華的基地
二.是對中國人民的無恥略奪,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先例
三.打開了我國東南沿海門戶,便利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
四.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為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提供了有利條件
8.請簡短介紹一下"南京"這座城市的特色
南京 境內山巒起伏,河湖縱橫。
長江橫臥城北,秦淮蜿蜒城南,鐘山盤繞在東,清涼山雄踞于西,有龍蟠虎踞之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南面的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北面的滁河,城內的玄武湖等,構成豐富的水系。
四周群山環抱,有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棲霞山、湯山、青龍山、黃龍山、方山、祖堂山、云臺山、老山、靈巖山、茅山等,另有富貴山、九華山、北極閣山、清涼山、獅子山、雞籠山等聚散于市內,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征。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城,與西安、洛陽、北京并稱為我國四大古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
在東郊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棲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的冶鑄重鎮。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復國滅吳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為南京最早古城。
公元前229年,三國吳從武昌遷都建業,開創南京建都史。317年,東晉立國,定都建康。
420~589年共170年間,南朝宋、齊、梁、陳(史稱六朝)均以南京為都。而后,五代時南唐和明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后定都南京。
史稱“十朝故都”。1949年后,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恢復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并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
南京文化遺存眾多,文化積淀深厚,1982年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歷經朝代更替,曲折坎坷,僅城市名稱就有過金陵、秣陵、揚州、丹陽、江乘、湖熟、建業、建康、江寧、升州、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變頻繁為國內罕見。
其間既有過令人仰止的輝煌,也有過任人宰割的衰敗。境內文物古跡眾多。
越城、金陵邑遺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墻等大批歷史遺跡,顯示出強烈的古都特色。城市風景秀美。
東南山巒起伏,西北江水環繞,城內綠樹成蔭,四十八景風光迷人,民俗風情引人入勝,已成為國家優秀園林城市、旅游城市。歷史人物眾多。
春秋時代的吳王孫壽夢、越王句踐、西漢開國大將韓信、三國吳主孫權、南唐后主李煜、南宋名將岳飛、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歷史痕跡。李白的詩歌、李煜的詞曲、王安石的美文,吳敬梓的小說等為古城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南京地處遼闊的長江下游平原,瀕江近海,“黃金水道”穿城而過,南京港作為天然良港已成為遠東內河第一大港,城市發展也定位于江濱港口城市,目前已成為中國東部地區以電子、汽車、化工為主導產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 歷代在此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六朝文化中的石刻辟邪成了南京城市標志之一。
中山陵、夫子廟及秦淮風光帶兩處景區1991年被列入“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今日南京,盡展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風采。
雪松(市樹)、梅花(市花)輝映著雄偉的明城墻,綠蔭古都――南京,笑迎八方賓朋。 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又陰雨綿綿;夏季炎熱,與武漢、重慶并稱“三大火爐”;秋天干燥涼爽;冬季寒冷、干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時各有特色,皆宜旅游,因此就有了春游“牛首煙嵐”、“夏賞鐘阜晴云”、“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之說。
旅游景觀 南京是“山、水、城、林”一體的城市,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南京文化古跡遍布,從中可以探尋歷史的源頭:中山陵依山而建,結構嚴整,觀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氣;夫子廟建筑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間,讓你體味明清時代的市井繁榮;中華門氣勢宏偉,設計巧妙,置身城內,壁壘森然,耳邊似有戰馬嘶鳴;此外還有靈谷寺、石象路、三國東吳所筑石頭城遺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以及革命紀念地雨花臺等,引人遐思無限。
南京,歷史上曾有十個朝代先后在此建都,素稱十朝都會。 南京城歷史悠久。
遠在6000多年前,在玄武湖的湖畔,就出現了原始的村落。這個村落便是名城南京的雛形。
到了春秋時代,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現今朝天宮后山上建立冶鐵作坊鑄造兵器取名冶城,這是最早出現于南京的一座土城。公元前306年,楚國滅越,楚懷王在清涼山設立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從此開始。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后,把金陵邑改為秣陵縣,秣陵成為南京的又一別稱,漢代亦沿用此名稱。東漢末年(公元212年),孫權建都在此,名為建業。
到三國時,公元229年,東吳自武昌遷都于此,這是南京第一次成為首都。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又改名秣陵,第三年又改稱江寧縣,這是南京又名江寧的開始。
西晉建興元年(公元313年)因愍帝名叫司馬鄴,為避諱起見,逐改建鄴為建康。所以建康又是南京的又一別稱。
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建康城被蕩平,另于石頭城筑新城,稱蔣州城,因蔣山(紫金山)而得名。到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1年)改江寧為歸化,公元626年又改歸化為金陵,公元627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