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公民》這部的影評怎么寫,從未寫過,不會啊,求原創3000字左
學生時代看《十二怒漢》之前,讀過大篇溢美之詞,看完倒有點不過如此的感覺,好是好,但似乎沒那么神。這次抱著“翻拍能有多厲害,中國又沒陪審團”的心態,《十二公民》讓我大大吃了一驚。論品質,像看完一部精彩的動作片一樣酷爽,而回味有限,大致是四星,之所以給足滿分,就像片里的諸位“陪審員”一開始那樣,是體驗超出了預期,把感性經歷當做了判定標準。此外還有種新鮮感,英美劇的法庭戲看多了,而一群中國人為了這個唇槍舌戰,的確是首見,算是一種沒有特效的電影奇觀吧。
劇作的本土化并不是簡單的照搬,這也可以理解,國情不同,但主創挑戰而非模擬經典的努力也是顯而易見的。除了案件的大量細節和話劇式的故事格局,不少微妙之處都做了改頭換面,連整個故事前提,也成為一群家長的齊聚,賦予他們一個共同的價值觀交集。有影評指出,這樣的身份設定是硬傷,因為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長很難聚到一塊,不如改成學生自行拉來親戚熟人更妥當,說的固然在理,但如此一來就失去了上述共性,很多以情動人的“在座各位的孩子……”(請無視干爹)就無從發揮。多位陪審員反復強調,他們是為了孩子,才來這么一場假戲真做的討論,若不是家長,這個最強的動機支撐就垮了。
前幾年在天涯看到一個貼,說是不要再自稱老百姓了,我們是國家的公民,要享有公民權利云云,但公民到底需要承擔何種責任,帖子里吵成一團也沒說出個所以然。《十二公民》強調了公民這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向我們示范公民的重要義務之一,就是積極、客觀地參與公共事務,并且不因個人的情感左右妨礙客觀判斷,這也是西方陪審團制度賴以維系的前提。當然,這場示范最終仍要落足到主旋律上來,由一位最終揭曉是檢察官的成員來挑頭和維持,并且在片尾打出冤案昭雪的字幕,表明偉光正的法律工作者和沒有陪審團的中國法律足夠主持公道,不過這并無損于影片的示范價值,而且主旋律的私貨也夾的毫不拙劣,頗有點正能量效應。
大概看到一半的時候,我有個很強烈的感覺,這片在普及合理懷疑的法理之外,還有一層使命,就是促進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解。每位陪審員都代表了一個特定的人群,而人人心里都藏著疙瘩,一開始禮讓三分,一團和氣,故事節奏也較緩,等到討論關鍵證據,頓時觀念碰撞激烈,處處針尖對麥芒。這群人包含了巨富、中產、公務員和底層混混等,社會階層跨度大,價值觀分歧明顯,社交交集小,平日里做酒肉朋友互相傾訴的機會幾乎為零,難得的機會齊聚一堂,開誠布公,交流三觀,抹平偏見,消除心魔。影片采用了一種客觀的立場,個人記憶可能對履行公民責任感有所助益,如曾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也可能構成阻撓,例如那父子不合的出租司機。他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個人原因,做出有罪與否的判斷,但最終都回歸了理性。植入大量社會時代話題也是出于同樣的目的,對“干爹”、富二代的仇視,對外地打工者的歧視,最終都被理性壓倒,委婉地對大眾的有色眼鏡做出批判。按照普法路線,故事應該定格在司機舉起的手就結束,而影片又加了一段人人互助互愛的五講四美宣傳片,也是對和解主題的體現。
拋開那些強調法理、揭示社會面貌的部分,這也是一部相當好看引人的商業片,很多特效大片到了文戲就讓人昏昏欲睡,而《十二公民》能從頭至尾使人保持興奮。從這個角度來看,比花大錢看3D大片更值。只要你不是太懶得動腦,這里頭獲得的智力愉悅,一點也不比那些懸疑經典差。只是現如今,大部分觀眾已經習慣了只為巨星和巨額投資買票,該片的商業前景注定無法樂觀。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去看一看,在這個時代,一部翻拍經典又受制諸多的中國電影,能拍成這樣已是殊為不易了。
2.十二公民電影影評視聽語言分析
當12名陪審團成員剛剛走進會場的時候,估計除了帶有特殊使命的8號陪審員(就是何冰飾演的角色),其余各位都并沒有將這場討論當回事。他們或主動或被迫來到這里,只希望迅速達成一致,趕緊散伙各回各家。
正如人際心理學所講:我們永遠無法直接觀察另一個人的內部狀態,也永遠不知道真實的對方是什么,我們對他人的理解,反應了我們對自己內部體驗的理解。有限的證詞和背景資料,無法還原真實的弒父嫌疑人的全部,所以,其激發出的陪審員們對富二代的分析,多多少少承載了他們自己的人生經驗。
或許正因為如此,當討論持續深入,參與者越來越多卷入個人經驗的時候,對案情的討論,仿佛成為對各自陪審員人生經驗的討論,因此出現更多的推己及人,甚至情緒沖突。
比如,當11:1的局勢僵持不下,第一個站出來對何冰表示支持的急診科醫生。他不贊同無罪的觀點,但是卻贊同何冰的態度,因為,面對工作當中遇到腦死亡的病人,生命雖然已經不可逆,但要同意家屬放棄治療的建議,仍然覺得非常艱難,所以覺得應該尊重生命。
比如,第一個改變投票傾向的空巢老人,他改變想法是因為對案例有更深刻的理解了么?并不是,而是早年自己和父母被打成右派天天遭批斗搞得不想活下去的經歷被喚醒,想起曾經站出來鼓勵他的人,由此推及:如果富二代真的沒罪,只要有人站出來說一句話,他就有可能活。
比如,那個長著黑社會的臉說話很少卻很沖的陪審員,一度情緒激動,因為他曾經因為冤判在監獄中度過一年半的時光。一個人被判了八年,到一年六個月的時候和你說你是被冤枉的,一年半什么概念?進去容易,出來就難了,誰管你冤不冤,你畢竟是蹲過大牢的人,有嘴都說不清楚。所以他堅信,萬分之一的可能性對于當事人就是一萬的影響。
比如,當陪審團陷入對證人證詞的質疑,也有人跳出來表達對老頭的理解。老頭并不是想要說謊,只是為了得到重視,因為它第一次被人拜訪,第一次上電視,他知道有人在拍他,他說話緊張,這個瘸腿老頭,之前從來沒人注意,沒人關心。所以當面對鏡頭的時候,他不能不說話,他得說,他得站起來,并且得讓自己相信自己說的話。
如果說這幾個陪審員的自我暴露或多或少和案情本身還有點關系,你會發現那個大學保安和小賣部老板的交鋒,仿佛和剩下的人完全沒有關系,處理的都是從外面帶進的“個人恩怨”。作為小賣部的老板,不僅需要無條件支持學校的各種有道理沒道理的要求,還要在學校內部和保安斗智斗勇,一切為了生計,憋屈了一輩子。他說:動不動就讓我配合,誰配合過我呀?我說的話你們聽得見嗎,全都聽不見!
而從始至終,以毒舌和難搞的形象貫穿始終的3號陪審員(韓童生),與其說他是在表達對富二代的控訴,不如說是在表達對自己的父子關系的哀嘆,“我不管他爹是一什么樣的人,他是遺棄了自己的孩子,不遇到天大的難處誰會舍得把自己的親兒子給扔了?你們有人問過這當爹的一句嗎?就算一個人曾經犯過罪,就不能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嗎?我兒子十六歲那年和我吵過一架,我動手了,打那時候起,六年沒回來,一個電話沒有”,所以,起早貪黑的辛苦不知道是為了啥。
最后,他們達成了一致,而投票的場景,已經泣不成聲,走出模擬法庭,我們看到了他們和自己的和解,比如,父親和孩子相擁,保安為小賣部老板扶起倒地的車子……
可以說,審判的游戲已經結束,但當陪審團們從房間里走出來的時候,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已經不一樣,因為曾經內心的傷痛得以釋放,而曾經的創傷,也因為經歷了審判過程中的抽絲剝繭,完成了壓抑情緒的釋放和對過去的替代性彌補,從而,他們自己的生命會得到升華。
或許,這并不是一場補考,而是一場生命的饋贈……
3.12公民觀后感
前天看完了電影《十二公民》,感覺已經好久沒有看到過這種能讓人花時間思考的影片了,影片中,十二位陪審團的成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有數學老師,有的士司機,有房地產的老板,有學校門口賣雜貨的,有做保安的,這樣一個群體,組成的陪審團,在辯論中,各自都從自己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匝一看,應該是公正公平的判決方式。但是,電影一開始,就冾如現實中一樣,表現出社會底層人員思考問題簡單,對生命的冷漠,甚至把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力,當成兒戲,花一小時去辯論是浪費時間。辯論開始,是十一比一的這樣一個局面,判定被告有罪。但是在8號陪審員抽絲剝剪的方式下,一條一條的將各種證據找出疑點,一條一條的反駁,最終以12票通過,判定被告無罪。
電影結束,留給觀眾的, 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從電影中我卻感到一個更令人不安的想法,那就是這種西方式的大陪審團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首先,組成陪審團的人員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文化層次,也是各不相同。那么,在陪審團辯論中,那些思考不嚴謹、想法不周全的陪審團人員,可以直接被駁倒,直至忽略。最后留下的,就只能聽見社會精英的聲音。在辯論當中,社會精英們可以指鹿為馬,把白說成黑,因為剩下的人,根本不夠成辯論桌上的對手。最后,那個被告,是否有罪,就成了某些社會精英的意識形態當中的觀點,可以翻云覆雨。其次,那些暴戾的犯罪分子,在被社會精英們翻云覆雨的辯論后,重新走入社會,又成為了這個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但這卻已經超出了社會精英考慮的范疇,社會精英們只是考慮辯論桌上的勝負。
這部電影,留給我的,想法很混亂,如何才能找到個正確的辦法,毫無頭緒。也許這正是導演們留給觀影者的問題。
4.12公民觀后感,圍繞有沒有責任寫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里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他們并沒有決定他們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了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干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他們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飚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托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于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5.十二公民法律方面的觀后感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做出如何決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當然尤其是我們青少年.
由于這方面的原因,學校為我們組織了一節法制教育課.這對于我們來說真可畏意義重大.
我認真地聽完了這次報告會的內容,給我的感觸很深.做這個報告會的是三位正在服刑的人員,不僅如此,他們都是擁有自己美好青春的三位年輕青年.他們為我們講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這條不歸路的,又是如何的后悔與失去自由的無奈和悲哀.
他們用自己犯的過錯來警示我們——這些正處于美好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們,這些正享受著生活的美好與自由的可貴的我們,告訴我們要從小樹立省法律意識.遵紀守法,要學法、懂法、守法,做一個社會上的好公民.同時還告訴我們要慎重交友并無論處于何時何地都不忘父母對我們的恩情.這是一個處于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發自內心的悔恨和領悟.他想把這些道理傳達給擁有自由的我們.這對于我們來說是有很大的啟發,甚至可以產生心靈的震撼.
聽完這節課,我想這對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起著巨大的作用.它給了我許多真理和啟發,告訴我要想成才必先學會做人,我會一直受用!
聽了今天的報告,我感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為什么呈上升趨勢,主要是他們法律意識淡薄,有的不懂法,還有的不知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什么是自己應有的權利,什么是自己應盡的義務。沒能真正理解遵紀守法的重要意義,不能在社會行為中自覺地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要培養未成年人的自覺法律意識,首先應組織未成年人系統學習法律,多形式組織未成年人學習新《憲法》、《刑法》、《刑訴法》和《社會治安處罰條例》等法律條文,在社會行為中自覺地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與一切違法犯罪的現象作斗爭。
學校、家庭和社會應注重引導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調解自己的情緒,加強自己抗挫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上各種環境的考驗。因為,未成年人正是長身體的時期,他們已開始產生強烈的獨立意識,不想事事依賴成人,想獨立去處理一些問題,但是,他們的認識和判斷能力又跟不上獨立意識的發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和固執使自己的行動帶有很大盲目性,這就需要我們成人對他們進行整體引導,逐步提高他們能分析和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6.電影《十二公民》中哪些細節讓你印象深刻
1、討論開始之前,的哥說“學校真不是東西,好好的孩子這么折騰”“學什么西法,西法不一定適應中國”(大意)。
2、第一次投票,只有8號投無罪,北京男站起來說“看到沒,這就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抱團兒”;不記名投票有一張無罪票,也是北京男瞪大眼睛說“誰呀,我就像知道這哥們是誰!”
3、小賣部老板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時拿眼鏡男舉例,他認為這是在奉承眼鏡男,沒想到撞到了槍口上。
4、的哥質問8號:“你是誰呀,你是他親戚還是什么人,你憑什么質問我們?”
5、的哥:“十幾秒,幾十秒,沒必要那么精確!”
7.電影《十二公民》中哪些細節讓你印象深刻
1、討論開始之前,的哥說“學校真不是東西,好好的孩子這么折騰”“學什么西法,西法不一定適應中國”(大意)。
2、第一次投票,只有8號投無罪,北京男站起來說“看到沒,這就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抱團兒”;不記名投票有一張無罪票,也是北京男瞪大眼睛說“誰呀,我就像知道這哥們是誰!”3、小賣部老板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時拿眼鏡男舉例,他認為這是在奉承眼鏡男,沒想到撞到了槍口上。4、的哥質問8號:“你是誰呀,你是他親戚還是什么人,你憑什么質問我們?”5、的哥:“十幾秒,幾十秒,沒必要那么精確!”。
8.十二公民影評可以換哪些題目
拙薄的套搬
文/夢里詩書
如若沒有《十二怒漢》的珠玉在前,那么《十二公民》確是一部值得盛贊的電影,但這種假定是并不存在的,改編不等同于套搬,一味的臨摹與仿效,卻難有任何獨出機杼的已見,比之原版那用言談構筑的魅力,電影顯得是如此拙薄。
《十二怒漢》的經典在于無論滄海桑田,他所體現司法需有的嚴謹與生命的尊崇,都能給每一位觀眾以至誠的感動,完美的藍本實則注定了套般與他的《十二公民》不可能碌碌無為,即便是改編后有以那無比牽強模擬法庭的開頭與主旋律回歸乏善的結尾,電影對原版小心翼翼的臨摹,連人物性格背景甚至座次和一個角色帶不帶帽子皆有以高還原度的吻合,對這部作品的稱道絕非源于該片有多么好,而是驚詫于原版的魅力即便是時隔近六十載,依舊能如此契合我們的時代。
站在巨人之肩應當仰望天空,而不是俯瞰過往,《十二公民》并非《十二怒漢》的首次改編,日本于91年改編的《12個溫柔的日本人》雖難比原版,但營造了真正屬于自已的故事核心,而俄羅斯于07年對原版的改編將戰爭、種族、人性三者皆巧融于原有的劇情架構,鍛造了更為深刻的劇情縱深,回看《十二公民》做了些什么?除了一再的復刻原版劇情思路,便就是想著怎么把這個根本難以在中國上演的故事生搬硬套于原有的藍本,而所謂的將此片能接到中國的地氣恰是該片另一大敗筆所在。
消解對嫌疑人身份的歧視,原版用曾生活于貧民窟里的5號陪審員給予了反證,而俄版里猶太陪審員與高加索陪審員以自已的智慧將種族與地域差化于無形,但《十二公民》里對于河南地域性的過度譏嘲則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笑料,反證河南人不差的例證,僅是透過幾位陪審員一口河南腔簡單粗暴的回語和提出這一話題陪審員的自我醒悟,實則電影在潛意識里很有可能會影響觀眾更加加深對地域化的成見,另一點地產老板與學生間真愛營造的笑料,不僅是無關劇情內容的累贅,此雖無錯但更確是不應值得如此炫耀提倡的價值觀念。
一次引經據典的套般,一群中國的實力派演員,卻終拍不出一場真正能屬于中國自已的《十二怒漢》,可無以否認電影至少還是有以原版形貌,經典是《十二怒漢》的,拙薄是《十二公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