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冊"的來歷100字
冊:象形。金文、小篆字形與甲骨文相似,象簡冊形。本義:書簡。古代文書用竹簡。編簡名為冊,后凡簿籍均可稱“冊”。
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古文又從竹。——《說文》
經傳多以策為之,字俗作策
史乃冊祝。——《書·金滕》
公歸,乃納冊于金滕之匱中。
又如:名冊;畫冊;紀念冊;冊書(史籍,史書)
古時稱編串好的許多竹簡,現在指裝訂好的紙本子 [volume]。如:冊籍(名冊);冊歷(亦作“歷冊”。賬本)
特指皇帝的詔書 [imperial edict]
祝冊自京師至。——韓愈《南海神廟碑》
王命作冊。——《書·洛誥》
有冊有典。——《書·多士》
2.“冊”的來歷
“冊”是象形字: 甲骨文的“冊”,象簡冊形。
古代文書用竹簡編成冊,后凡簿籍均可稱“冊”——小篆字形的“冊”完全繼承了甲骨文——楷書的冊《說文》:“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者。
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古文又從竹。”
在紙張運用之前,竹木的冊是主要書寫材料。用削制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毛筆墨書。
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
3.怎么把《“冊”“典”“刪”的來歷》這篇課文簡單的介紹一下
冊 “冊”:在春秋戰國至魏晉時代,因為當時還沒有紙,人們只好把文字寫在狹長的竹片或木片上。
竹片稱“簡”,木片稱“扎”或“牘”。這種竹片或木片,通稱為“簡”。
一塊簡只能寫幾十個字,記載一件事,因而往往需要很多塊“簡”。為了查找方便,人們就用熟牛皮條把這些簡按次序串編起來,稱之為“冊”。
“冊”字很像幾片竹簡用繩子串在一起。后來,書寫的材料逐漸用紙代替,印出的文章裝訂成書仍沿用了“冊”這個名稱。
現在“冊”已演變為量詞。 /z/* /view/*?fr=ala0 /s?wd=%B2%E1 典 典 春秋戰國以前的公文體制 【典】典常。
是記述的古代帝王法文書,如《尚書》中的《堯典》、《舜典》。 典 #diǎn 【釋義】 ①標準;法則:典范|典型|典章。
②被當作依據的書籍:詞典|經典|引經據典。③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典故|用典。
④用實物作典押來借錢:典押|典當。⑤鄭重舉行的儀式:典禮|開國大典|慶典。
⑥姓。 【典范】 #diǎnfàn 可以作為學習、仿效的標準而起示范作用的人或事件。
〖例句〗雷鋒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 【典型】 #diǎnxíng ①具有代表性的。
②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或事件。 〖例句〗寫作文時,典型事例能使我們的觀點鮮活起來。
===================關于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典 <;名>;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
本義:重要的文獻、典籍) 同本義 典,五帝之書也…莊都說,典,大冊也。――《說文》。
按,謂從冊,從大,古文從古文冊。 典,經也。
――《爾雅·釋言》 不可為典要。――《易·系辭》 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左傳·昭公十二年》 司晉之典籍。――《左傳·昭公十五年》 不遠而復,先典攸高(重貴)。
――丘遲《與陳伯之書》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后漢書·張衡傳》 又如:藥典;字典;釋典(佛經);法典;佛典;引經據典;典志(記載政 典 diǎn ①標準;法則:~范、~型。
②典范性的書籍:~籍、詞~。 ③鄭重的儀式:~禮。
④詩文中引用的古書里的故事或詞句:~故、用~。 ⑤抵押(舊時一方將土地或房屋押給另一方,換取一定款項,不計利息,議定還款期限,到時贖回)。
⑥姓。 【典范】可以作為學習榜樣的人物或事件。
【典故】詩文中引用的古書里的故事或詞句。 【典籍】記載古代法制的圖書。
也泛指可以作為標準、典范的書籍。 【典禮】隆重舉行的儀式。
【典型】 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②具有代表性的:他的看法很~,值得重視。
③文學藝術作品中用藝術概括手法表現人的社會特征的藝術形象。它既表現了人的一定的社會特征,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典型化】指概括現實生活、創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方法。作家、藝術家在創作時,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深刻觀察和獨特理解,把日常現象集中起來,進行深入的開掘和精細的提煉 ,創造出既具有鮮明個性特征又能反映某一特定時代的社會本質的藝術形象。
【典型環境】文藝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決定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促使人物行動的特定環境。它能概括地反映出一定歷史時代的社會生活及其發展趨勢。
【典型性】指作家、藝術家塑造藝術形象所達到的概括化和個性化統一的程度。藝術形象的個性特征越鮮明、生動,而所揭示的社會本質越深刻,即個性與共性越統一,典型性 就越高。
也指一般講話、論著對事物所作的既有高度概括力、又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評述。 【典雅】文章內容有根基,文詞優美不粗俗。
【典章】法令制度。 典tiǎn 1.見"頎典"。
/s?wd=%B5%E4 刪 會意。從刀從冊。
冊是簡冊,把若干竹簡編穿在一起叫“冊”。簡冊的內容有問題,就用刀除掉,所以從“刀”。
本義:削除 【釋義】去掉多余或不恰當的字句:刪除|刪節|刪改。 【刪除】 shānchú 去掉。
〖例句〗老師批改作文時,幫我刪除了多余的文字。 【刪改】 shāngǎi 刪削并改動。
〖例句〗這篇文章經多次刪改才定稿。 【刪節】 shānjié 刪去文章中與表現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部分。
〖例句〗該文在轉載時,編者做了一些刪節。 ========更多的信息 削除;勾劃掉 刪,剟也。
――《說文》 刪,除也。――《三蒼》 刪,定也。
――《聲類》 刪,刊也。――《漢書?刑法志》注 刪,削也。
――《漢書?丙吉傳》注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清?龔自珍《病梅館記》 /view/*?fr=ala0 /s?bs=%B5%E4%B5%C4%C0%B4%C0%FA&f=8&wd=%C9%BE%B5%C4%C0%B4%C0%FA (參照參照)。
4.字的來歷50字左右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5.萬年歷的來歷 ,故事,急,簡短
要想
追尋萬年歷的由來,那故事得從遠古時代的商朝說起……有名樵夫喚做萬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罷了就坐在樹下休息。他眼望著樹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將節令定準的事。不知不覺過了大半個時辰,他才發現地上的樹影已悄悄地移動了方位。萬年靈機一動,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呢?回到家后,萬年就設計了一個“日晷儀”。可是,一遇上陰雨天,日晷儀又失去效用了。 有一天,萬年在泉邊喝水,看見崖上的水很有節奏的往下滴,規律的滴水聲又啟發了他的靈感。回家后,萬年就動手做了一個五層的漏壺,利用漏水的方法來計時。這么一來,不管天氣陰晴,都可以正確地掌握時間了。有了計時的工具,萬年更加用心的觀察天時節令的變化。經過長期的歸納,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覆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運行的規律,就不用擔心節令不準了。萬年就帶著自制的日晷儀及水漏壺去覲見天子祖乙,說明節令不準與天神毫不相干。祖乙覺得萬年說的很有道理,就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蓋起日晷臺、漏壺亭,又派了十二個童子供萬年差遣。從此以后,萬年得以專心致志的研究時令。過了一段日子,祖乙派阿衡去了解萬年制歷的情況。萬年拿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榮枯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阿衡聽后,非常忐忑不安,他擔心制出準確的歷法,得到天子重用,直接的威脅到他的地位。於是阿衡就以重金收買了一名刺客,準備行刺萬年。無奈萬年全心研究時令,幾乎從不離開所住的日月閣。刺客只好趁夜深人靜之時,挽起了箭射殺萬年。只聽得嗖的一聲,一箭射中了萬年的胳膊,萬年應聲倒下。童子們高喊抓拿刺客,守衛的兵士及時抓住了刺客,將他扭送天子。 祖乙問明了是阿衡的詭計,就下令將阿衡收押,親自到日月閣來探望萬年。萬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告給祖乙:現在申星追上了百星蠶百星,星象復原,子時夜交,舊歲已完,時又始春,希望天子定個節名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當時祖乙見萬年為了制歷,日夜勞瘁又受了箭傷,心中不忍,就請他入宮調養身體,萬年答道:“多謝天子厚愛,只是目前的太陽歷還是草歷,不夠準確,要把歲末尾時也閏進去。否則,久而久之,又會造成節令失常。為了不負眾望,我必須留下來,繼續把太陽歷定準。”又經過了數十個寒暑,萬年精心制定的太陽歷終于完成了。當他把太陽歷獻給祖乙時,已是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了。 祖乙深受感動,就把太陽歷定名為萬年歷,并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上就是萬年歷名稱的由來。
第二個版本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風云的不測,使他很苦惱。 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臺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于事。萬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 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派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見此,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萬分懼怕萬年因創建歷法而得寵,國君會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于是,他陰謀策劃,派了一個刺客去除掉萬年。刺客攀上日月閣,見萬年正在閣上觀察星斗,便張弓搭箭,準備射死他。誰知,刺客被衛士發現,被當場緝拿。祖乙知后,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后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