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說說你對《七月與安生》看過的感受嗎
拿什么去安放友誼
文/夢里詩書
如若《七月與安生》僅止步于那美好的友誼并更為細膩的去勾勒于情感,這何嘗不會是一部難得的青春之作,但沒有了狗血的基色,對于中國式的青春電影來說,又能拿什么來營造劇情的張力?于是隨著虛假做作所謂愛情的來臨,那本自真摯的友誼也隨之消散殆盡。
國產的青春電影,鮮有一部能將鏡頭質樸的聚焦于女生之間的感情,這也使《七月與安生》在伊始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清新之感,周冬雨飾演的安生和馬思純飾演的七月上演的這場友誼羈絆,也確營造了一種難得的真摯,而兩位女主人公各不相同鮮明的個性,在人物塑造也有著到位的拿捏,尤其是周冬雨更可謂是繼《心花怒放》后再次顛覆了她在觀眾眼中以往的形象,將安生這位看似性格放蕩不羈,實則內心脆弱的人物有著很好的表現。
可惜于這種難得的清新純粹并沒有能在這部電影中貫穿始終,隨著又一場以愛為名的三角戀展開,這一故事也開始變得虛假做作,已然司空見慣的套路劇情,并不是依靠些許所謂的反轉不同所能改變的,而一再的狗血煽情與刻意營造的淚點,實則早已迷失了前段那種質樸的情感,看著一幕幕莫名的悲歡離合,令人再也難在這部本自青春友誼的電影中找到共鳴。
《七月與安生》的問題,其實并不在于執導,更在于劇情本身,雖未曾有拜讀過原著,但從這一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來說,便可想見其作品是多么的矯揉造作,無論從伊始還是結局來看,這個關乎成長的故事所充斥的僅有虛構的臆想,其不但沒有真正去著點于愛與友誼的美好與責任,更有著迷離錯誤的價值觀導向,這樣的疼痛青春其本質與過往諸多的爛俗之作并沒有過多的區別。
本以為在《七月與安生》中能邂逅一段彌純美的友誼,未曾想到頭來依舊還是一場乏善可陳的三角之戀,如此呈現又能拿什么去安放友誼的的珍貴?!
2.《七月和安生》讀后感
[《七月和安生》讀后感] 讀《七月和安生》時,我被誘入了故事深處,《七月和安生》讀后感。
當我讀到:“我已經無法再傷害你,七月。我是你這一生最應該感到后悔的決定。
當我問你去不去操場。你不應該跟著我走。
第一次,七月看到安生明亮的眼睛開始黯淡下去。像一只鳥輕輕地收攏了它的翅膀。
疲倦而陰暗的,已經聽不到凜冽的風聲。……” 我從未見過安妮的文字里透出過這么多的憂傷,令人窒息的。
或許這是唯一一篇關于友情的,而對于友情她胸懷著的巨大的柔情才充分地溢出來,貫注到字里行間。而對于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情,安妮更多地思考關于它所帶來的瘋狂與占有,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情作為背景總是灰色的,讓人看不到一點兒光亮。
但也許僅僅是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友情還是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情在她那里(在這篇文字里)并沒有清晰地分野。 我長久地沉醉在《七月和安生》里,站在遠處看兩個十三歲的少女在操場上閑談,看她們并排躺在床上,安生因為害怕而摟著七月。
安妮的文字在這篇文字里是這樣的強力,它們推著我快步地走,停不下來。七月在站臺上送安生離開故鄉,她被一種鉆心地感覺罩住,蹲下來哭;她到上海去看安生,遠遠望見蕎麥一樣膚色的安生,她病態的瘦,只有她的笑容是她所熟悉的,那個樹上的女孩。
假如你們都看了這篇文字再來看我的訴說,也許覺得這些復述太過蹩腳了,但這些情景在我心里一再地重現,使我忍不住。 這是一篇關于兩個女孩之間友情的故事,其中的家明只是她們產生挫折的道具,假如沒有他故事也可以繼續,只是來得不夠強烈。
安妮是偏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安生的,在這兩個角色中,應該是這個和她更為相象些(我希望這樣說不會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在我看來那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她給她安排了死亡,在她看來死是美可能達到的極致,而七月還要繼續活下去,更多的可能在后面,但很難企望其中還有多少令人心動的美。 家明沒有自己的選擇。
安妮讓他喜歡安生更勝過七月是因為她覺得這是一種自然的判斷,正常的心智和對美的直覺能力。“家明說,安生是個不漂亮的女孩。
但是她像一棵散發詭異濃郁芳香的植物。會開出讓人恐懼的迷離花朵。”
我覺得在安妮那里,恐懼一詞的含義常常就是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的另一表達。假如我們不能對一個對象產生美和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的感覺,那么很難想象我們會因它而感覺到恐懼。
當然這個概念并不是可以任意延伸的,讀后感《《七月和安生》讀后感》。 在《七月和安生》里,即使不加注意,也可以看到安妮把所有美好的聯想和描述都送給了安生,和她的其它許多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樣,她在對她們的美的渲染上從不吝惜筆墨。
“很老的樟樹,樹葉會散發出刺鼻的清香。安生踢掉鞋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用幾分鐘時間就能爬到樹杈的最高處。
她像一只鳥一樣躲在樹叢里。晃動著兩條赤裸的小腿,眺望操場里空蕩蕩的草地和遠方。
七月問她能看到什么。她說,有綠色的小河,有開滿金黃雛菊的田野,還有石頭橋。
一條很長很長的鐵軌,不知道通向哪里。然后她伸手給她,高聲地叫著,七月,來啊。
七月仰著頭,絞扭著自己的手指,又興奮又恐懼。可是她始終沒有跟安生學會爬樹。”
“七月想,如果安生在這里,她還會踢掉鞋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爬到樹上去眺望田野嗎。安生坐在大樟樹最高處的樹杈上。
空曠操場上回旋的大風,把她的白裙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吹得像花瓣一樣綻開。安生伸出手,大聲地叫著,七月,來啊。
她清脆的聲音似乎仍然在耳邊回響。” “那天晚上,七月看見少年的安生。
她穿著白裙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在樹上晃蕩著雙腿。長發和裙裾在風中飛揚。
還有她的笑臉。” “但是安生一貫都這樣。
就像13歲的安生會踢掉鞋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飛快地爬到樹上。她把她的手伸給七月,她說,七月,來啊。
但七月不會爬樹。她仰著頭看著樹上鳥一樣安生。”
“安生在陽光下的笑臉。她說,我們去操場看看吧。
散發著刺鼻清香的樟樹。安生在風中綻開的如花的白裙。”
“我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你。七月。
她們回到母校的操場去散步。有樟樹的地方已經蓋起了一幢新的樓。
安生說,這里曾經有非常刺鼻的清香。她閉上眼睛深深呼吸了一下。
似乎依然是站在濃密的樹蔭下面。可是她已不再是那個穿著白裙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的光腳的女孩。
會輕靈地爬上高高的樹杈。舊日時光早已一去不復返。
只有鐵軌還在。依然穿過田野通向蒼茫的遠方。
安生說,小時候我非常想知道它能通向何方。現在我終于知道了。
原來它并沒有盡頭。” 以上的五個段落(或許更多)分別散處于小說的各個階段,樹上女孩的形象懾住了她,使她不得不一再地重復,在隨風飄的白裙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和散發著刺鼻清香的樟樹上,留下了關于少年安生的一切。
她在樹上望著通向遠處的鐵軌,對自由和未來充滿憧憬。 在小說結構上,本篇基本上采用了線性敘述的手法,但她巧妙地利用這種反復吟唱主旋律的回旋手段彌補了直線敘述可能帶來的平淡。
在這篇小說里許多情節是被多次提起和加以利用的,比如陽光下的合影、鐵軌上。
3.七月與安生觀后感
[七月與安生觀后感]期盼許久的話劇,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七月與安生》,年初看見其在上海、深圳、北京的巡演公告,內心就已經躍躍欲試,終于現實所迫未能成行,七月與安生觀后感。
第一次看話劇是在去年春節假期的北京,正值西方情人節,三里屯流星雨模樣的燈光閃爍,許多拿著玫瑰花的男男女女在我眼前走過,阿拉伯風格的餐廳里,露著肚皮的姑娘跳著熱辣的具有異國風情的舞蹈。同行的朋友,提議去看話劇,這種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看得懂的劇,終于第一次映現在眼前,由于坐的是第一排,演員的妝容表情都看的一清二楚,劇名叫《情人劫》,北京電影學院藝術系的學生創作執導。
整個劇情有輕松詼諧,有邏輯推斷,內容營養場面養眼,我發誓,我喜歡這東西。無法向文藝青年靠攏,也一直沒做過所謂文藝青年這么文藝的夢。
只知道自小作文號稱不錯,卻在小學代表學校出去比賽時得了零分,老師批語:文筆流暢,段落清晰,可惜跑題了。跑題該是我一大特色,老師這大筆一揮,我這一個天生文科生的料就被埋沒到了至今。
以至于只能在今天像怨婦一樣絮絮叨叨寫點拿不出臺面的觀看感、讀后感什么的。早早的朋友送了票,我在第一時間向閨蜜分享喜訊,告訴她我們的話劇有著落了,我知道她喜歡,如同她知道我一樣。
卻沒想到在時間臨近時,又有朋友送票過來,我哭笑不得的給嫂子繪聲繪色的描述了一番話劇有如何的好看美妙,她這才沒有將這兩張價值千元大鈔的票給浪費了。一整天心神不寧,如同要出趟期待許久的遠門。
其實,只是看場話劇。這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的白領青年眼里,聽了一定會笑掉牙齒。
沒辦法,我就是這么容易滿足,沒出息了這么多年,不好改邪歸正了。江一燕和照片上一樣清秀漂亮,只是比想象中身材嬌小了些。
劇場內座無虛席,鄭州人民表現出了對藝術極高的熱愛和高雅的素質。七月與安生,其實該是同一個人,七月是安生的影子,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她們13歲遇見對方,就開始了長達10年的形影不離的生活。在學校,在安生家里,在任何場合,她們都是有了喜事要第一個跟對方分享的人。
或許,真的如同江一燕所說,每個人的心里都是兩個人,一個是宅女,一個是流浪漢。就如同每一個男人的心頭,都有一個白玫瑰,一個紅玫瑰。
安生自小離開父母,嚴重缺愛,自由散漫,過早的表現出了叛逆和所謂的灑脫。她外表強悍入男孩,內心柔弱如小孩,這樣的女孩比正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需要愛,更怕受傷害。
所以她外表堅強獨立,將自己層層包裹;她反叛,做出種種身邊人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舉動,是想引起大家更多的關注。如果一旦有所求,便會被生活著了相,哪怕這種渴求,只是愛。
七月漂亮、溫柔、乖巧、靈動,在學校討老師喜歡,在家里討父母喜歡,以至于語文老師都評價七月以后要流芳百世,而安生這一類的孩子一定會一臭萬年,觀后感《七月與安生觀后感》。七月膽小聽話,連樹都不敢爬。
安生爬上那顆大樹,大聲的喊道:七月,快上來呀。七月笑答:安生,你快下來,男孩子才爬樹呢,剛下過雨,樹上一定很濕,我才不呢。
這段對話,這個場景,在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我被這種純凈的來自兩個女生的友誼所感染的內心硬生生生出一些柔軟。第二次,卻硬生生生出一些疼痛。
七月說,只要安生能夠快樂,我什么都愿意和你分享,什么都可以。七月如愿考上大學,安生如期落考,開始了漫長的流浪生活,她在酒吧打工,抽煙、喝酒,如古惑仔般灑脫叛逆。
直到七月戀愛,家明的出現。那天,安生的母親來看許久未見的女兒,母親說,她不得以,不得以沒有盡到一個做母親的責任,不得以無法告訴她生父的姓名,因為她不能打擾他的生活。
但是,這不影響她作為一個母親疼愛的女兒的心。這一段,在后來我看到劇情的結尾時,不得不哀嘆女人的命運,安生和母親命運,又何嘗不是一個輪回。
安生反叛的趕走母親后,內心波蕩起伏,沉默許久的感情終于釋放出來,痛哭不止。她邊彈奏吉他、邊唱歌,邊哭泣。
以至于七月和家明站立許久,她都未曾發現。家明走上前去,輕輕的摸了摸安生的頭發。
就是家明這一摸,就是安生這一抬頭。改變了二個人,不,是三個人的命運。
安生像個獨特的稀有植物一樣迅速的吸引了家明,兩個人在長達三年的時間里,相互糾纏。安生終于累了,她一邊愛一邊自責一邊哭,她的愛傷害的是與她相識十年的七月,那個單純純凈的七月,能承受的起這樣的傷害嗎?安生愛家明,她太缺少關愛,而對于這樣一個英俊溫情干凈的男人,她顯然不具備抵抗之力。
一個“貪”字,讓家明和安生以愛的名義糾結在一起,或許安生和家明對于對方來說真的是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無法不靠攏無法不相愛。正如安生所問,如果你先遇見的是我,你也一定會喜歡七月,因為,她是七月。
她優秀的幾近完美。這就是命。
也許常人最難以抵擋的就是一個情字,多苦多累,都甘愿背負,一句心甘情愿讓一切成了理所應當。當然,我要說,這里面最貪婪的要的最多的人是家明,他在漫長的時間里立場左右飄忽不定,在先遇見七月的時間里,與之相愛。
在遇見安生后,又不加以控制自。
4.花火專欄用善意溫暖世界
用善意溫暖世界
安妮寶貝改名了!一個曾經影響一代人的女作家,一個幾乎被標簽化的名字,突然變成另外的名字,自然引發人們良多感觸。區別以往安妮寶貝的小說和隨筆,新作《得未曾有》(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就是她改名慶山后,以文化實錄的形式,發現和探尋新的生活方式,然后用善意溫暖這個世界。
中國論文網 /1/*
這本《得未曾有》,講述了安妮寶貝在長途旅行中,與四個陌生人的相會和交集。其中有愛作畫也善于烹飪的廚子,倡導他的飲食方式;有回歸鄉居的攝影師,以作品系列禮敬故鄉和大自然;有以詩歌、唐卡、修行、領悟供奉信仰的年輕僧人;還有年過八旬,經歷各種變遷,心守一事,古法彈奏的老琴人。安妮將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一切細節、一切觀點,均如實記錄下來,將種種不同的個人觀點、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命形態,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完整呈現,讓讀到的每一個人去分辨、吸取、選擇、感悟,去獲取其中的價值和意義。
之所以選擇這四個人,安妮寶貝認為,這些人身上都有一種后退或者隱藏的傾向。“這些人的某些選擇看起來可能是消極的,往后退一步,或者把自己隱藏起來,但這里面有很大的考驗和決心在。”比如像書中人物魏壁,經歷過非常積極的、或者說很熱鬧的生活方式后選擇回到鄉村,這樣的選擇里有他對自己生命的一種確認。魏壁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一個農村優秀青年在大城市奮斗多年后,決定回到農村生活。魏壁選擇鄉村,安妮選擇魏壁,都是一個目的:轉向內心,探索、反省、凈化和調整。不只是嘴上說,而是身體力行,按照自己內心去生活。
《得未曾有》褪盡了先前的尖銳和殘酷,是充滿善意的一本書。這說明安妮還是愿意用善意的態度對待這個世界。對此,安妮坦言跟自己的經歷或觀念的變化有關,年輕的她是非常講究是非觀的人,會攻擊一些事物。這是必經的過程,但又需要慢慢調整和糾正,當經歷過一些事情,或者通過學習、訓練讓自己的心得到擴展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東西具備一種平等性,這種平等性是說,事實上沒有那么明確的對和錯、美和丑。在安妮看來,這個世界所有對立面都可以融化掉,也可以消失掉。這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換過來的觀念,需要一個人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去體會,去領悟。
安妮寶貝的文字曾經是小資的最愛。“海藻般的長發、光腳、白衣裙、目光如孩童一般清澈”是安妮筆下女子的標準相,“流浪、旅行、絕望、漂泊”又是她所敘述故事的關鍵詞。在安妮早期的《告別薇安》、《七月和安生》、《八月未央》等作品中,無一不在講述撕裂的痛、捆綁的愛。近些年,隨著安妮的結婚生子,她的文字漸漸柔和,從《素年錦時》、《蓮花》再到《眠空》,個人成長的尖銳和殘酷被日常生活的平和所取代,她筆下的人物也從內心的掙扎轉向對生活的探索。而 《得未曾有》中,在不同的人生故事里,我們會探尋到心的源泉,重新發現自己。
安妮寶貝的影響力,不僅表現在銷量上,還表現在她作品中宣揚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對很多人來說,安妮寶貝式的憂郁,安妮寶貝式的沉默,安妮寶貝式的麻布長裙,似乎就是他們所有人心目中的“另一面”。安妮的寫作一直伴隨著爭議,她因清冷凜冽的風格,和字里行間的小資情調備受追捧,但又被批評“太文藝”、“太矯情”。 在《得未曾有》中,她除了記錄這四個人的經歷和交往,還會經常把自己抽離出來,來觀察這個世界。她把自己的價值觀寫了進去,但沒有對這四個人給予任何的判斷或者評價,而是讓他們自己流動和表達。
毋庸置疑,新的筆名意味著狀態和心境的變化。對于改名“慶山”,安妮如此解釋:“現在的自己,喜歡‘慶’的歡喜基調和‘山’的靈性,但不會與‘安妮寶貝’告別。”對于改名,網上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實在沒有必要給新名賦予太多的意義,名字不過是符號。我想十個讀者九個依舊會親切地稱呼你安妮,因為這已經成為我們心中不可更改的符號,別具一格,代表著你的風格和氣質。”在 《得未曾有》 中,我依然讀到了安妮語言的干凈、簡短、豁達,沒有拖泥帶水,少夸飾。而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少了無病呻吟的做作,多了生活的溫暖。
5.夜晚隨筆
2006年8月31日安妮寶貝文集索引安妮寶貝的主要作品有《暖暖》《七年》《告別薇安》《如風》《最后約期》《呼吸》《無處告別》《生命是幻覺》《殺》《疼》《一個夜晚》《北方的事》《下墜》《傷口》《交換》《上海冬天》《八月未央》《七月和安生》《彼岸花》《末世愛情》《風中的煙火》《手心上的潔白花朵》《平靜的約定》《曖昧》《安妮的六月詩句》《詩句》《愛已如風》《一個春天的晚上》《午夜的裙子》《愛到逃離》《重讀杜拉斯》《衣錦夜行》《陽光的溫度》《少年往事》《山中歲月》《三毛》《如煙花寂寞》《喬和我的情人節》《距離》《畫漫畫的男人》。
分類:隨筆 | 評論:0 | 引用:0 | 瀏覽:20 | 閱讀全文:安妮寶貝文集索引 2006年8月30日 薔薇島嶼 在6月寫作時候,我有連續的幾個夜晚,陷入失眠。 這種失眠非常可怕。
在將近12個小時里面,處于一種極端清醒的狀態,根本沒有辦法閉上眼睛。 從夜晚7點10分到凌晨2點43分,一直在工作。
因。.分類:隨筆 | 評論:19 | 引用:0 | 瀏覽:3791 | 閱讀全文:薔薇島嶼 2006年8月29日 南方八月 到達另一個城市的時候是黎明。
南方潮濕溫暖的夏天早晨,天空是迷離而寂寥的藍。 剛下過一場雨。
空氣清新得透明。 背上的NIKKO還是很沉。
礦泉水和藥片都在。買的那件棉織的開襟上衣,舊舊的玫。
.分類:隨筆 | 評論:4 | 引用:0 | 瀏覽:1461 | 閱讀全文:南方八月 2006年8月28日 永遠有多遠 曾經我很喜歡去郊外的那段鐵路散步。在那邊能看到田野上大片的雛菊,它們在細長的梗上開出碩大而清香的花朵,顏色是詭異的藍紫,我總覺得潮濕的泥土下應該有許多昆蟲的尸體,才能生長出這樣頹敗而茂盛的植物。
。.分類:隨筆 | 評論:47 | 引用:0 | 瀏覽:4955 | 閱讀全文:永遠有多遠 2006年8月27日 漂亮女孩 我覺得我文字里的女孩是漂亮的。
是我的觀念中的漂亮。 她們一般只有兩種裝束。
夏天是白色的棉布裙,光腳穿球鞋。冬天是舊的仔褲,黑毛衣和大大的男裝外套。
頭發是長的,有時候會扎松松散散的麻花辮子。 。
.分類:隨筆 | 評論:15 | 引用:0 | 瀏覽:2639 | 閱讀全文:漂亮女孩 2006年8月26日 安妮走四方 前言 那天一幫人出去吃飯。同桌的還有幾個初次見面的朋友。
同事介紹安妮。跑了好多地方的人,常常說走就走。
記得其中一個男人微笑。.分類:隨筆 | 評論:8 | 引用:0 | 瀏覽:2724 | 閱讀全文:安妮走四方 2006年8月25日 邊走邊唱 一直不喜歡國內的流行音樂。
因為不喜歡沒有個性的矯情和媚俗。除了黃磊。
是個炎熱的夏天下午,是在公車上。很無心地,聽到那首邊走邊唱。
是男人年輕而溫柔的聲音,帶著一點點的悵惘和憐惜。 已經很習慣從。
.分類:隨筆 | 評論:5 | 引用:0 | 瀏覽:1238 | 閱讀全文:邊走邊唱 2006年8月24日 不要去找,要等 那天從圖書館出來,經過一家獨特的店鋪,里面專賣一些外銷到日本的棉布衣服。有一條長長的裙子,寬松的,很簡單的款式,綴著細細的刺繡出來的蕾絲,看過去頹靡而雅致。
是喜歡的顏色,陳舊而黯淡的藏藍。 。
.分類:隨筆 | 評論:19 | 引用:0 | 瀏覽:2668 | 閱讀全文:不要去找,要等 2006年8月23日 香水 如果是獨自一人,最想陪在身邊的是香水。 常常做的事情,是在手腕上輕輕地抹上一點,然后在休息的間歇,悄悄地聞它。
這是很純粹的私人的感受。香味對人是一種安慰。
當自己覺得愛上某個人,或者想離開。.分類:隨筆 | 評論:4 | 引用:0 | 瀏覽:1883 | 閱讀全文:香水 2006年8月22日 滄海蝴蝶 王菲又出新專輯。
只愛陌生人。過了一段時間才去買。
因為知道自己會喜歡,所以有從容的心情。直到一個清冷的黃昏,走到熟悉的音像店里。
沒有看別的CD,只是對老板指一指墻上的那個穿黑衣服的女人。拿在手里,看。
.分類:隨筆 | 評論:8 | 引用:0 | 瀏覽:1979 | 閱讀全文:滄海蝴蝶 2006年8月21日 風中櫻花 有時候我喜歡王菲。她的歌好聽的不多,如果有就是絕美。
比如暗涌。約定。
暗昧。棋子。
或者紅豆。粵語歌感覺是奇怪的。
但是王菲的不同。王菲的粵語歌,似乎僅僅感受她宛轉憂郁的聲線就以足夠,而不用去了解她在唱。
.分類:隨筆 | 評論:4 | 引用:0 | 瀏覽:1392 | 閱讀全文:風中櫻花 2006年8月20日 畫漫畫的男人 不是很喜歡漫畫的人。一度蔡志忠非常流行,但是我沒有看完整過他的任何一本漫畫書。
也許人更可愛一點。看過一篇關于他的專訪。
記者問他,如何看待幸福。他說,一個真正得道的人是無所謂幸福的,因為他本身一。
.分類:隨筆 | 評論:1 | 引用:0 | 瀏覽:943 | 閱讀全文:畫漫畫的男人 2006年8月19日 身體和靈魂的距離 那天朋友對我說起的話題,有一個是關于身體和靈魂。 兩個人癡纏了很久。
其實早就是貌合神離。但是因為身體。
因為在身體的感覺上太好,所以可能會不容易分離。 有些人的身體構造會意外地相容。
只要在一。.分類:隨筆 | 評論:17 | 引用:0 | 瀏覽:2432 | 閱讀全文:身體和靈魂的距離 2006年8月18日 喬和我的情人節 每年的情人節,我會想起現在已經遠走他鄉的朋友喬。
曾經有很多個情人節,是和喬恩一起度過的。 兩個大女孩穿著舊的牛仔褲和寬大的男式棉風衣,在街上閑逛。
看一場午夜場。
6.能好好介紹一下 安妮寶貝 么
7月出生的巨蟹座女子安妮寶貝,自由作家。
98年開始發表小說,因作品風格獨特引起廣泛關注。題材多圍繞宿命,自由,漂泊等命題思考,創作工業化大城市中游離者的生活,他們在愛和幻覺中的決然出行,及對自我的追尋。
從事過的職業:金融、廣告、編輯現在的職業:網絡編輯,自由專欄撰稿和寫作者喜歡:愛爾蘭音樂,長途旅行,鳶尾,電影,散步2000年起出版小說集《告別薇安》,《八月未央》,長篇小說《彼岸花》。所有作品均持續登上書店系統銷售排行榜,并進入全國文藝類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十名。
作品在眾多讀者中深具影響。并已介入香港,臺灣,日本,德國等地區。
《素年錦時》在這本書里,安妮寶貝以文字探索呈現自我與外在環境及內心世界的關系,以及與之保持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感使她得以對照記憶與真實之間細微層次,談論身世,家庭,童年,南方,流失,生命的客觀性。
作者沉著剝離個人回憶在時間中的內核,將它的黑暗與光亮,呈現在多年新舊讀者的面前,是一場清談的形式。書中另一部分屬于思省的層面,坦率討論寫作和作品,涉及天分,交際,孤立,圈子,爭議,價值觀,讀書,世相,人情,個性……風格清淡洗練,觀點直率深入。
7.簡短七七事變 讀后感
1937年7月7日夜10時,日軍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里的盧溝橋(西方稱作馬可波羅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向中國駐軍挑釁。日軍詭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邊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拒絕后,就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開炮。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并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二十九軍官兵奮起抗戰,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團長吉星文親赴前線,指揮作戰。一位戰士用大刀接連砍死砍傷日軍13人,自己也壯烈殉國。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戰士,戰到最后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軍收復了永定河東岸的失地。
發生時間:民國25年。
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
失蹤原因:拉肚子了。
失蹤時間:20分鐘自救。
事變元兇:東條英機。
進攻者:清水節郎,清直等。
中國守軍:第29軍“大刀隊”,軍歌“大刀進行曲”,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首位抗日殉國的高級將領)。
背景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20世紀初葉,日本于日俄戰爭后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后,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占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并攻占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占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后,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此后,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于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余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斗,一面借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并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七月與安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