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漢族的故事簡短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黃子孫。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1、《女媧造人》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并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她慈祥地創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2、《夸父追日》在遠古時代,有一個名叫夸父的人。
他力氣非常大,一只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樹;抬腳走一步,就能跨過一條大河。那個時候,人們住在樹林里,穿樹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艱難。
每到冬天的夜晚,人們又冷又餓,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陽在白天能停留得長一些。夸父決定追上太陽讓它在白天多停留一會兒,夸父站在山頂上,當太陽出現的時候,就大聲喊道:“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讓白天更長一些呢?”太陽沒有回答,,息急忙忙地走了。
第二天,夸父又來到山頂上,對著剛升起的太陽喊:“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太陽仍然沒有理睬他。
夸父急忙拿起手杖,追了上去。他發誓要捉住太陽,不讓它落山。
太陽爬上了山頂,夸父就追上山頂。太陽落到峽谷,夸父就追到峽谷。
夸父跑過無數座大山,跨過無數條大河,一直追了七天七夜,太陽有點害怕了,跑得越來越快,眼看就要落山了。夸父追啊追啊,跑啊跑啊,大陽這個大火球烤得他嗓子都快要冒煙了,他越來越渴,越來越累,快要倒下去了。
于是,夸父就跑到黃河邊,一頭扎進水里,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黃河水喝干了。可是他仍然很渴,就來到渭水邊,咕咚咕咚,一口氣把渭水喝光了。
夸父繼續追趕太陽。但是他實在太累太渴了,走著走著,就倒在地上再也沒有站起來。
夸父死后,他的高大身軀變成了山脈,頭發變成了樹木,血液變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變成了一片桃林。3、《盤古開天地》傳說太古時候,天地不分,整個宇宙像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團,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東南西北。
但雞蛋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辟地的盤古。盤古在雞蛋中足足孕育了一萬八千年,終于從沉睡中醒來了。
他睜開眼睛,只覺得黑糊糊的一片,渾身酷熱難當,他想站起來,但雞蛋殼緊緊地包著他的身體,連舒展一下手腳也辦不到。盤古發起怒來,抓起一把與生俱來的大斧,用力一揮,只聽得一聲巨響,大雞蛋驟然破裂,其中輕而清的東西向上不斷飄升,變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沉,變成了大地。
盤古開辟了天地,高興極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攏在一塊,就用頭頂著天,用腳踏住地,顯起神通,一日九變。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隨之升高一丈,地也隨之增厚一丈。
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這時已經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萬里長。
就這樣不知道又經歷了多少萬年,終于天穩地固,這時盤古才放下心來。盤古開天辟地已經筋疲力盡,再也沒有力氣支撐自己,他巨大的身軀轟然倒地了。
盤古臨死時,全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左眼變成了鮮紅的太陽,右眼變成了銀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氣變成了風和云,最后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鳴。
他的頭發和胡須變成了閃爍的星辰,頭和手足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高山,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泊,筋脈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膚和汗毛化作花草樹木,牙齒骨頭化作金銀銅鐵、玉石寶藏,他的汗變成了雨水和甘露。從此開始有了世界。
4、《后羿射日》古代天空曾一齊出現十個太陽。他們的母親是東方天帝的妻子。
她常把十個孩子放在世界最東邊的東海洗澡。洗完澡后,他們像小鳥那樣棲息在一棵大樹上,因為每個太陽的中心是只鳥。
九個太陽棲息在長得較矮的樹枝上,另一個太陽則棲息在樹梢上,每夜一換。可是,有一天,這十個太陽想到要是他們一起周游天空,于是,當黎明來臨時,十個太陽一起爬上車,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
這一下,大地上的人們和萬物就遭殃了。十個太陽像十個火團,他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著火啦,燒成了灰燼,燒死了許多動物。那些在大火中沒有燒死的動物流竄于人群之中,發瘋似地尋找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魚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竊食物。
許多人和動物渴死了。人們在火海里掙扎著生存。
這時,有個年輕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個神箭手,箭法超群,百發百中。他看到人們生活在苦難中,便決心幫助人們脫離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個太陽。
于是,后羿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腳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開了萬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準天上火辣辣的太陽,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陽被射落了。
后羿又拉開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聲射去,同時射落了兩個太陽。這下,天上還有七個太陽瞪著紅彤彤的眼。
2.漢族起源 簡短點的100—200就行
漢族起源于西周春秋時期,那時黃河中下游沿岸的居民們,盡管相互之間仍存在一定的血緣差異,但他們看到自己在文化和生產方式上要比周邊的民族發達得多,于是他們自稱為“華夏”。
隨著之后的各諸侯國和秦朝的疆域擴張,越來越多的民族融入到這個文化共同體中,包括楚和吳越境內的主體蠻族,巴蜀的民族,現在山西和河北的戎、狄,齊國東方的夷族等。經過戰國百家爭鳴和秦朝統一,漢族的文化基本定型,這一文化共同體走向成熟。
秦漢時期,這一文化共同體在疆域上的擴張也趨于穩定,主要是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向北受游牧民族的阻擋而不能進入草原,向南由于山區和叢林的阻擋而進展緩慢,向西由于路途遙遠而難以進入西域。同時現在重慶、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的山區落后民族不斷被同化。
南北朝的民族混戰之后,又有北方的新血統加入到漢族中。明清時期,由于生產的發展和新的旱地作物的推廣,漢族的分布又蔓延至貴州、云南、四川西部和廣西,清朝的開疆拓土使漢族移民至東北、內蒙古和新疆。
3.漢族的民風民俗是什么
漢族的民風民俗是:尚農務本,輕商抑末。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生活方式,提倡男耕女織,勤勞致富,輕視商業活動與商人。改革開放以后發生了很大變化。
崇拜龍鳳,多神崇拜。
有十二生肖,以干支紀年、月、日、時辰。
貴黃喜紅忌白。以黃代表至高,中央,以紅為吉慶,白代表喪事。
斗拱挑檐的木結構建筑,北方為四合院,南方為干欄式。
吃飯用筷子,喜歡吃炒菜,流行合食,喜飲茶,喝酒。
獨特的書寫工具(筆墨紙硯)和計算工具(算盤)。
中醫診脈,吃中草藥,流行按摩,針灸,氣功。
體育活動方面有武術(如太極拳)、圍棋、中國象棋、踢毽子、賽龍舟和打馬球等。
戲曲中流行畫(或戴)臉譜,分生、旦、凈、丑等行當,往往男扮女或女扮男。
提倡尊祖敬老,重視夫妻白頭偕老,祈求多子多福。
上衣右衽。
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關于宗教信仰:漢族歷史上受儒家務實思想較重,沒有本民族每個成員都必須信仰的民族宗教。道教是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先后從國外傳入。
4.少數民族民間故事(要短的)
關于潑水節的來歷,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一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并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
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著如何殺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紀最小的姑娘儂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
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頭發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發,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
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為了撲滅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頭,其他六位姑娘輪流不停地向上面潑水,終于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
鄉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從此,便有了逢年潑水的習俗。
現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成為人們相互祝福的一種形式。在傣族人看來,水是圣潔、美好、光明的象徵。
世界上有了水,萬物才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5.我們為什么叫漢人
【“漢人”稱呼的由來】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
華夏民族統一于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
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后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
于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于劉邦稱帝之后。”
(《先秦史》,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后,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史》)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國民亦自稱漢人。
6.漢族民俗故事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俗名“熬年”。關于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擴展資料:
中國漢族沒有一個為全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但遠古時期傳下來的"萬物有靈"的觀念,對大自然的崇信,始終影響著中國漢族的信仰民俗。由于認為世上存在著主宰物質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識的神靈,所以中國漢族歷來信仰"神仙"。古代中國漢族崇拜的神仙眾多。
對于天,有總管“天道”的神,叫“玉皇大帝”。認為青帝主東,赤帝主南,黃帝主中,白帝主西,黑帝主北。天神中,又有主管男仙的東主公,主管女仙的西王母。
對于山水,認為山有山神,不僅五岳奉為神山,各名山也都有自己所供之神;又認為水里有“四海龍王”,龍王除統領水族外,還掌管興云降雨。
對于地,認為每一地段都有“土地神”掌管,古稱“社神”,俗稱“土地公公”。同時一樹一石也都被賦予神靈。
對于一些自然現象,認為雷公是司雷之神,電母又稱“雷婆”,是司閃電之神,丙師是司雨之神,箕伯是司風之神,回祿是火神。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漢族習俗
7.漢族的特色(簡單又能概括
漢族服飾
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后,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后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入臺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后,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民族圖騰
一只龍與一只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于漢族人口眾多,占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志。龍飛鳳舞,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民族標志。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那么您知道“龍的傳人”出于何處嗎? 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于黃帝時代的傳說。相傳,黃帝在統一中原之前,以“熊”為標志性圖案。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后,它的標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標志性圖案。如鳥的標志圖案、馬的標志圖案、鹿的標志圖案、蛇的標志圖案、牛的標志圖案、魚的標志圖案等。最后拼合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這一奇特的形象蘊涵著中華民族發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團結,成為中華民族始祖的標志性圖案。后來,“龍”的形象開始出現于各種圖案之中,并逐漸成了帝王的符瑞。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斗”而生,堯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因此,中華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 龍之精神:是萬物一體,相容并蓄的精神境界; 是追求和諧、群體本位的人生態度; 是中華大一統的情結。 鳳之品德:鳳凰涅盤求光明,象征新生與中華民族的覺醒; 鳳是集民眾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于一身的憂患意識; 鳳是自強不息,舍身弘道的理想主義; 鳳是勤勞儉樸、艱苦奮斗的謀生態度。
文化習俗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并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臺、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后,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
漢族一出現于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在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后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斗,“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后,秦后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后兼并了周圍的少數民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后的戎族國家,成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骨干和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諸族相繼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雄壯的一幕之后,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歷史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分別形成了東以齊、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個大支系,為統一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漢族的民族傳說是什么簡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