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白居易的資料,簡短一點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洛陽香山,享年75歲。
2.對于白居易的一生,大家有何看法
一、二十世紀白居易研究概述
白居易和杜甫、李白一樣,是被本世紀學界研究得最為深透的三大唐代作家之一。在本世紀上半葉,學界就已經對白居易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如生平研究方面,產生了郭虛中的《白居易評傳》和岑仲勉的《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銘存疑》等或對白居易一生行事進行評述、或對白居易生平疑點進行考辨的著作。思想研究方面主要有張汝釗的《白居易詩中的佛學思想》。詩歌研究方面成果更多,有總論白居易詩歌的,如佘賢勛的《白香山詩研究》、李爾康的《白居易詩研究》等;也有研究白居易詩歌題材的,如李蘊華的《白居易的婦女文學》、李國標的《白居易和他的諷諭詩》等。陳寅恪的《元白詩箋證稿》雖然出版于1950年下半年,實際上他從四十年代后期就已經開始對白居易詩歌進行考論結合的綜合研究,并在1948年發表了《長恨歌箋證》、《白香山新樂府箋證》,在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白集整理方面,本世紀上半葉學界所取得的成績同樣很大,其中岑仲勉著作尤豐,他先后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上發表關于白居易集版本、詩文考證的文章達六篇之多,提出并解決了一些前人未曾注意或解決的問題。
五六十年代,白居易研究呈現出新的面貌。此時學界研究得較多的問題是白居易詩歌的創作方法、藝術特征等問題,李嘉言、霍松林、陳友琴等學者之間曾經展開過關于此類問題的討論。此時學界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是《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怎樣看待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是這次討論的焦點,因為其中涉及到階級分析還是超階級的研究的問題,對此,陳玨人、譚丕模、林志浩等人曾經多次撰文進行討論、彼此商榷。盡管在本世紀上半葉早已有人涉足白居易的文學理論研究領域,但是五六十年代的白居易文論研究還是具有較為明顯的時代色彩,因為人們著重分析的是白居易詩論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問題,當時人們得出的某些結論即使到世紀末的今天也還有人在沿用。另外,陳友琴的《白居易詩評述匯編》的出版,也為當時白居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了必要的資料。
**期間,白居易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七十年代后期,白居易研究從復蘇漸漸走向全面興盛。此時人們不僅繼續研究過去幾十年中學界熱衷探討的白居易的生平、詩歌創作手法、《長恨歌》的主題、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等老問題,還開掘了白居易與宗教之關系、白居易詩歌體裁和形式、白詩在國外的影響、白居易的美學觀等新的研究領域。這一時期成就最大的領域是白居易生平研究、白居易與宗教之關系和白集的全面整理和版本研究。生平研究方面,出現了好幾部白居易年譜、家譜和傳記;白居易與佛教之關系的研究也出現了開掘較深的好文章,其中陳允吉的《從〈歡喜國王緣〉變文看〈長恨歌〉故事的構成》一文尤為新警。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箋校》可謂是本世紀白集整理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白居易作品的箋證和校勘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白居易文集版本研究方面,謝思煒的成就最為引人注目,其博士學位論文《白居易集綜論》從各個方面研究和分析了白居易集的版本流傳和各本文字的校勘問題,是本世紀末產生的對白集版本系統研究得最為全面、深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