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國演義的簡短資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蜀、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作品名稱三國演義外文名稱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作品別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演義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洪武年間作品出處《三國演義》文學體裁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作者羅貫中章回數量一百二十回(章)發行地區中國語言中文成書時間元末明初時期類別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人物500余人。
2.三國演義簡介,要短的
《三國演義》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該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b》[]《三國演義/b]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
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里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后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
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后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
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后來還有神魔小說《西游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后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
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后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
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3.三國的資料(要短)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書語言生動、場面宏大、個性鮮明,塑造出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許多不朽的歷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學成就,使它的影響事實上已深入到中國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里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
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后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后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
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后來還有神魔小說《西游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
三國演義對后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后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4.三國演義的簡短資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蜀、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作品名稱
三國演義
外文名稱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作品別名
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演義
創作年代
元末明初洪武年間
作品出處
《三國演義》
文學體裁
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
作者
羅貫中
章回數量
一百二十回(章)
發行地區
中國
語言
中文
成書時間
元末明初時期
類別
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
描寫人物
500余人
5.三國演義的人物資料要簡潔
六大核心人物: 亂世第一梟雄——曹操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
東漢末年偉大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詩人,也是三國時期最偉大杰出的君主。曹操小名阿瞞,人稱“曹公”,能征善戰,用兵如神。
統一了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戎馬一生。曹操父親曹嵩(官職太尉)為漢朝宦官曹騰養子,曹騰為漢相曹參之后。
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髯,自幼豪放不羈,但很有才華,胸懷壯志又足智多謀,善于隨機應變。陳壽評價他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當年,汝南有個善于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諸葛亮稱贊曹操為“軍神”。
曹操雄才大略,用兵如神,統一中國北方以及中原廣大地區,治國之才超群絕倫。赤壁之戰后,曹操擊敗了割據西涼的亂賊馬超、韓遂,不久后,獻帝封他為魏王,建立了三國中占據絕對優勢的魏國,力拒吳蜀,休養生息,在世期間,吳蜀皆不敢興兵犯境。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次年,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中央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曹操生性簡樸,不好華麗,相比之下,孫權、劉備的晚年則是昏聵糊涂。曹操謀略超群絕倫,雄霸天下。
破黃巾、討董卓、平李郭、滅袁術、破袁紹、誅呂布、伐烏桓、收劉表、敗馬超、降張魯,一生挫敗了無數的對手,在面臨統一中國之際由于戰略失誤等諸多因素錯失機會,在赤壁之戰中中計,被東吳用火攻擊敗。他對中國北方經濟發展的治理手段,是值得人民肯定的。
死后被追封為魏武帝。 亂世仁義之君——劉備 劉備(161—223),字玄德,蜀漢的開國皇帝,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雖說蜀漢后期“蜀中無大將”,但中期骨干人物諸葛亮、蔣琬、費祎、魏延、王平以及除姜維外的大部分文臣武將,基本都是劉備時代的遺產。
君臣關系融洽,關張、諸葛自不必說了。也許是出身關系,身為君主的劉備極具草莽氣息,曾在漢中之戰時執意在前線不肯退,由寵臣法正極力勸阻才離去。
同時,劉備也十分親民,禮賢下士,待人寬厚,曾在不知情情況下接待刺客而使刺客放棄刺殺。 劉備年少喪父,靠販賣草鞋草席為生,但胸懷大志,同宗劉元起稱“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少時與公孫瓚同為大儒盧植的門生,喜歡廣交豪杰俠客。
后靠鎮壓黃巾起義、獲得軍功起家。隨后開始了動蕩的梟雄人生。
救援陶謙后,陶謙臨終前將徐州托付,劉備終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盤。但在隨后于袁術的前線對峙中,劉備收留的呂布在背后作亂,拿下徐州,劉備隨即慘敗。
幸好有徐州富商糜竺奇貨可居,傾盡家產相助,甚至以妹相許,后劉、呂二人先和后戰。其后由于實力弱小,劉備又先后在曹操、袁紹和劉表處寄人籬下。
終于,在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策劃隆中對,劉備的政治生涯也開始明朗起來。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勝曹軍、連攻帶借拿下荊州大半、入川降劉璋、漢中勝曹操,蜀國的基業基本奠定。
222年進攻東吳,志在奪回荊州,一路深入吳境600里,次年敗于陸遜,蜀軍元氣大傷,退回白帝城,孫權遣使議和。同年劉備心力交瘁,向諸葛亮及李嚴托孤后,病重而亡,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史稱劉先主。
碧眼東吳大帝——孫權 孫權(182—252年),字仲謀。孫吳開國皇帝。
著名政治家。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生來紫髯碧眼。
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 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17歲繼承早逝的孫策之位為,坐領江東。為人年少老成,有勾踐之奇謀;深有城府,善于洞察人心。
曹操南征之際,孫權調節群臣矛盾,于赤壁大敗曹軍,不久奪取荊州,開拓南疆,雄霸江東于223年稱王,229年稱帝。但是晚年的孫權猜忌多疑,不肯聽取臣子意見,導致與遼東公孫淵結怨,并在立儲問題上胡來,甚至使逼死了其子孫和、孫霸以及有姻親關系的重臣陸遜,朝政較為混亂。
孫權在位期間開拓大規模航海事業,發展經濟,與魏蜀和海外各國開展貿易;恢復生產。使得中國南方地區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孫權具杰出的領導才能和獨到的政治眼光,還在稱帝之前就在交州和廣州設立郡縣;242年又派兵攻占海南島,此間還發兵一萬兵橫渡海峽到達臺灣島,基本上統一南方地區。
他推行大規模的屯田措施,使江南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航海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促進了我國經濟重心由北向南的轉移。東吳在孫權統治時期,長達半個世紀,始終保持著較強的實力,成為三國中延續時間最長,最后一個滅亡的國家,連同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也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公元252年薨,謚號大帝。 一代名相臥龍——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
綽號諸。
6.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要短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
我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作者:羅貫中。
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復雜斗爭。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漢章帝以來,東漢政府一直處于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權力斗爭,這兩大集團力量的互相斗爭,形成了東漢獨特的**面;權力每次交接,無不伴隨大規模的殺戮,嚴重削弱了東漢帝國的勢力。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默認并支持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
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州、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各州牧、太守紛紛擁兵自重,地方豪強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并推舉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當塢帥,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靈帝亡,劉辯即位;宦官和外戚展開新一輪權力爭奪,為了在權力爭奪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何進聽取袁紹建議,征調四方猛將、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亂政;地方勢力借口討伐董卓,紛紛招兵買馬,后王允計殺董卓,西涼軍閥再度把持政權,并互相拼殺;而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紛紛兵刃相交,亂世正式來臨。 公元196年,盤踞袞州的曹操擊敗呂布,聽取部下的意見,推行屯田,并西迎獻帝,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其后擊敗劉備、袁術、呂布等,占有袞、司隸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紹也攻克易京,徹底消滅軍閥公孫瓚,占據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絕大部分,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江東的孫策先后打敗許貢、王郎等人,占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地,在江東立穩了陣腳。
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也成為軍閥中的有力競爭者。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騎兵萬余,南下與青少年好友曹操爭鋒,曹操先后擊殺袁紹勇將顏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紹在正面戰場無法撕開曹操防線,同時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開展第二戰場,先后被曹操采取相應措施一一瓦解。
后曹操放火燒掉袁紹屯放于烏巢的軍糧等軍用物資;袁紹大將張合、高覽投降曹操,袁軍士氣全無,曹操乘機發動大反攻,殺萬余,俘虜7萬余。其后袁紹一蹶不振,二子爭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出其不意,大勝,平定了北方,一舉成為最強大的軍閥。
江東孫策準備在曹操和袁紹決戰時偷襲許昌,不料正在加緊策劃的時候給刺客刺殺,傷重身亡,其弟孫權即位,加強了對南方發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地方豪強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當上了荊州牧;寄居劉表的劉備和江東孫權也加緊搶奪荊州;曹操知道劉表死亡后,馬上率領精銳騎兵5000,輕裝簡備,日夜兼程,南下搶奪荊州;并于長坂擊潰南逃的劉備;劉琮投降,曹操拘有荊州大部分。
孫權、劉備為了對抗曹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領14、5萬大軍,水陸并進,進軍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持。周瑜用黃蓋計,大燒曹操連環船,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大敗而歸,荊州所受降的水軍全部死亡或者投降。
曹操失去了水軍和部分的嫡系部隊,急劇上升勢頭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致力于北方。赤壁之戰后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展開激烈爭奪,劉備乘機搶奪了荊州南部四郡,并派關羽北上攻打襄陽,被守將樂進擊敗;經過一年的爭奪,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陽,徹底失去了南下的據點;同時,孫權從合肥方向進攻也被曹軍挫敗。
公元211年,劉備聽取謀士龐統、諸葛亮的建議,留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大軍借口抵抗張魯,入川謀取益州;經過3年的爭奪,終于奪取了益州。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進攻張魯,挑撥關中割據勢力馬超、韓遂等公開作反;曹操乘機消滅關中勢力并一舉攻下割據漢中的張魯;劉備恐懼曹操乘機攻擊成都,馬上向孫權退步。公元218年,劉備在攻取三巴后,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北上爭奪漢中,擊殺漢中守將夏侯淵;曹操不得不親自到漢中前線指揮作戰,無法挽回敗局,不得不退出漢中,也失去了進軍益州的據點,三國勢力達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現。
公元219年,關羽受劉備勝利勝利攻取漢中的鼓舞,出兵進攻襄陽,遇上山洪爆發,水淹曹軍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圍襄陽、樊城;曹操馬上派遣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同時和孫權達成短暫同盟,徐晃于襄陽城外擊敗關羽;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偷襲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來鞏固在荊州的統治,擒殺企圖逃走的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利用南郡為據點北上攻取襄陽并乘機進軍中原的戰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進位稱帝,國號吳;三國才正式出現。
公元222年,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自己帶領步兵主力,準備奪回南郡。孫權求。
7.三國演義內容簡要介紹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
作品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在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而成,其取向是現實主義的。小說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東漢靈帝時,十常侍專權,朝政腐敗,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參與鎮壓黃巾軍。
靈帝死,大將軍何進扶立少帝,詔外兵入京,誅殺宦官。宦官殺死何進,袁紹等盡滅宦官。
董卓趁機擁兵人京,廢少帝,立獻帝,把持朝政。曹操謀刺董卓不成,逃到陳留,發矯詔聯合諸侯共討董卓。
關、張加人聯軍,關羽溫酒斬華雄,三人又合力擊敗董卓驍將目布,董卓逼獻帝遷都長安,火焚洛陽,曹操率兵追擊,中伏兵敗,諸侯各懷異心,聯軍隨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長安愈益驕橫暴虐,司徒王允巧設連環計,先將府中歌女貂蟬許嫁呂布,后又獻與董卓,離間二人。
呂布與王允合謀殺死查卓,但被董卓余黨李催、郭汜等擊敗;王光被殺,李、郭執掌大權。 曹操擊破青州黃巾軍,占據充州,招賢納士,勢力大增。
因徐州刺史陶謙部下殺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興兵攻打徐州。劉備救援掏謙,陶謙欲以徐州相讓,劉備力辭,陶謙死。
劉備方領徐州牧。呂布謀奪充州,被曹操打敗,到徐州投奔劉備,屯駐小沛。
李健、郭汜自相殘殺,李健劫持獻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長安城中大亂。揚奉、董承護駕還東都,遭到李、郭追殺,死傷慘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陽,又逢災荒,處境極為狼狽。
曹操采納茍或之謀,率軍迎奉獻帝,移駕許都,自封為大將軍,朝廷大權從此歸其掌握。 曹操用“驅虎吞狼”之計。
詔命劉備討袁術,呂布趁機襲奪徐州。袁術約呂布夾攻劉備,呂布因袁術失信,請劉備還屯小沛。
孫策欲繼其父孫堅之業,乃以孫堅所得的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回江東,先后打敗劉搖、嚴白虎、王朗等,奪取丹陽、吳郡、會稽等郡,稱霸江東。 袁術遣大將紀靈攻劉備,呂布轅門射朝,勸雙方罷兵。
后因張飛搶奪呂布所買馬匹,呂布圍攻小沛。劉備投奔曹操,被舉為豫州牧。
袁術在淮南稱帝,分兵六路進攻徐州。呂布用陳登之謀,擊敗袁軍;劉備亦派關羽截擊。
曹操會合孫策、劉備、呂布,大破袁術,攻占壽春。不久,曹操約劉備同攻呂布,呂布剛愎無謀,終被擒殺。
曹操班師,帶劉備見獻帝。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拜左將軍,封宜城亭侯,獻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賜衣帶詔與國舅董承。
董承暗結王子服、馬騰、劉備等,謀誅曹操。劉備恐曹操疑忌,每日種菜消遣。
一曹操同劉備煮酒論英雄,欲加試探。劉備假作畏懼雷聲,使曹操對其放松戒備。
劉備趁機以截擊袁術為名,率兵離開許都,重新占據徐州。董承與太醫吉平合謀,欲毒殺曹操;因家奴告迷,董承等皆遭滿門抄斬,曹操親征徐州,劉備大敗。
匹馬投奔袁紹。關羽被困,約三事而暫歸曹操,連斬袁紹大將顏良、文丑。
后因得知劉備在袁紹處,便掛印封金;保護二嫂,過五關,斬六將,終于與劉備、張飛重聚于古城。 孫策遇刺,傷重而死。
其弟孫權繼位,由張昭,周瑜輔佐。周瑜舉薦魯肅,魯肅為孫權定鼎足江東之計,孫權自此威震江東。
袁紹親率大軍進攻曹操,曹操領兵在官渡相拒。謀士許攸建議袁紹襲擊許昌,被斥,便投奔曹操。
曹操用許攸之謀,夜襲鳥巢。大敗袁紹.后又逐步消滅其殘余勢力,基本統一北方。
劉備被曹操打敗,到荊州依附劉表。屯駐新野。
徐庶來投,劉備用為軍師,擊敗曹仁,奪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偽造家書館召徐庶,徐庶被迫辭別劉備,臨行舉薦諸葛亮。
劉備先已從司馬徽處知臥龍之名,于是三顧茅廬。禮聘諸葛亮。
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二州,以與曹操、孫權成鼎足三立之勢的戰略方針,劉備苦請其出山輔佐。 曹操率大軍南征,劉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劉瓊嗣位,投降曹操。
劉備攜民出走江陵,在當陽被曹軍趕上,軍民大亂。趙云單騎救出阿斗,張飛在長坂橋嚇退曹軍,劉備收拾殘兵退至江夏。
適逢孫權譴魯肅來探虛實,諸葛亮即隨魯肅前往江東,欲結孫權共拒曹操。 孫權接曹操檄文;猶豫不決。
諸葛亮去戰群儒,智激孫權,加之周瑜陳說利害,孫權遂決計抗曹,以周瑜為大都督。周瑜趁蔣干來為曹操作說客之機,巧布疑陣,誘其盜走偽造的書信,使曹操誤殺水軍都督蔡瑁、張允。
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嘆弗如,與之定計火攻破曹,并先后使黃蓋行苦肉計,龐統獻連環計,曹操驕傲輕敵,黃蓋上船詐降,接近曹軍水寨時一齊舉火。東吳各路兵馬四下接應,官軍慘敗。
曹操帶領殘兵奔逃,連遭截擊,在華容道又被關羽擋住去路。曹操乞哀,關羽不忍,放其逃走。
赤壁之戰以后,孫、劉兩家爭奪荊州,周瑜屢次用計,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箭瘡崩裂而亡。曹操疑忌馬騰,召其入京。
馬騰欲趁機殺曹操,謀泄被殺。其子馬超聞訊,與韓遂起兵報仇,屢勝曹兵。
曹操用反間計;使馬超、韓遂自相火并,借機打敗馬超。漢中張魯欲取西川,益州牧劉璋派張松說曹操取漢中。
張松因受曹操侮慢。轉道往見劉備,奉獻西川地圖,勸劉備取之。
劉璋聽取張松建議,請劉備相助。劉備與龐統率軍入川,劉璋親到涪城迎接。
劉備屯駐葭萌關,廣收。
8.三國演義簡短主要內容
漢章帝以來,東漢政府一直處于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權力斗爭,這兩大集團力量的互相斗爭,形成了東漢獨特的**面;權力每次交接,無不伴隨大規模的殺戮,嚴重削弱了東漢帝國的勢力。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默認并支持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
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州、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各州牧、太守紛紛擁兵自重,地方豪強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并推舉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當塢帥,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靈帝亡,劉辯即位;宦官和外戚展開新一輪權力爭奪,為了在權力爭奪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何進聽取袁紹建議,征調四方猛將、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亂政;地方勢力借口討伐董卓,紛紛招兵買馬,后王允計殺董卓,西涼軍閥再度把持政權,并互相拼殺;而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紛紛兵刃相交,亂世正式來臨。
公元196年,盤踞袞州的曹操擊敗呂布,聽取部下的意見,推行屯田,并西迎獻帝,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其后擊敗劉備、袁術、呂布等,占有袞、司隸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紹也攻克易京,徹底消滅軍閥公孫瓚,占據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絕大部分,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江東的孫策先后打敗許貢、王郎等人,占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地,在江東立穩了陣腳。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也成為軍閥中的有力競爭者。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騎兵萬余,南下與青少年好友曹操爭鋒,曹操先后擊殺袁紹勇將顏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紹在正面戰場無法撕開曹操防線,同時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開展第二戰場,先后被曹操采取相應措施一一瓦解。后曹操放火燒掉袁紹屯放于烏巢的軍糧等軍用物資;袁紹大將張合、高覽投降曹操,袁軍士氣全無,曹操乘機發動大反攻,殺萬余,俘虜7萬余。
其后袁紹一蹶不振,二子爭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出其不意,大勝,平定了北方,一舉成為最強大的軍閥。江東孫策準備在曹操和袁紹決戰時偷襲許昌,不料正在加緊策劃的時候給刺客刺殺,傷重身亡,其弟孫權即位,加強了對南方發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地方豪強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當上了荊州牧;寄居劉表的劉備和江東孫權也加緊搶奪荊州;曹操知道劉表死亡后,馬上率領精銳騎兵5000,輕裝簡備,日夜兼程,南下搶奪荊州;并于長坂擊潰南逃的劉備;劉琮投降,曹操拘有荊州大部分。孫權、劉備為了對抗曹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領14、5萬大軍,水陸并進,進軍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持。
周瑜用黃蓋計,大燒曹操連環船,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大敗而歸,荊州所受降的水軍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軍和部分的嫡系部隊,急劇上升勢頭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致力于北方。
赤壁之戰后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展開激烈爭奪,劉備乘機搶奪了荊州南部四郡,并派關羽北上攻打襄陽,被守將樂進擊敗;經過一年的爭奪,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陽,徹底失去了南下的據點;同時,孫權從合肥方向進攻也被曹軍挫敗。 公元211年,劉備聽取謀士龐統、諸葛亮的建議,留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大軍借口抵抗張魯,入川謀取益州;經過3年的爭奪,終于奪取了益州。
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進攻張魯,挑撥關中割據勢力馬超、韓遂等公開作反;曹操乘機消滅關中勢力并一舉攻下割據漢中的張魯;劉備恐懼曹操乘機攻擊成都,馬上向孫權退步。
公元218年,劉備在攻取三巴后,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北上爭奪漢中,擊殺漢中守將夏侯淵;曹操不得不親自到漢中前線指揮作戰,無法挽回敗局,不得不退出漢中,也失去了進軍益州的據點,三國勢力達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現。 公元219年,關羽受劉備勝利勝利攻取漢中的鼓舞,出兵進攻襄陽,遇上山洪爆發,水淹曹軍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圍襄陽、樊城;曹操馬上派遣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同時和孫權達成短暫同盟,徐晃于襄陽城外擊敗關羽;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偷襲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來鞏固在荊州的統治,擒殺企圖逃走的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利用南郡為據點北上攻取襄陽并乘機進軍中原的戰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進位稱帝,國號吳;三國才正式出現。 公元222年,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自己帶領步兵主力,準備奪回南郡。
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都督,領50000大軍,橫兵夷陵,阻擋劉備大軍,并利用劉備補給線長遠的優勢;劉備求戰不成,士氣日益衰減,加上天氣炎熱,放松戒備;陸遜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先是派朱然帶領水軍主力,截斷劉軍歸路,然后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經此一役,元氣大損,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自己也死于白帝城。
公。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國演義的資料要簡短